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教学困境与出路

幼儿体育教学困境与出路

摘要:基于动作发展理论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幼儿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幼儿体育教学发展路径。发现当前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随意、游戏化倾向严重、教材开发滞后、器械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通过不断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体育课程教材、补充教学器械等对策,提高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动作发展;幼儿体育;困境与出路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的敏感期,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同时幼儿体育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学前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也相继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相关文件,确保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将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将动作发展列为健康领域的内容,并提出儿童动作发展的相关教育建议,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幼儿动作发展教育的高度重视。但受“重智轻体”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中出现“观念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导致幼儿体质下降、统合失调、动作障碍等后果。基于幼儿动作发展角度对当前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努力寻找提高幼儿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为今后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动作发展理论概述

1.1动作发展的概念

动作是个体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它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模式和产物,也是反映人类适应发展的基本方式。动作的学习与发展伴随人的一生,根据个体动作肌肉支配的情况,可将幼儿动作发展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它是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动作基础。可见,动作发展是指人类一生动作行为的变化、构成过程的阶段及影响发展的因素等,其中包括动作行为本身的变化和动作变化的过程及原因[1]。

1.2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特点

1.2.1幼儿走、跑、跳动作特点

走、跑作为人的基本动作技能,几乎伴随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幼儿1岁开始学习走的动作,并且以走跑混合的移动方式存在,这时期只有跑的外形没有跑的腾空阶段。随着下肢力量、平衡能力的增强,跑步的腾空阶段日渐明显,但手脚、身体配合仍不协调、动作紧张,稳定性差。到6岁时,早期走、跑的特点消失,步幅变大,动作协调,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1.2.2幼儿抛、接、投动作特点

幼儿对简单的接物和抛投物体动作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都已掌握,进入幼儿时期继续学习抛、接、投、拍、击等多种复杂投掷动作。小、中班幼儿掌握的投掷动作偏少,动作不协调、错误动作多、控制力量差,主要依靠上肢用力,腰、腿、脚不能协调发力;6岁幼儿能够掌握传接球、走拍球、肩上投掷动作等,全身协调用力,但出手角度仍偏低,投掷方向不稳定;幼儿期一般男孩优于女孩,个体差异大。

1.2.3幼儿平衡、灵敏、协调动作特点

婴儿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较弱,开始走、跑时,基本都是以同侧手和脚的形式移动,并配以双臂屈肘外展的动作维持身体重心,动作处于试探性阶段;2-3岁时,走、跑速度慢,身体已失去平衡,易摔倒;3-4岁时,在走、跑遇到一般障碍能够及时躲闪,但快跑、急转、急停等动作仍无法控制身体平衡;5-6岁后,平衡能力迅速发展,幼儿能够比较协调、自然、稳定的完成多种复杂的走、跑类动作。幼儿期间的平衡能力呈现快速提高的趋势,其中女孩的比女孩具有更好的身体控制能力。

2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教学的困境分析

2.1幼儿体育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科学的幼儿体育教学是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基本动作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个性、开发智力的有效方式,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是幼儿身体养育、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不应该纯粹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体育。目前,幼儿园管理层对幼儿体育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园方“观念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使幼儿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受到部分阻力。家长“重视知识、轻视体育”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不仅挫伤幼儿园和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使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部分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体质论、运动技能论”的认识层面,忽视体育在智力、情感、社会适应、个性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对动作教育的思考更为欠缺。

2.2教学目标凌乱,评价体系落后

教学目标是幼儿体育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指引“教师教、学生学”教育过程的导向标,也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幼儿体育活动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对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起到决定性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应以人类基本动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内容应符合以幼儿后继动作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旨在促进幼儿在体、德、智、美的全面协调发展[2]。目前,各幼儿园教学目标不甚明确统一、要求不具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活动内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灵活性;部分教师忽视幼儿动作经验的储备,使幼儿体育活动目标与竞技相连,导致幼儿体育成人项目化,缺少幼儿身体基本体育活动能力的培育、教养和养成[3]。幼儿体育学习评价时,完全按照成人体质健康检测的指标,未能研制符合幼儿发展的分层评价指标,导致幼儿动作发展“揠苗助长”的现象。

2.3幼儿体育教材匮乏,教学内容安排随意

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材是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是依靠教材的学习实现。教师正确、合理利用地教材,对于教学中的计划制定、教学设计、教案编写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当今幼儿体育教材内容陈旧、版本过久等问题较突出,幼儿园没有主动寻找和购买最新教材和资料,而且使用时没有相关专家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幼儿园体育教学普遍缺乏适宜性和科学性。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能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合理设计走、跑、跳、平衡、力量等基本动作的教学,但仍有不少幼儿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科学性,表现出严重的随意性,甚至出现“成人化、竞技化”的趋势,严重违背了幼儿心理、生理、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2.4组织教学模式化,游戏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活动之中”是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是教学基本要求[4]。目前,国内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以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但体育教学已出现游戏“模式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趋势[5]。教师忽视体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未能依据幼儿身心和动作发展特点安排内容,基本不考虑运动负荷、强度、密度等问题,一味地追求轻松愉快、开发心智,将体育活动全部游戏化,致使幼儿体育教学达不到科学锻炼的要求。另外,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大多数沿用“小学化、技术化”的教学模式,违背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其缺乏科学性、教育性。

2.5师资力量薄弱,体育素养欠缺

幼儿阶段的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多个角色,基本上属于“全科型”教师,除了承担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学外,还要担负幼儿园早操锻炼、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讲,具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不仅为幼儿成长环境提供保障,而且对幼儿身心全方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各地幼儿园很少有专职幼儿体育教师,基本都由其他领域的教师带领进行体育活动教学,其中这部分教师毕业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或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未受过正规的体育专业培训与学习,缺乏体育教学中所需的基本体育素养[6]。另有部分幼儿园拥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但大部分教师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他们未接受幼儿体育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幼儿身心、动作发展规律不甚了解。教师过于年轻化、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专业培训缺失、学历水平低等都是当今的尖锐问题,将会影响幼儿的体育教育质量。

2.6教学场地器械配置不均衡

幼儿园场地设施及器械的合理配置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体质增强、全面发展基本动作的物质条件,幼儿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7]。《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应拥有的场地、器械的规模和标准已作出明确的要求,为幼儿园体育教学提供政策保障。各地幼儿园的体育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需求,但发展幼儿不同类型动作的专门器械配备数量、比例呈现不均衡。绝大数幼儿园的球类、跳绳、滑梯等器材数量充足,能够发展幼儿的走、跑、跳、平衡等地面动作,但对于发展幼儿攀爬、投掷等动作的户外大型器械极其匮乏。幼儿园基本拥有专门的室内体育活动室,但是户外活动场地条件仍需改善,缺少足够的教学空间场地,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受到限制,导致“流于形式、缺少内容”的现象。

3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教学的出路

3.1树立教学新观念,发展教学新模式

教学观念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的内在基础和基本依据,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任务的选择、执行过程中起到指向作用。幼儿体育若想实现良性发展必须打破“玩玩、乐乐”的传统认识,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幼儿体育观,才能扭转过去重智育、轻体育的片面认识。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及时改正幼儿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认识的偏差,对最新幼儿体育相关纲领性文件进行学习和解读,并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改变过去以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社会修养、知识教育、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身心、动作等全面协调发展。教学中不断加强幼儿体育亲子教育模式的宣传,促进学龄前幼儿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形成“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互动新模式。

3.2明晰教学目标,建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指南》已把幼儿动作发展置于健康领域,并对“平衡能力、动作协调、力量、耐力”等作出目标要求,但众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目标走样、偏差”等问题。幼儿体育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目标体系,使其紧密联系客观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不断细化教学目标的内容,全面提高幼儿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目前,幼儿员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呈现“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严重违背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筛选和建立各年龄阶段体育活动的量化测试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幼儿体育活动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通过跟踪、测验、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等,研制各年龄阶段幼儿体育活动的测量和评价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幼儿体育活动测量指标评价体系。

3.3加强幼儿体育教材建设,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教材存在课程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过时、开发编写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幼儿园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对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召集幼教专家、体育教育、幼教管理人员共同商讨幼儿体育发展规划,并集思广益的编写适合幼儿发展的最新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教材。另外,加强对幼儿体育的研究,搭建“高校-幼儿园、学者-幼儿教师”协同创新的研究水平,让理论研究落地,使实践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分层递进构建度多目标、多样化的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特征及原理将基本动作,合理编排和组合,主动运用于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中,使其成为承载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动作促进教育内容,充分体现教育的完整价值[8]。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体育素养

若要想使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优良、业务精湛,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幼儿体育基本理论、幼儿动作发展科学、体育教学设计原理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提高幼儿教师田径、球类、体操等基础项目的技能水平;各方共同努力尝试构建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多元模式,各幼儿教师培养单位针对学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在保证常规公共体育课学习的前提下,增加专项体育和动作发展科学等课程;另外,幼儿园每年可以适量引入体育院校毕业的师范生,使其充实整个教师队伍结构,用他们丰富的体育理论和专业技能推动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保证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性。幼儿园对各位幼儿教师进行精准的问题诊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对幼儿教师进行全方位、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3.5有效保障幼儿园的场地和体育设施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物、时、空等外部硬件环境的支撑。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设施及场地只能勉强满足教学需求,主要是室内的小型器材,对于户外的大型器材配置不均衡。对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和监管力度,保证场地设施条件的完善,满足幼儿教学的客观需要。幼儿园应把幼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建设,尽快改善幼儿园体育设施落后的局面。另外,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改善硬件设施,将幼儿园体育教育延伸到社区之中,积极加强“幼儿园、社区、家庭”三方的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来保证幼儿体育教学的效果。

4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儿体育教学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它在培养幼儿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动作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幼儿动作发展视角看,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动作教育理念落后、课程教学内容随意、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严重影响幼儿体育教学。深入幼儿体育教学课堂,探寻症结所在,遵循幼儿身心、动作发展规律,全面深化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的改革,保证幼儿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发展性。

作者:刘敦晓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