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述(3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述(3篇)

第一篇:大学生学习素质教育审核评估

[摘要]

当今教育部全面展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其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将不断引导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使学校为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则是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也需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动学生自身学习变革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审核评估;学生发展;学习素质;教学改革

学习素质是一个人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统称,是一个人其他各项素质提高的基础素质或元素质。学习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同时也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4年教育部全面展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其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素质成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审核评估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学者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生长、生存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作为人不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此理念引发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它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中,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同时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理论上而言,从学校办学定位到具体的学校管理,从人才培养目标到具体的教师教学策略或方法,众多研究都在不断探讨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从现实来看,大学课堂、校园有教无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性的发挥似乎在许多高等院校中还是一句空话。

二、学生发展的条件:以学习素质提高为基础

学习素质是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对其涵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郝贵生教授提出学习素质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自身的内在的因素和素质[1],王光龙教授认为学习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的学习基本品质[2];对于学习素质的组成,林毓琦教授提出其是由学习的情感、观念、知识、策略、品格、方法、控制等七个要素组成的,郑秉洳研究员则认为其是由学习策略、学习品质、学习方法三个要素组成的;王光龙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学习素质是独立的系统,它包括学习认识系统、学习驱动系统、学习智能系统、学习操作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每个系统又包含了不同的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学习要素。[3]无论何种提法、何种分解,学者们对学习素质的认识都形成了一个共识性前提:学习素质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学习素质是人各种素质形成的元素质。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观、对立统一观、系统观的原则和方法,学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学习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认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的自我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是逐渐使人自身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因此,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的发展、各项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其学习素质,不具备基本的学习素质,所谓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其次,学习素质的具备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创造各种情况、环境、条件传授知识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或技能并内化为素质、能力的自身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最后,学习素质的提高是个人、学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许多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不容乐观,许多学生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完全是在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下拿成绩、拿文凭、拿证书,整个学校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后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三、学习素质的培养:以师生通力协作为途径

(一)确立学习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基于上述所讲的学习素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继续发展。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不愿学、不爱学、不会学,离开了学校,其未来的发展也将是一片茫然。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需要把学习素质教育提高到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战略地位,需要全校上下同心一致,共同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开展系统性的学习素质教育,组织专业人员系统研究学习科学,鼓励教师发表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教学中开设学习学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系统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科学的学习理论、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开展渗透性的学习素质教育,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活动中有目的地结合学生课程内容和实际传授现代学习观念、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二)更新教育观念与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最直接的接触者,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要意识到自己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学习意识,都有通过不断学习而“learningtobe”的意识。其次要树立学习素质教育思想,必须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工具人”,而是要通知多种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仅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习知识,还要激发提高他们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最终使其成为一个“学习人”。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生自身学习变革

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素质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学习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首先要弄清学习的本质,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提高、完善、改造的过程。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兴趣观,明确学习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不单纯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师引发的,更重要的是自身在理性支配下,自觉主动培养起来的;而且要明确学习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之一,而不是全部。再次,要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听课、学会查找资料、学会创新,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最后,要珍惜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学会管理时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资源学习知识,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真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亚娟 神显豪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郝贵生.“学习型社会”与学习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5(3):108-110.

[2]王光龙.学习素质与学习型社会[J].教育研究,2003(5):77-81.

[3]郑秉洳.学生学习素质论———一个有待重视、探讨与利用的范畴[J].高等教育研究,2011(9):20-24.

[4]李敏,王丰元.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大学教育,2015(1):62.

第二篇:大学生素质教育茶文化策略

摘要:

我国的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以茶为载体,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蕴含了“礼、和、真、静”的优秀文化内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这导致了大学生交流、学习的模式和内容跟过去大不相同。由此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用茶文化来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学会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要求,并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多措并举、创新思路,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互联网+”;策略分析

内涵深厚的中国茶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及范例,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优秀文化,对人们修心养性、陶冶情操、静心安神、提升素养大有裨益。而现在的中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出现了思想的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下成长、学习和生活,他们交流的方式以及对信息知识接受的模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要想把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和积极的审美观、价值观,就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方法去创新思路、更新办法。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及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生这个群体年轻而富有朝气,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整体素质、人文修养、道德水平、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中,大学生的素质、素养和道德则是重中之重。从现实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较之过往,无论在学识、视野、个性和创新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广大家庭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近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海量和多元化。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会更加活跃,个性也更加鲜明。但是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会给大学生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也要看到,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习惯于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集体意识,过于个人主义,不太合群,有的甚至沉迷于享乐,在最应该学习的时候却选择了享受。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的确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好的学识,但是也毋庸讳言,互联网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粗俗消极的一面,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一旦误入歧途,那么危害极其之大。从现实中看,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受到色情和暴力内容的影响,而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情。正因为这些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存在着一些缺点。譬如说个别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包容心、同情心,过分强调自我。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在一些强调个性化的思想潮流冲击下,一些缺乏辩证思维的大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个性化”这个词汇给曲解,他们以为提倡个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与集体割裂开来,凡事都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感受,不去顾及集体。有的甚至还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上面。这就直接导致一些学生与他人的关系紧张,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一种固执而孤僻的性格,对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在素质教育上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其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学的目的性太强,过于注重就业率,无论是在教学科目的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都只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当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注重就业率没有错,无可厚非,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众多好处。但是其错在没有把素质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一些高校把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当做可有可无的“摆设”,没有考核和奖惩制度。缺乏学校的引导和培育,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功利化,内心浮躁且静不下心来。很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不把学业和考试当回事,怀着“不挂科就行”和“六十分万岁”等心态,只求能拿到各种证书,并不求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文化。所以就会出现“上课时间去兼职、考试过程来作弊、考完之后全忘记”的情况。另外,来自社会的影响也让一些大学生出现道德素养下降的现象。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转型必然会带来道德上的种种乱象,比方说近年来屡屡爆出的一些“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试作弊这一广泛存在问题。据数据表明,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很正常,而考前准备作弊或考试中随时准备作弊的大学生,分别超过36%和21%。这一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

2“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茶文化的知识传承作用。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这个载体上面,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第一是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其中包括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茶具,也有我国种类丰富的茶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能够让大学生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了解,比如说如果对陶制茶具和瓷器茶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就会知晓我国古代劳动者在生产工艺和审美水平上的区别和发展。第二是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比如说在礼仪、风俗、泡茶工序、炒茶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倘若融入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必然能扩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于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里更好工作和丰富生活大有裨益。同时,茶文化所囊括的“礼、和、真、静”等内涵,更能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能够让大学生心态平和、头脑清醒,能够去和善包容地对待他人。这对于生活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里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必须且应该培育的态度和性格。茶文化的精神教化作用。茶文化最高层次就是哲学思想的境界,我国古代的饮茶者和文人以及思想家,在茶文化物质和礼仪的基础上,把一些诸如佛教、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并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把茶文化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层面。“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文化哲学的追求所在。入于儒,指的是以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思想”来激励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他们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生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倘若遭遇到一些挫折,茶文化中那种“出于道”的道家思想则可以引导大学生淡泊明志,用更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得与失,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从头再来。茶文化的美学作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世界,夹杂了很多的负面信息,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审丑”的价值观。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现在的网络“?丝文化”,很多人为了博得眼球,不惜在网上搞怪出丑,以丑为美,以丑为傲,这种审丑的趋势通过网络的发酵和放大,逐渐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而大学生又是一群模仿性很高的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所以这种来自互联网的审丑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注重茶之美、水之美、茶具之美、茶艺之美和环境之美,这种传统的美学内涵,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茶文化的这种美学内涵,还会与书画、建筑、自然等学科相通,包容万象,通融世间万物。把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够让他们在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的美学与自己的专业有机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3“互联网+”时代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要推动“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让传统茶文化以各种方式走进课堂。科技的发展让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时,除了要利用传统的方式如书籍、刊物、电影、讲课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方式。一方面,要收集和整合优质的网络资源,并根据课程实际将其“为我所用”,让大学生看到来自外部的茶文化优质内容。譬如说要充分发掘网络公开课的资源,组织学生定期收看其它著名高校或老师的讲座,让他们身不出校门,就能接收到这个世界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从自身做起,在高校内部加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在这一点上要注重开发移动互联网app或者是内容上的匹配,并创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有趣且生动,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去看,看了又看。第二,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让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得到立体化覆盖。从现实中看,现在的大学生习惯于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等具有鲜明人群聚集性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所以,高校就要针对他们的爱好进行针对性地宣传。比方说,在新浪微博和微信建立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教育内容,并利用这些平台的各种功能,来开展微视频、微讨论等教育活动,确保茶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百度贴吧等高校论坛里,要定期发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茶文化讨论,让他们在思想的交流和撞击中,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第三,要开展“互联网+”茶文化教育特色活动,让茶文化深入人心。大学生的课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室里的课堂,另一个就是各种社团组织的学生活动。第一个不用多说,第二个课堂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能够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提升品味和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过往的社团活动中,由于受到场地、资源、指导者以及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开展下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依靠互联网所特有的分享、传播、交流等特点所解决。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调研或者是一些虚拟实验,可以与其它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四川师范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在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举办人文大讲堂、阅读沙龙以及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活动,让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时,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把“互联网+教育”当成一项长期的工程来建立和完善,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厚的知识结构,并能把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渗透到大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宏兵 翟芳芳 张艳玲 汪红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2]陈彬番,余悦.中国茶文化经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5]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的研究视角发展了教育理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基于此,现主要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即以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思想为立足点,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与学、心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渠道,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意识,加大创业理论的传输,增强其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大胆创新,勇于挑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开创精神,成长为未来新兴职业岗位和产业的创造者。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树立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在不断的创业学习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要掌握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等;其次,大学生要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从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潜能等上不断提升自己,构建起多层次、多侧面、适合创业活动的整体人格,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反复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磨砺自己,为其创新创业的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创业创新素质教育观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滞后,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而且缺乏清晰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单一。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无奈之举,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给学工部门、招生部门和就业部门,将之与简单的岗前培训、就业培训等等同。这损害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学中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兴趣不高,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课外知识积累不足。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被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高校并未建立起一整套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纳入第二课堂,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其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往往不够,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实施过程也未明确化和规范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中也没有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选取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权威教材也比较缺乏。以上问题均导致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上存在问题

地方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一直以来招生形势良好,生源十分充足。此外,来自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缴纳的办学经费基本上也不存在问题。但是,很多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存在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学校觉得就业难的问题是经济形势不好、国家政策不完善、学生个人不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学校并不承担太大责任,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不好也不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这种承袭计划经济时代而来的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错误观念使得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积极主动地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很多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仅仅能勉强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没有力量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此外,很多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的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系统的专业训练,很多还是兼职人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纸上谈兵、敷衍了事,难以教给学生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成效低下。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很多高校都满足不了要求,大多数教师的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一下,职称多是讲师,年龄不足40岁,专业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为主。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组合不合理,缺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引进利用校外的专业人员,利用兼职讲课、讲座、沙龙等形式给大学生系统讲解创业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只有在理念上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够端正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上,不同国家的学术界存在着很多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培育具有车厢内创业品质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教育事业的基本规律、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越来越紧张的就业形势应运而生的,其最初目的是至少在短期内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被看做是主要进行就业培训的地方,让学生顺利拿到学位和找到工作是高校最重要的目的。如今我国已日益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作为素质教育的深化部分,从小学就开始,贯穿整个正规教育过程的始终。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必须提高,高校的知识传承型角色必须被知识创造性角色代替,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促使学生就业而是促使学生创业,高校应该成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及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化、统一化的模式,要立足于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注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高校应该在如下方面努力:重视交叉学科,加强实践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且要重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学方法上,要主动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成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助手。通过教学角色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分流和个性的培养,教师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专职兼职师资相结合,动员全员参与

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注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建立师资队伍。一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规划,要不断完善师资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体系构建,优化考核机制,同时还要注重建立激励机制,以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二是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合理安排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选拔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培养学术带头人,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并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介入企业运作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高校应该与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合作,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法律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等,让他们兼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或者通过开办专题讲座、主题沙龙等方式,结合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对于兼职教师的聘任机制、聘任条件、聘任程序等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与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也要有相关制度来规范。四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国的教职工全员参与。无论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或后勤人员的服务活动,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五是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与外校甚至是国外学校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的到国外访学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竞争参与,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到校授课,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新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展教师的事业,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不论是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地方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能促进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从而推动创新型、创业型社会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我国高校能够真正构建起适合于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创业技能,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相信,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必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作者:欧阳素梅 单位:保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詹碧华,祝世娜,田园,水梅,赵红梅,相悦丽,张亚文,王淑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28-31.

[2]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分析[J].江苏高教,2011,(6):106-108.

[3]汪泳.高校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9,(9):210-213.

[4]王永杰,陈光,阎开印,等.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