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4篇)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大学生孝道文化教育的培养路径,提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灌输孝道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孝文化;培养路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从未中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积淀,弘扬孝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1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将孝道作为人们道德行为准则中最普遍的修行。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曾子•仲尼闲居》)。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对父母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将其作为人所具有的道德之首。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文化,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子女尽孝道是一种义务。没有父母,就没有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正是因为父母的哺育,个体才有生的可能,长大成人的儿女要懂得感恩,尽照顾父母的义务。孔子提出,如果父母尚在,就不要远游,即“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孟子则列举了对父母不孝的五种状况:一是懒惰而不照顾父母;二是好饮酒而对父母不孝;三是只顾着自己的妻女而疏忽对父母的照顾为不孝;四是贪欲好色而让父母蒙羞为不孝;五是对父母拳脚相加为不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将孝顺父母看成是一个人应该也必须尽的义务。第二,尽孝道要做到尊重、顺从和劝谏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尽孝道不单单是生活方面的供养,因为这些动物都能做到,作为有感情的人,需要对父母尊敬,要了解父母的需要,要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了解,从而让父母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身为儿女,还要领会和顺承父母的意愿,正如孟子指出的“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对父母有些错误和过失不管不顾。《弟子规》中总结了孔子有关子女如何应对父母所犯过失的方式,即“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1]。第三,子女要秉持父母的理想。父母都希望儿女好,为儿女勾画出美好的未来,指出了未来应该走的方向。子女要孝顺父母,就要子承父业,继续前行,即“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礼记•中庸》)。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只有坚持父母的理想和期待,做出一番令父母满意和值得骄傲的事情,才是对父母的孝顺。第四,子女在父母去世后注重礼节视为孝。子女不仅要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即子女要知晓父母的生辰,如果父母年岁已高,子女要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同时,也要为父母的健康而担忧。在父母去世以后,子女要注重礼节。《弟子规》中提出:“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节来祭祀父母,要像父母活着的时候那样对待父母,这也就是孔子所讲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以上是儒家思想对孝道思想的解读,其中的优秀思想我们要继承发扬,对糟粕则要辩证看待。虽然儒家倡导父母对子女的权威,但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子女和父母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都是平等的,不能一味提倡顺承,否则就会压抑人性。同时,封建的愚忠思想也是需要剔除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孝道”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忠君”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思想禁锢人们的思维,不利于我们今天弘扬创新孝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要弘扬古代孝文化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思想,注重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谐[2-3]。

2当代大学生孝道文化的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孝道文化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主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提到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让父母生活得幸福。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整体上能够做到体恤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诉说衷肠,对父母提出的未来发展方向都能积极回应,尽量让父母少操心;能够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主动问候;假期能够多陪伴父母,与父母谈心,陪父母出去走走等。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一是听不进父母的话。有些大学生认为父母过于唠叨,经常对自己叮嘱同样的话,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听父母的述说,经常回避与父母的对话和交流。二是不体贴父母。有些大学生被父母娇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来到大学后,生活无法自理,极端的表现就是让父母每月到校一次,为自己洗衣服和打扫卫生。三是不能理解父母的期待。一些大学生不思进取,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过高,对父母提出的未来规划认为是笑谈。其实对子女而言,父母提出的期待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要尽全力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如果兴趣爱好与父母不符合,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四是无法让父母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疏远。有些大学生只是在缺少生活费的时候才回家,其余的时间都宅在学校寝室,即使放假了也不愿意回家,从而使父母和自己之间产生了距离和隔阂。五是有些大学生对父母毫无感恩心理,或者因为琐事而离家出走,或者因为父母不同意自己谈恋爱而对父母怒目相向,更有甚者选择了轻生的极端做法,让父母痛不欲生。

2.2大学生孝道缺少的原因分析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自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人们的传统思想也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产生了颠覆,传统道德和优良风尚在物质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许多人将金钱、致富作为人生奋斗目标,而忽视了对知识的传承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这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曾让邓小平同志深感担忧,为此提出了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都需要加强建设的思想。二是信息化发展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奉上精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具有低级趣味的不良思潮。一些大学生将西方文化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此外,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沉迷网络世界的罪魁祸首,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在寝室玩电脑,留恋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5]。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在高中阶段,父母期望孩子考上大学,学校则以升学率考核教师,一切以分数论英雄,至于道德是否高尚、信念是否坚定,基本上不在学生考虑和关心的范围之内,导致道德水平整体滑坡。此外,社会上一些不诚信、不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也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觉得这个社会没有诚信可言,讲道德在社会上是要吃亏的,当然也就没有给孝道文化预留空间。最后,学生自身建设不足。大学生到了高校后,比较关心自己的专业学习,关心自己未来的就业,关心是否能够寻得真爱,然而是否遵守了孝道,在一些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中没有丝毫涉及。

3大学生孝道文化教育的培养路径

3.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孝道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弘扬孝道文化,就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优秀成分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革故鼎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精神,注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精神,社会和谐安定的和谐精神等。大学作为传承文明的殿堂,首先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学习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孝道文化的真谛。

3.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思想道德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源泉。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精神家园营造好,才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才能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门要做好对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营造工作,高校的学生处和团委要做好对先进模范和道德典型的弘扬。大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能自觉传承孝老敬亲的美德。

3.3净化网络空间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吸引他们的眼球,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级地方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各大门户网站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3.4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传输孝道文化

高校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每位教师都有责任肩负起弘扬包括孝道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以身作则,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导向,在潜移默化中传输孝道文化,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会奉献、知晓感恩、珍惜人生。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道德层面的自律和自觉,让孝道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4结束语

历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道德教化体系和思想内容,孝道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大学生工作者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不断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1-202.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0.

[3]曾振宇,齐金江.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3

[4]刘忠世.“二十四孝”中的社会交换与传统孝道[J].齐鲁学刊,2011(2):30-34.

作者:刘艳丰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结合方式

摘要:

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人文关怀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结合的策略,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学生的需求;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大学生自我构建人文关怀的精神。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体制变革、文化多元化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大学生的人文实践活动,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基于此,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结合方式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方法。人文关怀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它强调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对个体发展前景和命运的思考。人文关怀即关怀个体的精神生活,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长期稳定、健康成长的重要方法,更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注重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人文关怀的意义

受多元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心理呈现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加强心理引导疏通。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中,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致使教学效果低下。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人文关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关爱与关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需要的基本情感。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突出对学生的关爱与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适当结合人文关怀,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人文关怀是平衡学生学习心态的一种必要保证,对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忍耐力、承受力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极为有利。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课内结合人文关怀的知识较少,课程相对单调,课堂中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容认识不足,理解低浅。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缺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致使学生无法探索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且未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其进行教学指导,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已的看法,教学工作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单方面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忽视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从而无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低下。

(三)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未运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重点对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因材施教,无法发挥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教学期间,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的思路偏离已设计的教案,教师就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人文关怀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工作流于形式化,导致学生的人文知识严重缺乏。

(四)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不高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是相当重要的。目前,大部分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较低,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与深入的情感交流。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另外,从教育方法来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被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困扰,严重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用单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而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结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人文关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进步、完善与创新,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的视频与图像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学生的需求

以人文关怀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其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侧重从大学生个体价值的传递上改善师生关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行为中的内化。例如,学校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制定人文关怀教育培养计划,在教育目标、工作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上制定信息反馈机制、人文教育评估机制,丰富人文关怀的教育内涵。又如,学校可通过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以人文关怀为中心来开展知识讲座、辩论赛,鼓励学生多实践,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

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让教师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师要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这样,教师就能在日常工作中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同时,这也为教师进行人文关怀增添助益。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教师要用丰富的人文关怀内容与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方法,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环境。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运用充满创造性与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巧妙地应对。再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让其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理解与领悟生命及生存的意义。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从精神层面去关心学生,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包括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思想等方面。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更需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并由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培养大学生自我构建人文关怀的精神

为了培育大学生构建人文关怀的精神,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以人文关怀意识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求,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的观念,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另外,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师还应该鼓励其勇敢面对困难,谦虚接受荣誉,使学生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情感去体验生活,并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我构建人文关怀精神,在学习中,同学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文关怀密切相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素养,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星懿.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128.

[2]雷珍,关翠玲.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9):138.

[3]余昌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30.

[4]陈淑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6):65-68.

[5]孙颂丰.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138.

[6]韩笑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14

作者:翁明杰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

为了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变目前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文章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式与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与复杂四个方面对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其造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信息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且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传播和交流的文化。它包括一切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一切文化的总和[1]。

一、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单一

现代的网络文化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局限在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讲授或者通过听报告、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一般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口头讲授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会使受教育者觉得枯燥乏味且抽象难懂,往往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受到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导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倾向和思想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冲击与侵蚀。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没有完全成熟时期,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世界上的各种事情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更多的信息[2],他们面对网络世界中良莠不齐的文化不能有效选择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有一部分学生渐渐觉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好,久而久之他们的价值观也就发生了改变,理想信念随之动摇,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及领导阶级失去了信心,认为共产主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削弱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比较少,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少,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偶尔看报纸、听报告外,几乎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堂讲授以及个别谈话等获得的。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认为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因此,虽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且教育效果一般比较好。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较多,可通过手机、电脑、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体随时随地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及时,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老师知道的信息学生也知道,甚至有时候有些信息可能老师还不知道但学生已经知道了,这就使学生认为老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者。而且老师上课的有些内容他们早已提前掌握,所以往往就会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这就给老师的权威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与复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人们进行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而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网络文化世界里,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交互性,使得一些不健康的低俗文化侵蚀了大学生的心灵,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与复杂,教育者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他们的爱国之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要向他们传授正确的网络文化观,教他们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面对网络文化中的庞杂的信息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吸收等。由于网络文化的内容比较广泛且复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复杂。

二、造成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原因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因此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落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那种灌输式的比较枯燥乏味的封闭式教学方式,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这就使得学生不再喜欢传统的教育方式。因为网络文化有声有色,而且比较直观形象,这样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仍然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价值观正面引导的力度不够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及微信公众号等思想政摘要:为了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变目前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文章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式与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与复杂四个方面对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其造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7)08-0052-02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冯娜娜,吕恒宇(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治教育平台里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而有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很少涉及,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思想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从而也就导致了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大学生自身好奇心强,缺乏辨别能力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网络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很强的诱惑性,而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身心发展还处于急剧发展时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一切他们不知道的东西。但由于其社会阅历比较浅,没有生活经验,再加上对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导致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还不够全面,对于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不利于其成才与成长的东西的鉴别能力不足,信息筛选能力不强。因此导致其面对不健康文化的渗透时,不能够辩证合理的看待,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

(四)高校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不够

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国家打着经济合作的幌子,以“民主”“自由”“改革”等为旗号,通过网络,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渗透,对我国的文化进行西化、分化。同时把一些不良的、资本主义等社会思潮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传入我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从而使大学生未进行辨别就加以吸收利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信息中心应该建立合理的网络监管体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把那些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网络文化过滤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获取网上的信息。而事实上,很多高校虽然设有网络监护,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甚至连网络监护中心都没有,这样就使得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传入了大学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三、结语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其方法,拓展其途径,必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要关心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刘慧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范林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6):267.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冯娜娜 吕恒宇 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

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适当选择一些比较优良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呈现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清楚认识是对国人的基本要求。我们都很清楚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历经了那么长的时间,都是经得起考量的。因此,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大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为了让他们形成优秀的品格,加大对他们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方面的教育力度就显得很有必要。然而,由于以前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表现并不理想。以前的政治课上,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延伸,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全面,无法将一些优秀文学底蕴与自身的人格塑造相融合。长时间下去,将会影响大学生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不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品格。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自身的行动中。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所呈现的价值

(一)让大学生有更强的爱国意识

中华民族是所有民族之中历经时间最长的民族,也是最坚强的一个民族,它见证了历史的整个发展。之所以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我们民族注重传扬爱国精神,从古代的很多诗歌中就可以得到完美的展现。翻阅古代的诗词,大都是表现爱国情怀的[1]。像范仲淹、文天祥等许多名人,在他们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带有一种爱国情怀,从他们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其中爱国诗词中写的最多的一个要数陆游了,或许是因为生活在战争年代,他的每一首诗都抒发了爱国的情感。通过读他的诗句,很容易走入他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是多么希望他的国家可以变得更强。这种对民族建设的责任意识和精神理应受到宣扬,让大学生通过感悟古代英豪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完美地展现在对祖国未来的建设上。

(二)让大学形成优秀的品德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此受到家长的娇惯,难免会出现在观念上偏离正轨的情况。在家长为其营造的良好环境下,想要的东西得来的比较容易,长时间安逸的生活会让他们失去原本的信念,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及时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要培养他们形成美好的品德。在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适当地融入传统的优秀文化,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丰富的哲理,有些诗词将一些优秀的品德很好地传唱出来,古人这样做大概是希望后来的人能够以此为目标,能够养成优秀的品德。比如,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有关品德塑造的诗词,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帮助很大。又如,清代诗人张英在《观家书》中表述了家人因几尺地皮与邻居起了纠纷,便写信给他让他以职务之便为家人争取。看过之后张英便以一首诗词回复家人,大概意思就是:邻里之间没有必要为了这几尺地皮产生争执,主动让出可以更好地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受到教育的家人和邻居各自让出了三尺,这也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这个故事得以人们传唱的原因是故事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教会了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谦让。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融入优秀的传统美德,能够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古人具有优秀的品格,对他们形成优秀品质有很大帮助。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几点有用的方法

(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首先,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将传统文化课放在主要的地位。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这方面的课程[2],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更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更好地传承文化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对课程的内容也要提高要求,将一些可以体现爱国精神,展现优秀品德的内容纳入课程中。这样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对学生人格塑造作用很大。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课程开展的时候要注意方法,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

(二)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建立优秀的品格。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校园氛围的营造,进行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如通过对一些影片的欣赏,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课外书籍来教学,或者让学生们在课上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旁边引导等。这样会使学生们产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合理应用网络资源

现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有效的工具,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资源展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处在前沿,想法比较大胆,学校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这一特性加以利用,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网络建设。例如,在讲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课堂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或者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交流的平台,定期向学生们推送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他们在平台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形成优秀的品格提供了帮助。

(四)注重实践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课外拓展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领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用开设文化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或者是定期组织学生们参观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风景区,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依据我们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展开知识竞赛或者表演,让大学生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能够主动地学习。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在未来的建设和文化的传承都有很大的责任。为了能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理念,学校方面必须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采取一定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上。教师依据讲课内容相应地融入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内涵给予学生们启示,让他们发现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优秀的品格,这样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与人相处,对他们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林炎红,张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88.

[2]边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9):68-70.

[3]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4]杜兴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84-86.

作者:张妍 张志华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