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正在我国教育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涌现出以素质培养和拓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渗透力不足,针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改革中的功效缺损的现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统优化,持续推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到中小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全面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切而必然的课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小学教学改革受到制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和目标,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渗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而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主要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依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排成固定的群体,教师则对班级实施分学科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地培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然而,这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进度刻板、教学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不适宜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学弊端:(1)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化。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非学生的全面素养的促进和提升,没有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与应用能力,而是将大量的中小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背诵、记忆、考试等任务即算实现教学目标,并以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知识化,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无法真正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变化。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练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泼天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较少关注,这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全面建构。(3)教学内容保守陈旧。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对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扬服从、牺牲、奉献和一致。在数学课程教材内容中,较少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教学内容中缺乏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科学精神的关注。(4)教学形式单向性。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学生成为了在旁边观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学形式呈现出单向性,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影响过程,这种教学现状亟需改变。通过对上述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探讨其中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学素质教育功效缺损的深层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小学的组织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群体。在这三类群体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这些组织结构内部存在运行不够通畅、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组织结构系统的整体效能较低,其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效能体系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优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冲突。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偏低,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这难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适,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旧较为突出,显现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突显出结构性矛盾的冲突性缺陷。(3)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束缚。我国在长期的儒教主流思想价值的熏染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都将升学视为个人成功、成才的标志和象征,这种价值理念在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的形势下,滋生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牵涉甚广,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趋势下,需要强化推广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并考虑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实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1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全面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向学生传输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学观念,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强健,达成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不能将能力提升和品德培养、美学价值观念等视为附属品,而应当通过下述具体措施切实落实。

2.1.1落实学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思维活动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轴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不能局限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多多创设理解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思维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将课堂活动定位于思维活动的轴心之上,并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和谐发展。

2.1.2落实学生的品德培养措施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忽略,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开发和教育,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从属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英语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将社会先进性思想和品质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突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要利用其精确、严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融入到科学性之中,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物质相互联系的认知、对立统一的法则认知等。

2.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和思想品质,都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学内容而实现,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提炼,因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快速地对世界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拟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实现由偏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变为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偏向于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不是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应当将这种单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双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

2.2.2实现由“大一统”式的教学内容模式转变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统一化教学,它对学生的知识差异化较为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需要转变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模式,要重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如将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使之成为学生必学而且能够学习的数学课程。

2.2.3注重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渗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学习内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2.3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和启发性,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还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教师集中精力在对学生的备课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引领,注重对中小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获得全面素养和能力。

作者:王玉兰 单位:江西瑞昌高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朱献.与我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城市小学校教学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宋懿.生态化课堂管理的不同视角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4]龙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