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探讨

民族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探讨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理学院的学生,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是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问卷回收时间截至2014年4月25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342份,回收率为68.4%。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理学院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这些有效回答的342位同学就构成了本调查研究的分析样本,人员分布情况如下:男生174人,女生168人;大一学生179人,大二学生128人,大三学生30人。此次调查的大一学生就是按2012年通选课调整以后的教学方案进行,而大二、大三学生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从年级、男女分布来看,回收样本基本能反映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共设计了19个题目,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题型。问卷回收后,采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二、广西民族大学通识通选课开课过程及现状

广西民族大学从2002年开设通识通选课至2013年的10年间,其课程结构、选课体系、考核体系都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按照教育部和广西区教育厅对通识通选课要求,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特点设置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在过去的十来年间对本科教学起到了重要意义。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被教育部授予博士点建设单位,这意味着整个学校教学水平要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也一直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如2012年对通识通选课的选修课项目化申请开课的改革,旨在用约两年时间将学校通识课课程建设约120门,第一阶段完成了30门课程建设,并对这些课程的评价实行项目化管理,这是在通识通选课的教学质量上的一次大改革。但此次改革对课程体系没有太大的修改。另外,虽然逐渐增加了通识教育的学分,但通识教育一直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教育这一地位没有改变。

三、调查问题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二是了解学生学习选择通选课的影响因素,三是了解学生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四是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和教学评价,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负担和教师教学方式、水平、效果的看法、要求和意见等内容。

(一)对通识课的理解

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程度可以反映出学校通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绝大部分同学对通识教育的作用有较好的理解,这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打好了基础。

(二)选课影响因素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学习目的、选课影响因素和兴趣取向,能为建立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从选课影响因素的统计来看,较多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三)学生对待通选课的态度

1.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对我校改进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课堂管理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均有积极意义。统计表明,占绝大多数同学对通选课不重视,态度随意。

2.是否逃课情况

被调查者认为从未逃过课的占40%,偶尔逃课的占56%,还有4.2%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几乎没有上过课。

3.通选课逃课的原因

从学生对选修课逃课的原因看,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被迫选课占51.3%,依次排序为老师不负责任、与学校活动冲突、其他。调查发现,部分受欢迎的课程限定人数,导致很多选不上自己喜欢课程的学生盲目选课,对课程没有兴趣加剧了逃课发生。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比专业课较随意。

(四)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和教学评价

了解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时间安排及课业负担、对教师教学评价等,为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对通识选修课的满意度调查调查可见,对目前通选课不满意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太高,但是更多同学认为我校的通识教育有较大改善的空间,这部分学生都给出了“一般”的评价。

2.关于对通选课上哪些方面最不满意的调查,4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偏难或偏浅,26.7%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不够生动,11.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不够,13.9%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不负责任、不认真。

(五)问卷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对于学校的通识选修课,您还有哪些建议?”

收到134份问卷上的150个意见和建议,建议主要集中在课程开设太少、选课系统不完善、无法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等方面。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已经深入学生内心,但是学生对待通选课态度较随意,满意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同学提出希望根据兴趣选课等等,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通识教育徘徊在外在形式的模仿,缺失实质内容的核心课程建设。

(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小

“核心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我校的通识教育包括了全校公共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全校公共课原则上根据教育部和广西区教育厅的规定开设,包括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课以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通识必修课包括人文科学概说和自然科学概说两大块的八门课程,通识选修课包括自然类、人文社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体育类、东盟学、写作类、生态学、计算机应用及语言类共122门。这一通识教育的结构与国内大多数高校是一致的,通过四所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在整个学分中的比例可见,我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比其他三所大学的比例都要高。似乎我校更注重通识教育,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分析通识教育中的各个方块课程的组成情况尽管我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比其他高校所占比例都大,但是其中的真正核心课程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我校的通识教育中,全校公共课所占的比例太大,其中就大学英语这一课程而言,多数知名高校英语是两个学分每学期,而我校是三个学分每学期,由此可见,我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教育中占的比重太少。

(二)通选课的核心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分布不均

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核心课程体系是我国内通识教育的主要效仿对象。在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各领域课程按照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文学艺术类>历史研究类>自然科学类>外国文化类>道德思维类>社会研究类(2005-2006学年文学艺术类>历史研究类>科学类>外国文化类>社会分析类>道德推理类>定量推理类)。其中,文学艺术类的课程比重最大,约30%,历史研究类课程约占20%,自然科学类课程基本维持在17%左右,外国文化类课程比重维持在12%以上。从各领域课程的数量和比例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非常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课程。我校开设的122门课程中,文学艺术的共20门,占所有选修课的16.4%,历史类的课2门,占1.6%,自然科学19门占15.6%,外国文化类课程10门占8.1%,另外,定量推理类课程目前还是空白,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校没有哲学专业的缘故。从比较可以看出,我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晰

学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对通识课是这样定位的: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扩大知识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而复旦大学对通识课的定位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哈佛核心课程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确信哈佛的每个毕业生不仅要在某个专门学科或专业受到训练,而且应当接受广博的教育。学校认为学生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得到指导,教师有义务给予指导,使他们获得作为有教养男女标志的知识、智力和思考方式。从比较可以看出,广西民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修补,没有全面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的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五、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有必要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的目标

让全校的师生明确通知教育的目的,确保教学朝着既定方向走。目前,我校的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的思想在教师心中扎根,因此在通选课上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责任心不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也比较散漫,选课以好通过为目的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另外,目前我校的通选课全部安排在周末上,这无形中就给学生一种补课的感觉,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其次,应加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有效指导学生选课,改善其学习态度。再次,要关注少部分厌学、经常逃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校通选课的核心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通识教育课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教育方面,真正的通选课学分较低,要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重新设定通识教育的学分非常重要。建议参照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的各个模块课程的比例,均衡各个学科课程,增加哲学类、历史类、外国文化类的课程。另外,学生的兴趣是影响通识选修课学习态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设置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也是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建议同一地区高校间的人力资源形成一定的流动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复旦大学认为精英院校的通识教育讲述高深学问,这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我校目前并不真正具备各个专业都有学术领军人物,如果广西的各个高校间能形成资源共享,让真正在行业内造诣最深的教师给学生上通选课,学生能真正了解学术前沿或一些深奥的东西,是我们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者:刘银妹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