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探讨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探讨

幼儿教育一向被认可为心智启蒙的黄金教育阶段,近年来,幼儿教育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所收获的教育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数学正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感知乐趣,培养兴趣,因此,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而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抛开形式,实实在在融入于课堂,便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以幼儿的心理需求为核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们“量身打造”知识吸收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感知

幼儿对生活的依赖度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已形成的有限自我意识,以及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通通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所看所感。因此,生活元素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也是融入最多的内容,但并不是任意的生活化应用都有收效,要想让幼儿对数学学习集中关注力,调动感知力,还需要将生活元素系统组合,合理规划,并充分契合所学的内容,能够一击即中地开启幼儿的感知意识。为此,生活情境创设是幼儿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引导手段,情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而是由多个生活元素组成的连贯印象,它是动态的、立体的,这对幼儿来说,能够起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繁为简的作用,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形成印象重叠,让幼儿因熟悉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因具象而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工具,或者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等,都能丰富幼儿的数学感知。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法时,教师用图片展示了春节时小朋友给爷爷奶奶拜年的情境。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爷爷给了两个苹果,奶奶给了三个雪梨,小朋友一共得到几个水果?顺着这样的情境思路,幼儿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场景,理解起来也格外顺畅,学习效果自然倍增。

二、挖掘生活材料,提升学习趣味

对数学教学来说,生活就像是丰富奇妙、应有尽有的材料宝库,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相比固定、单一的文本材料,更富活力,更充满灵感。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多挖掘生活材料,启发幼儿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对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生活材料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视、可感的事物,它们可以是任何物体,只要与数学相关,就可以被挖掘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生活材料可以作为教师的展示教具,也可以作为幼儿的操作工具,让学习过程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化、复杂化,带来生活中的亲切感、自然感,让幼儿学习投入度更高。此外,生活材料随处可取,操作方便,能够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变的趣味认识。生活材料也不局限于课堂,即使回到家庭、外出游玩,幼儿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挖掘,巩固数学学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多利用幼儿们所熟悉的生活物品,也可以用生活材料进行组合制作教具。例如在学习从10到0数字倒序时,教师用手机里的秒表计时功能作为教具展示,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数字的倒序变化,并且让他们回到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手机再次巩固体会。生活材料让幼儿们数学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有趣。

三、注重生活实践,优化学习体验

数学是实践的学科,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更要靠实践体验来加深知识印象,拓展应用能力。实践不能仅靠问答、解题等形式,那样会给幼儿带来最为抗拒的约束感,而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感知理解,容易让所学知识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渗透。幼儿渴望玩乐的天性决定了学习实践方式必须要轻松、快乐,生活化的实践形式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所需,让他们在放松的情绪和自由的氛围中内化知识,发挥能力,真正锻炼幼儿的数学知识转化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主题性活动,并且将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们,让他们在充满生活元素的实践中毫无负担地展示自己,同时也充分体验和课堂教学所不同的数学学习过程。除此之外,生活实践还有机会让教师带领幼儿们走出课堂,接触真实的生活实际,让体验效果更加深刻,学习启发更加开阔。例如在学习认形状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幼儿们展开了“收集宝藏”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幼儿去到园区各个角落,发现和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石头、花瓣等,以加深三角形、圆形等知识理解。生活活动实践,让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意识更加自主化。幼儿的主要生活内容脱离不了玩,而这一时期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达到让幼儿提早进入规范学习状态的目的,而是要让他们从玩中吸收,享受学习。幼儿数学生活化的教育准则也是如此,应调控好幼儿们快乐的学习心态,开启丰富的学习感知。

作者:高洪侠 单位:扶余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