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浅论(4篇)

高师声乐教学浅论(4篇)

第一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摘要】

声乐教育是高师的主要课程之一,它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近年来,教育领域,也对其格外重视。但是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带有浓厚的家庭作坊色彩,最终导致学派之争。这些都阻碍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滞后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的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现状入手,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后期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提高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师;教学改革;声乐教育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逐步提升,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的高校普遍扩招,导致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攀升。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数目也在急剧增加。声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高师的声乐课程,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习一些基本的演唱技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不具备任何音乐修养,演唱能力也很差,因此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在教习的过程中,难度增加。还有就是,很多师范学院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鉴与专业的音乐教学模式,这是不可取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本钱,而不是去专业的表演。这样一来,就偏离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因此,高师音乐学院要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准,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需要的音乐教师。

一、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虽然对其进行了改进,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方面一直采取的是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教育全面改革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直接违背了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目的。我国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单一,而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高低。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其一,很多高师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最后成为一种枯燥的音乐模仿课程。加上声乐课程教授方式资源,使得声乐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声乐课程停留在模仿教师唱歌阶段。其二,我国高师的教师来自于专业的音乐学院,因此,这些人在教习的过程中,更多的采取传统的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忽略了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目的。其三,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思路,就是一对一,灌输等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扩招的情况,非常不适合。虽然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但是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这种方式已经不可行。而且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的接受方式,让师生间少了交流,学生学习也非常的被动。其四,学生普标缺乏积极性。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没有音乐素养,因此在学习课程时比较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非常的被动,觉得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缺乏一定的乐理知识,对老师也是处于盲从状态。然而高师的音乐学院的学生目标就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想要适应这个岗位,需要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而院校的声乐课程则主要着重点是对舞台表演方面,但是更多的院校则是以声乐理论为主导地位,忽略了表演那一项。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变更,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要,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高师的声乐教学质量是以后中小学生音乐教习的关键,因此提升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一)改进高师的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则需要联系当前中小学音乐的教育基础,把基础的音乐教学加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去。首先,要重视音乐理论与音乐的教学方式。师范院校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教学育人,而不是进行专业的演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了基本的声乐技能学习,还要加强音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方式的学习。其次,要将歌唱心理学加入到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表演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支持,因此在声乐艺术中,心理活动影响着声乐表演。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声乐表演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直接决定着声乐表演的成败,只有将心理活动良好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要将实践活动带入中小学课堂。因为师范学院面向的是中小学校园,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课堂,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增长自身的教学经验。

(二)改革高师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声乐教学中,可以使得课程更为直观和生动。另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老师授课模式,改为研讨课。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地位变为主动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要提供多个机会,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课堂上所学习的演唱技能,需要有展示的机会,因学校组织一些演唱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总结

高师的声乐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关系着我国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旧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师范人才。

作者:周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包括一直以来以“口传心授为主”的声乐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如何更广泛、深入地结合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使之适应教育信息化对声乐教学发展的新要求,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声乐教学;改革实践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推进社会信息化必须“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其技术特点是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

一、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或意识方面,教师们普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高度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声乐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学虽然有很多值得继续发扬的优点,但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探究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中心转向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向课内外相结合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首先是学生的学更加强调自主性,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的不同,获取知识的方式或途径也不同。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特征,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很多知识信息,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杜绝网络,一心专注于教师的课堂,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课堂讲授虽然体系化、结构性较强,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步伐不断加快,甚至于结构知识的体系也更加频繁地被解构和重构。所以,故步自封只能像过时的知识信息一样遭到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在理念上跟上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信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虽然声乐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总体来说适应新型信息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先不论教育教学理念的问题,就是单从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来看,长久以来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仍是以口传心授为主比较单一。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模式是必要,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唯一的。声乐学科从内涵到外延,是一个比较宽广、庞杂的体系,仅仅靠“一对一”课堂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声乐教学打开非常便利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不会对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产生威胁,反而会利用其优势使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大大节约教师精力,使其更多地用于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上,如对气息、吐字、声腔、情感的整体歌唱状态的把握;对如何引导学生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等等。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一)建立声乐资源信息库

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里筛选、编辑和声乐学习有关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储存,凭借计算机有着巨大的信息储存处理功能、查阅资料方便的特点,可为声乐教学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就像一个虚拟声乐信息图书馆,如作品库里包含古今中外声乐作品的乐谱及作品背景分析、不同歌唱家的音频和视频版本;教学库里有中外声乐教学公开课视频;剧目库包含中外歌剧、音乐剧及音乐会等音像资料等。声乐信息库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动态资源库,不仅要尽可能的全面深入,还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及时整理入库。面向所有声乐师生开放、共享。资源的丰富与集中,带给师生的不仅仅获取资料的便利,更能调动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观摩音像资料的同时,结合背景信息或脚本资料,能够更加形象、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进而增强音乐处理和表现能的力。通过对不同演唱版本的揣摩和比对,归纳总结音乐处理和舞台表演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从而增强表演欲望,提高舞台表演水平。

(二)提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和编辑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声乐教学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架钢琴所进行教学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声乐教师需要掌握一些信息获取和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然后综合应用图片、文本、音频、视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无趣。如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学习评价与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较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师的业务技能,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其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技能分析的能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声乐教学实际中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如气息的对抗,高音的关闭等等,以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打比方,做示范等手段来引导和讲解,而且还要根据学生每次上课的不同状态进行不断调整,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稍差的话,教学效果就不明显。而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化、高度信息化、网络互动化等特点。它对人们从生理上、机理上了解和掌握歌唱中声带及有关肌肉运动时的状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可视、可听、可延续的声乐教学模式。如运用声谱分析技术、慢速闪频观察仪、肌电测验仪、MIDI技术、录音和录像功能等多媒体技术,从音色、音质、频率、振幅、泛音甚至具体发声部位入手,借鉴医学、频谱学、空气动力学、声学等理论将歌唱发声过程中的呼吸肌能运动状态等教学要点制作成形象直观的三维动态影像,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图形将重点部位放大、定格、亮显,变抽象为具体,变想象为形象。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媒体模拟演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统合,增强其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对歌唱发声的认知有一个比较直观具像化的科学共性标准。

(三)开发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

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趣味性,深受师生的喜爱。声乐界率先推出在线慕课的是歌唱家戴玉强,他的声乐慕课“戴你唱歌”为声乐学习者打造“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由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网络视频课程组成。每节课长约25分钟左右,聚焦1首经典声乐作品,由戴玉强全程独家主持,并邀请1位青年歌唱家现场范唱。随后歌唱家张美林推出“美声之林”的在线慕课,都深受声乐爱好者的欢迎。微课使学生在5-8分钟的视频播放中,对课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放慢、放大地直观感受,充分理解具体内容,从而顺利完成学习。微课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两极化的问题。微课方便教师在课前传递知识,有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时间高效化。这些新型的声乐教学模式对声乐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确立客观的声音评价,增强音准和节奏感,培养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舞台表演能力,正确地确定歌唱声部和对各种风格流派的把握,提高处理声乐作品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传统声乐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微视频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观看教师上传到微信平台的微视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课堂知识的实践性,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于声乐教师来说,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精湛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掌握较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声乐教师只有保持教学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更加全面深入地应用于高师声乐课堂,是当今声乐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教育需求的最新体现。不仅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创新,也拓展了教师的业务技能,使其更加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声乐创新人才,从而推进声乐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孙丽娟 王威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静,张凭栏.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郭俪稚,赵少华.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音乐,2005,(2).

第三篇:民歌表演小组高师声乐教学

【摘要】

民歌表演小组唱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歌者具备高水平的歌唱能力与表演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协调配合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然而,要想有效设计和使用民歌表演小组唱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则首先必须对其教学重要性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文章将结合自己的高师声乐教学经验,来系统总结民歌表演小组唱的教学重要性。

【关键词】

民歌表演小组唱;高师声乐教学;重要性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基于消遣娱乐、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的需要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载歌载舞地进行表演,当前被精心编制、艺术化处理之后搬上舞台的民歌作品,在歌唱与表演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技巧性特征,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由此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民歌表演小组唱艺术。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其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具有多方面的教学意义。

一、丰富学生民歌知识并增强其民歌演唱能力

民歌表演小组唱主要是围绕着特定民歌作品的歌唱活动所展开的,是对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的阐释过程,包括肢体表演、灯光道具在内的其它舞台元素的设计与表现也主要是辅助或者是强化其歌唱活动。诸如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是由五位歌手协作完成的,主要是借助月光表达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歌唱成为该作品传情达意、塑造美感最核心、最主要的手段。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则必然涉及到培养学生掌握该民歌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意蕴、节奏韵律与演唱技巧等等,由此能够顺利地演唱该民歌作品。这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民歌艺术情感思想、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体验,丰富其民歌音乐知识;而且也能够培养其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为将来训练和演唱其它类民歌作品奠定基础。这是高师声乐教学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所突显出的首要意义。

二、强化学生对肢体表演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与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相比,民歌表演小组唱不仅要求歌者进行歌唱活动,而且还必须配合有一定的肢体表演活动,甚至融入一定的民间舞蹈表演技巧、表演套路等等。然而,此处的肢体表演主要是服务于歌唱活动,处于配合性、附属性的角色,也即是歌者基于特定歌唱环节情感表达、情境再现的需要所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表演。这由此在强化歌者情感表达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演唱情境氛围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审美体验,是民歌表演小组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上文提到的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中间融入了歌者大量的手势、步伐动作,还有各种各样的队形组合与变换等等,以有效地配合不同情境下的歌唱内容,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情义绵长且给观众以丰富的视觉审美享受。高师声乐课堂在对学生实施民歌表演小组唱教学过程中,也一定会向学生详细说明肢体表演在辅助歌唱、表达情感、产生视觉美感、营造情境氛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学生根据歌唱情况来提炼、控制和实施肢体表演的能力。这能够强化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肢体表演的目的性、准确性与有效性,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舞蹈编创与表演能力。这对于将来从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学生“唱”、“演”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

民歌表演小组唱既要求各个歌者能够边唱边动,甚至是载歌载舞;而且还要求诸位歌者之间的演唱与表演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与默契性,由此才能保证整个歌唱过程整齐、有序,强化歌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增强其视觉美感。这也即是要求各个歌者必须要时刻注意自身多方面的舞台行为,包括歌唱行为、肢体动作行为、面部表情、与其它歌者之间的表演配合等等。这是对歌者演唱能力、表演能力、配合能力、应变能力、舞台经验的一个重大挑战,考验其综合素质情况。诸如云南弥渡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五位歌者时而独自歌唱,独自表演手势动作,时而异口同声,面面相视,相互环绕等等,随意自然但又整齐有序,充分彰显了歌者高水平的综合素养和精心的前期准备活动。高师声乐课堂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除了注重培养各个学生的民歌演唱能力、应变表演能力之外,一方面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增强各个学生民歌演唱与肢体表演之间的配合能力,也即是根据歌唱的需要,适时地配合以合适的肢体表演或者是舞蹈动作,强化其歌唱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培养学生与同台演出的其它歌者之间的歌唱配合、表演配合能力,强化彼此之间的默契等等,从而使整个舞台表演显得更加整齐、有序。

四、营造互动、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其它诸多歌唱活动往往都是单人或者是双人进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少、沟通有限的问题。这既影响到学生的声乐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且也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民歌表演小组唱则是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的,而且中间涉及到声乐配合、表演配合等等,广大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不断地探讨、思考和尝试,由此才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这一过程融入了大量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对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此过程中,声乐教师也能够将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入民歌表演小组唱之中,由学生进行改编、训练和表演活动,实现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探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配合能力等等。

总体来说,民歌表演小组唱凭借着独特的“唱”、“演”艺术形式,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丰富学生民歌知识并增强其民歌演唱能力,强化学生对肢体表演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唱”、“演”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营造互动、沟通、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此过程中,声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对象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特征,加强对民歌表演小组唱作品的选择和处理,由此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作者:申婷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华.从民族小组唱的表演特点看中国声乐事业发展趋势[J].国际会议,2015,(10).

[2]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2015,(2).

[3]韦桂喜.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民族音乐,2012,(1).

第四篇: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模式

【摘要】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对象差异性较大,因此,笔者本着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及教育见习、实习,使其教学更加规范,科学,且层次分明,凸显成效。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有机结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大部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均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为主,及模仿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教学”,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并且能够匹配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上提及的两种声乐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将其生搬硬套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会凸显一定弊端,且其教学单一。因为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教育,所以其教学应体现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笔者认为应在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增加小组课,结合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和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教学,体现其基础性、连续性与丰富性。具体观点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探讨已久,无论是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孰优孰劣各抒己见,说法不一。笔者通过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发现,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节省教学资源,降低培养成本,普及通识性的声乐基础知识较为适用。其劣势在于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照顾到个人在声乐学习中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体现以点带面的特点,不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小组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其优越性在于经济的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且相对集体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其劣势亦是不能解决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人差异性问题。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能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能够培养声乐专业能力更加出众的学生,其劣势固然是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成本过高,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专业交流和讨论,不能够让学生学习形成协作的机制。通过以上对集体课、小组课及个别课优劣势的分析,笔者提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该结合以上三个教学模式的优点,以集体课作为主导,小组课为辅,个别课为补充。当前声乐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制为两年,建议其课程实施方案的设置以年级、学生声乐考试成绩等条件为依据,一年级上集体课,培养学生通识性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演唱技能,如发声共振器官、共鸣、呼吸、咬字等技巧。二年级开始,以学生的声乐专业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其分组,将其一周的两节课分为小组课和个别课各一节,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个别课教学,良好及以下的学生进行小组课教学,开始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情感表达和歌唱表演的教学。且可以通过阶段性学习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小组课和个别课的学生轮换,形成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演出实践有机结合

声乐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注重理论学习和歌唱技能训练是狭隘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阶段性的声乐学习汇报演出以及音乐会等活动,是教师教授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程有益的补充,尤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薄弱,舞台实践经验更是甚微,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相对来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声乐,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验证了声乐实践演出融入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且必不可少。此外,可以将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纠正其缺点,使声乐课堂教学有延续性。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弹唱教学有机结合

弹唱能力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具备一定钢琴伴奏能力的同时,应注重提高提高歌唱能力,强化幼儿歌曲弹唱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弹唱教学通常采用集体课教学,即让学生能够“以弹为辅,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由此笔者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弹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外延,是声乐教学重要补充,亦是声乐教学成果的落地。

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应与教育见习、实习有机结合

高师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实践环节,就是学生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学生从一年级至毕业前,每学期或是每年都有一段实践的教育见习或实习期,教师和学生要经常通过学生的见习与实习来反思声乐教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未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脱轨,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和学生要多参与幼儿园实际的教学观摩。尤其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需要提高什么技能,提高到什么程度,从而总结和规划自己如何提高相关技能的过程,加强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进而提高其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声乐表演技能及教学技能的提高。

总之,通过融合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的声乐教学模式,同时注重与演出实践、弹唱教学及教育见习、实习的有机结合,即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使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打开教学思路,从而培养出能够具备专业性、实践性、基础性的合格幼儿教师,为我国培养出21世纪的优秀启蒙教育家、教师打下结实基础。

作者:梁庆东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永桦.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J].方法探索,2010,(02).

[2]汪梅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教学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