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探究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探究

一、开发主题鲜明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以“联系、整体”的视角来规划“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以及“健康生活”四个主题。在教材中,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共有11个单元,如三年级上册有大树、小草、蜗牛、蚂蚁等的观察,三年级下册有凤仙花种植、蚕宝宝养殖等中长期活动,四年级下册有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五年级上册有生态瓶的制作,六年级有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为此,“生命世界”探究活动的开展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需要我们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落实科学课程的教学。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切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生命世界”的兴趣和欲望。其次,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还应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为此,我们认真梳理11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结合校园实际和地域特点,开发了与之对应的“3类11项”探究活动,分别是:动手操作类(树叶标本制作大比拼、我给小鸟安个家、做个多样的生态瓶)、观察记录类(探秘身边的小动物、凤仙花成长记、蚕宝宝变身记、神秘的细胞世界)、调查统计类(我的成长记录、营养早餐和健康生活、相貌各异的我们、考察家乡的自来水厂)。这些活动的实施,注重“动手做”和“动脑想”相结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户内外”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对于丰富学生的探究历程,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提升其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只要我们一线科学教师长期坚持,孩子们必将有所受益。

二、搭建类型多样的活动场地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封闭,每天被围困在语、数等课程和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过着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有时间接触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实践能力滞后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应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也不再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若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可在课外继续研究,着力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其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开展各类探究活动,就成了每位科学教师必须正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该如何为探究活动搭建各类活动场地呢?首先,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校内的花园、草地、绿树等自然资源,它们都是天然的科学观察园;其次,我们可在校内开辟农科园地,并鼓励学生在家的周围开辟“开心小农场”,或在住房的阳台上、通道的拐角边摆放几个花盆或鱼缸,开展种养殖活动;再次,我们可组建开放实验室,室内配备温度计、试管、生物观察盒、电子显微镜等器材以及相关科学类书籍,为学生的科学观察、动手实验提供保证。此外,我们还可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以及本地实际,和学校周边的种养殖基地、水资源保护基地等建立联系,成立若干个红领巾实践基地。总之,要想开展好“生命世界”探究活动,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各类活动场地,给他们创设一方动手实践的乐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亲身体验,有所收获,活动才能达到实效。

三、开展真刀真枪的探究活动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的,知道了;做过的,我会了。这句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一门课程,许多的知识内容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此,在“生命世界”的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有效地利用好相关资源,带领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例如在《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经常观察到水生动物,我们安排学生制作了一个多样的生态瓶,组建了一个生物群落。在日常的观察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螺蛳的食物是什么”、“生态瓶中的生物越来越多会怎么样”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此外,学生的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观察这一层次,我们还应鼓励他们组建探究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按照“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探究→交流评价”的步骤开展小课题研究。例如《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通过对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开花植物都要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生命。于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便产生了如何使植物结出更多果实的想法,并以农科园内的桃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如何使桃树结出更多果实”的研究。通过对桃树施磷肥,开花期喷洒波尔多液,进行人工授粉等对比实验,学生了解了使桃树结出更多果实的方法。在探究中,学生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方式进行记录,撰写成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并与同学开展交流和探讨。虽然研究成果有限,或者研究结论并不一定正确,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经历是难忘的,获得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

四、培养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成效。在“生命世界”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动手操作类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过程,使他们明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帮助他们减少操作中的困难,确保学生动手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如在观察记录类活动中,大部分活动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学生的观察兴趣很难持久,容易出现学习倦怠,为此教师要及时跟踪、检查、督促,确保活动圆满完成;又如在调查统计类活动中,当学生对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给予及时点拨指导,把制图、制表等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食物》单元教学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营养早餐与健康生活”问卷调查活动。调查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调查内容有“早餐的时间、地点”、“早餐吃的是什么”等。接着,调查组通过对180余位同学的随机问卷,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然后,学生通过交流、分析发现大家对吃早餐不太重视,只考虑到“吃饱”,没有考虑到“吃好”,虽然早餐种类比较丰富,但蔬菜、水果吃得比较少。最后,调查小组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让同学们普遍认识到了营养早餐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调查小组经历了题材选择、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信息整理、表达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究历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整个活动教师仅做必要的辅导,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这为其今后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进行开放多元的活动评价

在“生命世界”探究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有的学生观察与描述能力好一点,有的学生比较与分类本领强一点,还有的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验水平高一点。其实,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因如此,我们的活动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众所周知,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此,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着重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以及评价方法多样化,建立层级分明、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和空间。例如,每年4月,我们都会组织三年级学生开展“蚕宝宝变身记”养殖活动。学校专门腾出一间教室作为养蚕室,并购置架子、竹匾等养蚕工具,还为学生提供蚕卵和桑叶,让学生观察桑蚕吃食、排便、蜕皮、吐丝结茧、化蛹成蛾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在这一活动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一是通过养蚕知识竞赛、养蚕手抄报等方式评选“养蚕百事通”;二是通过蚕茧的大小、数量以及缫丝的水平评选“养蚕小能手”;三是通过养蚕观察日记、养蚕小课题的研究来评选“养蚕小博士”。这样的评价,给予了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可能,使得他们能迅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然,不同的探究活动应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生命世界”这一领域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十分适合他们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真刀真枪地开展科学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益丰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