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探究(6篇)

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探究(6篇)

第一篇: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新课改犹如春风,伴随素质教育姗姗走来了。但是,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亦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作为特殊的个体,学生有着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象,放飞的灵感,敏感的自尊和崇高的理想。通过课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把学生推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1.别类导课,哗众取宠;激发情趣,寓教于乐。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又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从教材中的导语导入新课。如《春秋争霸》一课的导语设计得很好:“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过‘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这样导入能使教学很快进入主体。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课。如在讲《古代希腊》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体育,你喜欢哪一项目?北京奥运会看过吗?你知道奥运会与希腊有什么关系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课。在讲《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三大件”为切入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这些事物,循循善导,让他们既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又使课学生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怏然。

正所谓,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开始,它的迸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佳效。虽然导课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我们要紧紧攥住课堂导入这把金钥匙,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2.精心设疑,鼓励质疑,独思善动,激发思维。精彩的灵性来自于深邃的思考。设疑是引子,学生动起来,脑子灵起来是目标。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如在学习《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追其原因,学生对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中东地区的动荡源于什么?纷争的焦点有几次是通过站战争结局的?寻根求源,学生理解了“历史因素”的概念。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教材多发问,向同学多提问;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

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预习,并给出问题:西域的含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些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出发,对本课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基本知识点。课堂中,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谈见解,然后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最后加以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纲挈领,化繁为简,提升运用,大胆创新。面对鲜活的个体,学生本身充满了感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例如,学生将《和同为一家》中“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青海有一座日月山,唐朝时是唐与吐蕃的分界地,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思乡时使用。文成公主途经这里,举目四望,草原空旷,杳无人迹;拿出宝镜东望,长安城繁花似锦,不禁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大唐、吐蕃世代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镜。这一剧情的安排,既尊重了历史,又融入了丰富合理的想象。

历史短剧全部程序由学生自己制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聚焦历史,自由辩论,分析评价,探究反思。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才是关键。把问题放心大胆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探究中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

例如:对“岳飞抗金”这一史实评价的处理。我首先拟出截然不同的观点,A观点:岳飞抗金是正义的;B观点:岳飞抗金是非正义的。然后把学生分成A、B两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A组:“岳飞抗金就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人民流离失所。”B组:“岳飞抗金,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唇枪舌战、辩论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对南宋的战争给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

通过展开自由辩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认识上的冲突达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课堂是学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学生是主人,是学习合成的承载者。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导课引路,设疑质疑,分析合作,自主探究,既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情感变化、成功体验和接受能力。它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学尝试。当然,我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诸如课堂教学要如何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真正激发深层次的思维;要如何通过引导和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做到收放自如,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等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改进。

素质教育如同一夜忽来的东风,课改呈现出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好形势。立身新课改的潮头,压力动力具存,我,一直在努力!

第二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发展。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改的举措是一个接一个,高考采用3+X模式,中考大量进行学科浸透,九年义务教育降低学科难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放思想,探索适应教改新思想,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这是一个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手段。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

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

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再如讲述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时,提问:国平易近党被推翻的标识表记标帜是什么?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若干好多年?学生回覆后指出:1949年4月中国人平易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平易近党政府被推翻。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22年。此时继续问:人平易近解放战争在全国规模内取得根基胜利,成立新中国的前提已经成熟,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平易近要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重年夜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进修的内容。

2、悬念导入,激发求知。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年夜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窗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处处侵略,攻无不克,但最终仍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仍是他们装备不精巧了?今天,就让我们来配合进修这一课。”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如斯导入:“同窗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体味不少,人们也力争按照科学家的进献判定出其中的最精采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选举有史以下世界上最精采的科学家。在全数选举名单中,只有一小我的名字呈此刻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年夜多是名列榜首。同窗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修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度。”学生必然孔殷地想体味新课的内容,注重力就会被吸引住,课堂空气也就被调动起来。

二、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0分钟要成绩。

三、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11课时第二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把前面、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四、利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是根据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是一种认知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判断水平同他所掌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水平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同他的知识和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对其在素质全面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之所以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自觉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我们历史课的教学中,老师有必要经常性地采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比如,在探讨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两位皇帝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对两位皇帝的功与过的评价,增强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帝王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又如在讲拿破仑时可以让学生对他的一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从拿破仑打败反法势力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欧洲的侵掠扩张,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英雄伟人。提升学生素质发展,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篇: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

这些民族英雄和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一系列有关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图文并茂、生动真实的环境,并能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方式和开放式教学环境,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历史课教学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这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还可以重视影视、录像片的利用。当前一部分影视、录像片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世界发展的曲折历程,这些历史镜头所起的作用是教师用语言描述所无法看到的。利用这些影视片,既有效弥补教材的不足,又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四、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群情激昂,复仇的火花、向上的火花,建国、强国的火花,从同学们的眼神、表情、坐姿中即可看出。事实教育了他们,“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将永记心间,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第四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创造性又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创造性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特征,强化了主体对客观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更容易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培养素质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对课前的精心设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要有准备,要正确分析和引导。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造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之成为创造意识的策源地。例如,在学习《德意日法西斯化》后让学生辩论1929年经济危机的后果和影响有哪些?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可能给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如神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是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功绩,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问了以后,学生立即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起来。有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提出质疑,认为那是罗贯中“吹”出来的,有人还提出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事无大小,亲自过问;自不量力,盲目北伐;盲目愚忠,实无大志。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涵创造性思维的深意。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大胆地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民主、宽容理解,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其创造性的大小,都应具有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转化为创造性的内驱动力。当然,民主并非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客观现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不为创造而创造,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四、创设竞争课堂、激励创造

心理研究表明,在竞争的刺激下,人的思维是最积极的。因为竞争行为是“争先意识”力求优势”动机的表现,所以它比平等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和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为强烈。例如,对于“秦统一六国”,因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容易混淆,于是我就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集体思考讨论。几个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的找出记忆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最佳方案。结果有个组运用集体智慧,利用谐音,想出了“含赵魏,处燕齐”(秦口中“含化”了赵魏两国,后来又“处理”掉了燕齐两国,也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含)赵魏,楚(处)燕齐”)。最终,全班一致认为,这种方案既好记又新颖。

竞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他们不倦的求知、进取、拼搏、努力克服困难获取优异的成绩。竞争力成为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力发挥出来,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征服力。另外,对于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循循善诱,认真启发,激发其竞争的热情,不要因怕犯错误而放弃创造与竞争。“如果把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将关在门外”。总之,历史教学要自始自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创造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的整体性只能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各种模型、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考察等,使学生的感官与感觉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活跃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筒车”的模型时,只告诉他们的工作原理,其他的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于是学生找来竹筒、竹架、竹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筒车,并在水槽中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筒车模型虽小,但是利用水力转动的工作原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显示和发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古钱币的收集、历史剧的演出等,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演中发挥创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注意在培养创造性的同时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开发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历史作为初中必修课程之一,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历史课程不可或缺。作者对初中历史课程和素质教育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一、确立历史教育的素质观

历史是对过去人类社会的现象进行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具有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性,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1.学习历史能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使命感教育等。许多历史人物与事件中可以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对其平时的为人处世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学习历史能使青少年获取丰富的财富,陶冶思想情操。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留下的精神(物质)遗产能帮助后人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的信念,弘扬民族气节和精神。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学习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优良成果,对不同地域、不同民俗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如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欧洲的爱琴文明等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3.了解历史能促使青少年在逆境中成长。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愈发进步,社会竞争与挑战愈来愈激烈,每个人都面临困难和挫折、成功与失败,新世纪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挑战性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生活现实告诉人们:人生除了平淡无奇的重复外,给人们带来的不是机遇就是困境,而未来社会能使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波澜起伏,关键要有承受挫折与战胜危机的意志和自信心。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告诉我们,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斗争,先后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均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抗争,以至最后的胜利,中国人民经历了百般挫折,战胜了重重困难,顽强意志使他们完成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事业。

二、探求适应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克里夫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教授新科—巩固新课—作业布置”。未免过于保守,禁锢了老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追求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承,而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历史教师的最高追求不再是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机械存储,而是培养学生的搜索分析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形成概念,掌握新工具以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觉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若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学习,则显然有悖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且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只有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愿意为之学习,然后才能学好历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教学方法上,从解决“问题”入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教育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而学习奋斗,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原动力。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更应如此,随着我省文综高考自主命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更要把学习历史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培养、自主发展,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新时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对策,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培养。

新世纪,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吸取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首先是实践教育,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然后使之上升为理论,最后形成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关华珍.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音乐,历史教学的别样方法[N].中国教师报,2010.

[2]邹佳莉.蜀光中学.浅谈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N].学知报,2010.

[3]王永涛.河北省肃宁县尚村中学.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N].学知报,2010.

第六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能否“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种思想意识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和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情感和智能相结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1.历史意识的培养。

首先应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教师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历史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进行历史学习目的强化教育,以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钥匙,历史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你做人的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起点。二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史实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三是强化素质教育。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的核心内容。四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它留下了许多痕迹,如古代遗址、遗迹、文物等等。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利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利用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意识。

2.历史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3.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推动初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强大动力。问题意识的出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脱胎于长期积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大量的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知识储备的缺少必然会制约问题的产生,想要孕育一个创造性的问题需要的是广泛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广博地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在内心不断的碰撞、冲突与矛盾中共融与升华,这才能为创造性问题的产生提供基础,发展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为了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基本史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设置一段时间或者一节课,鼓励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知识与联想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要尽量去欣赏与理解学生的问题。比如“头脑风暴”法,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问题。二是在平常的学习中,在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记录下来,集中时间,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评比出“伟大的问题”,并且进行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享受问题提出与解决的乐趣。课堂提问是学习性问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这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有体态语言。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和能力,说到底还是教师教法的转变,只有采用新活动、新探究、新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