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论文(3篇)

高校继续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以人为本,追求教师“职业生命”价值

大学外语课程的日益边缘化导致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着职业与心灵的双重危机,专业发展前途因的激烈环境而受限制,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实现;专业素质准备、个人发展目标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目标的错位,使得教师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加剧了教师群体中的竞争。当教育慢慢演化成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时,教师的生命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萎缩。因此,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应以人为本,倡导教师追求“职业生命”价值。

1.1职业信念———教师发展的“指明灯”

教师职业信念是影响着教师课堂话语和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受教师本人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经历以及学生行为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影响着教师言语行为和话语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长期的意识变化的产物,教师职业信念主要建立在教师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和理解上的。由于高校在职外语教师平日里忙于教学、科研工作,鲜有机会做到对教学实践的真正反思,加之对其本身教学信念的理解性差异,对任何教学取向的选择权以及长期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所拥有的主导权的掌控感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职业信念的构建,教师具有的实践知识很难在具体教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被教师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形成某种特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生态文化情境下的教师职业信念总是在与环境的实践互动中得以显现、发挥作用和发生改变。除外部环境诸如文化、政策及有效的学校管理外,还需要长期持续性的、不断完善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通过修课获得专业知识,观察和参与教学实践来反思已有的教学信念。教师课堂实践的基础是有关教与学方面的教师的态度、价值、期望和设想。受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目前高校外语教师职业信念在整体上倾向于外语课程改革倡导的社会认知主义取向,普遍接受和认同任务型教学模式,开始把单纯的知识输入向终身学习的技能转变,强调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增强教学创新意识,以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效果。优化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解释、学会倾听,在“师———生”双向交流、双向建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信念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内化为教师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结果,是对教师心理的社会学透视,有助于教师拓展新的教育研究内容。同时研究在何种结果条件下教育教学理论能内化迁移从而形成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信念,将会对继续教育改革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1.2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随着第二语言教师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教师———社会人的“内在自我”发展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以温格(Wenger)的实践共同体理论为研究基础,学者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从内心的角度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知、体验和行为意图。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多重的社会角色使得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需求与价值之间,个人知识管理和专业发展之间产生种种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学历、文凭、经历、资历似乎成为大多数教师关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竞聘任聘的主观知觉和信念。教师面临着由“职业倦怠”而带来的职业认同危机。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中,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内化成了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只不过这种积极的、向上的心理体验在现实的面前极为弱小和隐现。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下,大学外语教师的主体意识受到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的挤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技术的程式化更加限制了教师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理解和尊重教师在社会中承担的各种不同角色,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认同教师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既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也有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身份认同。大学外语的教学管理应当考虑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由长期形成的点式岗位管理模式向职业丰富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转变。对教师无意识的、或意识行为出现偏差的环节给予必要的疏导和帮扶,为职业人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学校共同体的建立和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赋予教师一定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完整身份认同的构建。

1.3职业素养———教师培养的“奠基石”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三者关系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观念意识。教师的职业心念、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素养的主体,并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互相促进,构成一个严密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教师具有普通人的特性,但职业特点又让教师有别于其他职业人群。高校外语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一群尚未真正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在传播专业知识,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更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认知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疑虑,把语言技能、信息学知识和网络辨识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发挥教师职业修养的榜样力量。尤其在对西方国家文化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若能够自然融入教师们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不但诠释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满足了新时代大学生们对外语教师的深层期盼。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得以提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打开了方便之门。优秀教师能够基于所教授的知识,在从复杂的知识网中有效地组织起浅显易懂的理论,使得教学方法在运用中更加目标明确、任务明细。从点滴入手,在大环境中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小环境,欲立人,先立己。做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行为操守、廉洁公正的思想境界的“文明之师”;做紧跟时代潮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更新学科知识的“智慧之师”;有主动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勇于尝试,做善于钻研、乐于尝试的“研究之师”,因为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更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外语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经费投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专业培养等方式,帮助广大教师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以满足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学生多样知识的需要。

2加强管理,寻找现实和道义之路

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教师个体专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硕果累累。然而,纵观当前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现存的教育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先后颁发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恢复并巩固教师教育地位。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教师继续教育如何能够有效发挥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走出培训形式单一、效果不彰的困境,是目前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快了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教师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以着力培养教育硕士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掀起了教师学历教育的浪潮。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业绩是能力发挥最大化的表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激活人的潜能而最大限度地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和途径。教育管理部门应协调各方资源,构建各类教育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实施“学历等值,教育等价”制度,把实现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由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逐步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转变;由单一的政府“买单”向政府、社会、学校的“三位一体”结合转变,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调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作为一个最典型的学习组织,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扶培、同事间的互助和社会的认同。在高教意识形态的阵地上,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使得外语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超出一般的普通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有出国研修的经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义利观、世界观往往成为教学课堂上的“谈资”和“热门话题”,如何合理有效地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转变成学生对舶来文化的科学批判性理解,抛开负面的情绪,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这不仅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更应该成为一名优秀高校外语教师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因此学校各级主管部门要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强化教育和培养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培训机构和单位在教师教育中的统领作用,努力协调相关的各二级教育机构,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红烛精神、园丁精神,帮助高校教师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因此,在现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学校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不断改进高校管理方针,加强高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型数字化校园。“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搭建全国性的、高层次的教学改革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了解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动态,掌握相应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术素养,全面促进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2.2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

教师考核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和师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系统的评价制度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评判教师工作实绩,激发教师工作动力,促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关键在师资。近几年由于受高校扩招与竞争的影响,我国高校外语教师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没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步,多数高校外语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与科研负担沉重,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虽在学历教育的补充下的得以改善,但仍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对优秀外语教学人才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发展在外部大环境下无法跟上高校发展的规模,在学校内部小环境中也无计施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六成的青年教师日工作超过10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2小时。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两难选择。目前,全国高校,包括一般本科类大学和“985高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教师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科研成果的发表,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科研奖励以及出版专著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考核体系挂钩成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考核指标。自我提高,动力何在?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主力。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及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需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高校外语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高校应秉承大学精神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真调查、听取、征集教育教学人员的反馈信息,制定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师教育政策,以满足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的职业诉求。相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其职业发展路径、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在工作状态、职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各有差异,为广大教师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是高校教师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要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需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两个重要手段———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对教师规划的发展目标的现实合理性进行评估,并使之更加科学、全面、公平,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应针对大学外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学科特点,定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时的不同表现阶段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为构建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提供依据和参照;再次,加强外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专家督导制等校内培养形式,不断提高教师自主教研能力,在教育培训、学历提升、留学深造、互访学习等方面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教育部资助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公派留学生计划、国家留学地方合作项目等,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和优惠政策,用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种教育模式相互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全新课堂教学格局,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深化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张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石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

一、理顺各方关系、争取多方支持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

在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与竞争的形势下,石油高校要理顺各方关系、争取多方支持,为继续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求得又快又好发展。一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外省市招生办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办学政策上的支持;二是积极与石油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合作,主动融入石油企业的继续教育市场,融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构建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的职能作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使校外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的招生、教学和管理依法有序进行,保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建立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机制,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

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是指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大多数石油企业都远离市区且所处位置比较偏僻,石油生产任务又很繁重,很难抽调大批员工外出学习与进修。这种情况下,石油高校可送教上门,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石油企业开展培训,并合理利用石油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及网络通信等教育资源,这就能很好地解决石油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也能减轻石油企业和学员的费用负担,更能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石油企业也要在不影响石油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将员工选派到学校进行集中脱产培训,充分利用石油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石油高校能为石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为学校带来诸多益处:一是充分发挥了石油高校为石油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二是有利于提高知名度,扩大学校在本地区的影响;三是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实践生产一线的认识,有利于石油高校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有利于建立脱产学习、长短期培训、走入企业、学历教育等各种形式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受益的是双方,实际上是一种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的“互利双赢”。

三、坚持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并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继续教育

1.注重外延式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拓展继续

教育发展空间为应对继续教育生源萎缩、竞争激烈的不利形势,石油高校应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而需要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的有利时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与石油企业和地方的合作,用外延式发展来扩大石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拓展继续教育发展空间。石油高校要面向石油企业和地方开展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形成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电大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及非学历培训等种类齐全、层次较多、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体系。

2.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石油高校要加强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认识,把办学思想统一到抓内涵、抓质量、抓特色上来,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用内涵发展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通过抓好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考核、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管理、完善后勤服务体系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积极探索网络与新媒体条件下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各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学校应对教学环节进行监控、指导和考核,及时了解其招生、教学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保持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四、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1.主要问题

(1)由于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不利影响,石油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使得继续教育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

(2)有些石油企业不支付成人学历教育学费,企业员工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这给石油高校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带来了难度。

(3)某些专业教师缺少对油田生产的实践环节的了解,教学水平不能满足油田技术发展的需要,石油高校缺少掌握最新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牌”专家。

(4)有的函授站、自考助学点和学校信息沟通的效率低。

(5)有的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6)对外宣传石油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力度不够。

2.发展对策

(1)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石油高校要把专业设置与招生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尤其要找准与石油企业合作的最佳结合点,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合作,并用内涵发展的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2)石油高校要加强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石油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办学政策上的支持,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

(3)石油高校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培训管理人员和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一是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二是把校内的优秀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4)石油高校要加强与各函授站、自考助学点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和了解生源市场及其他同类院校的招生动态,以便随之调整学校的招生政策,同时也要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最新信息及时通报给函授站点和自考助学点。

(5)石油高校的各函授站和自考助学点要完善教学管理,按照学校继续教育有关文件的要求完备教学文件,把好教师选聘关,按教学计划分学期制定出教学执行计划,考试试卷印制、装订、成绩登录,毕业论文、学生档案等都必须按要求统一规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以保证学校的办学声誉。

(6)石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继续教育网站建设,通过互联网来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让社会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继续教育,增强学校对考生和培训学员的吸引力。

作者:石瑞祥 姜丽萍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篇:企业与高校继续教育合作模式

一、现代企业与高校继续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知识更新速度要求越来越快,企业员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潜能。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对职工管理和技术的继续教育,有的企业成立了企业大学或者继续教育机构,加大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力度。我国继续教育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企业和高校是社会的两个重要的职能分工主体,高校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十分充足的养分。在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开拓中,人们很容易想到企业这块沃土,高校的优势是企业选择高校进行合作的前提条件。企业与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是双赢的结果,一方面,高校发挥了继续教育的作用,节约了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质量,提升了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参与高校的继续教育,为高校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经费,帮助高校在教学、科研等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高校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情况,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可见,现代企业与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实现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和双赢。

二、高校与企业进行继续教育的合作探索

高校与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提高高校的社会形象。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与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美国斯坦福大学将本校的工程专业课程进行资源共享,为硅谷的几千名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国高校与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和合作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在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1、树立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企业参与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不能盲目照搬本科教育或者专科教育的教学目标。继续教育的课时也要根据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需要,尽量迎合企业的需求,将授课时间安排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淡季。继续教育的授课内容要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企业产业结构转型、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经营水平结合起来,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为企业变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继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最新的、最前沿的管理思想和技术,还要注重受教育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

2、精选继续培训的项目

高校在对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要保持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具有长期研究的价值,而且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企业的一些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承接这样重大的培训不仅对企业有利,而且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也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和技术改造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因此,高校并不能单纯为了经济利益,承接一些过时的、淘汰的培训项目,也不能为了继续教育培训,忽略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毕竟高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要优先满足正规教学的需要。

3、采取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手段

与传统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同,继续教育对象是广大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或者一线员工,他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很难拿出大段时间进行集体培训,给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使得远距离网络教学成为现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利平台,建设和完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被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岗位需要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大大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集中培训中也可以大量使用电视、录像、VCD教学光盘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4、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监管

继续教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联合开展继续教育虽然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对它缺乏必要的监管,将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目前,有少部分高校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受教育者虽然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历证书,但由于参加培训或者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他们并没有学到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都无法得到提高。这样,企业不仅受了损失,高校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降低。因此,对校企联合开展继续教育进行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国家可以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与评估,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现代企业稳定发展中的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和生产实践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现代企业与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对智力支持。当然,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高校、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作者:田智律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