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论(5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论(5篇)

第一篇:高校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特有的氛围,是拥有精神文化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很大。文章分析了物质经济文化环境、高校社团活动、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经济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高校文化环境作用于大学生,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大学社团活动等方面,普遍影响着学生。本文从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正面影响

1.1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思想解放、视野更加开阔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高校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其思维是更积极、自由和开放。他们不止关心中国,也关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要注意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关注影响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全球竞争、自主择业、自我激励刺激他们的自我竞争与创新的意识。

1.2经济的全球化丰富了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内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这是一个新的机遇,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球化是对国家主权和经济全球化教育的丰富内容,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全球化为发展中的国家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造成威胁。充分认识国家主权,全球化的影响,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中国必须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参与全球化,还要添加新的教育内容,从思想和政治两方面教育大学生。

1.3经济全球化为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是法律的教育,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爱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信念和引导进入爱国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的因素,基于新时期,我们必须将国家利益作为核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的趋势就是,我们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最高地位,让学生保持清醒头脑。[2]

2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环境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数字存储和传输为助力,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一个新的环境。大学生在全球信息增长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更加清楚,网络文化环境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会。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网络将有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些学生缺乏信心,平时都是从网上获取信息,其优势和潜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一些学生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网上聊天,寻求精神安慰,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网络文化打破了空间局限以及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局限,网络是全天候开放的沟通媒介,有交互式远程信息传播沟通的文化特征,为大学生思想和政治教育提供了宽广的传播空间。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可以快速了解政治,国际和国内的信息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原本狭小的教育空间成为开放的教育空间,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和丰富信息共享。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小的不足,还可以在网上了解思想动态,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在互联网上教育、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理想和信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2.2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

网络文化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以远程的信息传播,思想和政治教育的交互作用,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宽广的空间,迅速了解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信息的各种各样的领域,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习的思想动态,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有针对性地对网络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2.3网络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社会角色的表现。知道通过接触和与他人的互动,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突破网络区域和时间的限制,使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真正跨越时间和空间传播优秀文化成果给人类社会。

3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象征。独特的大学物质文化环境,也是某种理念的文化统治,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载体。主要指的是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自然物体和文化设施,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景观和含有丰富文化的人文环境。通过学校、教室、图书馆、操场和食堂的设施和环境,对学生有无形的影响。它们的视觉形象和独特的装饰,优雅的布局,优化学习环境,人文景观,建筑风格,和谐校园氛围,都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为思想和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学院和大学的硬件设施和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托物质和文化环境。校园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文化、思想和政治教育。相当数量的学院和大学都有一些这样的载体,例如,雕像、纪念碑和历史和文化名人雕塑、书法。让大学生在能看得见的“对象”面前,唤醒原始的“情感”和带动的作用,以便刺激学生的热情,对爱国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4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许多社团组织的活动在学院和大学属于行为文化,是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社团是一个志愿组织,在学生社团中,学生志趣相投,社团大学生可以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促进学院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建立共同利益和理想,在参加社交活动,探索生活的价值,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状态,参加社团活动,有利社团成员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爱国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好行为,加强法律,遵守社会道德。通过活动,改进学生的理论质量和人文质量,并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5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充分利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收音机,电视,报纸和杂志,大众传播媒体成为了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信息量大,价值观念多样,生活方式不同,有着广泛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虚拟和不可控的,对思想和政治教育的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净化和过滤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5.1弘扬先进文化,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教育的地位和先进文化建设,培养自律的民族文化意识,抵制和消除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识的负面影响。唱响主旋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武装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正确的舆论,怀着崇高的理想,引导社会舆论环境和激励他们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

5.2驾驭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较于传统教育,网络教学有许多无可比拟的好处。例如,词、图片、颜色、声音、电影等各种各样的媒介融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热情和认知教育。平等、民主、自由,使网络思想和政治教育尽快发展和运用,提高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及质量的整合,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5.3加强隐形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

所谓“隐形教育”,就是采取隐蔽的方式来传达政治立场、观点。在环境教育的帮助引导下,实现了教育自身的地位。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利用环境、对象创设场景,用集体精神丰富自身教育,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作者:黄小丽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秀玲,杨海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120.

[2]蔡伟红.文化多元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4):105-107.

[3]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2(5):39-44.

[4]唐志龙.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环境的建构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2(6):7-11.

[5]林广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环境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9-62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研究

[摘要]

文章以社会互构论作为研究视角,从功能互构、价值互构与方法互构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的谐变措施,主要是价值谐变和方法谐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互构;价值谐变;方法谐变

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若将实务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发展,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互构的可能性

国内最早提出互构论思想的是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他在研究技术与组织关系时提出“互构性”一词[1]。郑杭生和杨敏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互构论。社会互构论又称作“互构论”,它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互构共变,更进一步而言是社会的互构谐变理论。社会互构论中的“互构”刻画的是参与互构的主体之间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关系是它们之间相互型塑的关系[2]。从内容层面而言,社会互构论是以“互构谐变”的理念和原则去理解、描述和阐释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府按照一定程序推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国家;而社会工作是由社会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其更多代表的是社会。由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梳理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学界探讨的焦点相对集中。借用成洪波对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文献的总结,具体有如下三种:强调目前学生工作的困境,凸显社会工作的优势;强调从社会工作视角弥补和创新学生工作实践模式;探讨作为主体的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3]。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问题研究领域,学界倾向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优势,探讨将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或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徐选国、赵环认为,对于社会工作的强势嵌入,如何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是一个特别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4]。综合学界成果,笔者认为,借鉴社会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当下是有意义的,但从长远来看,更需要的是以一种中国特色的理论客观中立地去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共同点和冲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谐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基于上述论述,运用社会互构论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的互构是可行的。社会互构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现实社会中会存在矛盾与冲突,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互构谐变”,是在不断地“求同存异”“异中求同”之中走向和谐[5]。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互构

(一)功能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性功能,其中包含个体的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第二个层面是社会性功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6]58-71。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这其中包含救助危难、解决困难和帮助服务对象实现发展,这是社会工作的显功能。若社会工作可以顺利实现助人的功能,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工作是可以为维持社会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这是社会工作的潜功能。因此,社会工作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并存于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功能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个体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将其描述为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社会工作将其描述为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第二层面是社会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表述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社会工作将其表述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上述两个层面的描述只是语言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即个体方面的助人功能和社会方面的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二者的功能实现了互构,共同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二)价值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的价值或原则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求实原则、坚持民主作风和方法的民主原则、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结合的渗透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层次原则、坚持使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激励原则、坚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作则”的示范原则[6]206-218。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包括:敬业(社会工作者要热爱社会工作,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接纳(接受、尊重案主)、自决(尊重案主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个别化(了解并尊重每个案主独有的特点)、尊敬人(对案主的尊重)[7]。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对比来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具有互构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原则和主体原则其实暗合了社会工作尊敬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原则暗合社会工作个别化的价值;示范原则暗合了社会工作的敬业价值。然而,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假设被教育者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需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弥补其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会理所当然地接纳被教育者个体的优点而否定其缺点。而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要能够接纳案主的优缺点,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的自我空间,为实现自我探索和增能做准备。就这个意义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接纳价值层面存在着一定冲突。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前述受教育者有缺陷的标签认识,教育者会很大程度地从自己的角度为受教育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工作强调的是案主自决,也即社会工作者要做的事情仅仅是协助案主认清问题、为其增能,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方法是由案主自己决定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自决层面也会存在一定分歧。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大部分的价值上已经实现了互构。但目前而言,二者在接纳、案主自决层面仍存在一定冲突。这种冲突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基于传统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陷的假设造成的。长远来看,这也是二者在价值层面应该实现谐变的重要因素。

(三)方法互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方法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使用中强调要根据教育内容和被教育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综合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方法[6]222-229。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很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方法。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三大类: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工作方法的区别点在于工作对象的不同,个案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为个体;小组工作以小组中的个人为工作对象;社区工作更加宏观,更侧重社会环境与制度变迁,它以整个社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8]98-121。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方法各有特色,都是连接教育者(社会工作者)与被教育者(案主)的纽带,可以有效达成自身目标,对增强二者的实际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不同观点。社会工作明确规定了每个工作方法的适用人群和使用过程[9],同时对过程的每一步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了操作步骤。而且,社会工作有相应的实务技能,比如会谈技巧、建立关系技巧等,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案主,建立适合案主的服务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提示了每种方法的要求,对于操作步骤与详细技巧并无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抽象、远离受教育者实际等情况,这也是学界一直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若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谐变,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际运用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谐变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冲突,但社会互构论提示我们,上述二者通过相互的形塑,是能够实现谐变的,而这也正是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价值的谐变

一方面,摈弃传统的“有问题”意识,做到接纳与尊重。在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中,以疾病(问题)为先的思维方式一直主导着我们的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群体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的负性认识不仅影响了教育者对大学生的看法,也会使大学生群体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因此,要打破问题视角,揭掉学生身上的问题标签,对学生做到尊重和真正的完全接纳[9],特别是敢于接纳学生的缺点,不以自我判断或道德判断拒绝相信和接纳学生。当然,接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自我价值而同意他人价值,接纳只是要求拒绝判断,追求理解[8]52。另一方面,反对“家长作风”,建立“案主自决”的价值体系。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会部分存在“家长作风”,教育者以学生身智不成熟、考虑不周等为理由,扮演家长的角色为学生的发展进行决策。然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反对“家长作风”,教育者只为学生提供选择的项目,具体的决定由学生自己做出,建立“案主自决”的价值体系。

(二)方法的谐变

其一,实行个别化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遵循个别化原则,充分尊重和彰显每个人的特性。这就要求将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做分类,具体归纳出不同方法适用的不同人群和问题,以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二,细化工作方法的操作流程,向专业化迈进。专业化的工作方法要求有具体实务过程,所以,应该借鉴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出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流程和使用技巧,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工作方法的专业性。

总之,探讨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构,在功能、理念与方法上建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谐变,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瑛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徐选国,阮海燕.试论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性发展[J].天府新论,2013(1):109-115.

[2]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成洪波.导入、互构、增能: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种互动逻辑[J].社会工作,2015(3):67-74.

[4]徐选国,赵环.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逻辑与现实路径[J].青年探索,2015(2):92-96.

[5]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6(1):68-73.

[6]陈万柏,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王玉香.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9):31-35.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朋辈教育实践

[摘要]

朋辈教育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朋辈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更好的探索高校朋辈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示范、互助作用,本文从探索朋辈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出发,分析出朋辈教育是建设原则和方法,从而凸显出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总结出构建大学生朋辈教育实效性体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朋辈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学生特点,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于是出现了大学生朋辈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朋辈教育,亦称为同伴教育或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似经验或兴趣的人,在一起分享知识、经验、技能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育方式。因此,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朋辈群体之间易沟通、有同感的特点,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旨在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朋辈示范和引导作用。下文则从朋辈教育的时效性、实践原则和实践路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校朋辈教育的实效性内涵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预期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结果对于目的的实现程度。参照实效性的概念,高校朋辈教育实效性建设,就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朋辈教育的结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符合程度,尤其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朋辈教育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挥示范功能。高校教师授课或者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一对多的教育,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和理解能力的强弱的区别,会造成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通过抓典型、树榜样,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对比和直接的教育。因此高校要抓住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让学生自我反省,找出差距,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其二是扩散互助功能。朋辈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即形成立体复合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群体之间关系密切,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良好关系,优秀的朋辈群体来源于广大学生,因而更容易走近学生群体,形成良性竞争,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二、高校朋辈教育的实践原则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以80、90后为主体,也包含少数00后,这些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表达、精神追求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存在着差异。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个体每段时间都有对他们产生一定重要影响的人物,即人际关系的要点,而大学生的人际焦点是同学、朋友,相对于父母、老师,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更容易接受,他们有问题倾向于寻求同伴的帮助,倾听朋辈的意见。反思大学生朋辈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系列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使高校朋辈教育获得正向的实效性,应坚持如下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原则。理论是指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种过程,朋辈教育的理论建构是进行相关实践的前提。朋辈教育之所以能够被实施与开展是因为大家对此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朋辈教育实践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促使我们发展既有的理论,丰富和深入人们对于朋辈教育的理解。理论和实践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知行合一的理论旨趣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朋辈教育,更需要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以实践来检验我们既有的认识、发展既有的理论,从而建构起更合理的朋辈教育理论。以人为本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落实以人为本更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宗旨和方针。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更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接触东西的途径较多,高校思政教育则要在多元中把握一元,在多元中坚持一元,即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因此高校开展朋辈教育应将以学生为本和政治性融合在一起,端正政治立场的同时又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个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原则。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征较明显,高校开展朋辈教育必须要尊重个性的存在,考虑到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相结合。朋辈教育作为有效传递信息、知识、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创新其模式也是迫在眉睫的,例如利用微信朋友圈、微电影等新的形式和手段创新工作途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朋辈教育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主观能动性。个性也是创新性的来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朋辈教育模式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构建良好的朋辈教育实践路径

首先,把握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大学生性格中的积极特征主要是:充满爱的能力和情感,即有较强的爱集体、爱他人的情怀,对自己有较强的自尊需求,对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怜悯之心;成功动机强烈,对现实目标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也有一些消极的特征,例如自我认识不够清晰或自我定位不恰当,产生过分的自卑或自负。其次,组建良好的朋辈教育辅导队伍。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开展朋辈教育的也是一群优秀的学生,高校在组织朋辈教育队伍时,应分类选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生活等多个方面。同时应该注意分时分段,例如新生需要了解大学生活;贫困学生需要一些励志教育;日常的思想引领,则需要一些学生党员协助开展;考研考公的学生则需要一些经验交流等等。只有根据不同青年群体选择不同的朋辈辅导队伍,才有利于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者,重视朋辈教育队伍的培训。实施朋辈教育时,要注重相关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分组培训,提高朋辈教育队伍的理论修养、业务素质等,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完善朋辈教育队伍体系,在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做好朋辈教育互相提升工程。最后,以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发挥朋辈教育的育人功能。目前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运用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丰富朋辈教育的内涵仍是比较迫切的。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高校也面临的教育对象的性格化突出,大学生朋辈教育的实践机制科学性要求的越来越高。从分类树典型,即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一些特色优秀学生,例如励志学生、学生党员、少数民族学生代表等,重视学长学姐的引导力量,从思想引领、资助育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选择出一些优秀学生的典型代表,结合新媒体、校园期刊报纸、展示台等形式,开展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等。为提升朋辈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组建朋辈骨干的培训,让朋辈骨干适应角色,提升认同感,明确职责和任务。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和任务,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朋辈教育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模式,在高校中全面发展、深入开展,能够帮助学校树立品牌特色,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一是优秀大学生开展朋辈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和总结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二是朋辈之间更容易让彼此有所触动,产生共鸣,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所在。

作者:张梦然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明.同伴导师制———大学新生教育的有效形式[J].教育探索,2011(4).

[2]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7).

[3]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是全面衡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的内涵、内容和功能加以研究,为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功能;评估

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需环节,教育过程离不开检测和评估,否则就无法正确地实施调节和控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推动教育的正向进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取更好的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评和统计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实施过程及实际效果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考核教育者的工作绩效和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首要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根本目标,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通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否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够好,没有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设定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设定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太高、太空、太远,甚至太抽象,即它严重地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的实际,那么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则是不可能的。如果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太低、太具体,那么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否有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最主要的内容。从效果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达到预期目的也是有层次的,它可分为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和非常有效等不同的层次;从效益上看,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朝着设定的目标、施加影响内容方向转化,产生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效益;从效率上看,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在时间上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作出正确的评估,必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一是精神效果和物质效果。二是暂时的、具体的效果和长久的、根本的效果。三是直接的、现实的效果和潜在的、间接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同实施它的途径和方法密切相联系,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得当,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但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选择不当,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方法,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方法,往往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那些简单的说教的方法,空洞无物的高喊口号的工作方法。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人接受的方法,常常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评估

评估教育对象的素质及其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后的效果,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者的素质。工作效果的好坏,是否有效,不仅同工作者密切相关,而且取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果教育对象的素质较高,理解力较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如果教育对象的素质很差,那么,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也十分艰巨。

(五)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部门的评估

一是领导的重视程度。评估领导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重视,是否能制订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规划,是否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合乎实际的工作内容。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领导和管理部门能否把握方向,切实地指导,组织领导是否有效,能否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是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评估领导部门是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及奖惩分明的良好制度,是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不断培养和提高这支队伍各方面的素质。四是相关领导的态度作风。领导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风气是否端正,是否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否能抵制歪风邪气。他们的工作是否深入,是否尽职尽责等等。领导、管理部门的工作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而且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展评估活动,反馈评估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控制和调整,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评估的具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另一方面,任何评估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评估对象思想观念、行为表现等发生变化。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等都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实现其正确思想观念的内化和行为表现的外化过程。

(二)调控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预期效果是否达到,提出的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现阶段目标实现后,是否还有向更高目标发展的空间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评估来掌握。掌握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对原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一个明确、清醒的认识,从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的实际状况等,对原定目标加以调整,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比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与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助评估主体认识到评估对象之间的好坏、优劣等差异。通过评估还可以比较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个人和单位作为榜样、典型。

(四)考核评比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按照评估指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效果进行判定,其结果可以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或者高校对下属院(系)进行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五)咨询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该工程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成效十分重要。如果领导者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决策和管理成效就无从谈起。例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时,评估主体所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环节所取得的效果,也可以作为领导者决策和管理的依据。领导者根据这些评估所得信息,考核原定目标,从而作出新的决策。因此,评估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发挥着咨询的功能。

作者:冷天玖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艳,杨晓慧.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

[2]谢沫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

[3]夏莉,曾志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探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02).

[4]孙豫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创新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64.

[5]欧阳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98-99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充斥文化市场,成为了新一波的文化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失去现实意义。文章聚焦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体现出的价值功能,考察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传统文化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时面临的挑战,并试图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联,发掘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最终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引言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功能,它不仅可以规范个体行为、培养爱国情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抬升思想层次。如今,不少大学思政课堂参照古代学堂,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自律精神等内容,以实现文化交汇下的思政教学创新争优。本文主要采取综合资料法和理论实际交叉法,了解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实际互动状态,获取创新教学的新式路径。

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一)规范个人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体现出的最基本价值,即是对大学生个体行为的约束与规范。纵览中国5000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不乏对个人行为作出规范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提醒了人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日后为人处世时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还强调了学生个体应该维持自身的心态平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跟挫折。如今,随着高校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托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检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已然达到新的高度以及更广阔的范畴,这是一些现代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二)培养爱国情怀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学生群体可以依托熟悉的传统文化背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核心内涵,这极大缩短了学生对晦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掌握时间,保证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在短期内实现高效培养;此外,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后,二者的优势将达成强强互补,在此前提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灌输,而是有血有肉的传统文化故事引导,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容小觑的。

(三)抬升思想层次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满足大学生群体对思想层次抬升的根本需求,充分实现了文化与思想碰撞的强强联合。从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反馈结果来看,大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涵,还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烘托与启迪,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相得益彰,并放光彩,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深层次提升自然是指日可待。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课堂教学增添自律精神等内容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强化,校方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纷纷采取课堂教学增添自律精神等内容的方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层面针对新增加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自律精神等良好美德作出了逐一阐述,还根据精神美德背后的传统故事一一解说,这使得大学生群体能够在理解自律精神的同时,深刻感知自律精神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设定,是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与课堂的表现。

(二)文化交汇强调思政教学创新争优

在多元文化交汇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进一步与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通常会强调思政教学的创新争优。一方面,在融合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时,学校师生会采取较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实现虚拟教学,保证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层面还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筛选,尽可能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要素作出集中推广,保证广大师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真正从中得利,达到思政教学创新争优的预期目标。

三、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未能充分践行自律精神

尽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功能,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依然无法实现高度融合,这说明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规范间的脱节问题仍然十分明显。教师侧面只是单一的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了自律精神等传统美德,忽视了自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吻合,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并不容乐观,此外,教师的教学侧重于口头教学和板书教学,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实践操作,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个人行为规范时,仍然无法将自律精神等传统美德落到实处,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面临巨大挑战。

(二)爱国教育讲座的观众好评度低

高校思政工作一直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但很多高校在设定讲座内容和讲座模式时,却没有考虑到广大师生群众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学生需求与校方供应不符的现象。同时,学校层面采取讲座绑定的方式,将讲座与一般的学分认定相互捆绑,使得学生为了学分而去参加讲座,实际收效并不容乐观。

(三)传统文化尚未推进思政教育创新

由于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有着抬升思想层次的价值功能,传统文化的引入往往得到校方领导的高度关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校方领导和师生却未能将传统文化的积极效应发挥到实处,这直接阻碍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争优的推进作用。一方面,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未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融合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文化,保持二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冲突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只是在意识层面考虑到只想政治创新争优的必要性,却未能在个人行动中加以呈现,使得意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

四、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维持乐观健康的正确心态

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争优时,应当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面关注,努力维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教师应寻找具有感化性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文化进行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接触到传统文化故事的同时就得到相应的启发;而当学生心态过于高涨时,教师也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故事的自我理解中,得到优秀文化理念的学习和应用,真正避免学生个体过于高傲自负的心态形成。

(二)开展综合国主义讲座

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不仅无法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文化的融合,还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因此,在后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时,应当尽可能多地开展综合国主义讲座,实现爱国情怀的真正灌输。而在开展过程中,既要强调爱国主义核心人物的综合性,保证每个学生在参与爱国主义讲座后,能够理解相关人物的传统文化故事,也要实现爱国主义核心内涵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文化汇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

(三)推崇创新创优的先进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优的先进理念逐步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核心。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度,就应密切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文化,推崇创新创优的先进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尝试,推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实现创新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的充分应用,还要采取思想政治教师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双向提升的方法,促成教师教学课堂的转型升级,并最终作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优化。

五、结束语

尽管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已经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与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依托仍面临着较大挑战。学生未能充分践行自律精神、心态维持的成效也并不明显、爱国教育讲座的观众好评度低、传统文化尚未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等,都需校方领导和广大师生采取进一步措施。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培养个人严于律己的品性、维持乐观健康的正确心态、开展综合国主义讲座并推崇创新创优的先进理念,以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融入。

作者:陈烨 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吕高,田崇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作用[J].中华文化论坛,2014(03):162-165.

[2]黄洁.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57-58.

[3]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14):14-16.

[4]纪晓蓉.依托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