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学理探索

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学理探索

摘要: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承载力存在局限性,当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超出其供给和弹性能力时,系统将失去平衡。因此,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力强度和演变路径,在体育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度”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波动阈值中寻找其动态性的平衡值、稳态结构,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学理探索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承载力存在局限性,当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超出其供给和弹性能力时,它将会受到干扰甚至破坏,系统将失去平衡或崩溃。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子。而目前国内外对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在初始层面,其研究的文献和成果不太多,对它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为体育教育生态学和高校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启发出新思路和新观念,对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理论、加强多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路径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应遵循以最大限度地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资源供给能力和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相适应为准则,来选择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径。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会随着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受到“震荡式上升路径”的外核影响。但不管“外核”对其影响和压力多么大,它也必然会受制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内生因子中的师资、资金、场地设施、生源和学术研究氛围等资源承裁力的“内核”影响。当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内、外生态环境的“双核”干扰和破坏,导致其承载能力超出其控制范围的生态弹性力时,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将会失衡、系统质量也会失去保障。因此,为保证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和规模不断协同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教育资源和办学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乏其生存环境相应的政策支持、财力投入和文化发展需求的外在推手,也很难均衡持续地发展,其发展也必将受之影响[1]52。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环境的内外“双核”演进和变化,形如姊妹如影随形,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一对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矛盾体。

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环境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承载力,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态台阶”,当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它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协同演化时,既能丰富校园文化,又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承载力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体制政策环境承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上,另一方面是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政策制定和运行流程中。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以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为主线,与现代管理艺术进行结合,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承载力。二是经济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经济环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供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物力和财力等物质条件的支持态势。经济环境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容量以及对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应是多渠道的。从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可看出,美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主要由政府、企业、基金会以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进行资助的多渠道融资,形成多样性的财政支持体系[2]。而我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专款扶持为主要形式,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有限。而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对强化经济环境承载力具有积极的正能量,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三是文化环境承载力。即为多元思想文化下累加效应的原生态集合,教育生态与原生态文化,形如姊妹,互相影响,它随着一个时代文化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越发深远的影响,刻画出时代文化特征的络印。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文化对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有直接制约的作用,也是教育内外部沟通的桥梁。学者张应强教授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引导、传承和创新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体育文化既有再生作用也有限制作用[3]278。因此,从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农耕文化传承,它对中国高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相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背负起沉重的农耕文化的包袱、艰难地进行思想深处和文化创新的发展与改革。

3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属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自校性、动荡性和多维度的三个属性。(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自校性。在社会生态发展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制约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自校调节力、环境空间提升力与资源供给力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修复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产物,并客观存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承载力的自校性是高校体育教育所固有的特异性,它不随人们意识而改变,这种固有属性一方面为它抵御外环境的不良因子提供了良好的基因,另一方面为它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动荡性。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绝对稳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其在可控范围内发生动荡性的波动变化,但有限的波动性变化不会影响系统的劣变,而在生态范围内的可控性波动变化均属于相对稳态,高校体育教育也一样,当其受到的冲击超过了它的自我校正能力时,其系统则会产生演变,变异到另一状态。这种状态的演变有两种可能:一是迈进到更高一级的状态,如1998年后的高校扩招,虽然打破了旧的、原有的平衡,但它却有力的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迈进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代。另一种可能是系统的劣变,如时期的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发展到崩溃的边缘。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定性是动态与平衡的生态演化,其生态承载力是可变的。(3)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多维度。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体现在多维度的机理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是多维度的演变,它的多维性不仅表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内多个子系统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演变上,而且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体育教育各种层次的演变机理上,而在不同的维度上生态承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不仅要关注低维度的演变,也要对高维度的异化引起重视,使其均衡、和谐的演化与发展。

4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内生资源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的生态承载力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与生态环境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进行交换的基本资源保障。资源是指保障系统的稳态功能,它是稳定系统并进行物质升级的基本要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生资源承载力具有生态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它的多样性和多重性表现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原生态的内生资源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其中,内生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涵盖两种受众,前者是教育工作者、后者是受教育群体,它是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成长的必要因子,他们中的最值得关注的焦点是生态内源性“三基因”的协同,一是体育教育的受教育群体配比;二是高校体育教育场地和设备配置;三是体育教育师资的配备;而内生资源协同作用,是有力并支撑构成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物质生态基础。因此,高校体育内生资源发展的多元化,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研究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的观点上,更多的是从它的内源性方面去理解,因为它更能使我们从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表面触摸到它的本质,探究它的更深层次的机理和其演变的轨迹。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方式。根据对高校体育资源利用的不同状态,高校体育资源承载力可分为最大化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最大化体育资源承载力,是在学校的教育水平质量和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资源承受能力达到上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资源承载力,是在不干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下,注重强化质量和规模的体育资源承载能力[4]289。“最大化体育资源承载力”虽达到了最大体育资源的累加效应,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体育资源承载力”主要注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全方面的提升体育生态承载力。

5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校正和修复的能力。在其受到的干扰或压力未超过弹性限度下,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偏离后可以恢复到原有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弹性力。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指的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自我修复和校正、自我演化,以及面对系统外的压力和冲击时产生的抗压力[5]。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对于我们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的“度”十分重要。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育稳态发展的机理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机制[6],这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的作用所致。然而,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存在固有的承受极限,一旦越过必要的界限,整个系统将会发生变异。因此,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力的内涵可概为三个面,一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强度。它是指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生态系统的弹性的承受力,它受之于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同时,生态系统的弹性强度大小决定于系统的内化。就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而言,其师资力量、场地设施、学生状况等各种方面往往确定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生态弹性强度[7]。科学的掌握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强度这种发展机理,便于客观、全面、理性地判断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生态承载能力的变异[8],判定其自控维持能力与稳定性,这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性限度。弹性限度大小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可变性和应对不同情况的适度和状态[9]。三是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弹性限度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波动仅限于在相同的状态或者层次中发生,这种波动可以是正向的和有序的,但又有可能被逆转。当生态弹性强度变化系统发生不同状态间的演变时[10],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可能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由而从高校体育发展的演化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属性、内源性和多维性,可推理出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多维演化结构图。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是在内、外环境的相对稳态演化下[11],具有自校性、动荡性和多维度的属性,并在内生资源的制约下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其生态范围内进行的“双核”式的演进与波动,其可正向、有序,又可被逆转。当生态“双核”强度变化系统发生不同状态间的演变时,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承载力可以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率,同时关注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弹力强度和限度的演变[12],在体育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度”与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波动阈[13]值中寻找其动态性的平衡值,使其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同时不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稳态结构,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平衡,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生态的承载力。

作者:张铁雄 文红梅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广京,李建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3):38-40.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何培英.高等海洋教育生态及其承载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5]魏毅.生态学理念下的江西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1,17(9):17-20.

[7]钟镤,赵飞达,龙周.异化扬弃下体育课堂环境优化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2-175.

[8]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

[9]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31(11):2985-2965.

[10]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89-396.

[11]许联芳,等.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6,15(5):1111-1116.

[12]于翠英,朝克图.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6):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