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教育职能是关工委的重要职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有助于高校关工委在教育工作中拓展路径、增强实效性、整合优势资源。当今时代,网络可以成为高校关工委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关工委应坚持“五个结合”,从树理念、搭平台、建队伍、挖资源、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网络教育。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关工委;网络教育

2015年,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5周年之际,对关工委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同志们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1]可见,教育职能是关工委的重要职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工委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关工委应利用好高校的理论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2]。它具有教育目的隐蔽性、教育环境开放性、教育过程渗透性、教育载体多样性、教育主体自主性等特点。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思想“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关工委的老同志受这种教育模式影响较大,习惯于用党课、讲座等单向、显性的教育方式教育青年学生,对教室、课堂、讲台、讲义等显性教育因素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高校关工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隐性教育方式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性的”[3]。这种开放性可以帮助高校关工委拓展教育路径。高校关工委可以利用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隐性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教育环境从课堂拓展到食堂、操场、图书馆等校内场所甚至校外,可以将教育载体从单纯的讲义、幻灯片拓展到网络、影像、海报、校史文物、文艺作品乃至一草一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需要更新,特别是高校关工委的老同志与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年龄差距,两者之间有“代沟”,如果仅仅依靠“灌输”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在隐藏教育目的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体验和感悟,因此也更容易让大学生内化于心。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整合高校关工委教育工作的优势资源

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功臣和重要财富,高校关工委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紧紧依靠离退休老同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知识渊博的教授、管理学校的干部等,只要具有闪光点,具有有教育意义的行为,都可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挖掘和优化配置高校关工委教育资源的作用。

二、网络:高校关工委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关工委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这种载体应具备教育媒介的特性,要能被高校老同志所掌握,能被青年学生所接受,且能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相契合。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自身特点,使其成为高校关工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适选择。

(一)网络对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影响力

掌握丰富知识、善于适应新事物的青年学生既是推动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正因为网络对青年学生具有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高校关工委要了解和教育青年学生,就必须与时俱进,自觉运用好网络载体。

(二)网络有助于高校关工委有效开展工作

运用网络载体开展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的共识。虽然高校关工委受工作人员的年龄、技术等因素制约,在网络教育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但网络带给高校关工委更多的是机遇。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多校区办学问题,且离退休老同志大多住在市区或老校区附近,而学生却往往在新校区生活、学习,这就为关工委开展教育工作增加了障碍。而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成为老同志了解学生的窗口和老同志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关工委工作在网络的延伸有助于扩大高校关工委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网络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性

网络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契合性。在Web2.0时代,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随时随地开展;网络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一言一语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内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追求系统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点一滴渗透;网络具有“参与性”的特点,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麦克风,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追求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受教育者在角色体验中的感悟和收获;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些契合性有利于高校关工委利用网络载体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五个结合:开展网络教育的路径

(一)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树立网络教育理念

如何运用网络有效开展青年学生教育,是摆在高校关工委面前的重大课题。高校关工委往往重视传统的、显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与网络结合,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关工委必须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树立运用网络载体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握其隐蔽性、开放性、渗透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有效利用青年学生的关注点、网络的推广手段、富有时代性的网络语言形式等,营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关工委应认识到,运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会一点一滴地影响学生。

(二)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关工委是群众性的工作组织,教育平台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依托,而网络平台则应成为高校关工委重点搭建的教育平台。现有的高校关工委的网站普遍存在点击率低、影响范围小等问题,因此需要搭建更接近学生、更吸引学生的网络平台。以微信为例,高校关工委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推送由“五老”撰写的或展示“五老”风采的文章等。高校关工委可以将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多挖掘网下隐性教育资源,寻找身边的故事,整理后上传到网上,这样更具原创性、故事性、真实性,更有吸引力。

(三)“五老”与青年相结合,建设网络教育队伍

在网络教育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个误区:高校关工委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应该由“五老”负责主要的运营和维护,因此必须解决“五老”的网络技术问题。其实,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五老”有“五老”的优势,如果“五老”不懂网络技术,可以将这部分工作交给青年学生完成。可以依托团委、二级学院等单位组建由关工委指导的学生团队,负责网络平台建设、维护及关工委需要协助的其他工作。这样既能很好地融合“五老”和青年学生的特长,又利于“五老”直接接触、指导和锻炼学生。

(四)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挖掘网络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存在于生活中,可以从学生关注、时代主题、教育规律等角度去发现、挖掘。如学生关注爱情话题,可以把校园里互相搀扶散步的老教授夫妻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经过摄影处理,故事编辑,上传到网络,利用网络方法进行推广、传播。2014年,中科院院士、遥感地理学家李小文教授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开讲座的照片成为“网红”,其朴素的穿着和卓越的成就形成巨大的反差,被青年学生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他的做法为青年学生上了一堂“无声胜有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4]。高校离退休老同志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宝库,他们所保存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书籍、证件、影像等)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高校关工委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并运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进行一定的整理、包装,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然后进行网络推广,则能有力增强关工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掌握网络教育方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都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高校关工委在制作网络教育内容时,应做到贴近青年学生,将教育内容与传播形式结合起来,让作品具有可读性、传播性,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写的《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文经过其微信公众号推送,阅读量突破10万,该文既融合了深邃的思想,又有身边的故事,且行文符合青年学生的喜好,不经意间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青年学生的心坎里[5]。高校关工委应利用好网络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五老”和网络教育工作团队通过网络与青年学生交往互动,双向交流,及时回应解答学生的提问,营造宽松的网络环境。

作者:段惠方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离退休职工处

参考文献:

[1]张烁.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N].人民日报,2015-08-26(1).

[2]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3]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4]陈璇.“布鞋院士”光脚踢走学术浮华[N].中国青年报,2014-06-04(10).

[5]孟祥夫.顶天立地谈信仰———解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的思政工作法[N].人民日报,2016-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