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策略研究(共4篇)

素质教育策略研究(共4篇)

第一篇: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策略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不好。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无望考大学、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普遍不太好,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产生恐学、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

(二)缺乏自信。

看到身边的同学都相继到普通高中或重点高中学习,而自己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继续上高中也难以有所突破,倍感无望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学生从内心认为自己就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在职业学校上学也是得过且过,再加上当前严竣的就业形势,相比正规的大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劣势明显,更加使自己的自信心下降,上进心不强,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散漫。

(三)青春叛逆不服管理。

他们年龄多在14岁~16岁,多娇生惯养,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不辨是非对错,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态度。

(四)经历的磨炼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几乎没有尝过生活的艰辛,很少承担社会和家庭劳动,缺乏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二、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在教育上,如果简单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势必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近年来许多学校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探索,力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尖技术人才,更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重任。为了能够把这一批文化素质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进行有效的探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三、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树立和完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学生,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就要真心热爱这个事业,不单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真正低下身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做一名园丁,发扬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要正确对待,要做到不分好坏,一视同仁。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促使他们学有所成,争取达到全体合格。

(三)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一是高深的专业知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时,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清、讲透、讲精、讲活。二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社会,教育学生只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平时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成果。

(四)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繁杂,各种思想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特别是当今一些不良的攀比、炫富行为,让身处平静生活中的教师难以独善其身,也会让教师产生不公平不平等的心理落差,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理正思维,保持一个平静的心,端正思想,排除杂念,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不断提高教育能力,不断完善提高自身水平中去。

四、实行素质教育教学具有创新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引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学生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二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主动性、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课内让学生练,课后让学生回顾。三是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作用就像舵手,学生的心智成长全靠教师的手把手教。实际上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四是变教师重简单结论教学为重知识发生过程教学。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素质教育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和归纳。五是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传统教育因重视答案的统一,培养了大量共性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素质教育提倡学生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种精神是创新的源泉。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土壤。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均有一种教育的意向性,即学生有接受教师的意向,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意向,双方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强化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一个尊重独特、鼓励多样、予以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可能带来高创造力。承认失败的价值,素质教育就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特长,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关键要强调失败和错误对人也是有益的,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与创造力成正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对待学生健康的思维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抱着欣赏态度去关注学生,肯定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三)变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渴望创新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也就是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爱迪生正是由于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非常渴望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所以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胜利,这证明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五、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推行起来也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致力于建立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大幅度提高,才能全方位地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李蕾芳 单位:许昌学院医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的工科院校在进行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追求,这就导致工科院校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后,往往存在“情商”不够高,性格不够完善的缺点,难以快速的融入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工科院校学生完整性格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进行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制定。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教育过程之中,主要采用的就是“工科思维”为中心,凭借着学校的工科学术氛围,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科专业技能,认为只要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发挥了“为学生负责”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于传统工科院校培养模式的不足,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特点和思想行为特征的总结,找出了符合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法。具体的来说,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就是在进行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之中,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的,进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科学校采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在强调构建工科院校理论性强的基础上,切实的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法。通过在工科学校之中应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使得学校的教育模式更加具有人性化色彩,也使得学校进行的教育更能够尊重学校的学生的个人发展诉求。总体来说,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就是在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掌握足够的人文哲学知识,丰富工科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工科院校学生的情操。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有助于工科院校提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推行过程之中,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心需求,并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变化情况,并允许在校园内部开展人文哲学类知识比赛,鼓励工科学生学习人文哲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学院管理较少人文关怀性

工科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具体的来说,我国的工科院校教育可以看做是一个过分追求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校的学术氛围过于沉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最强调的就是在学术的严谨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内部的大学生群体难以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人文信任感,学校也难以激励起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

(二)课程设置建设缺乏灵活性

不同于文科院校,工科院校是以工科知识为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评价集中在单一的数字量化考核之上,这就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被通过考核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所采取的的量化评定标准也不够严密,数量过多,这就导致学校的大学生群体将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应付考核评定的过程之中。这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对人文知识的考核,难以真正的发挥出锻炼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滞后性

在工科院校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可以避免人文教育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性的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工科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习惯于沿用工科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对学生人文类知识的学习要求,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教育方式的调整工作,这就导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只想让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就会严重的抑制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能力,难以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四)师资人文观念逐渐流失性

在工科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到用沉闷的理工科思维进行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就难以发挥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价值是难以通过教学效果所直接体现出来的。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个人荣誉的追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导致在进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出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错误的引导工科学校的教职工,忘记了人文素质教育“传道”“解惑”的重要作用,进而忽略对于人文素质教学的核心价值的追求。

三、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观念,推行实施通识教育

为了有效的解决目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的来说,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牢记师生平等的观念,放下自己的身架,推行实施通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和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人文知识的观点提出来,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多阅读人文哲学类书籍,丰富学生的学识。

(二)健全人文,人文社科体系全面

在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投入教育者应有的爱心,要努力做一个有灵魂的教育者,并不断的完善人文素质鉴于体系,提升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覆盖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充分建立健全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充分的考察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寻找人文素质教育核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人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思维、自主动脑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管理,保障人文教育建设

在进行工科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好工科学生思维严谨,自律性强的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并牢牢的记住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管理作用,督促工科学校的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与此同时,针对部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学习的情况,需要为人文素质教育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便于保证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充分重视到进行人文素质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为了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学学习的积极性,要定期进行对人文素质教育课题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人文素质教育探讨工作的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四)组织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对于不同的学生,工科院校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法,这就需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好的完成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自身掌握了足够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掌握到足够的知识。通过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可以迅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进行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大学生薄弱点的教育,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陶冶情操,创建人文和谐校园

在实施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大学生的人文情操的培养,构建和谐校园。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陶冶工科院校学生的情操,进而保证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和谐氛围的形成,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陶冶身心的作用,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创建人文和谐校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哲学中“道法自然”理念的观点,让学生在享受到校园的和谐环境的同时,陶冶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观点,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工科院校大学生形成人文素质观念,有利于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文明意识得到提高。为了保证工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大学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除此之外,在进行大学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时,要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相关规范,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到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教学的良好效果。

作者:孔祥娟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篇:大学素质教育内涵与概念

一、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一)大学素质教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视角

大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已经取得社会各界的共识。一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的、和谐的教育理念”,是“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内在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更加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及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为一体,而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理解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内在逻辑,促进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大学素质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扬弃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指导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正确处理教育矛盾的思想理论。大学素质教育使人们在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关系等思想观念方面产生新认识,改变原有的、陈旧的、不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观念。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二)大学素质教育:教育目的的视角

无论就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就各级各类教育以至一所学校而言,思考和制定教育目的以及培养目标,都必须首先在理论上确立一个逻辑起点,并由此出发建构起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方法论体系。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展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矛盾而设定的。这是一条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尽管这种客观存在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代教育追求的最高目的与价值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永恒归宿。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围绕着如何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的关系而形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观念体系。个人本位论主张以个人为本位确立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的选择与教育活动的构建应该满足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回归自身,以人自身为目的,教育才能走出形而上学,获得单纯的高贵。社会本位论主张以社会为本位确立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的选择与教育活动的构建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上。高度专业化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抹杀了个人发展的自由。教育的社会化催生了制度化教育,由此导致了教育的外在化,在教育中用“社会”置换“个人”是其典型表现,在本质上是用总体性的社会发展观来压制个人发展观,使教育成为社会主导的、非人的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大学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共同推动而必然产生的理念,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为前提和基础,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维为结果。上述观点都是大学素质教育个人本位论的反映。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应超越社会现实,培育大学生不朽的精神,崇尚人类终极关怀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努力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捍卫高尚的人所崇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公平和正义,做到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变和求新。大学素质教育在体现个人本位论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本位论的地位,由此可见,大学素质教育从教育目的的层面实现了大学教育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全面融合。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主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并立足于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三)大学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的视角

一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多年来,一些学者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否认素质教育是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素质教育模式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导致很少有研究者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但是,任何教育思想或理念,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实践和推广,就无法保证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就有可能成为纸上谈兵。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实践来体现,而教育实践总会表现为某种教育模式,并且教育实践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完善会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学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个理念问题,还是每个工作层面要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的问题。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有相应的教育实践模式,尽管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如果坚持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不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落地生根。而且,教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而教育理念创新所依托的教育改革实践也必然包括教育模式的探索。事实上,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以大学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为路径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过程。缺乏机制保障和有效载体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而能够充分展示大学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和功效的有效教育模式就是当前大学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机制和载体。我国大学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发展,但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与问题就是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的滞后,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成效、升华价值的一个主要问题。探索和确立适应时展要求的能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体现各高校特色的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模式,应是当前推进大学教育教学体制创新的中心环节。强调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为了强调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完成实践、共同创造这样一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新型教育。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可以着重从理论上阐述,而教育模式虽然可以概括成文本形式,而其生命力则只能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存在于教育实践中,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有学者已经认识到,大学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也是包含专业素质教育及其他综合素质教育的新型现代教育模式,而且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最佳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些理论研究者和办学实践者已经提出并试点了若干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模式,如以文理渗透、学科渗透、课程渗透为特点的通才教育模式;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首倡的KAQ模式(Knowl-edge,Ability,Quality);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授提出的SSR模式(Studyindependence,Seminar,Re-search);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塑造学生成功素质为目标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训练模式、培养模式、测评模式,形成了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华中科技大学构建了“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事实上,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已经具备了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要素和特征。文化育人作为素质教育观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过程中,引入各种非智力要素,将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为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培养对象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

二、大学素质教育与几个相关概念辨析

(一)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样作为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致性:从教育性质上看,二者都是对所有大学生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从教育目的上看,二者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和公民;从教育内容上看,二者都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思想与方法。在不完全的意义上似乎可以这样说,大学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特色的大学素质教育。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继承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并以此为主要理论基础,主张“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识教育以自由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亚里士多德、纽曼和《耶鲁报告》的自由教育思想建构而来,同时也受到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哲学观,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两者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第二,在教育性质方面,大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目的观,从理论上指导高等教育教学的实践改革,指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全面完整的结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通识教育更多的是在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论,其性质更接近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二者虽然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在教育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倾向。

第三,在涵盖程度方面,大学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面向所有年级、所有专业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在课程教学中,而且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影子;通识教育只是本科课程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集中指向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并不面向所有年级,也不涵盖其他课堂以外的活动。

第四,在培养重点方面,大学素质教育突破了以往专业教育的狭隘局限性,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虽然也强调全面发展,但其重点在于大学生的非职业、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行,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知识教育而用通识教育来代替。

第五,在课程体现方面,大学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的所有课程,既包括基础课程,也包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仅限于大学的基础课程,虽然也有不同的模式,如核心课程设计模式、分布要求课程设计模式、名著型课程设计模式等,但并不包含专业课程。美国高等教育学会认为,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多学科的视野,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心智、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

(二)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或许有人认为,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的教育观念,大学素质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重共性、轻个性,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内容、轻方法,重教师灌输、轻学生主体,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学校统一安排、轻学生自主成才”等问题提出的,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不仅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互相依赖,相辅相成。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决不是要完全否定专业教育并取而代之,而是要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纠正专业教育的偏差,带动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大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素质之一便是结构合理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知识是素质培养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才能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不能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以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高等教育成为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著名教育家梅贻奇先生、潘光旦先生等也曾指出专业教育的缺陷,但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反对专业教育,甚至还强调专业教育的应用价值;他们主张专业教育应结合必要的、适度的普通教育,使学生拥有较全面的素养,使学问与品德、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得益彰。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主要特征上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有其符合特定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因为无论何种教育理念,构成基本规格是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和履行功能的根本价值取向,如若不然,即使投入了巨大成本,也难以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甚至无所裨益。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或教育目的观是社会本位,即以社会发展或职业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主张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要求个体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哲学观。大学素质教育则主张以个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实现了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第二,在社会基础方面,高度专业化的教育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或工业化社会中,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解决物质需求与生产力低下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大学素质教育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是专业教育无法提供的,只有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第三,在涵盖程度方面,专业教育集中体现在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体系中,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而大学素质教育则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包含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而且包含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而且包含课外活动;不仅包含显性的教育活动,而且包含隐性的校园文化。

第四,在培养重点方面,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在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方面,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经费投入,片面强调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忽视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大学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而且还有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

第五,在教学模式方面,专业教育实行的教学模式相对统一化、单一化,向来为专家学者们所诟病,千校一面、缺乏特色、教学方式一刀切、评价方式单一化等都是突出的表现。而大学素质教育则主张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鼓励培养目标多元化、教学改革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化等。

(三)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

一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应。由于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直接对应的概念,似乎不太容易作直接的比较。笔者首先简略地阐释二者的相通之处,尽管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针对不同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但就本质精神而言,二者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一个“整全的人”或“和谐发展的人”;在教育实践中,二者都必须渗透在专业教育中,才更有生命力。在素质教育的范畴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追求目标。体现了大学精神,扭转教育上的若干不良风气,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融的内在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被包含于大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二者的主要特征予以粗略的界别:

第一,在理论基础方面,前文已经提到,大学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人文教育则以人本主义、永恒主义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主张,崇尚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宣扬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注重现实的生活及其享乐,尊崇理性与倡导学术。永恒主义认为知识可分为事实的知识与价值的知识两类,虽然科学能帮助我们确定事实,但如何处置这些事实却要依据永恒的价值原则,故人文学科高于科学知识。

第二,在针对问题方面,大学素质教育主要针对专业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弥补专业教育难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缺陷,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人文教育则主要针对科学教育的弊端,为科学教育的“求真”提供“求善”、“求美”的教育价值原则。杨叔子先生曾精辟地论述道:“既应重视科技,又应重视人文,不应该把不应分割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与人文截然分割。融合则两利两旺,分割则两弊两衰。”

第三,在面向对象方面,大学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并不区分人文社科与理工科,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途径方面,都没有刻意的区分。而人文教育在实践中主要面向理工科大学生,是为弥补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而提出的。

第四,在培养重点方面,大学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科学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当然还包括其他类别的素质。而人文教育仅限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克服理工科大学生过强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五,在课程体现方面,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的所有课程中,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教育理想,无论何种层次、何种类型、何种性质的大学课程,都遵循同样的教学原则。而人文教育仅限于大学的基础文化课程,与以科学教育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并行,共同构成大学的完整课程体系。

作者:曹叔亮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四篇: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分析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素质教育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就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过程,分别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融合,并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学会学习转变为善于学习。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学习,参与教学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培育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改进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学导式教学法。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的作用,指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课前,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并逐渐解决学生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好问题,把握好关键性的问题,恰当地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保证思想更加集中,全神贯注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听讲的效果。教师除了备好课以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内容,做到学生自己解答和借助教师的讲解学习相结合,一些学习材料做到教师讲和练结合讲解,考虑到讲解的火候。教师应该重视讲解深刻,重视讲解的条理分明,深入浅出,重视启发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教育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教师要灵活地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创造灵活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学习新的语言项目,掌握词汇、语音和语法和句型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五步教学的方法,重视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教师可以采用口、笔头训练,测试,听写,提问等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或者扮演角色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也要增强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印象,巩固记忆。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转换教师的角色,保证带领学生一起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五步教学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师要吃透教材,掌握好教法,灵活教学,形成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与运作。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素质教育的模式

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向教学科研要质量。当前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用好教材,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生的全面的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英语的才能。

三、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师要创造交际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的交际的环境,但是教师要创造一个接近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环境。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民俗风情五彩纷呈,英语歌曲悦耳动听,创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鲜明,还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这些都是初中英语教师的丰富的交际素材。教师可以围绕问候、指路、购物、看病等日常交际活动,围绕生活和学习活动等,通过实物和教师的演示活动,看图对话活动,投影对话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诗歌故事讲解活动,日常生活对话活动等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放录音,放录像,制作简笔画等活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外交流活动等,创造英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英语的能力。教师还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掌握交际的动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改正学生的缺点,克服学生不敢说、害怕出错等困难,克服学生害怕开口的语言心理障碍,为中等学生和后进的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情境对话表演,给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上一个台阶的机会。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组织学生累积知识,形成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师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的要求,重视做好英语教学的工作,全面开展思考与实践的活动,全面优化初中英语教学过程,提升教师教学的境界,提高教学的效果。

作者:戚庭冠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