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一、对政治教育专门研究的必要性

1.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着手,对其核心内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既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维度和学术路径,也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必然过程。

2.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6个方面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并号召亿万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旺盛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不断激发并调动亿万人民在政治实践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发挥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其中,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激发他们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加强政治教育,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不断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治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重要的任务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总体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在这一意义上,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

3.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是把握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本质差异的内在要求。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差异一方面源自于人类社会对政治与道德内在需求上的差异,表现为两者调节人类社会关系领域和内容上的区别。政治调节的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政治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相比较而言,道德的调节范围远比政治广泛得多,其所指的范围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这个角度,去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其研究的中心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施教规律存在着本质差异。政治教育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要求,并对现存政治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认同主要源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执政绩效。因此,政治教育的实施总体上依靠统治阶级掌控的国家机构、机器和工具等外在的力量,一定意义上就是由国家来实施。道德教育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是经过外在的道德评价和个体道德自省,最终体现个体道德修养自觉性的过程。社会成员广泛的道德认同源于社会舆论、道德风气和内心道德信念。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内推力及施教规律上的差异,成为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可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要求有系统、专门的理论进行指导。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中,对其所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主要内容开展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必然之势。

二、政治教育学及其学科归属

一门新学科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围绕学科研究对象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总结实践经验、整合汇聚理论观点、揭示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其目的是促进学科领域的相关概念、观点、理论进一步专门化、系统化与科学化。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的基本目的同样是促进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系统化与科学化。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即建立一门政治教育学。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能否建立起相应的政治教育学,是由政治教育相对独特、清晰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政治教育学将主要围绕其特殊的研究领域——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辨析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揭示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探索确立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建立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进而构建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学科体系。一门学科建立的指导思想、学科前期的经验积累、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基本内容、学科建设的基本方法,以及学科涉及的领域等,一定意义上都是在探索厘定学科归属过程中,逐步框定、筛选、澄清、明确、并确立下来的。因此,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必须首先确定其学科归属。同时,确立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对于把握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探索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学术观点,确立政治教育学学术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是科学门类深化细分的必然结果。探索确立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有必要考察近现代学科门类基本概况与趋势。近代自然科学最初在西欧产生。在此之前,科学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直到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科学门类的产生、划分由此起步。科学发展至今天,门类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完全不足以表达对科学种类的区分。在我国,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科门类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13个学科门类。各门类之下又设置110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已多达几百个,同时,各高校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二级学科(专业)之下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门类的划分、深入、细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进步并迈上更高层次的必由之路。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到学科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可见,任何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都历经了从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由宏大抽象到深入具体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演进,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理论指导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以及学科专业的深入与细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成为探索政治教育学学科归属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当前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主要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之中。探索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还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入手分析。前文已经述及,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内容开展专门研究的过程,有助于探索和揭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各自的、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矛盾和规律。从学科隶属关系上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上位学科”,其研究和揭示的规律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集合体普遍存在的一般的、共性的内容和规律,那么对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其形成的相应的“下位学科”开展研究,探索和揭示的则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各自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在规律。我们试图建立的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是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探索的是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个别的、特殊的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所包含的内容所形成的相应的学科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上位学科”和“下位学科”之间的关系。可见,从学科的归属上,本文探讨研究的政治教育学,这一“下位学科”(或称为学问)理所当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上位学科”之下。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一级学科之内,按照归类的基本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下位学科政治教育学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从政治教育学效果上看,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将会推动其“上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化发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研究过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科细化,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部,分别对其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进行研究和比较,探明各自的基本内涵、特点和规律,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进程和共性规律进行更高层次提炼、概括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深化与细化的必然趋势,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的政治教育学,与其“上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相比,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共同属性,如阶级性、实践性、价值性、科学性,同时更具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

1.政治教育学的专属性。学科专属性是指一门学科有且独有的属性,它是一门学问或者一个理论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的条件。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其学科专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二是对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形成独特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独特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指通过对某一领域长期的科学研究积累,形成了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则、规律、方法论等组成的知识系统即理论体系。其中对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特别是最终确立的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将成为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对这两个专属性特征进行阐述,其中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得以展现。

2.政治教育学的人本性。这里的人本性,即以人为本,是指人在特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一定意义上,政治教育学的人本性是由政治实践发展中的人本性决定的。当今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确立并快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公民参与民主政府的治理意识和能力作为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和社会治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早在2300多年前,儒家先贤孟子就得出治国理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论断。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发展,2003年同志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确立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政府和社会对人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受关注的程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实践发展的人本性,客观上要求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同样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只有在政治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才能在政治实践中真正展现出来。

3.政治教育学的时代性。所谓时代性,即事物具有所处时代的鲜明的烙印和特征。政治教育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等都应是时代的产物。比如,在政治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现状的认知教育等,还要包括体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及公民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的认知教育、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以及社会成员在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等;在政治教育方式上,不仅需要通过“灌输”使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需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其描述、解释、分析、评估、判断现实政治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在政治教育的目标上,不仅仅是使社会成员对现实政治产生认同,更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引导激发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自治与治理,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此外,从“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隶属关系中不难理解,探索和建立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性研究。这一自主性研究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当前我国政治实践及其发展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为依据,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目的,借鉴参考国内相关学科和其他国家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构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过程。

作者:傅安洲 黄少成 阮一帆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