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

摘要:

文章通过探讨综合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等多个层面的异同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育需求,重点从不同专业需求出发,提出了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路,以期对发展专业美术院校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所助益。

关键词:

专业院校;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知识逐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术。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已有很大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通过设立多项“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促进计算机与各个学科交叉渗透,很大程度上改观了传统计算机工具论的狭义理解,从而使计算机领域的计算思维逐步抽象成为各专业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颁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明确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方向,探索多种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推动计算机教育发展,针对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了相应白皮书报告,内容涵盖理、工、农、医、文、商等多个学科方向,极大地规范了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但在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方向的情况下,报告并没有将其独立提及并给予相应教学指导意见,艺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仍处于自主探索阶段,良莠不齐。尽管专业美术院校与综合院校在专业需求、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专业美术院校在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服务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上又可借鉴综合院校的方式和方法,两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异同点研究意义深远。

一、综合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国内综合院校针对全员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院校相继在几乎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添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相关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高校自身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模式,并催生了大量有关计算机教育现状比较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模块化、层次化、1+X等教学实践应接不暇,改革成果颇丰。笔者研究这些课题发现,多数的研究视域集中在综合院校的自身教学上,而综合院校一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分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两大类型进行教学,很少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需求进行细化,基本上依旧是全体文科类学生同上一门课、同用一本书,除了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内容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以至于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学时被迫压缩的现状。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普及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改变外,在其他多个方面也亟待改革。

1.教学内容多年来偏重技能,坚持一刀切

综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一直停留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三大模块上,部分高校增加的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等相关内容也相对单调且缺乏吸引力,所授内容以讲述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和概念为主,更多的是强调操作技能的掌握。所有专业一刀切的做法难以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未能在专业融合的更高层次上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2.教学模式固化,案例以验证为主

综合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开设课程开始,一贯坚持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授课辅以机房实验验证和设计。随着教学实验条件和网络环境的改善,部分院校采用直接机房授课或者网络MOOC平台等教学手段,但归根结底脱离不了通过实验案例验证教学理论的教学思路,课程实验缺乏创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难以自行解决。

3.知识与学生专业脱节,计算机工具论思想难除

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使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两者的教学内容存在越来越多的重叠。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均由计算机学院或计算机教研室、信息教育中心等部门负责安排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大纲并制订教学进度,也就是由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决定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什么、如何学、学多少的问题,无法完全针对学生专业安排课堂内容,致使学生未能学习计算机与专业交叉应用知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郑莉教授曾发文论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育目标方面的改革方案,主张以计算机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为引导,改变以技术和操作实践为重心的教学理念,教授学生研究方法和思维,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为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应用提供科学、全面的知识储备奠定基础。

二、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国内有关美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九所著名的专业美术院校,综合院校内所属的美术学院虽然安排有相关计算机教育课程,但无论在学生规模、学科发展、专业需求、教学内容、知识深度及师资力量上均与专业院校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观念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学投入和发展、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多模仿综合院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没有形成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明确把握美术院校的课程定位、专业和学生特点的特殊性。

1.从课程定位出发,促进计算机与艺术的融合

比较综合院校和专业美术院校在计算机教育体系上的诸多因素,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所开设的相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其定位与综合院校强调技能操作和等级考试为主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对美术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起到引导作用。艺术教育中的计算思维发展研究和抽象能力的提升倘若在短时间内没有有力地促进艺术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专业美术院校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工具论思想就难以纠正。近年来,计算机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包括非线性编辑、3D打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媒体艺术,这些都是计算机技术渗透现代艺术的有力佐证。因此,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定位,应寻求体现美术学院的特殊性,研讨与艺术挂钩、强调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思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使计算机课程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作铺垫。

2.从专业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和素材

美术院校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与综合院校专业差异不同,其专业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绘画,因此,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教育的需求也具有共性中的细微差异。如,国画专业强调抽象思维学习,雕塑壁画专业强调造型和仿真技能,美术学需要光与色彩、结构方面的知识,动画专业更关注3D、CG、后期处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找到它们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调整并提出不同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扩展教学内容,专业之间共性的成分则可以相互参考。

3.从学生特点出发,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美术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对直观性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比较感兴趣,对专业外的大篇幅文字和理论往往难以专注,因此对计算机理论课程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巧妙应用教学艺术,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适当跳出课本,寻找生动的教学素材对理论进行阐述,将计算机学科抽象和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转变成可以通过视听理解和吸收的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绘画类和设计类相关专业因为平时接触和应用计算机存在差异,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兴趣也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因材施教。绘画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细致、耐心地讲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设计类专业学生平日较多的课程教学都需要用到计算机,故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扩展,灵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独有的素材资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自主提升计算机水平。

结语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综合院校相比,既存在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又具有独特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特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综合院校应改善以技术和操作实践为重心的教学理念,细化专业分类,分层次教学;专业美术院校则需要从课程定位与专业、学生特点出发,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化素质教育,而应该寻求与计算思维的结合,强调学科交叉的深入应用,使计算机课程成为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赵锋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注: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B145)。

参考文献:

[1]陈玉程,曹世华.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计算机教育,2013(10).

[2]郑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探讨.计算机教育,2008(15).

[3]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

[4]冉德玲.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探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

[5]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