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能力探析

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能力探析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阅读面临困境,影响其健康成长。要重视兴趣培养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阅读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应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改善留守儿童学习和阅读的环境条件,向其提供学习和阅读指导,培养其阅读兴趣,保证其学习和阅读的时间,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阅读;阅读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东沿海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增多,一些青壮年夫妻纷纷进城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老人或亲戚(主要是老人)监管,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使留守儿童的学习、课外阅读等活动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监管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儿童的学习、课外阅读等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部分儿童还因为做家务、参加劳动等原因,用于课余学习的时间较少。多种因素的叠加,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十分不利。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来带领学生。课外阅读是扩大儿童视野、陶冶儿童情操、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如果各方共同努力,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条件,就能帮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困境和阅读困境

(一)学习困境

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的450名学生中有150名是留守儿童,周围其他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同样也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留守儿童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学习困境,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1.家庭监管欠缺。留守儿童家庭人口结构对儿童的学习不利。儿童的监管人主要是留守老人,他们要承担繁杂的家务事,对儿童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和监管,有些甚至根本不关心儿童的学习情况。老人与儿童少有交流和互动,往往放任自流。加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留守儿童疏于学习、应付学习、应付考试的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监护人对学习指导不足。留守儿童由文化水平低的监管人照顾,缺乏较好的教育、引导和监管。监管人虽然有心指导儿童学习,但囿于个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监管人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指导方法不科学,还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负面作用。

3.家务劳动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导致大多数儿童都要承担繁杂的家务劳动,有些甚至担负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家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有些留守儿童顾不上学习,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理想,继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等情况。

4.家庭物质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富裕,学习的物质条件有限。有的儿童连基本的课外图书、必要的学习工具都不具备,根本没有能力安排儿童接触琴、棋、书、画,儿童的情趣和艺术素养得不到培养。

5.农村教育条件落后。政府、社会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欠缺,学校的软硬条件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基本设施如公共图书、体育器材、电脑等数量少且质量差,严重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配置水平。此外,农村学校教师学历相对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水平相对低,教学方法简单。留守儿童在接触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甚至不能购置基本学习工具的情况下,或沉溺网络,或耽于玩耍。加上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对外部世界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极可能在道德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阅读困境

有研究认为,儿童的阅读量达到课本阅读容量的4~5倍时,才会大概形成语文本领。大量阅读是提升儿童语文本领、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学生无法学好语文,也无法学好其他学科。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并与儿童阅读兴趣、家庭气氛和阅读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条件较差,难以满足他们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兴趣无法培养,不利其学习和成长。

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多是50岁以上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指导儿童的阅读。有的监管人甚至在空闲时打麻将、买,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习。抽样统计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生家庭2015年购买图书情况,生均图书购买费用仅为17.8元,生均购书量为13.3册,可见大多数家庭不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

2.学校因素。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较差,有的学校图书馆只有极少的图书,不设置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也不对学生开放。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图书室藏书7000余册,生均图书15册,但是学生月借阅量仅为450册,刚刚人均1本。而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图书馆,学校的老师纵然想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力不从心,课外阅读难以落到实处。

3.社会因素。政府财政投入集中于城市,而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事业如图书馆的建设严重滞后。此外,地方政府没有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常规管理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很多村建立了图书馆,但形同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培养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能让儿童认知外部世界的丰富和多元,能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把学习和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自动的行为。借助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其写作素材得以积累,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其感知、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得到锻炼,还能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能够真正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不仅如此,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无疑助益良多。而且,课外阅读能够提供足够的线索,将相对零散、分割的书本知识连成体系,能够增长留守儿童的见识,提高其生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迁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助益良多。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证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即可以通过后天的兴趣培养、学习和训练,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取向,并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儿童年龄小,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大,可塑性强,其学习兴趣、阅读兴趣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其学习兴趣、阅读兴趣较弱,但一样具有可塑性。只要改善外部条件,并采取合适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兴趣的培养,完全有可能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人生构建起好的基础。

(一)拓展书源,使之有书可读

让孩子有书可读,就要开辟、拓展书源,增加图书品种、数量。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如果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以让高年级的少先队干部履行借还手续,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图书和刊物造册、登记,搞好管理,让同班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传阅,实现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再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供学生选购,如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70首、中国四大名著等。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向留守儿童开放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馆,尝试以学校、班级、兴趣小组为单位集中办理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手续,或者让儿童在老师或监管人的指导下,进入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

(二)培养兴趣,使之找到最好的“老师”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老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营造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阅读趣味。把儿童带进书店、图书室、阅读室,让儿童感受书海之浩瀚,找到喜欢的书,体验读书的乐趣,受到知识的熏陶,与书交友,从书中求知。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张贴激发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体会书中知识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投其所好,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低年级可以把绘本、童诗、童谣带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尝试班级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准备多个故事,带有表情、声调、动作讲故事或复述故事。最后,阅读与生活有机结合。阅读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生活能力等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要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与生活的联系和结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把阅读所得到的知识、感悟、体会等和同学分享,共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

(三)保障时间,使之充分读书的机会

首先,学校应根据农村实际,图书室、阅览室必须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借书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阅览室中午开放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保证每周的两节阅读课,每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如能合理安排学生的读书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读书,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读书的兴趣就不会减退。其次,减轻学生的家务负担。政府、学校、村集体和老师要采取恰当办法,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困难,尤其要帮助留守老人体弱多病家庭的困难,使儿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建议把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不但要扶贫,还要扶智、扶学。建议由各级政府统筹出台一套办法,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加强指导,使之学会读书

首先,指导留守儿童制订读书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安排表,写明学期内计划读哪些书,近期安排读什么书,等等。其次,指导留守儿童写课外阅读笔记和读后感。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监督,看书缺乏自觉性,往往过多关注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收效甚微。教诲要指导学生动手积累,摘抄书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学生要保存自己的课外阅读笔记,珍惜自己的读书果实。之后,教师要导学生去想、去写。写自己从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写自己由内容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到人世间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对所读内容的困惑。这样,让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最后,指导留守儿童学会交流、讨论。阅读后,教师要时常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墙壁上设计“课外阅读天地”栏目,组织学生及时将记录真实、详细、优美的读书笔记张贴、悬挂在栏目园地里,供大家赏析、借鉴。教师还可以开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栏目,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讨论、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例如读书笔记展评、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诵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征文、小小作家作品展等,使学生有充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汪惠燕 单位:广东省陆河县河东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伊为民.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党校学报,2005(6).

[5]张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