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素质教育探究(8篇)

高职素质教育探究(8篇)

第一篇:高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探索

1.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探究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所提出的综合化教学模式,这是一门集合了当代科技、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素质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社会在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对我国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和创新,以此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先进思想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其核心内容与核心精神符合我国素质教育与知识教学的相应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切实改善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中能够从容面对,实现高效化的学习模式。

2.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2.1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我国教学活动中师生思想品质与文化修养的直观表达,更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环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是校园内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更是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的集体精神风貌,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自身的精神底蕴,增强学生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类指的是物质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建立在校园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的一种文化底蕴。音乐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版块开展人文素质课程,使学生在在对各个学科的人文底蕴及人文精神进行充分了解与探究后,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播,充分发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带动学生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推动校园建设向着全面性与整体性方向发展。

2.2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在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拥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底蕴。同时,人文素质教育的施行,还可以将学生培养成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拥有良好的精神层面与文化内涵。人文素质教育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品质,使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逐渐消除物质主义所带来的遗憾与缺失,健全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其次,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与竞争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职教学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技术知识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两者的有效融合对我国今后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文化思想为教学背景,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交融。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导下,公共课堂还可以有效实现通透规划,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逐步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改造,人文素质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更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构建文理交叉、人文科学相互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3.1实现以阅读为主的人文精神熏陶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在校园环境中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在我国今后的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更少的约束与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健全自身人格、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完善自身的书籍储备架构,丰富图书馆与电子信息室内的书籍种类,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课程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及实际年龄,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可以通过阅读,极大地丰富自我,健全自我的人格。

3.2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文学作品,或者是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写作”这一手段,都可以实现行之有效、简单直观的效果。在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更多的要求学生进行真实情感的写作,使学生在诉说真实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抒发真情的畅快,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涵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核心展开创作,通过语言逻辑与言语意识的探究与论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为学生打开思想的窗户,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人文精神。我院在进行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多层次的写作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我院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为我院语文课堂教学开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院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精神为杠杆,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与开阔,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在文章中以写作的形式进行独立思考,有效引导学生在明辨是非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社会中所存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与人文知识内涵,以此实现了我院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了我院的语文教学质量。

3.3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发掘人文精神

针对我国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施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高职语文教材内容的很多地方都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契合,教材中充斥着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的内容与片段,如果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相联系,将会对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效改善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因此,未来的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在课程内容中发掘出更多的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可以更好的开展。我院在进行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发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人文精神,有效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完善化的语文教学改革,逐步完善了我院课堂教学模式,使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联系,为我院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与人文思想。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本土知识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与认知。在我国教育行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实际应用到我国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作者:郎红玲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课程现状探析

一、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

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早已经不仅仅是给学生传递知识,把获得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其成绩的主要杠杆。人才培养仅仅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转变。高职学生正处于从校园步入社会,身心发展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此时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未发展成熟,尤其体现在忽视对学生人才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顺时而变,使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可以健康发展,逐步成熟起来。

(三)提升高职院校的内在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大局发展良好的背景下,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却从未停止,无论是招生就业、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还是社会口碑,都直接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本身的长远发展。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除了需要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之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拥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它自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在看到高职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发展缓慢,实效性差的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文化底蕴,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地位偏低。

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素质培育的问题。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培养中应有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1.课程设置随意且开设数量少。

从整个高职院校来看,在课程设置上素质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极低,素质教育课程也只能是以一种补充的地位而存在,而且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普遍较为随意,在一些课程安排较为紧张的学期,素质教育课程时常会被缩减,有时被专业技能课程所取代,或者直接被取消,可以说被严重边缘化。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而是狭隘的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两课”内容,以国家规定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两课”的教育内容只是广泛的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来看,它们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同,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为宽泛。因此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二)教育模式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

1.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乏职业性。

高等职业院校所开展的素质教育必须要符合其自身职业性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侧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与高职教育实际相分离,不应该失去其原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够并且可以相互融合,共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服务。

2.素质教育没有针对教育主体的特点。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拥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其中既包括心理层面,当然也包括学习层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普遍没有能够很好地与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类似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忽略高职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素质类课程也不能理论性太强,有些课程与他们平常能够接触到的学习生活距离比较远,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使他们学习兴趣降低;素质教育若与学生的距离拉远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就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础。而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接地气的程度并不高而且现象较为突出。

(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1.专职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忽视必定会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招聘教师情况看,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课程教师招聘人数少、比重低,一些高职院校甚至都没有列入招聘计划。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需求与招聘的数量大是理所当然,但是因为强调专业而压缩素质的做法却不可取。

2.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第一,非本专业对口教学。在素质教育教师的配备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某些内容讲授时,一些老师不得不跨专业讲授他接触或了解不多的浅度课程。第二,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这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颖华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上连应用本科教育,下接中职教育,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中,开展素质教育自然也成为高职院校落实国家现代职教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二,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来看,通过开展用人单位调研,发现除了要求高职毕业生精通技能之外,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基于长远发展需要,员工还要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担当、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教给学生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教会学生做事、做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

课程是大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课程设计是大学办学的基础和常规工作。高职院校要搞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必然的载体。长期以来,在技能培养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校企共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但对于素质教育而言,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有的院校简单开一些选修课“拼盘”,有的把学生课外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有的甚至除去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外,甚少开设其他人文素质课程。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素质教育的成效自然差强人意,势必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精心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主营”,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

三、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总依据,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总要求。一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要努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要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应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应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育德”的方面,重在品质;坚持能力为重,这是“育能”的方面,重在实践;坚持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是“育完人”的方面,重在走向社会后的自我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应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四、高职院校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

当前,各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系统设计、课程整合,围绕课堂、课外、宿舍“三大空间”,大力构建了成效较为显著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1)积极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着眼于“育德”、“育能”、“育完人”,致力于贯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把握人文素质内涵和课程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课程目标,即,旨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围绕课程目标,学院积极构建了思想道德、时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必修、选修课程和独具特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形成较完备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优良品质和公民意识教育、音乐、电影、书法等美育教育、武术、舞蹈、心理等身心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同时,大力在专业课中倡导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教育。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素质课和专业课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爱好、特长、专长全面发展。

(2)大力开辟衔接融合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确保人文素质课程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学院以活动、讲座等为主渠道,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科技文化艺术节、礼仪、家书、家访、经典诗文朗诵大赛、读书沙龙等,同时,学院还积极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2014年就邀请知名学者举办校级讲座10余场。努力推动活动、讲座与课程教育相互衔接,如读书沙龙活动与导读课程进行对接、经典诵读大赛与经典诗文课程进行对接、艺术讲座与美育课程进行对接,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活动的时效性,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3)努力搭建自我发展的素质教育平台。

学院素质教育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大学生社团达60余个,覆盖绝大部分在校生,涵盖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健身、专业技术、社会公益等方面,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学生主动践行和体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发展。

(4)不断开拓素质教育新阵地。

高职教育承担引领带动中职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使命,带动中职、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是应有之义。学院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突破口,把职业核心能力课举办到了全市中职和中学,精心设计感恩、自我管理、团队合作、智慧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六大模块,给中职、中学学生带来了心灵震撼,引起热烈反响,拓宽了素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通过以上举措,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备、具有一定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四个方面的促进,即素质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素质课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素质课与学生自我发展平台的对接、高职对中职、中学素质教育的引领。

五、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没有止境,仍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一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素质教育,高水平师资是关键。高职院校引进教师时都注重高学历,基本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因此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是好的,关键是要根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分类,对教师进行合理整合,建立小组式、团队化的素质教育队伍。要制定政策,建立人文素质课程带头人、教授、骨干教师的成长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投入素质课程建设。要完善机制,确保教研活动规范化开展,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效能最大化。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设立素质教育校级管理机构,实行统筹管理,比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就把素质教育归口到基础部进行统一管理。二是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课时比例、选修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安排、核心课程与课程群的组织等问题;还有如何强化实践环节教学的问题,如活动课程化、学分换算等。这些都需要教育管理机构、高职院校以及学校内部各职能单位加强协作,下功夫开展联合调研、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不断更新甚至重构课程体系。尽管这要耗费很大精力,但作为影响青年成长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也是大学的使命,是必须要投入精力做好的一项工作。三是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系统中,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质量、成绩评定等的监督与指导。制定相关标准,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度、文化竞赛证书制度等。由于素质教育课程往往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课程评价多元化、科学化,要明确学生评教标准,突出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学校、系、班级三级评价体系,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教学、指导教学。

六、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利在长远的工作。通过统筹设计、科学规划,打造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有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奋斗历程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夏鲲鹏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

1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教学对象是三年制的大专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教学安排上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内在精气神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包含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待人接物、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修养等等。本次调查问卷共计设计了10道问题,其中包括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方方面的情况、对文化艺术鉴赏方面的情况等。

2.1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

阅读课外书籍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本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包括古今中外的各国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国内名著包括中国古典十大名著,国外名著包括《战争与和平》、《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爱的教育》等等。通过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现阶段人文素质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没有读全四大名著的学生占到39%,完全没有读过外国名著的学生占到31%。

2.2文化艺术鉴赏情况。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两个有关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问题,即《茉莉花》、《义勇军进行曲》、《春江花月夜》的曲作者是谁?《听妈妈的话》、《两只蝴蝶》、《爱情伤了你爱情害了我》这三首歌曲是由谁演唱的?从学生们在调查问卷中的答案来看,知道前一个问题的学生人数比例还不到总数的13%,而对于后一道问题答对的比例高达92%。这说明学生对流行歌曲和网络歌曲表现出来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对辽宁商贸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人文素质处于较好状态的占全体人数的30.7%,人文素质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40.3%,心理素质处于比较差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29%。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显示,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态并不让人十分满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拓宽学习知识面,增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与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努力。

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他们的区别是:本科教育注重培养科研型研究人才,而高职教育注重培养职业型技能人才。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时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重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对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普遍现象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受重视,水平较低。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很难达到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学校过多的重视专业教育,也让学生的学习中心、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了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面。这就弱化了学校和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在学生时代养成健全的人生品格,以及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本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题目。

3.1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一道多选题型,即“请同学们在你所在的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下打勾,并注明必修课或是选修课,以及学时数。有类似的相关课程也可以打勾。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写作、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音乐欣赏、思想道德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美学、法律基础、哲学、经济学、职业生涯规划、人文地理、旅游与文化”。笔者通过对此问题的答案进行汇总得出,高职院校开设的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只有5门,而且都是一些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且具有较高价值的课程,如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对待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

3.2老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态度。

老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态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笔者与不同专业、不同资历的老师进行的谈话得出,老师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态度与两方面有关。一是专业倾向性,文科专业的老师相对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而理科专业中,多数老师存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二是老师个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定位,他们认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体现的是一种“技能教育”。

3.3学生自己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

通过笔者随机的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笔者发现“务实”的思想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对待人文知识和课程的热情度不高,他们认为学习哲学、听音乐、看名著与自身的经济利益相离甚远,远没有学习实用技能会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因此,学生对待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过本次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只有26.6%的学生对本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认可的。而33.4%的学生对目前的教育模式基本满意,但是还是希望学校可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提高。而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不认可。这说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安排不够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培养。

4结束语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汇总分析得出,高职院校都会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过于老套,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能力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安排时,重视人文课程的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

作者:郐媛媛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究

1引言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学会遇到问题可以迎难而上,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健康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一对一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

学生的心理素质包含很多方面,情绪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观念等。下面就这几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1)情绪稳定性。

情绪的稳定性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因素,心理素质健康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当遇到悲伤的或是大喜的事情也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进行适度的调整。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较乐观。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满意、欢乐、乐观的情绪,而悲伤的情绪、生气的情绪往往持续很短的时间或是鲜有发生。情绪健康稳定的学生,当他遇到毫无心理准备而突然发生的事情时,也会产生合理的心理变化,不会因此自暴自弃或是怨天尤人。

(2)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关系是由人组成关系总和。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相处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保证。

(3)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对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当一个学生面临社会环境改变时,可以很快的融入到社会家庭中,并对改变的社会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

(4)自我观念。

对自我观念的认识,包括对自己身体、心理、所处环境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客观认识,既不狂妄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能做;也不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能力,遇到可以发展的机会时,不敢上前。不盲目的苛求自己,给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通过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心理水平处于较好状态的占全体人数的23.5%,心理素质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42.3%,心理素质处于比较差的学生占全体人数的34.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显示,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并不乐观。分析其原因,对学生心理素质造成影响的原因如下几种,即自卑、自大、叛逆心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紧张、学习强度突然降低,造成成就感降低等等。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和谐程度、健康与否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时期的教育是学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和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每一个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都是在激烈的高考考验走过来的,他们来到学校面对的是独立的生活、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以及从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当他们学成毕业时,只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考研究生或是出国深造,而大部分的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状,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大学生直言:“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各种矛盾、压力和困惑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状况逐渐成为了社会焦点。让大学生心理更强大,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的了解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本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题目。

(1)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安排情况。

本调查问卷设置了两道相关问题,即“学校是否开设了心理学或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学校是否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或是相关机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高职院校对心理学课程非常重视,几乎在每个学习都会开始相关课程。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方面也做的很好,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来心理咨询师咨询的学生却非常少,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学生认为不好意思,怕别人说他是心理有问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不需要这方面的咨询。

(2)心理素质教育的人员配置。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在配备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同时,都是采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的老师进行授课,又的还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通过调查来看,实际上担当学生心灵鸡汤的主要还是辅导员老师。根据每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通常每个辅导员都会管理400名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明显不够。

(3)心理素质教育的在现阶段的开展情况。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一部分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辅导和解答。但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前期引导不够,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心理上有疾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就笔者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通常情况下,担任学生心理咨询师的都是他们的辅导员老师。而辅导员老师因为工作任务繁多,只能是在闲暇时间与个别学生进行交谈和接触。通过本次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6%的学生认为,目前,本学校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而有4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目前的心理需要,学校对于心理素质方面的教学安排不够重视。而43.4%的学生持中立的态度,他们对目前的教育模式基本满意,但是还是希望学校可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提高。

4结束语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意志力和竞争意识薄弱,缺乏抗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安排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

作者:代云韬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

1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提高

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门类,其功能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在音乐实践中,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展现和创造的能力。

1.2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艺术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音乐作品中除了形象性、文学性的表现外,一部分作品中还蕴含着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内容,这部分作品使得大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通过音响效果净化了心灵,陶冶了道德情操,促进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艺术充满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音乐实践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音乐通过听觉感受、联觉体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情感思维,展开联想,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4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在时间中展开,以情感为手段。借助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缓解压力,消除疲劳,给那些紧张焦虑的情绪提供一块栖息之地,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大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宽容豁达的胸怀,促进智力、身心的健康发展。

2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2.1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不高

当今音乐虽然很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在他们当中,接触的音乐类型相对局限、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音乐欣赏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很多学生只认识简谱,不认识五线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很多的世界名曲学生们都不熟悉。还有的学生虽然会演奏乐器,但是对听辨的能力比较弱。

2.2学校、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普遍不受重视,过去高职院总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将音乐教育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忽略了音乐实践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素质的熏陶和提升。同时,很多的家长对音乐教育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只要考高分就可以了,这也影响着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态度。

2.3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单一

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课时和经费投入,轻视了学生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大多以音乐欣赏课为主,乐理知识以及音乐基本技能等课程较少,忽视了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2.4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飞速发展,每年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呈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在就业压力、学制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专业教学的建设中,而忽视了对音乐教育的投入。首先高职音乐教育中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一般没有开设音乐教育专业,所以对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不够重视,师资力量的缺乏普遍存在。以我院为例,仅有的三位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老师每学期承担着全院一个年级三千多名在校生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的开设普遍是以老师擅长方面为依据,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

2.5音乐教学条件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对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投入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没有专门的音乐教育教室,甚至没有一台钢琴等必备的音乐教学设施。还有的高职院校将几个班的学生安排在阶梯教室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音乐教育,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受,同时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音乐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

3提升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对策

3.1转变观念,全方位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转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身心、学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将包括高雅的气质和完美的人格,而音乐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效果的显著性和影响的全面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校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建立音乐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完善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应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高职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好管理、教学等的各个环节,成立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负责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和编写等,负责艺术社团的指导,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3.2深化改革,完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校龄短,发展快,在音乐教育教研方面相对普通院校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教育也应当针对这一特点合理选择和开设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育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音乐作品赏析、艺术实践三个部分。建议大学一年级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如《音乐基础知识》《音乐鉴赏》等课程,大学二年级结合专业,开设和职业岗位技能相关联的课程。例如,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与旅游景观》、美术设计专业开设《流行音乐赏析》《影视音乐赏析》、计算机专业可以开始《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既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的提高,又可以补充专业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

3.3优化结构,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要重视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专业音乐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学习,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学历的提升。作为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要有钻研精神,努力研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有效方法。要有全面的音乐知识结构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能从音乐的角度探讨社会的发展,明辨是非,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4创新载体,拓展多样的教育形式

高职院要积极创新教育途径,拓展音乐教育的形式,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课堂内,教师可以采用演唱、演奏、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加入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课堂外,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可以成立艺术类社团,如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举办各类艺术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红歌会、合唱比赛、迎新晚会等,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继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经典名剧、名团引进校园,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4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成为高职院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应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从基础教育入手,建立健全音乐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拓展音乐教育形式,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慧奇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大学语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一、大学语文的价值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包含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人文读本”。语文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作用重大。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能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更能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个人气质,塑造健康品质与优秀人格。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内涵是强调人性、人格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产业化、技术化、资本化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这导致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过于关注从业者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也往往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系统化培养,这加剧了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大学语文教育也似乎成了一些学生甚至教师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内容。不少教育专家都强烈呼吁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和激发其爱国热情以及对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感。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很多学生功利性较强,缺乏远大的志向,既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也没有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学生学习以找到好工作为目标,哪一学科对今后就业有利就学哪一学科。如,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商务、外语学科及将来会用到的各种技能证书的考取等等,而那些他们觉得与就业不太沾边的人文科目,就很少去重视。不少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对社会、对人生很少去体验和感悟,从人文性角度关注较少,没有相应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得很少,对儒家、道家、墨家等的思想与精髓知之甚少。对母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不说欣赏与品鉴,就连基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差。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应用文体都不会写,思维混乱、逻辑不严密、错字别字连篇,甚至于写个人简历都得找人代劳,对事情的表达与陈述都词不达意。究其原因,与高职院校过度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片面追求“操作”与“实用”的本位思想有直接关系,因而导致大学语文等人文科目与国家要求脱轨,大大削弱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凸现的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宏观调控。

当今很多高职院校,很少注重各部门的协调。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学校人文教育体系搭建不合理,显得散乱而不规范。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难以形成合力。它需要学校对各部门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学校各系、各院、各处室、各部门进行统一调配,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2.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人文基础课程,但是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相比,其“必修”的学科地位已经被淡化,很多学校以“专业性、实用性”学科取代大学语文,认为大学语文可有可无。语文教学内容也只是以专业写作、商务写作等为主,语文课的人文本性缺失。有的学院还以专业课程任务重、学制较短为理由,压缩、削减大学语文课程。

3.对大学语文定位不清。

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定位不准确,认识模糊。教师不明白本课程教学重点在哪里,有的认为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的认为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文学功底;有的认为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至于大学语文的人文学科特色、大学语文对传统文化传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鉴和传颂、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功能则被严重淡化。

四、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确保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大学语文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般选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他们的思想性和文学性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其生动的语言描述、细腻的形象刻画、人文情操的培养与升华以及良好的人性品格传递出的正能量,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和编排,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母语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弘扬民族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实现的。

2.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加强人文情怀培养,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以大学语文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针对性的结合古今中国名人志士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感悟,传授民族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原本真的人文思想;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洁身自好、自我调适、泰然豁达等人文情怀培养;通过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认知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进行学生挫折感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经受挫折和抗击打的能力,学会坚持和不放弃,塑造坚毅的品质和高尚的品格;同时注重爱国情怀培养,摒弃崇洋媚外思想,树立自尊自强、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

3.以大学语文为载体,陶冶学生人文情操。

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人文素养的新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文章品鉴、剧本表演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求实创新的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才华,培养语文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同时,结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人文素质辩论大赛、语文基本功比赛、书法作品大赛、文学作品展示等活动,以大学语文为载体,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努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操。

作者:陆玉娥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探究

一、尊重情感规律,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确立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形势、分析矛盾。

1.学生的思想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一是新生入学时期,由于政治觉悟、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如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同学院严格的组织纪律发生冲突,这些矛盾很容易使一些思想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二是学习生活环境变化时,会触发一些新的思想问题。如学习任务繁重会产生怕苦怕累和纪律松散的倾向。三是网络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不少人喜欢在网上浏览信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患上网络成瘾症,出现“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问题。

2.学生的思想活动是不断辩证发展的。

一是研究学生的思想规律,见微而知著,由近而及远。不同经历的学生,往往关注点不一样,引发的思想变化也不相同。二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活动情况,及时抓住主要矛盾,预见到个别学生可能产生的思想影响,及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把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学生人际交往、理想信念、法律素养、心理健康、恋爱观、荣辱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座谈等形式,把情况查准摸清,有针对性加强教育和引导。

3.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需求”起动的。

一是学生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它决定了人的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学生的需求是受制约的,它决定了因需要不能满足而引起的思想活动是大量的、复杂的。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思想冲击较大,影响着学生思想变化的趋向,尤其是思想观念的现实性、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既受基本规律的支配,又受特殊规律的影响。因此,在把握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对象和不同条件下思想变化的特殊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尤其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二、突出人文关怀,研究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跳动脉搏

当前,国家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口,社会群体心理活跃,就业岗位和方式多样,使当代青年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采取现实、管用的措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变化规律。

1.思想活动规律是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思想活动千变万化。笔者在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87.2%。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卑感较强,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缺少艰苦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心较强等。

2.留心观察细微变化,做到端倪可察,征兆可寻。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饮食睡眠、习惯爱好、着装仪表、脾气性格、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是内心矛盾的显露。个别学生出现思想疙瘩不是偶然的,而是平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要准确掌握其思想脉搏,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首先要了解外界条件的突变,掌握引起学生思想变化的各种渠道。实践说明,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很多,个别学生之所以有思想问题,外界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仔细观察个别学生异常的言行表现,掌握思想突变的症结。个别学生的思想变化既然超出了平时发展的常规,那么无论他如何极力掩饰,这种变化也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这些征兆就是进行思想预测和防范的根据。

3.综合分析思想动机,做出正确判断。

人们是在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的,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熟知基本情况、掌握其细微变化的基础上,认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具体的现实表现入手,“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分析支配学生言行的思想动机。一是准确掌握真实情况,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不要被一时一事所动摇,不要被暴露出的问题所干扰。二是通过综合分析,及时“对症下药”,把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激化之前。三是坚持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和教育,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在满足师生精神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网络信息和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冲击下,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越发地呈现多样性、复杂化。因此,要结合师生实际创新途径,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师生的大脑。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

2.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一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告诉人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文明史、思想史、文化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文明、科学、理性的维度,正在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恒久的文明氛围。二是当代英雄和时代楷模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德行与操守,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者、倡导者,正在将社会文明和道德之美汇流成海。三是让雷锋精神世代传承。在新的时期,人人皆可以雷锋精神为镜子,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雷锋精神注入时代内涵,真正使雷锋精神落实到行动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又要善于管理,引领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要遵循规律、掌握方法、研究对策,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1.具备良好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需求。

在新的时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理想、政治觉悟、政治品质和政策水平的综合反映,它不但决定其为谁服务、为谁工作的问题,也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二是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意识、思想方法、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反映,离开这个思想基础,正确的客体反映在头脑中也往往被歪曲了。三是综合素质。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敏感性,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变化中,反应敏锐,不迷失方向,更不能被错误思潮所迷惑。

2.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习俗。

在现代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自己的德行培育和品格培养,时刻关心、关爱他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并将善待和帮助他人上升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一是具有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的精神境界,让人尊重,让人敬服,增强凝聚力、感召力、说服力,克服教条、僵化、形式的思想。二是具有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思想方法,说话办事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主动克服“两张皮”的问题。三是具有公道正派、平等待人的优良品德,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克服习惯于“居高临下”的行为。四是具有新时期价值判断的能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时代烙印的荣辱价值判断,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成为这种价值判断的窗口。

3.强化责任意识,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是具有“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压力,确保校园和谐、安全、稳定,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形象。二是具有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观念,深入实际,关注冷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真心实意为学生排忧解难。三是具有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自觉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声誉。四是学会识别、发现和处理思想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大势,形成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必备本领和素质。

4.增强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

一是尊重学生民主权利。现代学生见多识广,民主意识强烈。针对这一特点,在平时的工作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工作,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二是注意扩大民主渠道。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反映,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逐步形成敢讲话,讲真话,主动反映情况的良好局面。四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套科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

5.真诚奉献爱心,为学生排忧解难。

认真研究学生特点,探求思想变化规律,有针对性为学生排忧解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一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做善事、办好事,成就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要勇于担当激励教育之责,甘当情感育人之任。二是开展“人人向善,追求榜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新的时期,做好事、行善事,贵在坚持和自觉,以雷锋、焦裕禄、张丽莉、罗阳等为榜样,逐步内化为优良品质,集聚正能量。

6.刻苦学习业务,掌握相应知识。

一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参观、讲座等活动,扩大视野,更新观念,特别是要刻苦学习与学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等知识,从而提高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二是讲究方式方法,养成为人师表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形象,这对于增强说服力,正确分析和研究思想变化规律,掌握不同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学好经典,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从承担历史责任出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理论修养,而且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人格塑造”与“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作者:李秀红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