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育整合力度不够等.改革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在高职院校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高职语文课程的信息量较大,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思想意识,洗涤学生的灵魂,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多元化人才.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学的渗透现状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力度不够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大都是由语文教师负责,这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语文老师能够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太大关系.也是在这个理念的熏陶下导致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知识教授时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教授,基本上不会涉及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实际上,很多教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两者之间不会出现互相交错的现象,因而将两者分割开来无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一体化的局面,也因此实现不了人文素质教育优质的环境和氛围.

(二)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教学更加的枯燥无趣,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教师注重对知识内容的教导,根本没有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引导.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课堂上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或聆听,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无法提起课堂的气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以懒散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上课也只是为了能够应付考试或拿到学分,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根本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更别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了,这种教学导致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不同学科的教师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

人文素质教育是没有学科界限的,不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传授给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因此不同授课教师应该共同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仅依靠一个老师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全体教师协同合作,不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担压在语文教师的身上.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专业学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进行备课准备,从教学中找到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日常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做人做事.其次,不断强化专业技术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够在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团队协作、创新及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真正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第三,教师应共同努力,不管是在日常的工作还是生活中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向学生传递正面能量,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人文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深入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要想认真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我们应该把人文精神培养与之联系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高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彻底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不要将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课堂上无法体会和理解的抽象人文知识;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为中心建立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知.在当前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一定的前提下,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提取教材中的精髓,把最具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经过细致的规划和完善之后,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人文教育的美好所在,从而吸引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勒绍华.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1):14-15.

[2]张莹.谈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04):157.

作者:王景 单位:南通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