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者又称之为“社会治疗师”,其兴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求。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工作者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增强适应能力、调节性情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不健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单一。为此,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加强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者又称之为“社会治疗师”,其兴起是为了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工作者职业应运而生。社会工作者职业也将会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其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将会越走越远,它将会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生机的职业。

一、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完善自我

社会工作者敬业奉献的工作为受助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多变,工作压力颇大,并不是获得丰厚回报的职业。所以在从事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其职业角色,时常反省自我,积极接受现实自我,不断追求完善自我。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可以激发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使社会工作者加深对社会工作职业角色的认知,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肯定自我在职业中的价值,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自我,而不以单一的标准苛刻自我。

(二)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塑造健康的人格

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基础心理学知识教育为基础,结合社会工作的职业特点,培养适应社会工作环境需要的综合心理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个性心理的内涵及其相关知识,并了解影响个性发展的主观因素,使社会工作者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让社会工作者了解符合职业特点的必备心理素质因素,并且根据职业需要寻求优化自我个性的有效方法,主动完善自己的性格,培养健康的人格。

(三)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面对复杂的工作情景既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又要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风貌、乐观的态度接触和感染受助者,帮助其重新树立克服疑难、重回正常生活的信心,实现助人自助。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特点相吻合的职业心理素质,才能预防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因此,科学、有效地培养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素质,因势利导地促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提高社会工作者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调节情绪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情绪体验。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懈怠;有的人易受到环境影响,情绪波动大;有的人不易受环境影响,情绪较为稳定。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使社会工作者理解情绪的理论及完成社会工作所需要的情绪心理因素,并且掌握情绪的自我管理的技巧,主动调整情绪,从而有效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五)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实践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能够与同事建立团结合作,组织协调各种资源,为受助者提供最好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帮助个人适应环境,利用工作资源。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学习人际交往的有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培养适当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学会协调环境,树立参与人际交往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适合人际交往的良好个性,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工作者提高学习能力,增强挫折承受力,增加就业能力等方面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社会工作者职业稳定性的重要基础,但因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者离职的主要原因。可是,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职业心理素质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敦促其认真工作。他们习惯性地将注意力放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认为只要社会工作者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顺利完成工作。同时,管理者受政绩考核机制的影响,往往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工作成绩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中,而不愿意将其花费在与工作成绩没有表面关系的社会工作者心理素质教育上。所以,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投入的教育资源少之又少。

(二)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教育开展普及率不高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整个社会工作群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着眼于社会工作者心理障碍发生之前,是为应降低精神障碍新情况的发生比率,减少潜在伤害发生,促进全体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普遍性的预防措施。目前,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及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认为只有当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者表现出精神障碍了才需要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而不是全体社会工作者。但是工作压力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风险,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冲击有可能伤害到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如果出现了问题才采取治疗的措施来补救则为时已晚。因此,所有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接受防止出现精神障碍的预防性心理素质教育。

(三)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不完整,缺乏针对性

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社会工作职业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体系的建构。目前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比如,有的学者研究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心理压力;有的学者研究如何建构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包含的心理因素;还有的学者研究社工的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等内容,这些研究都是零星分散的,各自为政。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系统性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教材。

(四)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不健全

首先,从纵向来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自成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一是认识职业心理素质。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是通过在高校里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来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内涵。二是构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在实习阶段,社会工作者在社工督导的指导下参与实践训练,在训练中思考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及内涵,并将职业心理素质内化为自我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坚强态度,积极构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预防职业心理压力对自己产生伤害。三是强化职业心理素质。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中定期的接受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增强职业适应,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这三个层次组成了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完成上述三个层次的教育必须由高校和社会工作机构同等重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并在课程设置及机构设置的各个环节里共同合作。目前,由于这样的合作还比较欠缺,造成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完整地体现价值。其次,从横向来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融入到各科的课堂教学及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深入地挖掘整理,引导学生思考专业价值及意义。

(五)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咨询为主,在少数教育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偶尔会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为主,很少能够结合社会工作的职业需要。这种少量的、不经常的、不定期的心理素质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教育的需要,并且教育形式的不完备,也限制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

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社会工作者,使管理者理解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增加管理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转变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发掘潜能,完善人格,发展职业。改革考核机制,不能唯工作成绩论。第二,建立全面的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状况纳入考核范围,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状况与社工机构工作绩效挂钩,使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有制度的保障。第三,设立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的课题,增加课题经费,公开面向高校及研究机构招标,鼓励学者参与研究。

(二)明确教育目标,普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建立社会工作者心理素质档案

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心理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第一,普及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做到教育的全员化。第二,建立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与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关注心理危机多发季节与多发人群的重点监控。第三,设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室,向全体社会工作者开放,及时提供心理减压服务。第四,建立社会工作者心理档案。在社会工作者入职前通过心理素质量表测量其心理素质状况,对其数据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档,严格管理,动态跟踪,以便为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警提供有效的资料,为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研究提供动态的资料。

(三)加强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整合研究力量,鼓励共同开发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内容

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急需完善,最基础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为基础心理学知识,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还要与职业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社会工作管理机构应该组织集中分散的研究力量,在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指导下整合有关社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结构和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使之能够互相呼应。在此基础上,编写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教材。同时,鼓励其在内容研究中适当融入心理学教育的前沿观点。如当前备受关注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中的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体验与调节、提高情商等这些观点非常适合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四)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首先,转变育人的观念,明确满足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学习的需求:第一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兼顾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课程,同时,还应该设置职业心理教育课程,建成全面覆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第二层在实习阶段,社会工作的实习施行督导制度。督导是由社会工作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担任的,他们有成熟的人格,丰富的工作经验,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督导既要教导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的方法与技术,又要对实习人员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习阶段应该结合社工督导制度,以督导为榜样,提供替代性成功体验,使社会工作者或者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督导的榜样行为,将督导对待专业价值观的态度内化为自身的专业价值观,主动接受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第三层在社会工作者正式入职后,社会工作机构应该进一步建立由心理素质教育牵头,“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同时发挥作用的全面保障措施,并最终实现所有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其次,因为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职业心理素质,积极抓住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的特点,建立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

(五)促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鼓励创新方式方法

随着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第一,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利用网络的传播效率,提高教学的效率。第二,组建社会工作实验室,以校园网络为平台,设计开发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实训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完成内容丰富的实训内容,从而减少教育成本,增加教育的有趣性。第三,利用网络定期举行心理沙龙、心理健康协会、聊天室等社团活动,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倾吐心声、发泄情绪和互相交流的场所。

作者:黄晶晶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梁.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

〔2〕赵兴奎,张大均.心理素质:结构构建及分类意义〔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137-139.

〔3〕张德兰,郭堃.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3,(10):99-100.

〔4〕田淑梅.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探索,2006,(3):100-101.

〔5〕刘绘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