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初探(5篇)

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初探(5篇)

第一篇:高校美术基础教育论文

一、明确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概念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堪忧,高考“美术基础”试题几十年不变。一方面,很多学生与家长觉得学美术或设计便于就业,或被名家作品高价拍卖效应的功利性迷惑,结果出现了盲目跟风;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鼓励学生学习美术,很多美术感觉较弱但文化课成绩还可以的考生为了确保能够考上大学而去学美术,很多对美术没什么兴趣,学习美术成为急功近利的升学“捷径”。由于高考的捆绑,考什么练什么,考前产业遍地开花,畸形儿“魔鬼式”强化培训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素描头像考试科目的训练,五官分解如同机器生产的流水线,而对于色彩明暗与关系的把握,如同数学公式般的教条背诵,成千上万的人画着一种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强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实”,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结构、透视、比例、质感等,对对象观察、认知以及造型观念、造型方法则缺乏体悟而远离艺术的本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复相同的生产流水线,仍以写实性训练为主的素描、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继续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动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训练,可能性、创造性在课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炼“基本功”中耗尽,导致模仿套用,投机取巧,艺术思维也陷入这种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识,要么像老师,要么像国内外某种已有的风格。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对进入高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归类性引导,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础阶段性过程:开始阶段可以形式多样地自由发挥,发现优点,过程阶段为扬长避短做准备(交流、认识、理解、消化、倾向显现的把握),结果阶段是表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而有一个不同于高考应试基础的开始。第一,美术基础教育首先是通过感知与操作训练来认识和理解对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广阔的制作、组织、表现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扩大教学的知识面,突破简单的、固有的、封闭的再现与模仿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为例,对造型要素的点、线、面、体、肌理以及材料的认识,这比一味写生或死记硬背结构、透视、比例更加符合艺术原理。如对于线条在形态属性、情感属性以及艺术属性演绎的认识等。第二,学习丰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认识基础绘画中表现取向上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画面文本等,理顺画面表现的着力点,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综合运用这些关系去解释、表达、体现特定艺术内容。从形态到观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与内涵,如写实的、写意意象与意向的表现性、设计性等。第三,熟悉并运用相关的审美法则。有意识提炼、丰富形式美法则并灵活运用,了解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特点,丰富表达的手段。增强对色彩、线条、质感、形状、结构和空间等视觉元素及架构的敏感与审美过程的觉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以无法为法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第四,丰富美术基础教育途径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利用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有的艺术考察、展览观摩、外出写生、创意竞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对艺术考古、美术批评、历史及哲学方面,国学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从石窟艺术、寺观佛像壁画、古代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碑碣、民间戏剧等造型中体会民族文化艺术造型特征。第五,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培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方向性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要极其重视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社会现实中与图像、符号等相关的新媒体艺术材料的基础性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及引导。避免亦步亦趋的“风格”“帮派”与急功近利的符号化的标签,透过浮华的“当代艺术圈”或热闹的拍卖市场,从中看到学生美术基础的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当代艺术表达已经步入日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传播性的多元途径。美术基础教学中更应关注不脱离时代、环境、媒介与材料以及与诸多因素关联的可能性问题,当代艺术所主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种可能性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价值导向,因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续性、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美术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与艺术史式的导引中渐进(甚至是淘汰)进行,到高年级的学生会延续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系统,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就在其中体现,而不是一刀切、强扭到毕业,以一纸文凭进入职业领域。我们的学院美术教育是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而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中国当下的美术学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即“创造型”(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的美术史继承、美术创新与应用并置。当前美术运行体系是一种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当代艺术应呈现出多元的绘画传承与衍变。应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元性内涵,形成对当下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灵景观转换为艺术创作作品而具有启发性、可能性的阐述、解读、呈现,生发个性独特的艺术情感与观念,折射社会生活、生存经验、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造魅力。

五、结语

我们越来越看到“观念的更迭,技术的转换,多元价值观和自由创造精神,在当代文化中有不可或缺的普世性”。基于此,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方式与表达都是多元的,而要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传媒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充分了解,通过艺术实践摸索、沉淀获得经验并应用到相关创作过程或领域里,克服无关联性的语言技巧,才有可能超越因循相袭,发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新方法,形成与素质、专业、能力以及价值融合的开放性艺术教育格局。

作者:巫大军 邓丽娟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之思考

首先就是要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中美术公共课既要区别于本科教育,又要有异于传统美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方向,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来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美术学习,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丰富个人情感世界。有丰富情感的人,对别人会有同情心与爱,对社会有责任感,能宽以待人。对自己会树立高尚的追求和理想,并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美育能培养坚强的意志,润泽纯美的心灵,鼓舞执著的追求。使人知难而进,不断进取。精神世界的充实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会令人全身洋溢着自信的气质。并乐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追求,在物质世界里奉献。其次要求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理论讲授方面,由于美术专业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和教学时数的差别,教师不应按照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学那样注重史论的系统性,而是要有选择性地注重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大多数同学都存在着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好奇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想知道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在具体的讲授内容方面应注重经典艺术作品的选择。在解读的过程中,除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外,更应该注重对艺术家生平、趣事、艺术经历、成长过程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的讲解。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把备课经历投入到相对“较小的视野中”,能够把一位大师当作一个专题进行讲授,甚至是一件作品作为专题来讲授,无需过多的重视史论的系统性。第三,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里,而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面对艺术品原作。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址主要集中在城市,各地大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美术馆或是博物馆。加之,国家已经免费开放了博物馆和省级以上的美术馆。这就为我们这种教学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教师应在展品的内容与时代性方面,有选择定期地带领学生去参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与他们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展览。博物馆、美术馆的整体氛围与感受,必将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艺术作品原作的视觉冲击力将会更大程度的感染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使其审美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让高雅艺术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教师应培养学生经常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的习惯,长此下去必将对学生未来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最后要注意的是美术基础教育不能脱离人文背景。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都离不开一种背景。

具体一点地讲,美术基础教育,不仅是对于美育能力的培养训练,更是对美术修养、艺术思维的培养训练,两者互为补充。然而就目前的美术基础教育而言,则相对缺乏对于美术修养、美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反而过多地偏重于应试技能的训练,这样使得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滞后,对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除了在学校进行美术基础教育,其实我们身边的居住环境对我们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加强城市环境设施,小区绿化,社区小品,广场雕塑,主题公园等。这些因素都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也反映着市民的精神面貌,并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这些城市文化对市民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要让人们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中。21世纪是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通过美术基础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与时俱进,为跨出坚定的时代步伐做好准备。假如我们社会各界都能不遗余力,努力达成共识,那么全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复兴终将梦想成真。

作者:张静 向耘郎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关于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建立导师制的重要性

摘要: 美术课程的基础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展开,美术教育观念意识需要改变;教师综合素质需优化和培养;基础课教学应建立导师制度。本文通过以上几点分析从高校美术基础发展教育观念等方面提出有效实用的对策。

关键词: 美术教育;基础课;改革;导师制;观念意识;素质优化

0引言

现今我国艺术文化与经济快速发展为美术人才早就了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创业机会。现在社会需要着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美术人才。从各个美术高校情况来分析来:学生入学数量逐年增多,但具备高水平美术能力的学生却逐年萎缩;他们在意识上往往轻基础课程素描和色彩。重专业油画或国画;从学习美术到进入大学,基础课的训练时间相对集中,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面接触相对狭隘、针对以上情况,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便成为一个关键点。

1美术基础教学中观念需要转变

现在高等院校在美术专业设置里基础课的训练中还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在教学内容上都要求能够体现写实、具象、发散的相关训练内容。在加强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训练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前期实践证明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必须清楚的明白和认识作为基础训练,不单单是美术初学者跨入大学的敲门砖,更是一名成功美术工作者提高艺术表现力和不断精炼艺术语言的重要积淀。现在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现今的大众性教育,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都应有新的思维方式换个方式分析现象与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互动关系,学生不能被动的“听”有主动的“学”使学生重新能够认识到基础课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艺术家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及客观对象的认识,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观察到理解和运用,最终能系统的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与构成要素,使基础课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为融为一体,综合全面地分析素描和色彩给人的视觉效应、心理感受和情结反应。

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前苏联美术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重大影响,直到今日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基本还都继续沿用前苏俄的契斯恰可夫基础素描教学体系,具象、再现,完整呈现成了美术绘画唯一标准,大众好像更容易接受传统的美术表现形式,对一张美术作品的评价只从简单的外形上看以画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精神内涵所具备的的神似往往都被忽略不提,虽然在改革开放时期西欧国家的现代艺术对我国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国内某些艺术团体也有一定成就,但对于西欧国家的各种艺术观念与艺术形式。在学术界、教育界里还有争议,不能影响和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去。这种现代艺术在我国发展了一段时间和折腾后慢慢重归平静,具象写实仍然还是占有一定重要地位,基于美术教学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基础课教学中贯彻“宽专业、厚基础”的方针,在基础课的教学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至关相关重要,教师高水平的美术能力是保证优良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知识的掌握有赖于教师的静心传授。

2教师综合素质需优化和培养。

“教育大业,以教师为本”。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和培养美术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良好的师德。美术专业过硬,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教学艺术和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培养和优化美术教师素质,就要改革美术教育,培养具备综合优良素质的的新型美术教师;要加强在职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适应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本世纪把全面开发自身创新潜能作为教育的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释放独有的潜能,首先要有大批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面对未来的教师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开拓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地吸纳更多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课程综合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的眼里,教师似乎无事不知,学生也喜欢知识渊博的教师。教师平时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种知识,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会迅速向纵深发展,从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资助和鼓励教师搞美术创作,提高专业绘画能力,调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人才的同时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训练,比如去国外高校进修相关美术专业,我们还要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尽可能尝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丰富课堂内容。

3基础课教学应建立导师制度

在基础课素描色彩的训练上建立导师组,使学生从观察到感受,从想象到创造,都有导师实施引导从而在训练塑造握物体造型时候有着良好的正确方向发展。所谓导师组也称为工作室制,让由高职称的教授或副教授带队,带领若干名讲师或教学教育骨干组成具有特点的学术教学实体,对本导师组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改变过去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实体。这种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给教师的发展提供机遇。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学”从属于“教”的僵化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需求,多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具有现代意识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需求,多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具有现代意识教学观念。当然,任何一种新的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的观念的抛弃,改变多年来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是对自己教学观念的重组及“格式化”。综上所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提高并加强基础教育实施以上三点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而现今的高等师范类美术基础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建立导师制的是美术发展也已成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孙威.高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调整[J].美术向导,2007.1.

[2]王建峰.“素描基础”教学探索.艺术教育,2007,3.

[3]刘思智.关于改革高校美术学专业美术史论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22.

第四篇: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创新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艺术创造是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突破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审美的情感传递以及教学内容创新、方法应用、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评价的创新,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对美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教育;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关键

创新是赋予教育的最关键的生命力。原有程序化、公式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是会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改变,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师,需要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动态以及中国当代美术思潮的最前沿的动态,并结合新课改的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在这种趋势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以适应发展。应让学生多参与互动,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实践中鼓励个性的张扬,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唯有创意才能让艺术充满生命的张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高校教学中,美术教学以其学习艺术创造的基本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

在创作课上,以形象思维的思维特点,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想象关系密不可分。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最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创新思维也应有独特性。诸如写生课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眼睛和思维以及手动的巧妙结合,鼓励学生经常画速写,养成日久天长的画速写习惯。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能让艺术走的更远。不管是速写素描的黑白灰还是色彩的冷暖调子,学生面对画纸,都能自我的变现自己,在画中能看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理解和特色,“我笔画我心”,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美术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美术基础教育是美育的基础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容易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可使美术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不但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提高,更为积累了实践经验胜任今后工作岗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有两点是尤为重要的:一是实践性教学应该注重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应该紧密结合;二是必须强化美术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先让学生在教学中理解并消化基础知识。三是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创新思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更好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并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能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交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贯通的。

三、美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通向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桥梁

定位在创新教育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内容,与一般知识教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直觉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美术的教学内容与设置紧紧围绕审美情感这创新的目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新鲜活泼、向上发展的原则进行美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

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投入到审美、动手实践、创作等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是特殊的变革,课堂是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个性化的体验中,给学生提供各种的尝试和表现体现的机会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是思维。美术基础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利用网络、动漫软件等多媒体工具,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上,提高创新的美术基础教育水平。

(三)角色重新定位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

中国教育已经发在了几千年,一直以来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等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被动接受安排。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划分了教与学的界限,把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受教分离,师生各司其职。而创新教育的创新模式,强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成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角。信息社会讯息万变,很多知识的途径不完全依靠书本获得,二可以从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获得,创新美术基础教育课上,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说教式嬗变,学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重要。这就对教师的要求重新定位。创新教育下学生为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均可让学生参与。从而更好的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挖掘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做到学有所长。

(四)创新能力是教学评价用以检验美术创新教育的效果

创新的教学评价是美术基础教育的特点,培养创造性尤为重要,遵循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其发挥的空间。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一点不同之处是感性和个性特征突出,和其他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张扬更应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在大方向也就是内应荣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独立的创作,对那些能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后的一种高级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有机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技法学生的来创新意识。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思的培养,观察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进行“宇宙一样漫无边际的思维”,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效果。

美术基础教育的初期阶段很多时候是技法上的模仿,到了教学的中后期,就要坚决摈弃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扼杀学生独创性的做法。21世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千姿百态的艺术语言百家齐放,我们应该从形形色色的信息中总结和借鉴,运用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上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这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教育时时要创新,创新也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所在。美术基础创新教育对现代美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创新所追求的目标也体现了美术基础创新趋势,也为今后的就业或艺术道路上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金生.论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J].山东电大学报,2008(3):33-34.

[2]周飞战.高校美术教学的数字信息化策略[J].艺术教育,2006(9):108-109.

[3]刘智勇,侯凤翔.浅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理论, 2007

[4]守恒,查啸虎,周兴国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一、创新思维是美术教育的关键

创新是赋予教育的最关键的生命力。原有程序化、公式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是会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改变,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师,需要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动态以及中国当代美术思潮的最前沿的动态,并结合新课改的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在这种趋势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以适应发展。应让学生多参与互动,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实践中鼓励个性的张扬,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唯有创意才能让艺术充满生命的张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高校教学中,美术教学以其学习艺术创造的基本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

在创作课上,以形象思维的思维特点,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想象关系密不可分。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最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创新思维也应有独特性。诸如写生课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眼睛和思维以及手动的巧妙结合,鼓励学生经常画速写,养成日久天长的画速写习惯。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能让艺术走的更远。不管是速写素描的黑白灰还是色彩的冷暖调子,学生面对画纸,都能自我的变现自己,在画中能看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理解和特色,“我笔画我心”,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宣泄。美术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

(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美术基础教育是美育的基础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容易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时间可使美术基础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与实践课程合二为一,不但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到运用、检验、提高,更为积累了实践经验胜任今后工作岗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有两点是尤为重要的:一是实践性教学应该注重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应该紧密结合;二是必须强化美术基础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先让学生在教学中理解并消化基础知识。三是使其在动手实践训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创新思维、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更好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并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实践性教学所达到的拓展课堂教学功能,开展创造了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能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活跃思维不足的消极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交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贯通的。

三、美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通向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桥梁

定位在创新教育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内容,与一般知识教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直觉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美术的教学内容与设置紧紧围绕审美情感这创新的目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应遵循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新鲜活泼、向上发展的原则进行美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

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投入到审美、动手实践、创作等各种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是特殊的变革,课堂是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个性化的体验中,给学生提供各种的尝试和表现体现的机会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是思维。美术基础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利用网络、动漫软件等多媒体工具,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上,提高创新的美术基础教育水平。

(三)角色重新定位的创新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

中国教育已经发在了几千年,一直以来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等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被动接受安排。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划分了教与学的界限,把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受教分离,师生各司其职。而创新教育的创新模式,强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成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角。信息社会讯息万变,很多知识的途径不完全依靠书本获得,二可以从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获得,创新美术基础教育课上,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说教式嬗变,学生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重要。这就对教师的要求重新定位。创新教育下学生为主导作用,包括教学的主导,确立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还有选择教学方法均可让学生参与。从而更好的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挖掘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做到学有所长。

(四)创新能力是教学评价用以检验美术创新教育的效果

创新的教学评价是美术基础教育的特点,培养创造性尤为重要,遵循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并给予其发挥的空间。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一点不同之处是感性和个性特征突出,和其他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张扬更应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在大方向也就是内应荣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独立的创作,对那些能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后的一种高级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有机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技法学生的来创新意识。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思的培养,观察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进行“宇宙一样漫无边际的思维”,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效果。

美术基础教育的初期阶段很多时候是技法上的模仿,到了教学的中后期,就要坚决摈弃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扼杀学生独创性的做法。21世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千姿百态的艺术语言百家齐放,我们应该从形形色色的信息中总结和借鉴,运用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上来,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这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教育时时要创新,创新也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所在。美术基础创新教育对现代美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创新所追求的目标也体现了美术基础创新趋势,也为今后的就业或艺术道路上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