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特征及教育学

国民性特征及教育学

一、我国国民性的特征

(一)我国国民性的优良特征

1.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老子亦讲“和”,《老子》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亦是“和文化”的体现。

2.孝悌为先

中国有句古话:“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其意是,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俗话说:“父母在,不远行。”寓意是,父母在世,作为儿女的不能离开父母,不能走得太远,要在父母身边尽孝。虽然,传统的东西,在岁月荏苒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不被遵循,甚至被摒弃,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创新,孝道是改变不了的,它是做人之本,做人的基石,这一点如果做不好,其它的也就暗淡失色。

3.自强不息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处事,就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点,其一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为后人继承和光大。正是凭借这样一种坚强的意志,中华民族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维系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国民的“劣根性”

1.保守、封闭

中国古代采用的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耕作方式,因此经祖辈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耕作方法为子孙所推崇。掌握生产经验的老人常常受到人们的尊敬,久而久之,社会上就形成了尚古守旧的习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它的整个生产过程几乎是完全封闭的,家庭内部的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就足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往来交流比较少。

2.爱面子、重形式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政要到平民百姓都讲面子。好“面子”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重形式。面子问题渗透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旧时地方官被杀头时还要穿戴官服,为的就是保住面子。平民百姓中,即使生活再贫穷,婚丧嫁娶、过周岁等活动都讲究排场,讲究体面。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很注重面子、形式问题。送人礼物时会特别注重礼品的包装,甚至有些礼品的包装费用比实际的东西还要贵,为的就是形式上好看。

3.官本位思想严重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流传。几千年来,人们历来最喜欢的职业是当官,在传统中国人的心底,似乎存在这么一种意识,即当官就能发财、当官了才能光宗耀祖。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了做官,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科举考试,只为高中,谋个一官半职。而现代社会,最热门的职业就非公务员莫属了,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会参加公务员考试,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就业局面。

二、对“国民性”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国民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大多数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国国民素质的体现。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价值而设计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指我国国民)的素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与国民素质的高低分不开的,而国民素质的高低和科学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既要成为我国优秀民族品质的继承者,要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改造者。首先,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国民性的优良特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它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促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人民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以和为贵、孝悌为先、自强不息的优秀国民品质。新时代的教育更要教导下一代继承和发扬我国国民优秀的品质特征。一名优秀的教育者,理应为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做贡献。其次,教育要摒弃和改造我国国民的“劣根性”。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迫害和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国民性格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也存在着不好的一面,如我国国民比较保守封闭、爱面子、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等。承认国民的“劣根性”并不是对我国优秀民族精神的否定,本着民族文化反省的观点,对我国国民“劣根性”的改造尤其重要。教育要把改造国民性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在改造国民性的过程中要特别要注重德育的作用。只有经过这样辩证的反思,才能办好我国的教育,才能发扬我国的国民精神。

作者:王文娅 陆呈衍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