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发展探究(7篇)

高校美术教育发展探究(7篇)

第一篇:高校美术教育弊端与发展方向

摘要:

现代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从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其中对美术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其中,本文就高校美术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析。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弊端;发展方向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受新时代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美术专业逐渐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而随着美术专业的发展,艺术设计、动漫等各类专业随之出现。而自大学扩招以来,美术专业的学生规模持续增长,但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却未能与之匹配,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美术教育中教学定位不清晰、教学体制不合理、文化教育的忽略是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弊端,对此,高校美术教育应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一、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术操作,忽略美学修养

美学教育是发展美育的有效渠道和手段。由广义角度去看的话,美术教育就是普及审美文化的教育[2]。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提高技巧是可以的,但若由于过于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的其他方面的培养就是需要改正的了。这种现象的形成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中,更多的是在考核美术教师的技能水平,这必然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能水平的提高中去,从而忽略了教师其他方面的提升;第二,现在社会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即艺术生文化课不需要好好学。大部分的高校也如此认为,觉得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的要求不用太过严格。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中,相对其他专业,美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更容易能通过考试。学生和学校对于文化课的态度都不是很重视。文化课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现代美术教育过于重视技术操作的讲授,教学方式更多的集中在讲授美术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中,审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得以全面的实现和落实。更使得美术教育表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二、美术专业扩展过快,师资和学生素质下滑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1987年总计有104个高等美术教育专业点,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到150个,2007年以来已经超过400个了[2]。如今,美术专业如同计算机类、电气工程等专业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门”专业了[2]。结合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的国情来看,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起步较迟、底子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等专业的热门,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攀升。社会的需要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冲击性的作用。一方面,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吸引了更多的社会目光,人们愿意了解美术专业,愿意选择美术专业作为将来的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各类高校纷纷开设美术专业,造成美术专业的招生标准下降,学生美学素质无法得到保证,而学校美术师资力量薄弱,更导致毕业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保证,学生能力无法保证,就业难,必然会使美术专业的后续发展造成颓势。而且,目前社会,部分开设美术教育的学校无法定位其培养目标,不明确将要教育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很多的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有些因为就业问题而放弃本专业,如此,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就浪费了,无法生成对应的社会效益,无法使选择专业与就业形成良性循环。部分高校学习内容过于全面,而缺少专精类人才的培育计划,导致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清晰。从而导致培育出的教师和学生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3]

在随着就业方向的多样化以及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即以课堂为基础,传授学生学院派的美术技法和完整的美术理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在适应社会的需要。基于学生就业情况的考虑,应该调整学校的教育内容,设置多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美术专业课程。比如,针对动漫专业,就应当在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来形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且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手绘美术功底,那么久应当设立素描、特写等课程,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那么就应当开设动画造型的相关课堂,企业要求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那么久应当通过项目实训来进行培养[3]。同时,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课等其他类型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同时,加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其自发地去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美术教师可通过社会及学生的反馈、以及每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了解目前的社会人才需求,组织研讨会,调整课纲,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选修课,采用多样的方式、多方位地去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中,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下,高等美术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在及时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清楚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弊端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育中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主动的提高其美术素养和技能,而美术教师也应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做好引导和启发的工作。

作者:王文娟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封永辉.浅析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出国与就业Work&StudyAbroad,2012,(6).

[2]关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透视.时代教育,2012,(12).

[3]阮凤彬.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12).

第二篇: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对策

摘要:

公共美术教育在现阶段能够对人才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而我国一直以来也高度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这一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于,现阶段公共美术教育在高校中仍然有一些缺陷。因此本文旨在对当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探究解决的对策,为今后的公共美术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0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培养学生的目标也转变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各大高校也非常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作用。我国也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各大艺术院校的扶持工作也一直开展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阶段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不合理

对于任何一项学科来说,课程的安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最终结果。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当中,在课程安排上不合理的情况居多,并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设定相关的课程目标,导致实际的课程数量非常稀少。一般来说,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时由理论知识、鉴赏部分以及实践几个部分组成,但是实际的课程安排只能选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开课,这样一来课程安排结构松散,并没有突出的重点,学生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1]

1.2教学方式不科学

一门学科的掌握,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外,教师的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学科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笼统,而美术课程这种专业性强、水平要求高的学科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基础。对于基础薄弱或者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不利的。

1.3教材内容待改进

教材内容也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具体知识。通常情况下教材的编排要按照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但是实际情况中,对于教材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科学,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就是教材内容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没有注重艺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一来美术教学就显得非常空洞,没有文化底蕴。[2]换而言之,就是教材内容的安排只注意到了艺术之间的横向联系,并没有全面地对美术课程进行完美的诠释。

2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改进方式

2.1重视美术课程,提升课程数量

美术课程的数量是影响着教学方式的重要环节。而美术课程的数量是决定于学校能否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虽然都有开设美术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实际的数量却非常稀缺。这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学生认为课程太少,因此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二是即便学生愿意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但是课程太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到知识。而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首先要改进的一点就是意识。也就是要对美术课程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当学校能够认识到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时,才会给予这门学科更多的课程数量,教师才能通过这一过程进行教学方案的确定和编排。同时,教学方案要按照我国设定的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来设定,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程的乐趣。

2.2确定教育方案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教育方案。教育方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教育方案要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相统一。由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未来的发展目标上也会存在很大程度地差异。[3]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目标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能力的人才。所以,在美术教育课程这种高要求、高技术性的课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情况,为学生设立好学习的目标。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就是教育方案要充分体现社会感情与艺术文化,让学生的价值观有所体现。所以这就要求在教材上进行改革,强化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认知能力,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体现出美术课程的创造性。

2.3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尽管美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专业的美术知识,但是美术学科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例如一幅美术作品,其诞生的时间和作者就是历史学科的体现,其内容和基本资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本门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将这些联系进行配合和延伸,以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背景进行了解。[4]例如一幅作品诞生于欧洲中世纪,由于当时的宗教气息很浓厚,所以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宗教相关的内容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2.4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体现在与社会的相结合上。美术教育课程也是一样,社会现状往往能给课程提供非常重要的提示和帮助,这也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能在这一环境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美术作品的主体是“爱情”,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主题进行情境的创设和内容的延伸,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相关图片或是视频资料的展示,使社会背景与教育相互影响并相结合,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能有质的飞跃。

2.5整体课程结构化

整体课程安排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课程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所以对于课程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进行科学分配。比如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按照类别划分可以分为抽象派、写实派等等。[5]这些课程安排可以分配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学习,并在每个时期选择几门课程同步教学。通过以点到面的形式完成对于整体课程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到需要学习的内容,便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同时课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也不会使课程内容过分松散缺乏联系,对于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3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美术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育内容上都会有巨大的改革和创新,因此美术教育课程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并通过自身的教学将美术教育的重点内容教授给学生,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海平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美林.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民营科技,2014,12(12):249.

[2]张晓红.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5,02(23):220-221.

[3]陆丽娟.广西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2,01(07):30-33.

[4]曹之文.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对策探析[J].新课程(下),2015,07(11):57.

[5]陆丽娟.试论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11(34):113-114

第三篇:民间美术艺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陕南地区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问题,并针对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得出了在我国高校开展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具体方案,这对于通过高校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价值;传承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6jk1229。

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西化现象,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选择上都受到了西方美术艺术的影响,这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造成了严重威胁。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为我国民间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承者的不断减少,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以此为背景,在我国高校中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一方面可以增强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内在价值

1.陕南民间美术的内在文化价值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是由当地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作了的美术艺术,并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准则[1]。陕南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把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通过陕南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价值进行启迪和教育。这也构成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自身价值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众多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作品是以惩恶扬善的人才作为创作动力的,通过这种美术艺术的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2]。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陕南民间美术的创新价值

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引入高校课堂并不是强调单纯在形式上的模仿,正确对待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方式是借鉴民间艺术形式的精华,并通过主观改造实现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想象与创造是推动陕南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在陕南民间艺术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造型、别出心裁的颜色语言表达以及强烈的情感展现,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兴奋和喜悦。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创作时,以多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并且这种表达方式也没有时间以及角度等因素的严格控制,其创作的作品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在陕南民间美术的众多作品中,许多创作题材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在无意中就实现了现实意识和审美意识、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融合,而这又是与现代美术艺术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的。

3.陕南民间艺术的内在审美价值

陕南民间艺术的创作题材大都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其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沿袭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可以指出的是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呈现了陕南人民最为朴素的审美观念,内含了陕南人民的审美价值[3]。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倾向,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美感的认识以及体验。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教学地位低

在我国当前高校美术艺术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的选择方面主要是以西方美术艺术教学体系为准的,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则课程设置上则有所欠缺,而作为中国民间美术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则更是受到了忽视。当前,在我国高校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没有选择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即使在少数开设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课程的高校中,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也并不是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的,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2.教学内容比较肤浅

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高,因此,教师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整体介绍。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一部分优秀的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作品,这样就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缺位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忽视了陕南民间艺术教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致不高的特点,在进行最初阶段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无可厚非的。

三、高校在传承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中的路径选择

1.将陕南传统文化与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相结合

任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陕南民间美术艺术起源于陕南民间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时,需要将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相互结合起来。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缺乏了文化内核,其剩余的无非是艺术的躯壳,缺乏艺术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美术艺术教学的外在与内在进行有机融合,具体就是要求高校要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和陕南民间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把陕南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了解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钥匙。

2.加强实践教学

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外延广阔,其中不仅包括了美术创作,同样也包括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高校在进行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实际创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的创作能力,促进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文中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首先,进行实地考察,拜访民间艺人。民间老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当中,对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并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其次,在学校内部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学习时,学校可以将民间优秀的民间工艺师请到学校,对学生的美术艺术创作活动指导,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民间艺师示范某项美术艺术的制作流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育相对落后,无法充分发挥高校在促进陕南民间传统美术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与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很大关系。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以及能否将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计划认真贯彻下去。本文认为高校加强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通过我国艺术类院校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同时也可以对学校教师进行职后教育,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4]。二是聘请民间艺人以及文化工作者到校教学。高校培养专业的美术艺术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陕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却迫在眉睫,为了促进陕南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高校可以聘请专业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到校讲学、举办讲座和进行技艺展示。三是学校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将自己培养成专业型学者。

结语

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前在陕南民间美术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对于陕南民族美术艺术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在高校中开展陕南民间美术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作者:杨琳 单位:商洛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大舞台》2013年第10期,第211-212页。

[2]杨蕾:《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美与时代》2012年第9期,第124-126页。

[3]王莲:《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第167-168页。

[4]鲍时东:《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民间美术教学》,《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第161页

第四篇: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反思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水平要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尤其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美术技能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发现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完善的优化策略,才能不断地促进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教育模式;优化策略

一、高校美术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很多高校的美术教育依然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下,过多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1]。艺术类专业对学生思想领悟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美术教育忽视思想的教育,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主义的思想特征,缺乏实际思想驾驭能力,甚至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偏差。

(二)过于注重技术教育忽视了文化传承

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就是教师简单快捷的向学生传授美术的技巧和方法,导致学生不能深刻了解美术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尤其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只能直观地了解到美术作品的外在技巧,而不能真正了解其作品内涵和主旨,忽略了美术的文化传承,使得高等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不能得以体现。这样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得模式是:教师规范的教授学生绘画的步骤和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机械的掌握绘画技巧,这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育教学的任务[2]。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应该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保证美术专业技能的充分发挥,让学生摆脱模仿,学会自己创造。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指注重教师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内容实施的针对性不够明显。最为突出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将教材的专业知识机械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参与美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实施不能达到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思想领悟能力。思想水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还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领悟能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的美术知识技能应用在正确的地方,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思想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的时候,不仅要分析绘画的技巧,还要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出发,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真实思想主旨,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重视美术文化的传承

高等美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专业的美术文化知识储备,否则其今后的美术事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高等美术教育要将美术技巧和文化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美术绘画的技巧的同时,还能将绘画技巧与美术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让学生传承美术文化,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美术技巧的提高,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美术艺术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文化,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对于美术的热情。教师在引导学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合理布局美术技巧,还要保证学生在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有效地将美术技巧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

高等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视觉艺术的教育,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以培养学生美术技术和素养为目的。如果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注重教授学生教材的知识内容,是不足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必修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作品的艺术造诣和主旨内涵。逐渐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视角去创造具有意义的美术作品,这才是高等美术教育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以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已经成为艺术更新和发挥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规模扩大也伴随着很多负面的影响,造成美术教育的模式与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不能完全适应,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及美术文化的传承,为学生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邓琪颖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宏恩.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1).

[2]张怡娜,李红来.反思当前高校的美术教育模式[J].统计与管理,2014(06).

第五篇:高校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探究

美术教育学旨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学新编》一书通过入门、基础和拓展三个部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提高教学能力。该书不仅涉及许多美术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而且囊括众多美术相关知识,对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现美术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改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过程。该书提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习惯为学生准备系统的美术知识,然而学生并没有做好吸收这些知识的初期准备。美术教育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未接受过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习惯将精力投入大量的专业化知识学习上,对美术教育的热情不高。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将要接受的知识内容和前期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引导学习活动更准确地指向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和储存的学习单元被称之为“相似块”,这些“相似块”储存在人的大脑中,不仅和大脑本身的知识储备相互作用,而且“相似块”之间也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美术教育学新编》认为,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建立连接“相似块”的纽带,这种在课堂中进行相似块的构建行为,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变异”和“同”之间的关系。美术学习者向美术教育工作者转变,一方面是身份的转变,即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认识转变,另一方面是研究领域的变化,由美术专业向美术教育专业转变非常困难。储备美术专业知识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的关键,只有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才能真正胜任美术教师这一职业。此外,难以达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另一瓶颈。该书以教育本质论述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逻辑,注重主要原理以及概念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此作为框架来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使这些问题原则化和概念化,不仅为学习者构建了基础的框架结构,而且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该书将美术教育学分为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等若干层次,这些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片段式学习、没有完整知识储备的学生而言,将这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应该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将课程层次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将大的、长远的目标进行分解,树立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从而更快地接近总体的大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该书将课程目标的实施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教学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第一感受,同时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技能进行完善,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也在此过程中产生。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论、课程知识以及学习论等层面深入了解和研究美术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论分析能力。第三阶段,教师积极整合之前储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弥补不足,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李荣 单位: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

第六篇:高校美术教育民间剪纸应用

摘要:

民间剪纸取材丰富,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中国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艺术。高校教育要传承民族文化,民间剪纸就是很好的切入点。民间剪纸既能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将民间剪纸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间剪纸;民族文化;美术教育;审美;传承

一、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民间剪纸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取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劳动者的日常活动,带有信仰崇拜、生活习俗的痕迹,往往在形式、元素选择上有特定的符号系统和表示方法。民间剪纸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民间剪纸取材方便,技法简明,造型率真、夸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劳动人民在剪纸的基本技法——剪刻、镂空的基础上,探索烧、烙、撕、染、衬等技法,使剪纸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真”与“拙”是民间美术的最鲜明的艺术特征,民间剪纸除了这两个特征以外,还有其他突出的艺术特征。民间剪纸的艺术表现,并不以再现现实世界为主,往往突破平面和空间层次,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确立造型规律。如,为了体现形象的完整性,民间剪纸不会只表现事物的一个角度、一个瞬间,一棵树的剪纸,既长新叶,又满树繁花,还结满果实;一个碗,既清楚勾画出轮廓,又能把碗里的东西完整剪出。民间剪纸艺人善于用谐音和借喻手法,完成不容易表现的事物。如,在鱼身上画出莲花,喻示“连年有余”;梅花上歇喜鹊,意为“喜上眉梢”;等等。自然界中云纹、水纹等不稳定的形象,通过整理归纳,用相对固定具体的形象表现,这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民间剪纸的灵活表现形式和突破表象的造型规律,使其艺术特色独树一帜。

二、民间剪纸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美术课程教学以教科书为主,课程资源结构较为单一。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可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间剪纸操作性强,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审美水平,丰富美术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考虑教学活动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多样化地构建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

2.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育部曾经明确指出:“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技能,还可以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现代流行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学生无形之中疏远了民族文化,高校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使其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从而能够主动传承民族文化。

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民间剪纸的具体措施

1.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素材

纳西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除了基于本土宗教信仰的东巴文化,对纳西族影响至深的还有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促进了纳西族近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丽江纳西族的剪纸非常具有特色,纳西族的文化变迁从剪纸中可见一斑。丽江纳西族早期的剪纸以剪“寿”和“福”字图案为主,后来逐渐给字周围加上一些装饰变化,如蝙蝠、花卉等。丽江纳西族剪纸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受到建筑斗拱梁柱的木刻、窗花、壁画等影响,画面造型构图借鉴中国画,图案纹样开始增多,如“四福闹寿”“双喜临门”“鹿鹤同春”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人物、日常生活的内容大量出现,构图巧妙,刀法干脆利落,装饰性较强。东巴文化中有许多动物和吉祥图案造型,把这些造型运用到剪纸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后,教师可先讲解东巴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动物和吉祥造型的来历、典故,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创新,把这些造型运用到剪纸单独纹样、连续纹样中。

2.注意趣味性,提高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初步掌握比例、空间结构、节奏变化等规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手、脑协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有趣味的课程内容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可把传统纳西族的“寿”字周围加一些花边;把“寿”字改成“福”字或“喜”字,学生就可自己动手剪纸;等等。这些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应将民间剪纸等民族艺术融入教学,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真切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作者:张愫 单位: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策略

摘要:

随着高校美术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独特的地域风光和民族文化也为这一普及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机遇。为了立足本土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不得不开拓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本文从困境、机遇和发展特点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色化发展策略的一系列思考,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课程改革;特色化

引言:

作为一种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高校美术教育同时具备培养理论知识和审美素质的功能,对社会发展及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有着间接作用。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还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特色的重要历史任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应当与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区域特色等结合起来,在自身所拥有的形式繁杂的民间美术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建构、教学形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改革,转变发展策略,以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为根本打造少数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1、困境

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蔓延,使得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文化受到国际文化的冲击,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对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文化“断层”甚至是“失传”的困境,过度依赖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无法平衡美术教育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功能,出现了重技术性而轻艺术性的现象,且刻板的课程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美术作品缺乏艺术情感、生命力和创新意识,违背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初衷。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为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交通的不便与信息通达程度的受限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与外界的交流和传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封闭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保守和封闭的教育观念以及强大而守旧的本土群体观念,使得一些较为先进的课程建构和教学形式改革工程很难实施。此外,教师资源的匮乏、办学模式的雷同以及教学质量的难以保证也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1]。

2、机遇

独特的地域特征、历史、政治乃至宗教等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稳定、悠久而又有特色的艺术文化,这种文化底蕴的积存不仅仅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时也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资源基础。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来自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渐渐被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所融合,迎来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同时,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逐渐加大,物质条件的富足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且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也渐渐提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实施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开展。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积极展开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民族文献资料库、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文化研究机构,且高校集中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网络社交资源、学科资源、区域民族美术资源和师资力量,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大机遇,也是确保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发展道路的一大优势[2]。

3、发展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点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即差异性、特色性和可开发性。差异性表现在少数民族之间在美术教育上的教育原则和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且高校间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存在的差异。如各个少数民族对于美术的学习持有不同的看法,部分民族认为高校美术教育是对学生一门技艺的培养,目的在于靠这门手艺吃饭,部分民族则持相反观点。特色性表现在中国拥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本土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等,这一特点也表现在了高校美术教育上,尽管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东部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理念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本质上这一民族的、区域的特色却始终有所保留[3]。可开发性表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同时也表明现阶段该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仍旧存在着弊端和不足。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仍旧拥有庞大的挖掘潜力,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界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在收集、开发和拓展各民族传统美术知识和资源,少数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发展模式分析

1、课程改革特色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在课程的建构和课时的设置上较为传统和枯燥,重视美术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教学课程,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美术教育事业在该地区的长足发展。因此,作为美术教育的体系的关键内容,课程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措施。在发挥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基础上完善教材并更新课程建构体系,不仅仅要考虑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与课程的实践性,还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高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实践性和民族特色性[4]。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将其揉入到教材中,并根据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年级、课程和专业等情况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在课程改革中多加入民族美术知识的讲解。如蒙古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在课程中融合了对刺绣、阿拉善佛教岩刻、面塑、炕围画和剪纸等美术知识的介绍,从它们的发展历史、深刻内涵和演变过程对本民族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深入而透彻的研究和思考。此外,实践课程的课时增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巩固学生对美术技术技能的把握,发挥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艺术创作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应当针对不同年级来开设各种类型的美术实践教学课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开设写生实践课程,到牧区草原、民族风俗风情村等特色区域进行采风写生,而针对高年级学生可开展观摩和创作实践课程,前往本民族民间美术艺术作坊参观等。

2、培养目标特色化

美术教育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激发人的艺术创新意识、培养人的艺术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传统的培养目标已经无法满足文化艺术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建立在为地方经济提供创新型和实用型美术人才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关注学生的艺术创新素养为基础实行美术教育创新教育目标管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迅速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也有利于用民族特色化视角审视地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5]。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发展应当建立在本民族民间美术艺术资源的基础上,不能仅仅对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培养目标体系进行生搬硬套,而忽略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等的独特性。且新时代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当由理论研究型人才转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教学形式特色化

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分体现和有效保障,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特色化发展的辅助手段。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形式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僵化的现象,对美术专业教学内容有效性的充分发挥产生了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高校应当挖掘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的自发性,展开多元化、特色化的教学形式,摈弃传统的以演绎法和讲授法为主导的教师单向教学形式,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指导需求、挖掘学生潜力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体验和兴趣激发为切入点,通过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形式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情感教学形式并结合谈话法、情景法和讨论法等来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运用能力。此外,练习法、探究法等特色化教学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将美术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通过教学视频等网络教学材料的制造更能使得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艺术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少数民族美术资源的发掘和传承[6]。

4、创作成果特色化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和风俗,对旅游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抓住这一优势,将高校美术教育与旅游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化和商品化特征的美术成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鼓励美术专业学生参与到以反映少数民族风情、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创作中去,积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在旅游区以“创意集市”的活动形式进行销售,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繁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和文化[7]。此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还能够以地方旅游为契机,推出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美术工艺品,如流传已久的雕刻、剪纸和民族挑花刺绣等,开展开放式的社会教学方式,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实训工作室,在进行创作成果特色化加工的同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结语

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美术专业人才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美术艺术文化的重要使命。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策略的研究,需要从课程改革特色化、培养目标特色化、教学形式特色化和创作成果特色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使美术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全面和富有特色,从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辟出一条拥有本民族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刘珂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国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2,07:85-86.

[2]罗晓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化的发展与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37-139.

[3]罗晓飞.“特色鲜明”的川西北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以阿坝师专美术专业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88-90.

[4]包双梅.民族民间美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134-136.

[5]楚萍.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6]温英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特色化发展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34-35.

[7]罗秋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实践创作研究[J].学园,2014,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