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讨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讨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由学校课堂向家庭课堂延伸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其中6一11岁的网民占7%;12一18岁的网民占47.2%。2010年,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从”.2%提升至86.5%,家庭做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定位由实用性课程目标向创造性工具目标转变

随着计算机课向信息技术课的转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定位在不断变化。

(l)计算机的实用性课程目标:偏重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的创造性工具目标:弱化对中小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教育目标被重新定义为工具功能,即注重通过计算机这一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兴趣。

3.中小学计算机文化形态教育

计算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计算机应用把人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多的去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和形成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文化观念。在计算机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应加大对学生计算机文化的教育,正确理解计算机在道德、文化、人性、科技等多方面的渗透。

4.计算机教育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l)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思维,实现计算机文化在自己领域内自己课堂上的有效渗透,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课程管理:依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的,将计算机文化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全过程。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应用技能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的关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论

计算机课堂为培养和训练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平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战略创新的发展模型,打开思维,主动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力点,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为抓手,以计算机教学为辅助手段,不断创新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才能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作者:田小鹏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