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及创新研究(5篇)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及创新研究(5篇)

第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一点收获。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

一、转变观念

教师更新观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作用的余威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由于大满贯式的教学,难以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难以捋顺复杂的历史线索,学生听起来兴趣不高,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基于现状,我力图通过大胆改革,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成绩。众所周知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是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于是我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着从讲台上“走下来”,将角色从曾经的“主宰者”调整为课堂的“主导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

二、活跃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营造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适合学生畅所欲言、提升能力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是达到历史课堂和谐高效的关键所在。

弃陈述式教学用问题来引领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学生最容易厌烦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陈述式教学。不论教师讲得多么清晰明白,重难点突出,多数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大满贯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正面刺激大大少于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的喋喋不休与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的作用极其类似。我引入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来克服师生脱节这一弊端。具体做法是:学生自学(提出疑难,列出知识线索)――整理归类(确定中心问题和非中心问题)――集体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师生补充,整理归纳)――梳理提升(纵、横比较历史事件,提升自身能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笔者大量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很积极,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例如《鸦片战争》一课中面对相关的历史概念: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提督、总兵等,不少学生认识不请,全然不知的也不在少数。而这个现象是我在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授课时很少考虑到的,解决了基本概念后,这节课知识脉络的整理就很顺利。同时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会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尤其是这种问题式教学法将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提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师生相处模式,达到了思维碰撞、和谐高效的教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而且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顺畅、正向收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力现代多媒体设备

历史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可以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和活力,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是一种新兴教学形式。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的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我会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四、有效教学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如学习中国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

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有趣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

设置问题新颖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小结简单化、提纲化。

以上所谈仅仅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浅的看法。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有待于我们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裴淑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新探[J].课外阅读:中下.2012,(01).

[2]沈贯益.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9,(03).

[3]丁瑞甫.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J].成才之路.2008,(22).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一个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而对于几千年的历史要有正确且系统的认识,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将历史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结合,指导教学实践,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优化,促进历史教学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1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将传统单纯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则形成了一种矛盾。因此。很多学校高三的课堂教学,为了赶教学进度,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为学生进行补习,而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也往往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而草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不同地区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历史科目并没有列入到中考的项目中,因此这部分地区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在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着较大的盲区。另外,由于历史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刚刚升入高中时,对于其中的因果联系和事件的本质无法进行清晰的把握,历史教材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天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也造成了教师教学进度的缓慢。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对于学科内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较为先进的认识,同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然而,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而且教师本身的继续教育能力较差。一些青年教师刚刚走人工作岗位,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把握,经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驾驭课堂,无法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造成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无法保证平时课堂与展示课的一致性。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教研活动的展示课教学时,往往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展示课中,教师关注的往往只是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无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经过全面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放松了要求,学生也无法如展示课一样与教师进行紧密的配合,那么,在平时的课堂中必然无法收到与展示课相同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只要教师将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不高,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新课改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当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做起,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为课堂主角的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针对当前的历史教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通过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教师的质疑,也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比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文人和后来的科举制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视角看待事物,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发合理科学,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性的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时,有学生就提出,该条约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丧权辱国,李鸿章是个民族罪人;但也有学生提出,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学生这样的评价,我深表赞赏并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顺势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浓厚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善于创造历史问题情境。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概括性很强,由于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对这些事件的把握上往往依靠机械重复记忆,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的不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意识最为活跃的时期,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实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的充分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个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更先进的学习工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能够将历史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再现,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且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更具体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气氛下,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引入学习气氛中,并指引他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然后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样学生便能从多媒体播放的历史片段中很容易地获取信息,从而感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四)完善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往往没有过多的历史作业,只是针对知识点的巩固而进行的一些书面作业,形式较为单一,往往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对于历史作业的考查方式,也是简单的判断正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内容,对历史作业进行机械的填写,并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历史作业的作用,并且不断完善历史作业的教学评价方式。在进行历史作业的布置时,应当避免单一的问答形式,注重作业题目的多面性,力求使作业的内容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如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的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由于范围太大,学生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以学生自己所在的地区为中心,收集当地百年来的变化资料。另外,在进行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时,也要避免用生硬的答案来判断学生作业成果,要遵循创新的原则,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且尽量通过鼓励、激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历史作为一门叙述过去事情的课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历史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增强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体验与感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活动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并且通过实践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历史教学课堂的优化。通过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三篇: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分析探究

高中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已经具有成人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但是因为还没进入社会的环境中,所以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但是高中时期的学生对于学习却是有两极化的态势,如果在高二时期就感觉到大学无望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无主见自由发挥,荒废学业,不思进取。而另外一部分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展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随着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明显化,教学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在众多学科当中历史学科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那么严肃,相反通过历史课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如果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极易引起学生们的高度热情,甚至会非常认真地了解历史的真相,而这期间学习的学生是不分成绩优秀或者学习好之分的。这就说明历史课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和指导力。所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完全符合时展需要的。

一、传统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而且具有很大的心理成熟的变化,不能在沿用初中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众多学科当中,历史教学经常不被学生所重视,而且认为只要记住,在考大学的时候,分数只要够就可以了,而且这种观念甚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也进行灌输,只有把历史知识记住了,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好的成绩,相对的是不管是历史还是政治甚至其他学科,老师在最初的教育方法上,都是沿用你今天记不住学习的课程中的文字,对于以后的上大学都有直接的影响。升学率学习成绩直接是以往教学中教育的衡量标准,随着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方法之后,教学的理念随之改变。教育专家随之做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探究试点教学。

二、历史教育网络教学方法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作用可以说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的帮助下历史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因为书本不变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固有的模式,学生在长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书本有了心理的排斥,虽然表面上并没有过多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影响非常巨大,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所有的历史资料,这是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不用再去找资料图书那么麻烦,而且在网络的帮助下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极大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而且有什么不清楚的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所以要采取互联网历史教学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合理也符合时展需要的教学手段

三、历史教学中游戏的结合畅想探究

随着电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作为一般的学生都会对网络有所了解,在调查中一百个学生中间最少有九十五个学生对于网络有相关的了解,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对网络存在着很大的好奇。但是其中网络游戏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情况发生。通过对学生沟通了解以及对网络游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很多的网络游戏都是根据历史题材改变的,里面虽然有过多的变化,但是也有一些游戏是完全按照历史的脉络进行发展的,特别是三国一类的游戏。而且学生也出现极端化的表现,在历史课上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战役、影响都十分的了解。而对于这些学生多数是玩过三国一类的网络游戏。所以,我认为网络游戏固然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利用恰当,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是对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帮助的,甚至国家教育机构,可以设立所有课程的游戏类开发,这样学生即可在游戏中学习历史知识。只要合理的安排,相信对于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历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分析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老师都是把课本上的课程在黑板上进行抄写后,学生拿着历史书,听取老师的历史讲课要点,老师采取的都是惯性思维教育,也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老师主动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真理永远在老师的手里。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就成了学习的工具,为了学习而学习,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自主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随着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精神,教育的方法也进行了有效的改进。首先,老师本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角度。要和学生进行平等性的沟通教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对于讲解的历史知识,要进行课堂上的讨论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历史对于现实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而不是要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深入的辩论,才可以对于历史知识的重要涵义有更多地了解。

五、历史教学结合多媒体分析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当中起到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很多的教育机构所认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更深一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扩展,尽量发挥多媒体视觉效果,通过大屏幕把更多的历史知识形象化,通过声音系统进行语音的历史知识传递,可以极大地带动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让历史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叙述,而是成为脑海中的影响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

历史教育的实际意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历史当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于现在社会的影响,了解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变的,才能够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意义。

第四篇: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助式学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1)课前自主探究。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这个场景中去,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料,把学生带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去。比如在讲鸦片战争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录像资料和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把电影《鸦片战争》和《林则徐虎门硝烟》经过剪辑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播放,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到那个充满硝烟的历史场景中去,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激起了学生的愤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

(2)课后预留作业,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拓展、可延伸、还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变通、发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甲午战争》一目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场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落后就要挨打吗”大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历史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探究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知。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过多牵引。比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澜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国借外债与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态度、目的、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前者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进入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可过多的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自助式学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学成效

(1)以预习学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助式学案模式下,学案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写的,根据这个学案进行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学案为指导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必须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步骤进行预习,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填写自己的预习成果。利用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多少预习目标,而是为了通过学案反映学生的学情,为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以《甲午中日战争》一目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编制这样的自助式学案,制定预习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始末以及重大战役等;明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学生要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标志,战争分为几个阶段,有哪些重大战役,战果如何,并写出自己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原因的分析。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个学案,教师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够根据学生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重点教学。有利于提高预习效果。

(2)以预习学案为依据,编写授课学案指导教学活动。自助式学案模式下,预习学案是基础,为了保证授课的高效,还要编写授课学案。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共同编制了预习学案,在学生利用预习学案进行预习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或编写授课学案,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在授课前,由教师把授课学案当堂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明确该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告诉学生需要重点看的部分,必须要记忆的部分,只需要了解的部分。让学生在教学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行高效的听讲。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就变得清晰化,重点化,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听重点部分的讲解。这样有助于解放学生、也能解放老师,让课堂变得轻松、高效起来。

(3)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完善自助式学案。在学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预习活动,这并不意味着学案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束。相反,在经历了预习学案和授课学案指导下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去继续完成预习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和授课学案中的重点、难点。学习需要根据自己所学和所掌握的的内容,对预习学案和授课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将要求填写的部分填写完整。同时,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还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补充到学案上,这些补充的问题都是学生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总结,具有针对性,能够作为学生历史复习中的辅助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效果显著。这样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自助式学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方法,实现以学为主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思路,采用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历史课堂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吴红星.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几个措施[J].华章,2011(17)

[2]黄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1(40)

[3]王东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春岁月,2011(12)

第五篇:试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关键词:历史;改革;创新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我们的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足的答卷,但这必须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论辩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还是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

因此,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