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硕通识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会计专硕通识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学科的线下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联网+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传统通识教育困境以及传统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困境的探讨,提出针对会计专业硕士在“互联网+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通识教育”;会计专硕;创新教育

一通识教育概述

1829年,“通识教育”的概念才首次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引入大学教育中,确定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识教育,在古希腊称为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中国国学经典《中庸》里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名句。现代通识教育发端于19世纪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因此学生无法对知识全方位的把握。当时麻省理工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罗杰斯[1]提出,高等教育下,学生只满足于对技术的精通是远远不够的。通识教育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运用有用的知识推动社会和科技发展。现在通识教育已经成研究生阶段的必修学科,中国的教育界更是提出“文理互通,古今通识”的理念。

二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和教育模式困境

(一)学生对通识教育兴趣偏低

首先文化素质类的通识课大都允许全体研究生选课,由于这类课程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又受到学校培养计划的限制,“混学分”现象普遍[2],学生完全是盲目和没有计划性的优先选择学分高又轻松的课程,而毫不考虑课程对自己的研究有无帮助,是否符合自己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其次造成此结果的因素还有通识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依旧是课堂教学,教师主动开授课程不主动、积极性低,学校又缺乏宏观规划,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基本以选课人数多少来衡量,不够开课人数就取消。因而造成了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不高,学生无法获取高质量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就慢慢对通识教育不重视,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教师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不佳

目前,我国专业研究生在与导师商议培养计划时,多以专业课为主,通识教育只是辅助课程,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学时少,学习内容浅,班级人数定额大,通识教育更显微不足道[3]。开课后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只是浮于表面,甚至是敷衍了事。有一些教师会提供书单供学生深入研究,实际却鲜有人照做。这种填鸭式的大班教学缺少了沟通与互动,无法帮助专业研究生在思维上、能力上做进一步的提高。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思维上依旧是被动的思考者,参加工作后尤显能力不足。

(三)会计专硕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为传统的会计专业带来了变革,会计现在已经不仅是做“账房先生”的工作那么简单了,同时会计也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参与者,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预测反馈者[4]。因此在培养会计硕士时,跨领域学习使其可以融会贯通各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就业技能,以便适应各类工作。会计专业硕士在学习期间,不能依旧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账工作,也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理论知识,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拓宽自己的眼界和对其他课程引起重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创新能力以及辩证性思维,同时在各种学科中汲取就业技能。加拿大安大略省要求辖下的所有大学毕业生要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取得就业技能的考核才允许毕业,技能包括交流能力、计算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体能力。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之一,亚岗昆大学将就业技能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分成五大体系,社会艺术、公民生活、社会与文化理解、个人理解和科学与技术[5]。这与通识教育提出的要培养“文理互通,古今互通”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会计专硕研究生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四)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组织形式需改变

互联网+时代下,知识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在大一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到研究生期间已经更新很多次了。这时,学生需要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经济新动态。与此矛盾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仍以书本为主、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教师无法自然的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也缺少了针对前沿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学生依旧是在被动的接受传统的课堂教育,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而非利用跨学科的视角获取知识。教师或者导师通识教育应先于学生通识教育,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应该是具有深厚知识积累的教师,对各类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6]。

三“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硕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是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催化作用。“互联网+”通识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知识的获取段与以往不同,学生通过互联网便捷、自主学习新知识,获取相关要点。在这种资源整合的模式下,获取的知识的质量也有质的提升,使得学习模式从原来的依赖性型学习提高了一个层次到主动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快速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提升了教学的深度,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技能。

(一)提高通识教育认识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主要以实务为导向,不像本科教育那样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这个学习阶段则要侧重专业通识基础的认定和拓宽,在研究生阶段,与硕士生导师接触较为频繁,各种联系和沟通较多,很多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是在硕士生导师带领下完成的。这样的话,从导师层面,就应该有对学生通识教育培养的基本观念和认识,并依托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和课程安排,合理设计和精心准备。

(二)创新课堂教育形式

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模式,但是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的,可以学习知识,却无法体会真实的课堂气氛。所以笔者建议在抓住“互联网+通识教育”的这种新机会之上,应与传统模式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课堂可以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对于会计专硕可以大力推进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1.MOOC平台。MOOC,简称慕课。会计专业研究生可以高效利用此平台进行跨学科的慕课通识教育的学习,相比于线下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更多的着眼于感兴趣的科目以及实用类的课程,比如像统计学、应用数学等科目,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MOOC基于强大的互联网云服务,比起传统课堂在考核时需要较长的周期,它会更快速的检查考核结果并且给予反馈[7]。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师生协作模式,学生在课前将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提前通过视频以及互联网的方式提前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以交流协作的方式解决学习新知识时遇见的问题。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识教育学习时,课时少,内容浅,被动学习等问题。教师也由传道受业转变为解惑,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生能力越高,教师解惑的意义就越大。3.微课。按照研究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去提供此类资源,笔者在此并不建议某一学科的微课资源只取一人,应博采众长,集百家之言,大量收集资源取精华去糟粕。针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在讲清楚知识点之后,应该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问题,并且要给学生设置问题,留下思考空间。如若有能力可以针对会计专业硕士这种应用型硕士的特点,将学生将来会遇到的实践性问题。

(三)拓展校外实践资源

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增加会计实务专家和企业(事务所)实训环节,聘请一些企业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为MPAcc学生讲一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的工作的氛围,会计实务专家的讲解也会让全日制MPAcc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了解到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该学习的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另外,针对会计专业硕士中,本科阶段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模拟实习,开设一些实务方面的课程,对实务操作的规范方法进行演示,这样做不管学生之前有没有学习基础都可以得到提高,对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这样可以让他们得到系统的学习实务操作的方法,对于有基础的学生也可以进一步规范的实务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军,汪霞.从历史走向未来: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2,(6):71-77.

[2]郭利平.我国高校通识课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08):259-261+264.

[3]李波.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08,30(5):47-50.

[4]张冰茹,牛巍.“互联网垣”下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教育方法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97-97.

[5]钱小龙,汪霞.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3(3):34-40.

[6]郭慧峰.以创新实训为基础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3(30):60-61.

作者:梁毕明 孙?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