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礼乐文化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探索礼乐文化的内涵,其次分析了礼乐文化对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即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可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礼乐文化中的“诚信”之道可促进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礼乐文化彰显的“仁德”之心可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礼乐文化;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蕴丰厚,而其中的礼乐文化千年相继,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使中国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乐文化古雅淳朴的本质、富有哲思的精神、教化德行的意义在数千年里感召着世人,起到了完善个体自我、提升个体素养的作用。于今,尤其是当代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意义重大[1]。

一、礼乐文化的内涵

西周初年,为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周公制礼作乐,以“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记•乐记》)。“礼”和“乐”在制定之初就是指礼仪和音乐,是可视可感的行为仪式和艺术形式。它们的功用就在于使人既互相亲近,又相互尊敬。这样,人们的情绪欲念能得到节制,社交活动将会正常有序,故而天下安乐,王道通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制度,也由此诞生了影响历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经孔子、孟子等儒学大家及其后生的深入探究、锤炼整合,赋予了礼乐文化更深邃丰富的内涵,并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

(一)“乐”主“和”,“礼”主“序”

礼乐反映了上古时代的天道观与哲学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这里的“乐”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谐,因为和谐天地才能包纳万物化育生灵。“礼”代表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秩序,有了秩序,万物才有所区别,各归其位。“礼”和“乐”体现了自然万物最基本的规律,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人道亦如天道,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讲求适可有度,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记•乐记》)。凡事过犹不及,“礼”和“乐”都各有尺度,过分地讲“礼”,便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疏远而不能相互亲近,过分强调“乐”,又会使人与人之间太过随便而不能相互尊重,这样都会造成混乱不和谐的状态[2]。因此,和谐需要秩序来维系,秩序通过和谐来体现。

(二)“乐”显“仁德”

“乐”代表了天地的和谐,天地和谐才能“流而不息,合同而化”,继而“春作夏长,仁也”。天地的“仁德”与“乐”是相近的,也就是说,乐是“仁德”的表现,这是从“乐”的天道观来讲。乐或音乐作为上古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显示了“仁德”。《礼记•乐记》的开头便讲了声音、曲调、音乐之间的关系,“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不同的声音组合形成了曲调,配上曲调和舞蹈进行演唱才有了动听的音乐。由此可见,乐或音乐包容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将这些不同的元素和谐有序地组合起来,且“论伦无患”,即和谐却又不丧失原则,这就是“仁德”精神的体现。

(三)“礼”彰“诚信”

“礼”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秩序,既然是秩序,自然不可随意更改,就如《礼记•乐记》所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所蕴含的道理是不可以改变的。用在世道人情上,礼的作用便是“著诚去伪”(《礼记•乐记》),彰显诚信,杜绝虚伪。“礼”在制定之初,虽然只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礼记•乐记》),即不管万物大小都要遵守其固有的秩序,由此理顺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但“礼”所彰显的“诚信”精神于今却是难能可贵的。

二、礼乐文化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论语•秦伯》中,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任何一个时代,个人的修身立德都尤为重要,它涉及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谋求发展等问题。孔子认为教育要“兴于诗”,是因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一方面可以增长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德行;另一方面可以让人全面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这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第一步。“立于礼”则要求一个人要尊礼、守礼、克己复礼,学会自处与待人。孔子所倡导的“礼”并非现今常常被人们所抨击的封建礼教中的“礼”,而是遵守着以“仁”为基础的秩序,体现天地之大德,谨守诚信之正道的“礼”,正如孔子所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成于乐”在孔子看来,不单单是懂得音乐,而是要领悟乐的精神,即仁。乐要“尽善尽美”,方可正其身。能够成仁者,必定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于己真正的人。树人先树德,立才先立人,素质教育涉及学生的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已渐渐被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关注。礼乐文化中富有哲思及教育意义的方面十分契合当今的素质教育[3]。因此,探索礼乐文化的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守“和”,涵养身心———促进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健的体格、健全的心理是立德立人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身体羸弱且心理不健全的人该如何跟他讲道德、谈学问。礼乐文化中讲万物相谐得以发展,将其归结为一个“和”字,对个体而言,同样适用。“和”可以涵养身心,让个体拥有健康的体格,能有效地管控自身的情绪,恰当处理与他人的关系[4]。一些高职学生性格叛逆、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生活作息不规律,钟情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等。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在身心素质方面可以“和”为导向,强化监督机制、加大引导干预。一是加强体能训练,并将其作为一项考核标准,采取自我督促与相互监督的方式;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小到学生寝室,大到校园团体,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营造和谐校园。三是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保证学生情绪的稳定,内心的和谐。此外,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大投入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配套设施,例如,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快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二)学“诚”,怡情养性———促进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诚”或“诚信”之道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品格,自古传承、历久弥新[5]。当今,对诚信的倡导更是随处可见,学校呼吁考试要诚信,企业要求生意往来要诚信,朋友希望相交要诚信。诚信应该始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之初,之后便逐步构建起来。俗话说“学习不可有半点虚假”,不虚假才会有真学问。一个人只有经历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磨炼,才会懂得成功得来不易,唯有真诚的付出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因此,但凡学有所成的人必定深谙诚信之道的意义。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狠抓专业技术类课程,忽视了人文类课程的必要性和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使得高职学生的文化修养普遍不高,对诚信之道了解不透彻。鉴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征,高职院校应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在未来的路上做人做事用之以“诚”。对此,高职院校要重视设置人文类课程,以人文类课程为主渠道,渗透有关诚信的相关内容,由此,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各个社团通过漫画、国画、作文、硬软笔书法、故事等形式,向观展的学生传递出诚信做事、诚信为人的道理。如川剧社团可以演绎文化校园剧《诚信重诺我爱我校》,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一名有底线、崇尚诚信的好学生。由此,通过开展与“诚信”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抓好诚信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人“仁”,教化道德———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仁”源自礼乐文化,包含了对他人无私的爱与宽容,也包含了对他人的感恩之心。礼乐文化可追溯到上古的祭祀文化,虽然那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但先民却满怀敬畏之心,感念上天风调雨顺,认为能够春耕秋收并非理所当然[6]。后来儒学兴起,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因而有了“百善孝为先”。对父母要感恩和孝顺,在当今社会常常被提起,也常常被忽略。应试教育让学生沉浸在书山题海,形成亲情的鸿沟,也制造沟通的代沟。尤其是那些走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宁愿关注朋友也不想亲近父母;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却又常常依赖着父母;他们可以解读最新潮的事物,却无法诠释爱与宽容。“仁”———最质朴的精神和情怀,在当代中国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理应被宣扬和传承。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而社会所需要的应该是“德艺双馨”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要落实思想道德的教育,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有些高职院校有施行“冠礼”,由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懵懂无知、恣意妄为的少年,而是要具备孝、悌、忠、顺的德行,能担负责任、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虽然是上古仪式,但却意义深远。这样隆重、庄严的仪式,相比千百遍的空泛说教也许更有价值和效果。很多高职院校都专门组建了志愿者服务协会,一方面对校内师生进行服务,比如,学校举行运动会、迎接新生,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活动等期间,志愿者便会“在线在岗”;另一方面,对学校附近的中小学、社区等进行无偿服务。比如,上海某高职院校就与附近的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定期到该小学陪同小学生度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这些高职学生们会真正领悟和懂得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关爱。

三、结语

中国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院校中一类特殊的办学形式,它兴起时间不长,却最能接轨市场;它懂得市场需求,却不易达到要求。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中国礼乐文化中的“和”“仁”“诚”等思想精髓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启示,可以在重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柴渭,高琼.对中国文化道德主体思想与当代德育困境的反思[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107-112.

[2]王颖.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7):85-88.

[3]彭翠.儒家文化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与转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5(11):67-71.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赵复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周建松.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刘晓燕 单位: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