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探微(7篇)

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探微(7篇)

第一篇: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

在高校开设民间舞蹈专业被较多高校所尝试,尤其在高校扩招以后,学习民间舞蹈的人数也大为提高,在新的时期,我们再度回顾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民间舞蹈的学习不仅应是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未来学生毕业之后不仅是作为专业舞蹈的表演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因此发掘舞蹈中的文化因素,创新高效民间舞蹈教学,成为推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键词】

高校教学 ;民间舞蹈教学 ;文化传承

前言:

民间舞蹈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东方大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也面临着国际的眼光,而这些舞蹈的学习者,正肩负着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传播,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创新高效民间舞蹈教学工作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设民间舞蹈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

在当前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状况。民间舞蹈专业作为艺术院校的一门专业,在专业人才选拔过程中,考生首先要经历的就是模仿能力、才艺、形体等的考核,并以此作为考生入学的重要依据,而艺术考生的文化课要求本就较低,考生在文化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进入高校学习后,教学中通常会采用理论教学与形体教学分开进行的情况,而理论课的数量又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偏向于注重舞蹈动作等的学习,而忽视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不足现象明显。

(二)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足

民间舞蹈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传承性,承载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从古老的“巫”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民间舞蹈的先河,在上古时代,经历了“诗、乐、舞”相统一的时代,这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这些例证都表明着民间舞蹈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想要学好民间舞蹈需要同时传承这些文化,否则单纯的动作学习只会使之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学生日后的创作产生影响。

(三)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最终的教学评价仅仅凭借期末的汇报演出。这样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一是未能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动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不断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的,仅凭一次演出就判断学生学习水平是有失公平的。另外,学生在接触民间舞蹈的学习时,是要进行再创作的,实际上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度创作,所谓三度创作包括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肢体与精神相融合、对前两度的反馈与再创造,只有经历这三度创造的作品才能算作真正的作品,而民间舞蹈的学习正是需要在创造中进行传承。单纯的评价模式是很难看到学生的创造的,好的舞蹈演员能够将演绎的角色充分展现出来,但惟独缺少深入心灵的感情。

二、关于民间舞蹈教学创新性策略思考

(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学习民间舞蹈的前提,也是学习民间舞蹈的必备条件。事实上,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一些舞蹈的理解是不清楚的,有些学生进入民间舞蹈专业是由于分数原因或者单纯被舞蹈动作所吸引,对于一些民族舞蹈是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才能从内心发现舞蹈的美。

(二)在教学中加强创造性的引导

在当前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通常是肢体动作的协调,这种能力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的展示与模仿,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动作的反复、准确的训练。肢体动作的训练是舞蹈学习的基本功,因此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引导。对学生创造性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在舞蹈表现的内容与表现的形式上得到统一,实现精神与肢体的融合,也就是能够将感情融入动作中,并且能够编排出更为新颖的舞蹈内容。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实际上是创新基础上的传承,没有创新的传承是没有灵魂的,也就不会进步,长此以往,舞蹈的学习会变成机械的模仿,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三)注重民间舞蹈的舞台性

民间舞蹈进入高校课堂,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次从民间到庙堂的跨越,要想让民间舞蹈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走向世界,获得全世界的认可,需要在传承中将其推向舞台,获得更多的表演空间,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这是每一位学习民间舞蹈的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部分民间舞蹈由于形式的限制,要保持原貌就很难走向舞台,如屯堡地戏,表演时有文有武,排场大,因此也很难囿于舞台,如何为这样的表演创造舞台,实现转化,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舞蹈的学习最终都会落实到舞台中,只有在舞台中的舞蹈才具有生命力,高校推动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机会既要包括舞台表演上的实践、也要包括舞蹈编排上的实践。

结语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民间舞蹈要得到传承,仅靠教学中简单的动作传授是不行的,因为教学所面对的阻力不仅有肢体动作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下心灵的迷失,因此,推进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源头加强对舞蹈的认知与理解,真正的热爱舞蹈,才能推进民间舞蹈做出应有的发展。

作者:公兰英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注释参考】

[1]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78—91.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台表现力

【摘要】

随着我国对文化艺术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的事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推动了舞蹈教育的改革和舞蹈教育理念的创新。舞蹈技术的难度不再是评价舞蹈教学好坏的标准,而是将舞蹈的舞台表现力和思想性作为舞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高校舞蹈教学要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坚持教育创新,注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关

【键词】

高校; 舞蹈教学 ;表现力 ;培养策略

舞蹈是一门抒情的艺术,需要表现人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在舞蹈教学中同样如此。在舞蹈教育改革的推进之下,高校舞蹈教学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强调舞蹈技巧训练,要增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细致深刻的体会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舞蹈的舞台表现力。

一、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结构

教师应该将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工作贯穿于高校舞蹈技能训练的始终,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舞台表现力的培训活动当中,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深化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结构,灵活地采用递进式舞蹈教学法,随着学生舞蹈基础以及学习阶段的提高增大舞台培养训练的力度和强度,这样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和消化舞蹈知识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避免将高强度但舞台表现力训练任务强加在基础薄弱或者零基础的学生身上,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师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之后,随之需要对高校舞蹈教学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改革。在改革高校舞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作为重要因素,将其融入到考核和评价体系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学生舞台表现力培养的重视。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舞蹈训练中的表现进行耐心观察,从而形成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一方面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进行侧面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典型的舞蹈片段,要求学生对演绎该作品的舞者的舞台表现力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见解中侧面获知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二、培养学生扎实舞蹈功底

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保证舞蹈动作的标准性和肢体的协调性是进行舞蹈表演的前提条件,而舞台表现力的提高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和升华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因此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舞蹈基础,为舞台表现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高校舞蹈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规范学生的每一个舞蹈动作,加强对学生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耐力。舞蹈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呈现是借助学生的肢体动作演绎出来的,只有确保身体的灵动性才能够展现出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意识到大腿伸展高度、腰肢摆动幅度、手臂曲伸程度、眼神、表情等都会影响到舞蹈的展现,那么也会影响到舞台表现力的呈现。教师在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进行训练或者模拟演练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对肢体语言的应用细节进行观察,及时指出表演不到位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示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演绎舞蹈动作的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从而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和活力,有效表达舞蹈艺术的内涵,进一步增强舞台表现力以及艺术感染力。

三、舞蹈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不能局限在固定的表现方式中,完整的舞蹈作品演绎可以根据自身舞蹈技巧以及情感对整个舞蹈的形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使舞蹈表演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的创作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同时也在创作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为舞台表现力的提高提供动力。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想象力之后在舞台表演过程中会更富热情和激情,舞台表现力以及感染力也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因此,高校舞蹈教学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更大的想象力空间,为学生的舞蹈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舞蹈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以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和素材是不二选择。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杨丽萍的孔雀舞为例,指出杨丽萍对孔雀舞的创作来源于在生活中对孔雀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耐心观察,并用这一实际例子激励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想象力,以生活作为创作基础,将真实情感融入到舞蹈演绎中,极大的丰富舞台表现力。为了提高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作品的演绎当中,进一步提高表现力和感染力,全面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高校舞蹈教师要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不断调整舞蹈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扎实学生的舞蹈功底,并将舞蹈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培养的有效性。

作者:赵静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注释参考】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4,(5):57-58.

[2]崔睿.对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思考[J].大舞台,2015,(11):69-70.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台表现力培养

【摘要】

高校舞蹈专业将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使得其教学活动面临更大挑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目标需求了。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重视对学生教授基本舞蹈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对他们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践行新课改理念,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培养;舞台表现力;有效途径

舞蹈是一种典型的行为艺术,它是用身体动作与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与艺术美感的主要形式。因为一切舞蹈艺术均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要想切实提高高校舞蹈学生的舞蹈能力与舞蹈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应重视舞蹈基础知识的教授,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际的舞台演出中有精彩与完美的表现,才能为观众奉上更美味的舞蹈盛宴。那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深度

受到传统舞蹈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部分高校舞蹈教师仍旧觉得舞蹈教学属于一种技术、技巧类教学活动,只要学生用心揣摩与模仿一系列舞蹈技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很多舞蹈专业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理论知识教学活动,而片面重视舞蹈动作的逼真模仿。其实,很多舞蹈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舞蹈名作,都是具体历史背景与时代的反映,这些作品中的各个舞蹈动作中都渗透有那些时期个性化的因素与内容,并且都蕴含有个性化的情感与含义。因此,舞者只有全面而透彻地对这些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更精准地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才能正确把握舞蹈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舞者才能有针对性地二度创作作品,并用一定的舞蹈技巧与技术将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完美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让观众明确感知到舞蹈的审美价值与深刻内涵,进而受到一定的启发与启迪。总之,舞蹈技术只是舞者用肢体语言阐释舞蹈内涵与情感的手段,而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与内容才是精髓与核心。比如,朝鲜族经典舞蹈《扇骨》中,扇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舞蹈道具,而且更像是与舞者的舞伴,其主旨是用舞姿表现出朝鲜族女子内在的骨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与了解《扇骨》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才能使得他们较好地将蕴含在舞蹈中的丰富情感演绎出来,从而不断丰富舞蹈动作的内涵,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二、重视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的结合

高质量的舞蹈表演应大胆打破传统舞蹈的表现方法,需要舞者依照自己积累的丰富情感与舞蹈技巧对具体的舞蹈作品进行创新与创造。而想象力是舞者创新舞蹈的前提与基础,是创作出新颖舞蹈的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丰富的想象力是舞者可有效激活舞者表演舞蹈的激情,可大幅优化舞台表现力。众所周知,一切艺术均来源于生活实践,舞蹈艺术也不例外,生活是创作舞蹈艺术的最佳源泉。这就需要高校舞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将生活实践与舞蹈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进行舞蹈创造提供更多机会与灵感。比如,著名的蒙古族舞蹈《牧马舞》,描写的是一个牧马的青年,迎着朝霞,踏着露珠,赶着马群,在水草肥美的蒙古大草原上追赶烈驹的过程中完成的一系列生动、传神的舞蹈动作。而其中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源自于对生活实践中真实牧马动作的艺术加工,是作者长期以来对牧马生活内容、牧马过程等细致观察之后,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了蕴含有丰富内涵与情感的舞蹈动作,最终用舞者的肢体语言将一系列牧马动作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观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实践是舞者创作与创新舞蹈作品的最理想土壤,将高校舞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恰当结合,可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应积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恰当融合在一起,启发学生将鲜活的生活素材应用到舞蹈创造中,并激励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将想象中的舞蹈意境和相应的情感结合起来,从而酝酿出更加强烈的舞蹈作品所需要的情感,进而将这份浓烈的情感渗透到舞蹈动作中,最终切实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

三、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与技能的提升

对舞者来讲,标准而协调的舞蹈动作是舞者高质量完成舞蹈表演的前提,也是升华与提高高校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基础。较高的舞台表现通常都是在扎实的舞蹈基础及技能之上形成的。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想显著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确保其每一个舞蹈动作具有规范性与标准性特征,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与柔韧性,帮助学生更加恰当地应用各种舞蹈表演技术与技巧,从而逐渐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及表现能力。舞蹈是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来展示作品思想主旨的,只有舞者灵动的身姿才能将其艺术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舞者的一丝微笑、一个眼神、小腿抬起的高度、腰部扭动幅度会对舞蹈作品的整个表现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细小的舞蹈动作也是体现舞者舞台表现力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详细观察学生模拟演绎、技能练习中的细微之处,及时发现他们表演不规范的地方,通过正确示范等方式对其进行纠正,并指导学生将恰当的情感融入到各个舞蹈动作中,为舞蹈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以不断提高舞蹈的魅力及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最终完美地将舞蹈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传递给观众。

总而言之,在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舞台表现力占据重要地位,其直接影响了学生舞蹈素养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舞蹈专业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作者:沈轶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

参考文献

[1]丹缨.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83-84.

[2]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208+157.

[3]孟超.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艺术品鉴,2015,11:229.

[4]周士淇.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4,07:88.

第四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

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舞蹈教学是近些年发展较为快速的一种艺术教学,因为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对舞蹈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舞蹈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教学的是需求,这也为舞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便是其中之一。对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本文详细分析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

舞蹈的变现力主要是指舞蹈着根据自身的表演能力以及自己对舞蹈的认识,促使自己的舞蹈动作在特定的音乐当中进行表现,促使艺术作品具备更强的感染力,主要包含丰富的节奏、韵律、品味以及意境等。当前的舞蹈教学中,大多数舞蹈教室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技巧与技术方面的培养,对舞蹈的表现力并没有充足的重视,但是舞蹈当中最核心的是舞蹈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当中应当尤为注重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一、强化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在高校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舞蹈动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这主要是因为准确的舞蹈动作是良好舞蹈表现力的基础表现[1]。表演者的舞蹈动作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功底,是舞蹈艺术表现所具备具备的动作能力之一,其中包含多个方面的能力,例如控制能力、软开能力、身体力量以及协调能力,对舞蹈专业学生而言,只有在舞蹈基础功饮食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2]。对此,在无到课堂当中,教师务必注重学生基础功的掌握状况,严格训练,尽可能促使学生掌握充足的基础功,提升全身各个部委的动作敏感里与协调性,尤其是舞蹈细节的关注程度。例如,教学《傣族精灵》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讲解傣族音乐的风格,尤其是让学生掌握音乐当中的节奏特点,特别是二拍子,之后根据节奏特点培训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尤其是当中的踮脚走与孔雀手势的规范性。

二、提升音乐节奏的准确性

在高校舞蹈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而推动学生舞蹈表现力。音乐在舞蹈作品当中,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衬托效果,如果舞蹈作品没有音乐的支撑,最终呈现的舞蹈表现只是枯燥、无味的肢体动作,无法真正体现舞蹈当中的内涵[3]。对此,提升音乐节奏的掌握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舞蹈课堂中,必须将舞蹈的配乐细致、全面的讲解,特别是舞蹈高潮中的核心音符,必须保障学生真正掌握,促使学生掌握音乐的节拍,并充分掌握主题音乐的节奏感。例如,教师在舞蹈教学当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按照编排不同类型的舞蹈[4]。与此同时,还需要配上相应的主题音乐,促使学生借助竞赛的方式掌握音乐节奏,然后教师为每一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体现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状况。

三、强化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认识

普遍状况下,一些舞蹈教师因为传统舞蹈教育的影响,会认为舞蹈知识一种技巧或技术,相对而言,舞蹈动作内容并不非常重要,只需要熟练掌握舞蹈技术即可。这样的教学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过于重视舞蹈表现,从而忽略舞蹈当中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想要促使他们主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就必须强化他们对舞蹈的情感认识。与此同时,情感认识对于舞蹈的表现力同样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良好的情感认识必然能够提升舞蹈的表现力。生活当中的自然情感能够随意表现,但是舞蹈表演当中的情感体验并不相同,需要持续的提升作品内容,借助渲染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将审美价值获得充分的挖掘,并以此来展现独特的情感。对此,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内容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认识。例如,教师在教学藏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藏族民族的生活习惯,然后以舞蹈表演的角度观察舞蹈动作。在藏族舞蹈当中,腿部动作非常灵活和多变,这是因为与民族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对此,只有在真正掌握作者的作品内容与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持续提升对舞蹈的情感认识,才能充分展现舞蹈表现力,同时体现舞蹈美感。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提升音乐节奏的准确性、强化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认识,还需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与积极观察。舞蹈艺术必然会来源于生活,舞蹈动作和舞蹈形象一定程度来源于生活。与此同时,舞蹈艺术也可以服务与生活,舞蹈形象塑造的目标是体现和再现生活。一段完整的舞蹈表演,是以创作者和表演者不断的深入到生活当中,并获得一定的体验与感受,将这些体验与感受有效的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对此,高校舞蹈教学时,教师需啊哟丰富学生的舞蹈训练与生活体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舞蹈的想象力,从而体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例如,教师在学习藏族舞蹈当中,因为一些学生没有到过藏区,学生对藏族民族的生活并没有相应的认识,很难是实现教学质量最大化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藏区的一些视频和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按照视频和图片想象自己是一名藏族人,感受藏族区域的生活,尽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借助舞蹈动作与藏区生活的融合,从而展现富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姿势与表演。

五、总结

综上所述,舞蹈表现力决定着舞蹈表演的整体质量和表演者的舞蹈感悟能力,舞蹈表现力在舞蹈艺术教学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对此,教师们必须借助多样化的方式有计划性、目的性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例如,提高舞蹈动作规范性的同时,提升音乐节奏感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促使舞蹈教育事业得到长远化发展。

作者:尚敏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庞纳丽,赵静,叶亚楠.激发美的追求培养舞蹈文化人——关于高校舞蹈审美教育的理论思考[J].电影评介,2007,12(15):84-85.

[2]冯珺.现代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评《舞蹈艺术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9):881-882.

[3]许晶,王晓宁.综合类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15(1):105-112.

[4]王鹃.舞蹈教育发展与种类分析——评《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5,20(5):761-762

第五篇:高校芭蕾舞蹈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意识的普遍觉醒,高校主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强势崛起,为芭蕾舞蹈走进高校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种实践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文章探讨了芭蕾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师范类高校中芭蕾舞蹈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阐述,继而对芭蕾舞蹈的教学改革举措进行分析。

【关键词】

师范类高校;芭蕾舞;教学设置;改革方向

芭蕾舞蹈作为一种舶来舞种,入驻国内师范类高校的时间很短,这也造成了目前其发展的不适应和不成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师范类高校的芭蕾舞蹈教学存在诸如教材内容失当、教学方法欠科学、教学理念落后、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创造力和能动性受限等问题。笔者认为,针对目前的发展窘境,从内容、理念、方法、课堂呈现等方面对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课程实行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芭蕾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视觉艺术,这一点从舞蹈演员灵动的身姿便可知一二。但芭蕾并不仅止步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芭蕾舞曼妙的舞姿中,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芭蕾舞入驻师范类高校舞蹈课程教学,是对我国舞蹈艺术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培养更为专业的舞蹈人才,促进国内舞蹈教育的繁荣;另一方面,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一些舞者,看似抓住了芭蕾舞蹈的动作要素,实则貌合神离,缺乏对精神内涵的感知、表演僵硬机械、未能真正诠释出芭蕾的艺术美感,这更加凸显了芭蕾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我国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失当,课程设置不尽如人意

对任何学科、任何领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选对教材非常重要。而目前国内师范类高校的芭蕾舞蹈教学就处于“无适当教材可循”的尴尬境地之中。绝大部分院校选择照搬照抄,直接借用国外一些专门培养专业芭蕾舞蹈演员的学校机构的教材内容。但是,国内师范类高校的芭蕾舞蹈课程与国外专业培训机构的课程,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水平还是学员招收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师范类高校的芭蕾舞教学多是为培养“半专业”的舞蹈教师或舞蹈演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相对有限,而学员多是20岁上下、身体柔韧性不佳的青年。而专业机构则采用精英模式,旨在培养一流的芭蕾舞蹈演员,多数学员在只有八九岁时,就被父母送到舞蹈班,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当前高校主张因材施教,但这种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相匹配,恰恰与因材施教的宗旨相背离。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专业教师大多简单地参考教学大纲,采用风格化教学,这就导致授课过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严密的教学规划。同样,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多数师范类高校主张课程全面覆盖,但在增加广度的同时,深度也不免大打折扣,缺少对某项技能的深入学习,泛而不精,缺乏核心竞争力。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教学手段单一,方法科学性存在争议

选对教材之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样重要。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所谓“器”就是教学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走进高校课堂,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但在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课程中,教学手段仍然以单一的示范教学为主:教师手把手教学,让学生通过模仿动作,机械“复制”来实现知识的传递。那么此种方式效果如何呢?一方面,这种教学手段较为死板,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学生不加思考,只是纯粹地模仿再重复练习指定动作,显然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这种缺乏新意的教学活动,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三)教学理念落后,形似而神离

从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的不足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理念的偏差。师范类高校的芭蕾舞蹈课堂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则被要求模仿,然后重复练习。以至于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变成诸如身体的协调性如何,模仿起来有几分相似,会跳舞蹈的数目等,以及其他与教学本质不太相干的指标。要知道,与教会具体的舞蹈动作相比,师范类高校课程更大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今天国内的一些芭蕾舞者,表演时动作无可挑剔,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一点灵动和生气,笔者认为,这与教学观念中鲜少关注文化内涵是大有关系的。

(四)教学氛围压抑,学生创造力受限

在我国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领域,长期存在一种非正常的“强迫式”的模式。芭蕾舞是讲求基本功的艺术,很多杰出的芭蕾舞演员都是自小便接触芭蕾舞,并且长年累月艰苦训练才有所成。而在国内,从小便受到熏陶的较少,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基本功或仅仅掌握较少的知识。而高压的学习、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压抑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消极厌学的情绪成为普遍现象,舞蹈课程变成了一种负担。死板的练习也使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受限,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我国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在师资、教学方法和生源资质等方面,都不同于专业的芭蕾舞蹈培训机构。因此,师范类高校首先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具体举措如下:

1.教学目标的任务制

所谓任务制教学,即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总体的舞蹈要求切割成若干个较易达成的任务,而在课程教学中,也一改以往单调的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而将各类芭蕾舞蹈类型的知识普及和动作要领解析穿插其中。每次课程,都是在攻克芭蕾舞蹈中的一块高地。由于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大大提高。

2.引导式的教学

阶段性任务确定后,教师就要明白自身的定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从根本上决定学习效果好坏、学习效率高低等。因而教师要做的,是以一种引导者的姿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纲领性的辅助。比如,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对信心不足的学生予以鼓励;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课堂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芭蕾舞的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等。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只有师生良好互动,才能使教学成果最大化,因此讨论式教学必不可少。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系统性地点评指导,解析重难点,更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他们分享交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突出问题,有哪些优点和提升点,对芭蕾舞蹈是否有更深入的认识等。交流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思路将会更加宽阔,这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由于目标的差异,师范类高校教学并不致力于培养尖端、一流的舞蹈大师,因而这种大众化的培养方案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并非千篇一律。身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应针对这种差异采取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习惯于鼓励式教学。他们或许缺乏自信,需要正能量的加持;又或许纯粹希望从教师的肯定中得到某种满足感,对此种学生正面的鼓励更行之有效。肯定和鼓励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获得更多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大多倾向于努力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适合“打压式”教学。他们或许天赋过人却不愿全心投入,或许进步飞快却不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总之,对他们而言,适度的批评和打压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自身缺陷的感知,有助于促进他们竞争意识的觉醒。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起无差别的“模仿再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多元性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会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改善教学设备,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在现代教学中,工具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优质的教学设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质量的提升大大加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呈现有了更多元、更高效的手段。网络科技打破了传统课堂面授口传、心领神会的壁垒,在师生之间搭建起更丰富的交流平台。尤其像芭蕾舞蹈艺术类课程,仅靠教师施展口才是远远不够的。观看一个简单的小视频就能将教师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动作要领诠释到极致。相比单调的教科书,幻灯片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舞蹈练习,辅助以音乐或许能达到更和谐的效果。因此教学设备的改善,不仅强化了课程效果,更活跃了学习氛围,释放了课堂的压抑感。在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自然能得到更好地表达。

结语

总体而言,只要对教学内容、理念、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国内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课程的前景仍然是广阔的。毕竟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也保留着灿烂丰厚的文化遗产。所以,根植于这片肥沃的土壤,芭蕾舞蹈艺术必定能绽放出全新的、具有“中国烙印”的魅力。因此,广大教师仍需要立足当下,解决眼前问题,师范类高校芭蕾舞蹈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吴珺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章娟.芭蕾舞蹈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3).

[2]任晶.浅谈高校芭蕾舞蹈教学[J].艺术品鉴,2015(7).

[3]周琳琳.浅谈芭蕾舞蹈教学现状与改革[J].黄河之声,2013(2).

[4]陈哲.高校芭蕾舞蹈教学的探索[J].艺海,2007(1).

第六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课堂策略初探

摘要:

体育舞蹈集合了健身运动性、趣味竞技性等诸多特点,深受高校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喜爱。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科学观念。鉴于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提升体育舞蹈教学课堂实效性,需要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体育舞蹈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有效性教学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地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升舞蹈课堂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健身,健康塑形,同时更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科学观念。因此,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在落实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舞蹈课堂的实效性。

1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舞蹈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同时更是一种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随着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中的普遍与流行,体育舞蹈课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和喜欢。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合理安排及学生自身对体育舞蹈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仅能够学习到动作准确的舞蹈内容,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变高校大学生体质弱的局面。相比于其他竞技类运动,体育舞蹈的动作幅度小,难度系数低、门槛低,性别差异小,适合绝大部分高校男生女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课程,能够有效地丰富高校体育活动项目。受体育经费、体育设备等影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因体育器材、设备等不足而影响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门槛较低的体育休闲项目,它不受场地场所的限制,不管是室内体育馆,还是户外操场,只要播放音乐,都可以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和练习。同时,体育舞蹈本身属于一种休闲类运动,动作难度系数低,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第二,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优化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学生体质弱饱受诟病,通过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大部分高校学生参与进来。一方面,由于体育舞蹈难度系数低,学生在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有效锻炼学生的肌肉群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另一方面,体育舞蹈是一项集体类的休闲运动项目,学生在练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集体活动,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展现自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开展体育舞蹈课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认知到舞蹈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训练、竞技、比赛等环节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有效地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和功能,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舞蹈教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教学融合了竞技性、趣味性、运动性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创新机制缺失,舞蹈教师素养低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舞蹈课堂的实效性。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课堂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和策略,不断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体育功能。

2.1注重体育舞蹈教学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一项动态化的教学组织工作。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依托于丰富的、多变的、创新性的舞蹈动作,才能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伴随着我国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舞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中。因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注重根据时代的变化,注重时代的需求,注重体育舞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研发和创新体育舞蹈的动作和内容,有效丰富体育舞蹈的内容。一方面,高校体育舞蹈的组织者,应该动态化地来考量体育舞蹈的动作,构建体育舞蹈动作数据库。通过多元化的可变性的动作来提升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不同水平、不同基础以及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开展层次性的体育舞蹈教学,健全体育舞蹈教学的系统性,设置“初级—中级—高级”教学组织体系,充分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还应该设置“主题性”、“竞技性”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通过活泼生动的体育舞蹈方式来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舞蹈中。

2.2依托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提升教学效率

在当前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设备及教学场所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室内操场上的体育舞蹈教学工作,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实践动作来进行教学工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无法提升体育舞蹈的教学效率。鉴于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直观性来进行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来引导学生按照视频中的动作进行科学地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暂停”、“回放”、“标示”等功能键来直观性地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和注意力,实现更广范围地快速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及计划来安排录影工作。通过现场播放学生训练体育舞蹈的视频,来提升教学的观摩性和参考性,更加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差错来进行组织教学。

2.3营造科学的良好的体育舞蹈的学习氛围

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体育舞蹈受场所、区域、时间等限制较小,因此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教学安排来进行固定化的体育舞蹈教学工作。通过营造科学的良好的体育舞蹈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体育舞蹈的学习和训练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重复练习体育舞蹈的动作,结合新的歌曲来匹配体育舞蹈动作。此外,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力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舞蹈活动。通过成立学生社团、校内竞技比赛、校外竞技比赛等来提升体育舞蹈与学生之间的“见面率”,综合性地提升高校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兴趣。

2.4加强体育舞蹈教师的筛选和培训

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并非任何体育专业的教师都能够胜任体育舞蹈的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选择体育舞蹈教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他们的专业擅长及个人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化的体育舞蹈教师。同时,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体育舞蹈教师的技能培训。

3结语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合竞技性和趣味性的休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能够有助于优化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针对当前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应该采用科学有效地策略,不断创新体育舞蹈的教学方式及舞蹈内容,努力提升体育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充分实现体育舞蹈的价值和功能。

作者:安琪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萍,袁志华.我国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趋势及社会价值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79-81.

[2]袁毅,郑东霞.体育舞蹈摩登舞选手身体素质训练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82-83

第七篇:高校舞蹈教学及人全面发展研究

【摘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知识、提高舞蹈技能,而且还能够从德、智、体三方面促进自身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企业对大学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教学,如何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新标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成了目前许多高校舞蹈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舞蹈;舞蹈教学;人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它的一个核心定义就是“人在主观与客观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它可以从德育、智育与体育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与智育非常重要。

二、高校舞蹈教学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舞蹈素质较低,舞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都暴露出了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未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高校舞蹈教学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概括而言,有以下几项策略。

(一)高校舞蹈教学与人的德育发展

德育侧重于人道德、品德教育。高校舞蹈教学作为一种素质类的教学活动,它主要是从爱国意识、民族情怀、审美情趣、道德塑造三方面促进人的德育发展。首先,通过舞蹈发展史的教学,增强人的爱国意识。以中国舞蹈发展史为例。中华民族舞蹈源远流长,从夏商周时期到当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璀璨的舞蹈文化。众多的舞蹈名人(如赵飞燕、公孙大娘等)与舞蹈佳作(如《大武》、《七盘舞》等)都能让人感叹中华民族舞蹈发展的辉煌成就,增强爱国意识。其次,通过传统舞蹈的教学,强化人的民族情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组成的。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的舞蹈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蒙古族的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通过传统舞蹈的教学,大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各民族的舞蹈动作技能,更能学习到各民族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从而强化自身的民族情结,形成民族自豪感。再次,通过具体舞蹈教学,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表现美的运动。不同的舞蹈形式,如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民族舞等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从舞蹈名称、舞蹈动作、舞蹈情感等方面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芭蕾舞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与绷直,包括脚5种基本位置,3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跳跃、旋转、转身等动作。通过芭蕾舞的学习,大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脚尖上的美”。另外,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响应国家号召,宣传社会良好风气,激励人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也是提高人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最后,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教学,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舞蹈教学并不是一直在课堂上进行,还经常在课下进行。这是因为舞蹈教学是一项侧重实践的活动。舞蹈理论掌握的再扎实,若缺乏实践,舞蹈教学也是收效甚微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舞蹈教师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型、服务型的舞蹈表演,如到敬老院、福利院、偏远农村学校等进行舞蹈慰问演出。这类舞蹈实践活动,是高校舞蹈教学的“第二课堂”,能极大培养人的道德素质。

(二)高校舞蹈教学与人的智育发展

智育即人的智力教育。智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教育内容。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它在很多层面能够对人的智育发展起促进作用。首先,通过示范教学,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与模仿能力。示范法是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常出现在舞蹈教师教学生新舞蹈以及纠正学生错误舞蹈动作时。舞蹈教师在台上示范,学生在台下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模仿。观察能力与模仿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舞蹈的效率与质量。为此,高校舞蹈教学首先能够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与模仿能力。其次,通过指导教学,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身体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与心理素质等,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策略等,让他们在满足自身舞蹈需求的基础上,自主、积极地参与舞蹈教学活动,以此摆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再次,通过组织舞蹈表演或比赛,提高人的表现力、应变能力。舞蹈表演与比赛不同于舞蹈课堂教学,它通常面对更多的观众,而不同的观众的审美观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要求较高。另外,舞蹈表演与比赛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灯光、舞台灯也会给表演者带来一定的压力,经常参加舞蹈表演与比赛,对表演者的临场发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也有很大提高。最后,通过舞蹈创作教学,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舞蹈创作技能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进行舞蹈创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当学生创作时,舞蹈教师不能进行过多的干预,更不能强制性地要求他们该如何如何,而是起一个指导作用。若想创作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创新是必然的要求。为此,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舞蹈创作教学,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三)高校舞蹈教学与人的体育发展

体育发展,即体质发展。舞蹈是一门注重运动实践的课程,它可以让学生在舞蹈动作学习与训练中促进自身的体育发展。以学习民族舞为例。学生学习蒙古族的盅碗舞,可以锻炼手、腕、臂、肩的灵活性;学习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可以锻炼腰部的灵活性与身体的协调性;学习芭蕾舞,可以锻炼腿部的伸展性与脚尖的力量。舞蹈教师应不断拓展舞蹈教学内容,努力通过各类舞蹈的教学促进人的体育发展。

作者:王亚平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岳喜宁.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6,(2).

[2]毕雪超.高校舞蹈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艺术品鉴,2015,(7).

[3]申迪.探讨舞蹈教学的德育渗透[J].青年作家,2014,(22).

[4]张婷婷.探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