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盟模式下通识教育探索

五校联盟模式下通识教育探索

[摘要]

通过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后联合培养计划的方法、成果、推行程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模式有效利用各校的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盟教育体系的方法。提出在深化与细化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联盟的通识教育模式应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培养出更具自主学习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与沟通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教学联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诟病。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与危机感,也给一些具有学科优势和前瞻目标的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2011年,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研究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的制度之下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并重点对核心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分配、教师的培训、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如果这一模式能够顺利推行并惠及联盟内的多数学生,将是这五所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重大成就,也将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很好的蓝本。五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学科特色、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差别很大,从《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南京大学办学类型为研究型,南京师范大学类属区域特色研究型,而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均类属于专业型,南京财经大学则为应用型。表1给出了这五所高校的江苏省排名及综合评分等多项指标。其中,南京大学的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也位列全国三甲;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江苏省具有很强竞争力;南京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该校优势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与中药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如果从学生专业培养的角度而言,由于学科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一校的优势资源很难持续投入联盟内的其他院校。但如果从各个学校普遍设立的公共课出发,则存在很多的交集,从而有很大的弹性将课程整合并实施优势学科教学,使得这五所院校的学生从中获益。

二、教育联盟的定位与挑战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的职能则体现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等多个方面。五校联盟的模式将为校际间课程共享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对五所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定位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开阔在校学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美术的视角,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思想和主要成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虽然大多数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对课程体系的开设和评价方式的改进仍停留在摸索与实践阶段,但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很多高校已经深入人心。杨叔子院士曾经精辟地指出: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难有真正的人性,难有实在的灵性。[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定位不能仅仅局限社会科学领域,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模式值得借鉴。哈佛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共十一个领域包括七大类,即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辨析、量化推理、自然科学A、社会分析。在此体系下要求每个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必须在离自己主修专业最远的八个领域里各选修一门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形式与自主选课相结合,课程体系包括当代文明、文学人文、美术人文、音乐人文、主要文化、外语课程、大学写作、自然科学的前沿、自然科学、体育课程。[2]其中,除外语课程、主要文化、体育课程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选课自由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基本相同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模式以及核心课程的建立等方面曾走过弯路,北京大学最早在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它是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和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在小规模和小范围内进行教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山大学实施的则是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这两种模式的核心则是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结果仅是极少部分学生受益,并未能惠及每一个本科生。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已经形成了办学特色,也成为推进香港社会演变和大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3]。其典型特点就是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领域开展,所有学生均能自主选课并从中受益。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文理贯通、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丰富的创造性、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健全人格的新世纪人才。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的课程而言,距离建立成熟有效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之前国内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不够明确,能够完善并坚持推广通识教育模式的高校很少。2006年以后,很多高校纷纷做出调整,将通识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并且对课程进行分类,而课程体系更多的是参照哥伦比大学的模式,如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然而很多院校都面临着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开设的困局。由于一所高校师资和专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选择的课程范围很小,而有些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机制和良好的考核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质量较差,在开课几次之后甚至没有学生再选课,从而使得某些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而通识教育课程的推广最后流于形式,实际和本科院校必修课加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并未实现教学模式真正的转变。同时五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这一改革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衔接校际间的公开课,如何在校际间开展课程体系互通,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视频教学,如何让各校学生资源共享获取学科讲座信息,如何促进不同学校间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如何改进传统评价方式实行学分互认,等等。

三、五校教学联盟“暑期学校”教育模式

2013年暑假期间,五所高校分别就本校的一些特色学科和专业举办了第一期暑期学校。其中南京财经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就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分别开设了两门公开课。南京财经大学的定位为:实践教学课程培训班。课程设置为“ERP生产运作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决策电子沙盘模拟”。选课学生以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专业为主,每门课程2个学分。南京师范大学则开设了“民国史专题”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两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并且本校学生可以替换一门自主发展课程或博雅课程。而其余三所学校的开课模式比较相似:南京邮电大学依靠其专业优势开创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验营”。南京大学暑期学校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就此主题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南京中医药大学则在暑期课程班聘请中医药名医、名师以“奥妙中医”为主题开展讲座。其中,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暑期课程模式有根本性的改变。南京邮电大学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讲解、实际动手制作单元电路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参与其中的同学亲身体验大学生顶级学科赛事的选拔、训练、实战的整个过程。此课程是该校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团队的多年经验总结,重点讲解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所需的基础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实例和丰富生动的课堂讲解,以及实物演示、亲手制作、与参赛学生互动交流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电子制作、测试技术的兴趣与爱好。南京大学则通过讲座与参观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如:战略机遇期与中国梦,美国重返东亚战略与中国的应对,俄罗斯的东亚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当前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与战略,中国安全环境下的台湾等。并结合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博物院等一系列参观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关注国防的热情。这一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既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也是一次内容丰富的近代史的学习。通过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理性看待当前的国际局势。

四、五校通识教育联盟的规模化与系统化

“五校联盟”第一期暑期课程的开展成效很好,在学生中获得比较好的评价,这一模式在2014年也得以延续,今后可能会成为五校教学合作的一种传统模式。但是,局限性也显而易见:课程的受益者仅仅是极少数的同学,开课学校对其他高校的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参加课程的人数一般为8~10人,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过60人,这距离五校联盟规模化的目标相去甚远。“五校联盟”的最终目的是在各校教学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使得课程优势最大化,将目前单一学校无法系统而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彻底改变,从而将课程面向联盟内所有大学本科生开设,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模式如何在所有学生中推而广之将是“五校联盟”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核心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确立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应当避免的是走入片面追求人文科学教育的误区,仅仅重视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的理念,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香港的多数高校,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普遍是重视社会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不足,正在积极改善,我们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绕开这些高校曾走过的弯路,完善固有的优良传统模式。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也被很多国家瞩目,英国政府已经在2013年1月份派遣50名教师前往中国学习,目标是学习借鉴中国学校用以提高学生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方法。英国政府这一举措源于在2009年及2012年OECD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的测验结果中,中国的学生均名列榜首。该项测试的参与国家共65个,参与人数超过50万,测试旨在考察青少年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综合来讲,东亚的学生排名靠前,中国与新加坡的学生成绩排在前列,而过去表现突出的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的学生数学成绩下滑较多,教育支出远高于其他国家的英国和美国,测评成绩仍然处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于这种现状,英国教育部部长伊丽莎白•查思指出,英国的教师需要学习“亚洲猛虎”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赶上这些在国际测评中名列前茅国家中的同龄学生。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我们急需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式教育在理科教学领域上的优势。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照搬国外的既成模式,一味去效仿,而应该结合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五校联盟的学科优势,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将研究精神注入教学,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的研究领域,建立适合各校学生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改变目前联盟内高校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体育和德育课程的占比较大的现状。自恢复高考以来,此类教育计划的设置在中国已经延循了四十多年,这种落后的课程设置备受争议,有研究机构提出这种类型的中国式通识教育课程占比高达70%。不可否认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地促进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变与文化变迁。现在看来,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教育理念,更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相比较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哥伦比亚大学的模式与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基础课教育形式接轨更容易。课程仍旧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模式开展,而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在“五校联盟”的优势下内容更加丰富、类别更加多元化、课程模块更加系统化。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将有赖于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类别的划分以及各校教学任务的分工。

五、通识教育的模块化创新、信息化教学及考评方式

通识教育开展的第一阶段课程体系可以简单划分为历史模块、文学模块、艺术人文模块、自然科学模块与体育模块,可以在每个学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细分并逐渐完善。前三个模块正是目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中所缺乏的,并且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在五校联盟的基础上,师资得到加强了,可选课程也会大大增加。每个模块归口都应该有校际联盟的课程研究负责小组,或者由教授委员会来进行管理。通过研讨会、调查问卷、教学督导等形式加强对学科模块的管理并且对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及时进行反馈。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如何构建校际选课系统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是制约五校联盟课程推广的核心问题。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一模式免费提供高校的课程,数百万学生从中受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清华大学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堂在线”的教学平台,整合了国内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虽然目前可选课程量有限,但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内很多学生从中获益。“五校联盟”应该积极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并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搭建通识课程微课平台,实现校际的同步视频教学,使得选课学生能够即时获取课程信息;同时,开放所选课程的教学资料与作业下载系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应在各个学校设置课程负责人,并配以助教,用于课程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及对选课学生的作业、报告进行综合考评;而任课教师应在各学校定期举办学科讲座与答疑课,使得学生有机会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学科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学分的获取最终要落实于课程的综合评价中。为此,不但要实现评价机制的创新,更要实现各校学分的互通。考评的成绩不能只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是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加入学生课堂发言和项目活动中的参与度及主要贡献的权重。包括:课堂提问与回答情况,在课堂或小组项目中是否贡献有创意的问题,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试验的设计,数据的搜集及协整,项目中承担任务的难度和工作量等。二是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情况,设置相关热门话题,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或者写成论文,其中必须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已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等内容。以这种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查阅文献和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向,明确学科知识与自身专业的契合点。最后,加强学校对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奖励机制。各高校要形成完备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教师的选拔机制,保证进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度的人文精神、较强的演讲与沟通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各高校首先以公开课的形式予以选拔,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校际筛选等环节选择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同时要加强这批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系统地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课程的设计,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以及增加教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出国学习的机会等。

六、结语

“五校联盟”的教学模式在江苏省高校尚处于起步与实践阶段,联盟各高校内部也在不断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进行改进和提高。南京大学在“五校联盟”中专业优势、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学校的宗旨也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办学标准则以“瞄准国际前沿、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每年聘请外籍教师200多名,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课程有150余门,开设的涉外课程有350余门,组织各院系对2000多门专业课程与美、德、英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高校的4000余门相关课程作系统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新增和更新课程1000多门,建设双语教学课程300余门,从而使全校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4]在这种契机之下,其他四所院校应思考如何有效学习并利用这些宝贵资源,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优化自身的专业配置,办特色专业,完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不断汲取国际上优秀院校的办学理念,使院校的的制度更合理化,视野更国际化。在深化与细化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联盟的通识教育的模式如果能够真正规模化、系统化,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那么这五所高校的所有学生将从中受益,这也将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培养出具备自主学习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与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沈晓婧 佘侃侃 廖月胜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人文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2]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3]冯增俊.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4]张大良,李联明.研究型大学实施课程国际化的特点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