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从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认可度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即“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5)这一论断,不但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同时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这里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不是虚拟镜像中的人,而是现实情境中的人;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人格完满的人;不是孤立被动的人,而是交往实践中的人。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高职教育需要从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开始,培养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较高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把他们输送至一线工作岗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只有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其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认可度和针对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

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习兴趣相对薄弱,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塑造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人格完满的高职大学生,也才可能成为强调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贴近企业岗位需要,课程设置是根据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设计的。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并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企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在学习领域内设置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加强知识学习,其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突出。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大学生一技之长,使他们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生存只是生活的必要前提,不是生活的全部。高职院校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上,更要帮助他们学会工作和生活,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必须是品学兼优、政治素质过硬、人格完满的从业者,而不是仅善于生计、疏于品行的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先天不足”。高职教育办学历史较短,所招收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普遍把上高职院校视为与普通高校无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致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不能简单套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个方面来说,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人格鲜明,追求独立思考但抗挫折能力差,个性张扬又有依赖性,对于各类信息的敏感程度非常强,易接受新事物,但还不善于利用唯物辩证法对“三观”的正确形成开展独立思考。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并将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形象地比喻为穿衣服系扣子,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必须重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实现“中国梦”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指导实践,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崇高的精神追求,规范价值导向,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心理和职业素养,以便帮助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中不断修养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强调教师的创新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实践性

教师和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厘定不够清晰,导致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确定,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厘清的重要前提,也是凸显教育主体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说,学界存在着“单一主体”“双主体”“双向互动”等观点或学说。“单一主体”学说只承认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彰显。“双主体”学说看似兼顾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规避了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范畴,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错位。“双向互动”学说虽充分肯定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从现实来看,化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必须找到新路径。从实践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方面。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客观上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能否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看能否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从两个方面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首先,高职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又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主体。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尊重学生需要,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应以企业、行业诉求为依托,顺应任务驱动、顶岗操作等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着力提升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并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意识形态教育来看,目前个别高校仍然存在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进入社会各领域并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作用。这种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刻总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交往互动性。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P515)人际交往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隐形的导向作用。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必须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高职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开展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职业特征与性格冲突所带来的职业心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互动中,应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工作方法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找到适合青年高职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沟通模式,在真心真正的关心、服务中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双方交往互动的积极正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职业精神培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和阐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高高在上的站位回归平等视阈,不能因生源差异、学制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而产生歧视,应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默契和相互支持。马克思在论述历史的符合实际生活的考察方法时强调指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15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高职大学生是社会的人、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离开了这一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就将陷于程式化、范式化的陷阱之中。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社会性。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重视教育的社会性,需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这三种关系,引导学生思索人与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合高职大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从现实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虽然也是大学生,但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具体从业人员。这样的角色定位,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专业认同度不高,及格万岁的混文凭思想较为严重。而目前高职院校向高职大学生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未能遵循他们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直面社会和人生的舞台上受到的严峻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流于形式的教育者的自说自话。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286)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离开高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开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只是空谈理想信念和道德,那么只会引起受教育者反感,更无效果可言。所谓“回归现实生活”,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生活、体验、情感的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教育要从高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一定的职业理想的推动下,逐渐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发展中,又逐渐找到职业归属感;在职业归属感增强的过程中,又创造新的职业价值;在职业价值更大化的同时,又形成新的职业理想,再次凭借需求促进新的发展,这才是发展的职业教育。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2](P147)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依照学生需求来培养学生。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以培育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类别,认清成才的标准,从而确立立志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借助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满足高职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最基本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以更加平等的视角、平和的心态、平实的话语、平凡的故事为切入点,从凡人小事、社会热点中疏解思想、疏导心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比如,更多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恋爱以及身心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以求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职业教育规律,敢于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实践证明,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大学生处在自媒体时代这一现实情境中,自媒体时代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交往形式。自媒体具有的个性化、即时互动性、开放共享性等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高职大学生作为受众群体成为信息的中心,施教一方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以往“我说你听”的模式不再适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大考验。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虽然对网络依赖,广泛涉猎各类信息,面临海量信息冲击却缺乏深度思考,西方价值观念穿着“普世价值”的外衣,打着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号,通过较为隐性的方式,利用目前社会矛盾多发和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冲突大做文章,不断渗透和腐蚀高职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相应改变,从信息控制转变为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抗挫承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变“堵”为“疏”。另外,对高职教育来说,与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其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教学与实训的比重几乎可达1:1,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也需要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通过积极引导,防止网络文化异化现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职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有着更明显的网络游戏上瘾、网络聊天上瘾、信息综合症、手机依赖症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此外,在网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异化、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问题接踵而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声、缺位、话语权丢失的情况日益突出,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精神活动,在于它既产生精神产品,也促进精神产品的相互传递。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网络,通过微信、微博、QQ,不定期网文,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到网络规范认知、情感认同,破除人际交往异化,通过意识保障、行为指导,最终内化为优良的个人品质,让高职大学生无论是网上网下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符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此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把握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网络教育的新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高职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变革创新教育内容和结构体系,针对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设置网络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增加情感体验,依托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掌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新媒体运行特点、网络语境语言新变化,培植网络意见领袖,有意识地注入职业感染力强、职业吸引度高的话题,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等、开放、交互的职业认知平台,增强网络话语权,提高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被边缘化,而是高职院校的主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有专人上课即可,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目前已成为现代大学生重要新生力量的高职大学生,需要全面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把握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方法,站在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之上全员参与、分工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教条化和搞范式运作,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战略层面的反思,战术层面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构建动态和谐的教育主体、宽松适度的学习氛围、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人文关怀下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张培方 单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