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实效性探究

一、德育的概述

小学德育内容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注意对集体的内涵和外延做界定,明确集体的真实意义。同时,要注意理清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既强调团结互助的必要性,也不能忽略个人的价值。过去那种盲目的个体服从于集体的教导要注意避免。第二,道德品格教育。开展道德品格教育应注意强调道德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人性的升华,是生命的应有之义。有道德的生命是纯洁高尚的,无道德的生命是麻木灰暗的,生命的亮色需要道德教育去点燃。第三,民主法制教育。这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政治性很强,主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政治意识,要孩子掌握政治方向,反对极端、专权的政治意识流,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提供早期基础。第四,理想教育。这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是对一个人前进方向的引领,理想教育要注重与学习、生活、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要避免假、大、空。第五,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在教育原则上,心理品质教育要考虑尊重学生的隐私,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品质教育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来进行。

二、小学德育现存问题

1.“重智轻德”思想泛滥。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场所之一,然而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往往被边缘化,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在广大农村地区或者薄弱学校甚至直接变成了学生自习课。即便是情况稍好一些的学校,德育的课堂也是没有什么生气的,因为社会大的环境决定了知识文化课、尤其是与升学考试密切相关的这些课程处于绝对霸主的地位。评价学生都是从其学习成绩着眼,较少看到其道德层面的差异。

2.教学与实践脱节。德育的教学与实践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把道德看做可以教授的知识,认为语言强化就可以达到效果,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使得德育日益形式化、课堂化,道德变得死气沉沉,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理。其实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其鲜活起来,要走生活化的道路,要用高尚的言行增长道德力量。很多学校的管理行为与教师个人行为都不符合道德标准,这些最容易被孩子感知的负能量的“日常见闻”对孩子的道德培养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另一方面,即便是把德育当作一门课程去看待,也仍然需要探求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让知识具有趣味性、时代性;让道德榜样更亲民、更接地气,让做了高尚道德行为的孩子受到更大的关注与表扬,更让孩子在生活与学习实际中感受到道德的存在。

3.教学内容不贴切。从现在的德育内容与目标来看,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过于说教与理想化了,感觉假、大、空,既教条又枯燥,根本没有德育的生动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高大上的词语让孩子无所适从,这完全是人为地把德育架空了。德育不能用习惯了政治思维的方式去推行,总是口号化、社论化。小学生的德育就从日常的一点一滴教起,就对照身边的张三李四进行教育,这样可以收到实际效果。夸大的、传说的、漂白的故事与人物尽量不要搬到课堂上来,因为这对孩子的认知没有什么好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丰富,当孩子可以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反倒会适得其反,觉得德育就像是在自欺欺人地讲笑话。

三、小学德育策略

1.德育要符合学生心理与教育规律。德育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一项政治与思想任务,既然把道德与教育结合起来了,就要在德育中探索一个人道德升华的机理与道德教育的规律,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不要过于心切地一定把道德、政治、思想统合到一起去,要让道德显现出自己的特征来,要在教育中给德育一个主导地位。

2.德育要注意环境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德育要注意构建自己的体系,从教学管理到学生评价,再到文体活动都可以潜在地以德育为主线之一,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进行环境熏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进行主题教育时,可以采取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形式,让孩子多一些互动,多一些体验,在无形中慢慢升华自己品质与道德。

3.德育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一个人,有才有德是精品,无德无才是。道德对于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意义不言而喻。既然品德已经被纳入教育之中了,那么就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上应该有实质的、科学的方式和做法,让教师、家庭、孩子、社会真正地重视道德,重视道德的力量。

作者:张文忠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西二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