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创设文娱俱乐部、组织监护人教师联合会等共计12项对策,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中可能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这些分析和讨论对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身心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农民为了谋生存谋发展,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务工,为城市建设贡献了他们自己的力量。城市因他们的到来,发展速度更上一层楼,但社会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诸如“留守儿童”一类新的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职能不健全,家庭氛围不浓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农村,城市的发展更快速更高效,对个人发展而言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借此机会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毫无疑问,城市的工作应该可以提供的更丰厚的收入,更丰厚的收入又给儿童能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健康状况和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此可从赵苗苗[1](2014)的研究中,证实以上观点完全成立。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远离子女,所以导致的“父母”角色的缺失,造成了无法悉心照料儿童生活起居的困难,因此儿童的膳食平衡出现一定问题,在饮食上无法做到均衡营养。1.1.1营养失衡及其导致的问题营养失衡甚至营养不良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营养均衡是人健康发展的基本生理前提,缺少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有可能造成发育迟缓甚至疾病或者畸形。据彭俭等人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牙齿数目等身体健康指标上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极其显著。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留守儿童在身高平均值上低于非留守儿童0.74cm,体重轻0.82kg,头围与胸围各存在0.33cm和0.71cm的差异,牙齿数目的差异为0.36颗。由研究结果[2]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在胸围、头围、牙齿数目这三个指标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这三个指标是儿童骨骼发育的主要度量指标,可见留守儿童在骨骼的发育上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研究分析[2]还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在营养失衡人数方面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在蔬菜、水果、奶类及豆制品这几个指标上差异显著。1.1.2不良习惯及其导致的问题在闫茂华的研究[3]中也指出:由于缺乏管教等原因,留守儿童在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上比非留守儿童具有更高比率。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肺癌发病率高出10-20倍;而且吸烟史越长,发病率越高。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肺癌死亡率越高。吸烟也是导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0多种致命疾病的主要原因[4]。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亚健康率(P<0.05)也具有显著差异,且近视与贫血同样存在显著差异[3]。由此看来,留守儿童的生活相比以前虽然有大幅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如生活习惯差,饮食不科学、营养不均衡甚至失衡等健康问题。

1.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的一生是发展的一生,而儿童时期处在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人形成良好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的关键时期,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形成。健康的环境促使健康的心理发展,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在时间上常常存在不确定性,在空间上也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父母和儿童的交流互动性差、难以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儿童的心理发展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研究者将其进行归纳分类并一一进行剖析。孤独敏感型:这种类型的儿童从小受到的约束比较多,其性格孤僻,内心孤独抑郁,时常表现出焦躁的情绪,往往特别容易紧张,外界过于敏感。他们拒绝和外界交流,有什么事或者烦恼通常自己一个人闷在心里,有时候会把他人真诚的赞美当作对他们的嘲讽,有时甚至会突然爆发冲动的行为。自卑内向型:这种类型的儿童通常生活在缺乏鼓励、关爱、温暖的家庭环境,往往因为达不到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和标准,又没有获得正确的疏导,因此丧失自信从而失去上进心,他们往往软弱无能,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自私冷漠型:这种儿童常常出现在留守儿童的单亲家庭,因为从小不被关爱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人也没有感情,对亲人表现的冷漠、自私,好像什么事情都和他无关。这一类儿童容易脱离社会,心理素质差,心理防线脆弱,经受不了打击,拒绝和别人交往,拒绝别人的关心。贪图享乐型: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监护人又一味溺爱,因此走上了贪图享乐的道路。在家里想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摆阔绰,大把浪费父母外出务工赚来的辛苦钱,并以此为炫耀父母爱自己的资本,最后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对抗放任型:这一类的儿童家长管教严格没有商量的余地,但儿童自身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强,他们在家长管教的时候产生抵触情绪,并在堆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其放任性,这类儿童通常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课,上课无精打采,下课作业不按时完成,习惯性撒谎、打架。通过总结归纳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因为家庭结构缺失,有的因为监护人素质不高或溺爱,有的因为学校疏于管理,但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依然可以通过教育等方法进行改善和补救。

2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直接原因是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儿童得不到适当的家庭教育。但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缺少“爱”和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失调。如若改善学校教育,联合社会教育的力量,配合家庭教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离异所带来的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分别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展开对策分析。

2.1家庭方面

2.1.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庭交流沟通。家长是家庭教育中关键的一环,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父母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诸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根据王丹妮(2013)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远比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影响要大得多,所以在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应该至少保留一个与子女共同生活。若是家庭里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务工,则最好带子女一同外出,在务工城市就近入学,现在政府在这方面已提供了不少有利政策,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2.1.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在考虑当前的政策形势和农村家庭的具体状况,一定会有父母双方都需要外出务工,但又无法携带子女在务工城市就近入学的情况发生。这时候父母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监护人不仅充当“保姆”的角色,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父母”的角色。监护人应当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水平、道德修养好、有责任心,不光能替“父母”养孩子,更要能替“父母”教孩子,能给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儿童产生疑问时能及时予以解答。此外监护人还应该能关注到儿童内心的变化,经常与学校、家长进行联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1.3及时返乡,与儿童亲密接触。作为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有计划的“常回家看看”,不能只在过年才回家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人与人交流和沟通需要语境和气氛,若是长期不回家,子女与父母变得生疏,再次见面就略显尴尬,短时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无法深入进行,说的话也很少有真心话,而要再次回到亲切的语境中则需要很多的时间。

2.2学校方面

2.2.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相应的监管机制。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儿童如同病历对于患者,档案内详细记录的有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及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情形,有助于老师、家长商议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同时有利于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并且当其他儿童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也具有借鉴作用。仅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更新,以确保个人信息真实可靠,联系方式及时有效。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缓慢、但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毫无疑问其好处是巨大的。2.2.2对儿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当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出现问题时,作为学校应该提供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若是等问题逐渐严重,造成恶劣的结果再去解决,不仅心理疏导效果不理想,而且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因此在问题萌芽的阶段就通过专业的手段马上解决,把问题消灭在摇篮中是最好的办法。另一方面,当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最及时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待救援而是自救。心理问题同样如此,有时候心理出现问题但又不严重,不想或者不方便跟其他人倾诉的时候,自救即自我心理调节是非常可靠的方法,它可以简单、迅速、直接有效的解决心里的不良情绪,既保护了儿童的隐私和自尊心又解决了问题。所以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着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让儿童具备自己排解和发泄负面情绪的能力,做到小问题能够自己解决。2.2.3学校实施寄宿制管理方案。寄宿制管理方案的优势在于既能解决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的问题,又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寄宿制封闭式的管理,学校可以在饮食上通过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做到科学、健康、均衡营养,以解决上文提到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均衡、骨骼发育迟缓等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和定期的体检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体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它们。同伴关系是和亲自关系同样重要的人际关系,寄宿制学校有利于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本质上是同伴关系,班集体不仅是老师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往往比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更为直接有效。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团结协作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适合学习、生活的环境,它有利于开阔留守儿童的内心,促进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2.2.4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能力的高低、态度的好坏、教学理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因此教师要树立尊重、信任、关爱留守儿童的观念,要领会科学育人的精髓,给留守儿童树立榜样,帮助他们爱上学习,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在很多方面无法顾及,教师作为儿童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人,应该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父母的责任,要付出比一般儿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温暖留守儿童孤独的心灵,及时掌握和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当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善意,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与非留守儿童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内心的自卑、胆怯、封闭等心理自然而然就会弱化甚至消失。2.2.5创设文娱俱乐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任务相对不重,课余时间比较丰富,也因此导致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沾染了不健康的爱好,比如有些儿童一下课就奔向网吧、游戏厅,甚至忘记吃饭直到晚上才回家。游戏厅、网吧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十分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学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创设文化体育娱乐俱乐部,号召留守儿童进行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如下象棋、打乒乓球、看电影等积极、健康的爱好,这样既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身心发育,还避免了儿童在游戏厅、网吧沾染不良嗜好。2.2.6组织监护人教师联合会。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有必要成为牵头人,为老师、家长提供一个方便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方便对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管理。通过这个平台,学校老师可以与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儿童家庭各方面的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各方面的动态。学校还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教育讲座或者为监护人提供教育培训,帮助家长学习诸如“关键期”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均衡营养”等科学饮食的概念,使家长更好的关注儿童的成长,更好的与儿童交流和沟通,避免留守儿童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出现问题。

2.3社会方面

2.3.1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基础,还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鼓励农民就近工作,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可以极大程度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和留守儿童的现象的产生。适当情况下,政府也可以考虑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出现严重问题,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和教育的双重发展。2.3.2政府可以带领社区与当地运营商联合开设“亲情热线”,加强亲子沟通。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不论是语音通信还是视频通信,从技术上都可以轻易实现,但对于农民工来说其成本还比较高昂,因此政府可以牵线搭桥帮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儿童实现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来实现语音或者视频的通信。同时政府也应该进行相关亲情教育,帮助父母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嘘寒问暖,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关心孩子的内心动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耐心帮助和鼓励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3.3完善和优化制度,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可否认当前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今天也不可忽视其作用。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流动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追求公平的今天,这样的户籍制度并不公平,农村居民应当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工作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以及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改革当前户籍制度已刻不容缓。

3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留守儿童的现象也必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留守儿童作为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体、心理各方面都与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别,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需要做出特别的对待。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而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宁夏固原市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彭俭,石义杰,高长丰.学前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基于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78-80.

[3]闫茂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25-29.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3-183.

[5]周定.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与学校的教育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周遵琴,李森,刘海燕.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6):29-33.

作者:佘星宇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