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及应对策略

摘要: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促成了学界和政府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高度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频繁卷入校园欺凌之中,更是激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不过,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陷身校园欺凌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学校方面的应对,而对儿童家庭的探讨尚不充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陷身校园欺凌的家庭根源,既包括成长中父母缺位带来的安全感缺乏,又包括隔代抚养带来的重养轻教,还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带来的教养方式的简单粗糙。为此,改变留守儿童的欺凌现状,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长远的根本方略;大力拓展沟通对象及方式,深化沟通内容是现实的可行策略;积极优化隔代抚养状态是基础的紧迫之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

2016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同年,政府《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对待,并将其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1]。查阅相关文献,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呈井喷式增长,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的还比较少,因而,基于家庭教育视角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卷入校园欺凌的家庭根源

我们通常将家比作温暖的港湾,那是因为家能给我们提供实际的庇护和心灵的依靠。然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似乎就是空荡的房间、年迈的祖辈以及那记忆中已经模糊的父母。相关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4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的36.6%,[2]这说明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严重,校园欺凌作为行为问题的一种,探讨其成因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一)成长中父母缺位容易掩盖校园欺凌的伤痛

从法律层面来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生活在结构完整的家庭之中,能得到应有的关怀;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却是长期生活在与父母分离的环境之中,父母始终处于缺位状态,这种缺位既包括父母实际陪伴的缺位,也包括父母情感陪伴的缺位,父母的缺位极易掩盖校园欺凌的事实。父母实际陪伴的缺失使孩子更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或产生一些行为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9%的孩子在半年至一年之间见过父母,有33%的孩子在半年内见过父母,但仍有28%的孩子一年或一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3]。随着留守时间的增长,留守儿童在身体攻击、攻击性总分以及社交焦虑的得分不断提高并呈现显著性差异[4]。现实情况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时常受到那些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的轻视,更容易受到言语、甚至身体上的欺凌;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于自我保护及期望引起重视等心理,更容易用欺凌他人等过激的方式来博得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在校具体情况无法清楚掌握,缺少面对面的观察,难以发现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伤痕以及微妙的情绪、心理、行为的变化,从而无法为孩子的欺凌行为或被欺凌经历提供直接的心理干预与帮助。父母情感陪伴的缺失疏远了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与父母分隔两地,传统意义上大多通过电话、书信、口信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亲子关系、促进情感交流,但大多时效性差且沟通效果不佳。同时,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中的话语比重上,“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占沟通内容的75%,而“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仅占25%。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多由父母掌握主动权,这种交流是一种非平等性的交流,是一种由父母掌握主动权的交流,这样的一种失衡状态如何能使孩子愿意袒露心扉呢?此外,在亲子沟通的具体内容上,“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询问考试成绩和叮嘱要多听话、了解身体健康及安全状况、询问子女心情及温饱等。而在“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中,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叮嘱父母注意身体、关心父母在外的情况、父母自己需要买的东西、向父母诉说烦心事等[5]。从联系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话语,仅停留在身体及外化事物的关心上,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及微妙的心理变化;而孩子对父母的话语,因沟通中地位的不平等及长期的亲子分离,使其更少地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部分孩子变得内敛、孤僻、自卑、孤独。在父母的忽视与孩子的掩饰下,欺凌与被欺凌现象成为孩子内心难以言说的伤,分离时间越久越难察觉孩子在校是否遭受或参与到校园欺凌之中。

(二)隔代抚养的重养轻教容易诱发校园欺凌

当前,在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中,隔代家庭最为普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面临诸多教育困境,既包括由于监督指导缺失所带来的学习自觉性差,也包括由于情感依托缺失所带来的心理健康失衡,还包括由于亲子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所带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等[6]。一般来说,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大多较有耐心、性格朴实,能给予儿童较多的关爱和良好的性格影响。然而,出于“隔代亲”及对长期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的“补偿”心理,祖辈的抚养明显存在着宠溺的倾向,重生活管理而轻行为引导,关爱多而管教少。大量实证调查发现,隔代家庭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行为上容易称王称霸,在性格上容易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不容易设身处地宽容他人。行为、性格、人际交往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欺凌行为。同时,由于祖辈大多年龄较大、文化素质缺乏、思想理念陈旧、教育原则缺乏,对孩子存在着对“身”照顾有余而对“心”照顾不足的现象,心理成长引导的不足使其容易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也易诱发诸如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7]。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不同的抚养方式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偏执、敌对、焦虑、适应不良、心里不平衡等[8]。孤独感的增加使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而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博得他人关注的途径便是通过拳头使自己获得所谓的“地位”与“尊重”;而敌对、焦虑、偏执、适应不良等心理健康问题极易引发攻击性行为或使其逐渐封闭自己而脱离群体成为他人欺凌的对象。

(三)教养方式的简单粗糙加剧校园欺凌的蔓延

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是个体遭受欺凌或成为欺凌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民主的教养方式利于培养乐观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有利于搭建亲子间沟通的桥梁,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扉,从而减少了欺凌与被欺凌的发生;而武断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培养出两种差异性的性格,孩子或是怯懦胆小自卑,或是冲动暴力缺乏同情心,在发展不利的情境中,前者会成为校园被欺凌的对象,后者则成为校园欺凌实施者[9]。现实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知识缺乏、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原则性不强,在教养方式上大多延续上一辈的简单粗暴,亲子间往往难以形成民主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陪伴缺失的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特别强调物质给予而忽视情感的关怀、成长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身上的戾气,极易催生孩子自私、自大、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品质,使其很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之中。

二、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之道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对被欺凌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也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发展带来阻碍。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对校园欺凌进行法律界定、对欺凌行为进行法律严惩、对被欺凌者实施专门的心理疏导等。在我国,鉴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成长中的父母缺位、隔代抚养中的重养轻教以及教养方式简单粗糙的实际,从增加父母的实际陪伴、拓展亲子沟通的对象与内容、优化隔代抚养的状态三方面出发,具体阐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之道。

(一)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长远的根本方略

父母成长的陪伴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应尽量避免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只有父母的实际陪伴与情感陪伴同时到位,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当前,各地政府正在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创造机会和岗位,作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应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随时关注家乡的就业信息,寻求回乡发展的机会。这样既可以结束漂泊不定的生活,又可以陪伴孩子成长,弥合从小留守的心灵的创伤,为孩子提供安全的保护,使孩子不再轻易卷入校园欺凌与被欺凌的事件之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入学[10]。在外务工的父母,应抓住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异地高考等政策,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将孩子留在身边。此外,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可以选择一人外出务工,一人在家照看小孩的模式。一般而言,母亲慈爱、心细等优势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益处,因而可将母亲留在家中照料孩子。虽然父母中一人在家抚养小孩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均在身边的照料,但与隔代抚养相比,这种方式要好得多。

(二)大力拓展沟通对象及方式,深化沟通内容是现实的可行策略

在影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中,亲子沟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亲子沟通较多的留守儿童,他们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小,而亲社会行为就更多[11]。在父母与子女必须分隔两地的情况下,拓展沟通对象与深化沟通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沟通方式。从相关研究中我们看到,以往亲子间的沟通方式只包括书信、电话、口信等,而沟通的对象仅限于父母与子女。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村村通网络工程的实行,微信视频、QQ视频等方式的出现扩宽了原本单一的电话、书信等交流模式,时效性更高、资费更低且能实现即时的面对面通话。家长可为留守在家的祖辈配备智能手机,并教会其简单的使用方式,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及祖辈间更直观的交流。对于偏远地区,可通过相关政策为已有的留守儿童活动室配备电话、电脑,拓展其沟通方式,减少其沟通成本,提高其沟通效率。沟通方式的拓展,延长了亲子间沟通的时间,能使父母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孩子心理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孩子在校是否受到欺凌或欺凌他人。同时,视频沟通的出现,使亲子间从单纯地听声到可以面对面的传递喜怒哀乐,父母能通过视频交流来直观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及身体是否存在异样。其二,留守儿童父母应拓展沟通对象。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固然重要,而与老师、邻居、孩子的好朋友等保持联系也十分重要。他们是距离孩子最近的一群人,他们最贴近孩子的生活与内心。时常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联系,既能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孩子是否参与校园欺凌或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能与班主任交流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提升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时常与邻居保持联系,既能从旁人口中了解监护人的情况(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的身体情况),以此来判断委托监护人是否有精力来保证孩子的生活与安全;又能客观地了解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否存在异常,为欺凌等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提供现实依据。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既能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也能通过孩子的好朋友来传达对孩子的关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其三,父母应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缺少父母现实陪伴的他们本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极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倾听而非训诫,是安慰而非说教,是关怀而非忽视。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懂得在沟通中为孩子留有充分的话语空间,让孩子愿意诉说心事,让孩子愿意诉说可能已经发生的欺凌或被欺凌的事实。作为孩子,通过诉说,他们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指引,能得到来自父母的依靠,也能健康阳光的成长。而作为父母,倾听诉说,他们能了解到孩子是否被欺凌与被欺凌所困扰,能了解欺凌或被欺凌的前因后果,也能对孩子欺凌与被欺凌的经历进行成熟的引导。父母在沟通语气上,应耐心宽容,而非教育呵斥。通过平和平等的沟通使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遇事不退缩、不怯懦,敢于表达所遇到的问题[12]。其四,父母应提高沟通技巧。在具体沟通内容上,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亲子间沟通深度不够,一方面与长期的分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父母沟通技巧缺乏、教育知识浅薄、教育理念陈旧有关。事实上,留守子女除了获得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外,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及行为上的监督、引导,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而规范自身行为[13]。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通过阅读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观看相关教育类节目与视频,向周围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等方法,来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亲子沟通技巧,科学的对不同成长期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除了生活学习的关心外,对于孩子的心理变化要尤为重视,特别是对正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既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又不能完全地放任自由。父母在跟孩子电话交流时,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提前告知孩子在学校可能遇到的伤害,并告诉孩子在遇到伤害时该如何处理;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生命意识,做到不逾矩不违法,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其五,父母应增加亲子联系频次。相关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随着与父母联系频率的增加,攻击行为水平下降,联系频率为半年以上的在敌意、愤怒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联系频率为1~7天的留守儿童[14]。当父母与子女频繁交流时,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37.5%;当父母与子女很少交流时,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51.4%。[15]因而,父母应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亲子间沟通的频次,可与孩子约定一周三次或更多。同时,父母也可抽时间回家与孩子见面或者在寒暑假时将孩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创造更多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

(三)积极优化隔代抚养状态是紧迫之策

其一,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充分考量隔代抚养人是否有能力承担抚养重任,其考量的因素应包括:隔代抚养人健康状况、隔代抚养人已有的抚养任务、隔代抚养人的时间安排、隔代抚养人的抚养意愿等。首先,祖辈大多年龄较高,应充分考虑到祖辈的健康状况,避免出现本该由祖辈照料孩子而实际上却是由孩子来承担照料祖辈的情况。同时,当前很多农村家庭兄弟姊妹众多,若因外出务工,大多选择将孩子交由祖辈代为抚养,这就使得祖辈承担着不只代为抚养一个孩子的责任,祖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大多为农民,他们通常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在时间上往往显得较为紧张。此外,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应充分尊重祖辈的抚养意愿,在祖辈已明显表达出无法或不愿抚养的态度时,应考虑重新为孩子选择抚养人。在选择新的抚养人时,应充分考虑该抚养人是否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否有能力照料好孩子,是否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教育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被该抚养人抚养等[16]。其二,若孩子确定由祖辈代为抚养,祖辈和留守儿童父母应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欺凌及被欺凌现象。作为祖辈,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般能察觉到孩子行为的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状况。如果孩子身上出现明显的伤痕,应该询问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伤害,并十分留意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变化。如果多次出现被伤害的情况,应及时向老师了解情况,并如实向孩子父母汇报,进一步了解事情原委,共同商议进一步的解决方法。祖辈时常向孩子的父母如实地汇报孩子情况,不仅能使父母与孩子更有话题可聊,也能使父母较为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情绪、身体等进行关怀,对于可能出现的或者已经出现的校园欺凌或被欺凌情况有所察觉,进而想办法解决。作为孩子的父母,应承担孩子的生活成本与教育成本,不能推卸责任,以保证孩子与祖辈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也应该加强与祖辈教育理念的沟通,寻求祖辈的理解与配合。

参考文献:

[1]姚建龙.防治校园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22-23.

[2]徐为民.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7:3.

作者:李赐平 韩美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