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浅述(4篇)

高校素质教育浅述(4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对青少年的健康体魄越来越关注,只有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为民族的旺盛提供必要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体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fgcsa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对他们之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体育的教学,为社会体育和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怎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它除了理论的教学外,还有体育技能的教学,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必须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注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发展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时展的要求;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环境、教学方式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学观念,他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跟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更多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终身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观念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所以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目前最迫切的教学任务.

2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总是忽视了体育的理论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实际的技能培养,这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观点也停留在技能的学习上,忽视了体育的理论和素质教学,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出现问题;而素质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让学生改变对体育教学的思维,让学生们把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东西都表达出来,同时也促进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2.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很多表现不是特别好的就会遭到淘汰,这给高校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接受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得到思想的教育和素质的提升,让他们能够承受更多的压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2.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文化素质和智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感官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脑部发育,所以教师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还能起到另外的作用,让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主要利用体育教育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通过体育教育特有的体育功能,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通过重视体育教育,更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优势,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改变原有政治教育的枯燥说教的模式,使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对教育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5体育教育对开发学生想象力以及观察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对客观事物认知的能力以及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交给学生任何动作的示范以及动作的要领进行讲解,学生对老师动作的模仿能力就是学生观察力的最好体现,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会从潜意识中形成对动作的概念,并通过不断的练习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们想象力,不论是体育竞技中的任何一个比赛项目,其战术以及技术上的更新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例如,跳水、体操等体育竞技的难度不断加大,还有羽毛球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都是靠着想象来逐渐完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当同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时,对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3.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这是主要的突破口,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强调以人为本,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只是围绕体育技能开展教学工作,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选择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该优化传统的纯技能教学方式,选择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另外除了体育技能的教学外,教师还应该增加体育教学内容的项目,比如实用的健身体育、现代生活体育等,既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除了最基本的技能教学外,教师还应该更新和补充体育的理论课程,让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得到提升[3].

3.2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潜力,同时通过教学形式各种开展,让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让体育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实际性的作用,让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3.3通过课外活动实现体育素质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对增加其体育文化的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4].学生们的进行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在同学之间可以成立一个长跑的社团,或者组织一些像篮球、足球等体育竞赛,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有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多种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只要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素质教育.

3.4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课堂的总结,更是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有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更新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入手,实现双向的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5].

3.5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来实现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新的师资力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讲解,收获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造成所导致的,不能说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全是由教师决定的,但是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师教学的水平所决定,因此,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素质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4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除了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把控好的,让体育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对素质教育进行探索,通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让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元媛.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J].体育博览,2011(13).

〔2〕梁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2011(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71-72.

〔4〕史宏涛.体育教师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6(30):72-74.

〔5〕姚毓武,冯永丽,张大为,等.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7(2):32-35.

〔6〕陈伦,崔瑞雪.高校体育潜在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22(3):75-76.

作者:冯文杰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第二篇:健美操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来替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健美操是一项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其进入体育教学体系之后也深得学生的喜爱.本文对当前学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健美操教学;健美操

1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现状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并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强调通过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平衡发展.而在这些素质中,身体素质无疑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时期,进入大学之后,尽管其在生理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根据相关调查,符合大学生体能测验标准的学生仅占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而能够每天坚持参加锻炼活动的学生不足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学生有吸烟的习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由于课业繁忙、沉迷游戏等原因不能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视力正常的学生的比例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与之对应的是,尽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也是又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但是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高校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存在很大的空缺.在对教育内容进行安排时,往往比较重视只是和技能的传授,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各高校尽管也针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传统项目多、新鲜项目少,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2健美操的素质教育价值

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并非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将教育的目的放在推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教育、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人格等[1].健美操本身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的运动项目,节奏感强、运动强度适中、外形美观,很受年轻学生的欢迎.高校在引入健美操教学时,对其定位在竞技健美操与大众健美操之间,也就是既具有体育教学职能,又能够达到大众健身的目的.健美操这门运动能够锻炼肌肉,培养良好的身姿和形体,是一种具有形体美和力量美的运动项目,而且配合轻松愉快的音乐,能够使练习者在练习健美操时获得愉快的运动感受[2].健美操教学属于体育教学的范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对于少数运动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忽视了绝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运动期待,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处于权威地位,过于重视技术性的训练,要求呈现出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很容易磨灭普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有利于健美、健心,体现出了素质教育中全面性、普遍性的原则.对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的青少年而言,健美操这种结合了体育与美育的运动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健美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个性,在运动的过程中展示运动者的健康挺拔的身姿和四射的生命活力,用热情、明快的音乐进行伴奏练习,对于学生的协调性、综合性、全面性、成功性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3].

3素质教育中健美操教学的重要作用

基于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健美操教学,不断提高健美操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1强身健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运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合理地开展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4].健美操运动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例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人体生理学等,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而且训练步骤循序渐进,长期训练能够使人身体的各部分得到适当的锻炼,对于增强内脏器官、韧带和肌肉功能,对全身肌肉进行舒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特别是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而言,能够促进其血液循环和身体发育,使大脑供氧量提高,对于改善青少年大脑的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以某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者采访跟踪了102名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并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一年的健美操训练之后,有85%以上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节奏感和协调性方面提高非常显著;有64%的学生认为通过练习健美操能够塑造更好的肌肉线条,提升形体美感;在女生之中,有32.8%认为长期练习健美操,能够改善其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由此可见健美操强身健体的功效[5].

3.2以美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和体育相辅相成,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在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感受到运动之美,同时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更美的形体,和姿态,提升学生的气质.健美操教学不仅具有形体美和姿势美,而且其音乐、动作无一不是美的体现,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气质.长期练习健美操,不仅可以使身体更加健美、匀称,动作姿势更加优雅、和谐,而且还能够从内而外散发出青春活泼、积极昂扬的气质美,体现出新一代青少年的风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而良好的审美素质、健美的体态、优雅的风度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健康的人体美,将人体美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自己健美的体态、健康的气质、良好的心态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练习健美操确实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气质,使学生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更高的审美素质.而教师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动作,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以乐配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健美操是一项与音乐结合非常紧密的运动,因此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具有极强的节奏感的音乐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可以说音乐是健美操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本身又具有舒展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6].健美操是一门介于体育和舞蹈之间的运动,吸收了很多舞蹈动作,例如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又吸收了很多体操动作,将二者融合起来,动作美观、有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健美操动作,还要使学生在练习健美操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勇敢、坚韧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对艺术、舞蹈的兴趣,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素养、舞蹈能力、音乐欣赏能力.

3.4感受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体育教学往往会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针对每个体育教学项目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合格,例如投篮的个数、跑100米的时间、跑800米的时间等,然而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参差,总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尽力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这部分学生就会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长期以往,不仅其身心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且会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健美操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桎梏,制定了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动作模式,使学生能够从入门学起,在每一项练习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对动作的快慢、难易进行适当的调节.完整的健美操教学流程应该包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自学自练、学生互学互评、学生展示动作几个基本环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不断的增强.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或者有一定的体育或舞蹈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的难度,例如加入更多的动作、加快音乐的节奏等,还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这部分学生能够针对当前掌握的动作进行适当的编排,从而编排出更加富有个性的动作组合,使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还有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本身具有害羞心理,健美操动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举止张弛有度、动作舒展刚劲、节奏热情奔放,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这部分学生进入到健美操的情境中来,鼓励这部分学生忘我投入,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建立对自己身体美感的自信.如果这部分学生在模仿能力、身体协调性方面表现较弱,教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同时也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自学自练的时间和机会,逐渐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

3.5健美健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健身并非健美操教学的唯一目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践行.素质教育强调改变应试教育中的被动性,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而人文素质就是基础素质之一[5].首先,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服务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观念的总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发展非常重要,其核心在于全体成员为了整体利益,朝着共同的目标而高效奋进.在应试教育中,往往将合作精神等同于牺牲个人、服从大局,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上肢动作和基本步法之后,就要进行组队练习.健美操的考核不仅要考察个人动作,还要考察整个队伍动作的整齐性和队形的变化,这就要求所有队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能够齐心协力的完成一套动作,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指导,最终获得集体荣誉.在一个团队之中,每个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对动作的掌握能力自然会有差距,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得相互埋怨,而是发挥自我创造性,一方面克服自己的缺点,一方面开展互帮互助.其次,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运动中,健美操属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对于学习者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均未接触过体操和舞蹈,属于初学者,在刚开始学习健美操时,自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体力不支、身体柔韧性差、身体协调性差、反应能力差,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对一些基础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包括波尔卡步、弹挺步、跑跳步等,接着再进行团队练习,在团队练习时还要注意各组动作的协调,与他人动作的配合.在这一系列的练习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能够克服一系列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不畏困难、不轻易放弃.最后,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具有非常宽广的内涵,其中最基础的创新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相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健美操这项运动给了学生更多的创意的空间,一整套健美操就是一系列基本动作的组合,而选用不同的背景音乐和动作组合方式,又可以创作出新的健美操作品.因此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传授技能,而应该在教授基本步法和动作之后,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自身的创意充分地发挥出来,创编一整套健美操,并将其完整地演绎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组间互评,就动作的流畅性、新颖性、协调性几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并且鼓励学生在动作频率、动作节奏、行走路线、动作方向、队形变化、个人造型方面推陈出新,体现出青年学生的个性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体育教学中纳入了健美操教学,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学校应该对当前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来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确保健美操教学的实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江翠萍.女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选材身体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75-278,283.

[2]马国锋,梁小军.信息交互反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及实证———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9(2):89-93.

[3]李贵庆,胡雪晴,杨继美.国内外高校健美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84-89.

[4]查春华,马卫明.竞技健美操成套创编中空间层次运用探析———以第13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5):22-29,34.

[5]颜军,陈思,陈爱国,等.健美操锻炼和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女生心理压力和皮质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3,34(6):81.

[6]熊艳,马鸿韬,孙琴.“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5,22(1):130-133.

作者:蔡月如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图书馆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大学生、国家及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战略资源。当今不是需不需要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开展好这项工作。图书馆在高校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各种资源的优势,必将为高校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1基本概念

1.1素质概念

对于素质内涵众所纷纭,各有侧重,不同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最初素质是生理和心理学概念,即“遗传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原有基础和本来特点;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精神及大脑等器官系统特点,它是从心理发展的基本生理基础条件,不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缺陷可通过后天学习等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是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可通过遗传来获得,有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通过后天环境等因素来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使某些特点发生缓慢变化,又具有可塑性。人们常把“素质”说成“禀赋”。人们有时又把素质称为“发展潜能”,是指以天生条件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培养、发展等活动而形成的具有可开发、可塑造及可发展的潜在素质,通过内、外因互相作用,转化为现实积极状态是人们所期盼的。素质是有个体差异性的,这就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更高水平的素质是指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稳定状态,这个学说主要侧重揭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学习等影响,通过个体不断实践活动,培养出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也可称为素养。它强调素质不仅是一个稳定结果,更是一个具有发展性的指向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身体、心理、政治、道德、知识、审美、劳动等方面素质。一个人有较高的素质,我们就说基础好,有能力及发展潜力,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应对各种挑战,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会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有益的人。个体和全民素质决定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素质就提高了。社会需要伟人、名人,也更需要普通公民素质的提高,个体素质能促进群体素质的发展,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个体和整体素质发展必将提高民族素质发展,使民族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所以说素质是一种战略性的宝贵资源,应得到高度重视。个人、国家及社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而每个人又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各种素质。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对广大学生的身心、道德、知识、智能、审美能力及劳动技能等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培养,促进学生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开展的。但由于学校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教育地位,决定它是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主要教育形式;家庭和社会教育也有其独特作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只有三方面沟通、配合、协调,才能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受过专业培训、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能按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落实素质教育任务时,以身示范、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外因共同作用,促进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目的。我们反对高分低能和高能低德。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由社会方方面面合力共办的一个工程,是有一定规律和原则可循的。在培养学生提高素质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和灵活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它是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战略工程,应得到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及时提出和执行,是符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和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需要,它是振兴国家之根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就成为主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它强调综合利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促进形成学生良好的教育合力,使学生主体在身心、认识与非认知等因素全面主动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身心品质的内化及个体精神境界提高,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国际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因素成为决胜的主要因素。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模式缺陷越显突出,必须进行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否则就会影响到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培养人才模式和理念根深蒂固,强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相对应,只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项工作和完成某一工作的高级工人;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及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等,忽视了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直接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等先天性缺陷;大学的专才教育更削弱学生的人文基础。总之,不重视文化陶冶,使学生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教育过窄,使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基础不牢;功利导向重,使学生浮躁,不能潜心专研;共性制约强,使学生没有个性发展空间,这些情况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是适应不了21世纪需要的。人类进入21世纪,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关系急剧变化,经济体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要求人们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需要各种知识的综合;现代科技发展,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综合趋势加大;市场经济复杂条件下,更要求人们有综合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素质教育提出过程及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就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具有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又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高瞻远瞩,总结多年以来教育工作和实践基础上,指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并在1983年提出:教育工作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让人们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办好各级学校,注重人才素质培养,为现代化事业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三个代表”更是从另一个高度重视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使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不断深化,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回答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具体要求和目标及重要意义,为今后素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把教育与素质联系起来的重要文件,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素质,多出快出好人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表述了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各类学生全方位得到发展,为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奠定基础。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1994年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又再次强调了这种思想。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7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相关文件,政府人员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对素质教育工作作出了规范性表达,“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教育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针,着眼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要使学生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和审美,为培养其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和实施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度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活动计划》,将素质教育列为重要的跨世纪工程。同年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些思想和重大文件的出台,不仅为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确保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思想、理论、法律、方向上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素质教育思想明确、目标清晰、方法具体和手段科学,必将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提高全民素质。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培养人才方向和类型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才、能源、信息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得到各方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教育、素质、人才等得到各国高层高度重视,各国把注意力转向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欧美国家紧急制定相关法律和文件,提出具体方法和措施。我国在这方面也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计划和思想,颁布了大量相关重大文件和法规,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打实法律和思想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是培养国家所需高级人才的场所,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大事。在素质教育内涵上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健康,又要兼顾国家长远发展,其内涵要具有方向性、综合性、战略性、全面性等特点,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内涵丰富多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高校素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这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问题,更关系到素质发展方向的大事,是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根本保证。2)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高校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达到具有一定服务社会的良好素质。3)高校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高校不仅让学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各种活动,甚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营造气氛,使大学生在身心、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素质教育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长期渐进、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做人、做事、乐观向上、奉献的教育。高校素质有其特殊自身规律和特点,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掌握。它强调人文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美丑能力;重实践和个人思想促进教育的内化等。

5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其内容是由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方针等决定的,主要有。

5.1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和核心。指在教育学生爱国家、爱民族;树立良好的“三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具有处理个人与集体及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能辨别是非、立场坚定等,关系到服务方向的大事。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等方面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加上导向、舆论及公共道德手段,使学生在道德和品质方面有所提升。

5.2科学文化素养教育

这方面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的基础,直接影响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科学文化得到重视,它可创造丰富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学生等素质教育关系到其服务本领,应打牢固。我们可通过加强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开展学术和科研活动来深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入创新教育,使学生文化知识更全面和专业化。

6图书馆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

图书馆在高校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人类知识宝库”“终生教育课堂”“学生第二课堂”等,它的建立就是为了配合高校培养社会所需各种人才目的的,它拥有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各阶段所需的信息资源,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完善现代化设施及优势的图书馆服务队伍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图书馆的性质、目的、功能等方面上来看,特别是其教育和宣传功能,它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6.1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量大、质高,整体、系统、连续性好,内容涵盖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部。形式多种多样,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高,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和共享。学生在图书馆可学习、巩固、扩展专业知识,又可满足自己爱好和特长,可以了解国内、国际学术前沿水平和动态,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甚至是发明创造。这些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一些关于爱好、特长、艺术等方面图书资料,可缓解学习压力,又可放松陶冶情操;读伟人传记可帮助其树立大志和理想,提高抗挫能力;读马、列、毛、邓著作可形成正确的“三观”;读世界名著可提高文学修养;各种影片和画展可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观;参与各种专题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读各国历史、看各国地理开阔心胸和视野,放眼世界和未来等。这些文化知识能转化成相应意识和能力。图书馆可培养学生信息情报意识和能力;动手自学,独立科研,驾驭先进现代化设施等能力;培养公共意识和道德及时间观念,爱惜别人劳动成果,互助互敬等意识。学生在图书馆的时间要比课堂的时间更多。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就已经做了培养学生素质的,是潜移默化、全方位、经常性、多样化的,没有强迫,是自然的,学生在图书馆各方面获得的最多、最丰富,对其成人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6.2图书馆人员优势

当今,图书馆发展到数字化阶段,馆员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各种人才集聚,人员队伍结构也较合理。有懂情报信息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型馆员,也有掌握几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懂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行家,有具备科研和外向服务的能人奇才,还有从事教学、懂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馆员,懂服务知读者借阅规律的人员更多。这些为深入开展图书馆各项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及开展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坚实人员基础。

6.3先进现代化设施手段优势

目前,高校图书馆是由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高级阶段,是各种高科技现代化设施和手段应用最密集场所之一。这些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共享创造了条件。图书馆开展的学生素质教育贯穿于其工作和服务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现代化手段和设备发挥了自身独特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养各种信息情报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开阔视野等多方面。图书馆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必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重大作用。图书馆可通过深入开发各种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文化知识,打好素质教育基础;通过自身特有的环境培养学生公共道德、信息等意识;通过开展多彩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独立科研、动手实践、参与社会等能力。通过教育、服务、宣传、推荐、咨询等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奉献爱国等精神。图书馆有素质教育所需的环境和“土壤”,具备充分的条件和有力因素。我们图书馆研究读者借阅心理、倾向和规律,研究各类信息阅读情况和热读书等,就可分析学生心理现状和动态,为素质教育提供第一手材料。图书馆还要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信息共享,形成利于素质教育的大氛围。

7结语

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凭借高校的地位和各种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做出自己贡献。我们图书馆人正紧跟信息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各种多彩服务方式,把工作每个环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开辟素质教育新途径,使整个高校的这项工作有声有色,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芍素.面向21世界大学生素质结构及培养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0(5).

[2]刘书林.素质的概念与21世纪青年人才素质的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耿俊茂.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优化原则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4]韩成.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4).

[5]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2006(3).

作者:汤国梁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第四篇: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摘要: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传承创新和引领国防文化,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构建出模型并提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建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防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对于素质教育质量均具有正影响作用,但相对而言,国防教育硬件条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力较小。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因素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国防教育,而作为全民国防教育基础的学校国防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赋予了国防教育新的内涵。其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军事训练的实施,而是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中也包含着优秀国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传承创新和引领国防文化,培养具有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良好效果已经达到普遍共识。对国防文化[1][2]、国防教育课程体系[3]-[6]及其评价[7]-[9]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综合来看,存在以下的特点和问题:①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重要性分析,但是对于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还没有系统的研究;②对于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和途径都进行了探索,但对具体的国防文化素质课程大纲没有明确的界定;③对国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但对构建的体系科学性、实效性的检验较少。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具体分析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子,对进一步完善、提高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育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因此,对其构成影响的因素也涉及到社会、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本文将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家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规划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本文对内部环境进行重点研究。

(一)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大学生国防文化教育的平台,其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软件条件主要包括学校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情况、重视程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清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使得国防文化素质教育很难有较大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首先就必须从学校层面提高重视程度、明确其应有的地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系统指导。

(二)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包括国防文化素质教育机构是否完善、经费是否充足、教学设备条件如何等。研究表明,高校的经费、教学设备条件等基础资源一方面决定了学校发展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它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育质量[10]。

(三)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入,甚至可以作为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对学校的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的发挥以及工作的投入程度很大程度上都与其对工作是否感到满意有关。而教育质量的好坏、人才素质的培养又受到其直接的影响。程文华以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依据,从工作内外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满意度高于工作外部因素[11]。

(四)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情况

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的高低毫无疑问对于教育质量也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教师的学历情况、职称评定情况、、申请课题等情况。研究表明,教师的学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授课内容的知识性、前沿性;对于学术能力强的老师,多会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阐述其相关的研究心得,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相对学术较弱、学术成果较少的老师,其授课内容在创新、前沿上还有较大差距,对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对薄弱。

(五)国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情况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情况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国防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教学状态对教学质量必然有着相关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备课授课的态度、教师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能否上好课,学生喜欢与否。因此,树立教师正确的教学态度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有益辅助,能够在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果。相反,陈旧落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

(六)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受教者,其对学习的基本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学习、对国防文化的关注度等情况。根据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显示:学习者的态度、毅力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育结果都构成了直接影响。学习者怎么学习,以及以多快的速度学习都是受以智力为基础的能力和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准备影响的。教育结果是基于学生素质的结果,从逻辑上说是学生的起始素质加上教育影响。教育结果的质量评估不能忽略学习者特点[12]。

三、模型的构建及假设的提出

(一)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影响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因素繁多,本文结合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主要分析地方高校内部环境中对教育质量存在影响的因子。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均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存在相关影响。具体模型如下图1-1所示:

(二)假设的提出

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根据上述构建的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影响模型以及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六条假设,具体如下:H1:地方高校软件条件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2:地方高校硬件条件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3:国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4: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情况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5:国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情况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H6: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质量有较强正影响。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通过对全国六个片区的127名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发放和回收问卷,收集了研究所需的各项数据。共发放了127份调查问卷,共计返回114张,有效问卷112张,回收有效率为88.2%,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指标对各变量的属性进行检验,所有变量的Cronbachα值均符合最小为0.6的标准。因此,最终的数据被认为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后续分析。本文使用SPSS19中的验证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每个因素对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对问卷结构效度给出有效的检验,结果显示符合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构方程分析,即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包含测量方程(measurementequation)和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两部分。前者描述潜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来解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适用的数据类型可以是连续性也可以是离散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LISREL8.54对地方高校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各因素的路径系数如表1-1所示。并对各因素之间相关性进行检验,P-Value值都小于0.01,相关性非常显著。在对模型的拟合检验中发现,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值都满足要求,其中模型拟合优度的两个检验指数均大于0.90,满足基准要求,RMSEA的值为0.052,满足低于0.08的指标要求。因此认为,国防教育硬件条件对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相对与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软件条件、国防教育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因子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力较小,从而部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五、结语

在本文分析的六个影响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中,硬件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看出,良好的教育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但是其不能对教育质量产生主要影响。从研究数据还可以看到,国防教育者工作满意度、科研情况、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因子均较大。可见,教育施受双方都对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关注一线教师的需求,注重一线教师的培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另一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提升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丰富国防文化素质教育的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吸引青年学生的目光,使他们能够自主的进行国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防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师帅.试论加强高校校园国防文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2(1):97-98.

[2]尚玉海.高校国防文化:定位,建设模式与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96-198.

[3]张正明,李科.试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5):46-47.

[4]盘淼,高等学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2-74.

[5]陆华.构建立体化军事课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91-93.

[6]闻竞.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实验性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2):63-66.

[7]胡胜勇.论高校国防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05-207.

[8]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96-98.

[9]张正明,李科,向鸿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93-96.

[10]吴斌,蒋毅坚,乔俊飞,郑阳,等.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29-31.

[11]程文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特征解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7-109.

作者:金娜 单位:福州大学军事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