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应用(3篇)

高等教育教学应用(3篇)

第一篇:高等教育教学与移动教学应用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移动教学助手的蓝墨云班课平台能很好地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对移动教学平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

移动学习;蓝墨云班课;教学设计

1蓝墨云班课平台简介

蓝墨云班课平台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内外教与学活动的移动教学软件。该平台能够很好地将日常教学活动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使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更加方便。蓝墨云班课平台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可以上传文字、图片、微视频、音频、网页链接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②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平台上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可以让课堂充满乐趣;③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参与教与学过程、及时交互的需求;④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⑤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蓝墨云班课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蓝墨云班课平台所提供的资源以及丰富的教学活动等功能,为师生融合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笔者将以《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的“经典进程的同步问题”为例,介绍蓝墨云班课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课前利用推送的资源,进行学习

在“经典进程的同步问题”中,“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和“读者-写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为了突破这两个教学重难点,在上课前,教师将有关这两个问题的微课以及本节课的课件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平台的“资源”中,并且将网上搜集到的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精华帖子连接到资源中。教师还通过该平台发送通知提醒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看到每位学生对课前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况,对没有学习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功能来提醒他们学习资源。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方便有效地对学生课外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讨论活动,让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到讨论区,有同样疑问的学生可以给相应的问题点赞。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对讨论区中的问题进行汇总,以便在课堂上展开深入的讨论。

2.2课堂上交流讨论,深化理解

通过课前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的课堂学习效果。上课时,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签到功能对学生进行方便快捷地考勤。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课前的学习进行测试。通过各项答案所占的比例,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之后,教师与学生对课前在讨论区中汇总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对于难理解的问题,教师通过列举类似的生活实例进行生动而深入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现场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在该平台上自由发言。教师能够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同步查看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在头脑风暴结束后,学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回答,还可以为自己满意的答案点赞,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蓝墨云班课平台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得师生可以在课堂上灵活方便地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有趣。

2.3课后通过测试,巩固复习

课后,教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开展测试,以巩固学生的学习。但导入测试题时,教师需要事先在电脑端网页版蓝墨云班课平台的试题库中设置试题。在“测试”中,教师可以将判断、选择类的客观题导入到“测试”中,在这里可以设定每道题的难易程度以及相应的分值,设置学生所见到的题目和选项顺序的随机性,设计做题的时间以及可以重复测试的次数,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中巩固知识。学生完成测试后,可以查看答案,得到及时的反馈。测试结束后,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数、班级平均分以及分数分布等情况。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测试”功能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教师的课后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方便、高效。

2.4教学评价

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混合之后的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学习中各方面的学习表现的价值判断,包括课堂作业、网络作业、回答问题、发帖次数、小组合作、测试等各方面的情况[5],同时也包含对该教学设计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相比传统的教学评价会更加科学、直观。对学生课前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资源时获得的经验值以及参与的课前讨论进行评价。课堂的学习,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考勤、讨论以及头脑风暴等活动所取得的经验值以及获赞个数和课后的测试情况来评价。这些评价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可以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其他的教学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创建课后讨论区,让学生在上面发表其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通过教学评价获得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教师后续教学改进的依据。

3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课后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高效。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有以下的问题与挑战:(1)蓝墨云班课平台所提供的数字教材还有待完善。如笔者所实践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目前该平台上还没有提供相应的数字教材。(2)学生不能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进行分组讨论,如果学生在课下进行分组讨论,仍需要借助QQ、微信等软件的群组功能。(3)教师需要转变学生所期望的讲授———接受模式的课堂文化[6]。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仍有一些学生不太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这也与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这种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其自身对学习的责任。

4结语

应用合适的移动教学平台将移动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又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这样的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将移动智能设备引进课堂,利用合适的移动教学平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大势所趋。当下,教师需要深刻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的内涵,掌握相应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将移动智能设备应用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不断优化学习效果。

作者:张茵茵 牛彦敏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慧,刘迪,高玲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

[2]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7):178-180.

[3]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4]原凌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蓝墨云班课在《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5(9).

[5]高瑞利.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6]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26.

第二篇:网络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摘要】

地方院校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相比起重点大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方面起步比较晚且投入少,在开展网络化教学创新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经验非常不足。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人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更为明显。笔者将从网络化教育教学角度出发,从而提出网络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基本观点,根据成人教育网络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化教育教学模式,为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化转型提供更为合理的思路。

【关键词】

地方院校;网络化教学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地方院校是我国成人高等院校的主体,承担了服务地方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重大责任,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在利用互联网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时没有太多的经验[1]。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师资力量、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和办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学习现成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研究网络化教学创新模式能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成人高等教育就小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最为突出问题是:1.1教育教学组织困难,考试表面形式比较普遍;1.2学生到课率比较低,工学矛盾越来越大;1.3优质教师资源紧缺,在函授站学习的学生很难听懂名师讲课;1.4函授站诸多专业招生规模比较小,教育教学成本比较高;1.5函授站点分散打,教学水平不一。由于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信息资源丰富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受到大众前所未有的喜爱。近年来,随着慕课(MOOC)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为广泛。利用互联网开展成人高等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问题的最基本途径,从而创建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制度。上述模式使得成人高等教育能够成为各大研究工作者的共识。利用互联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基于此,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比较容易。

2.基于网络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模式

新的发展形势之下,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对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基于此,网络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当前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1成人高等教育引入网路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代远程教育的函授教育教学手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2.1.1学习时间受到限制,面授形式使得学生只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相关知识;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空间位置的显著,学生往往分散地比较开,所以自学很难得到教师地及时指导,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2.1.2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和成人自学的相关要求不够适应;2.1.3教育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地方院校的教师忽视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考试形式过于单一,注重理论,而轻实践能力。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校外函授学生总数与校内数量保持高度一致,在成人教育教学中表现为:校内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更为紧张,师资力量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更为紧张。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育和网络教育能够逐渐渗透到成人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微信、邮件和QQ等形式来发放相关通知。教师、学生和班主任等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网络形式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随着自媒体平台的逐渐兴起,网上用户数量愈来愈多,为成人教育的网络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2网络教育为成人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发展迅速,网络教育的出现为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网络教育的崛起为成人教育的网络化提供大量的深远,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截止到2016年10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58亿,从使用年龄结构来看,38岁以下网民是最主要的群体[2]。网络教育以强大的功能和廉价的方式逐渐吸引更多的网民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为成人教育网络化提供大量的生源[3]。

2.3网络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成人高等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适合学院的基本学习特征,从而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实用型人才。

2.4网络课程建设方案

网络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目标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目标:2.4.1近期发展目标;2.4.2中期发展目标;2.4.2远期发展目标。在近期目标中,一般以实现部分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为主;在中期发展目标中,以搭建成人高等教育导学模式教学平台的基础框架为主;在远期发展目标中,以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导学教育教学平台为主。在教育教学模式上,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转为网络化导学教育教学模式;在学习模式上,从面授为主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管理模式上,以教职工为中心的管理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为了配合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开展教育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和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结束语

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模式,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模式不够成熟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加强合作与交流。

作者:潘茜茜 单位:信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志国,崔亮,马水东等.基于网络化教学创新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5,35(1):32-35.

[2]宫丽华,黄涛.成人高等教育中“自主学习、多维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4,11(19):158-159.

[3]张丽英.成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1,16(1):68-69.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双重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找到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从结合点上把握特征、探索规律并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模式层面。本文在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实训真实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构建教育教学创新的机制保证。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模式;特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世纪之交迎来发展机遇,国家做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决策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大发展。1996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分别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开启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近年来,尽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也有若干争论,但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和职业教育属性的身份已经明确。据此,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尤其是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以及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已经形成特色,特别是经过2006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计划项目推进及整个战线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如何进一步落实到教育教学模式层面,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厘清,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双重属性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定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过反复和变化,在1998年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和高等教育新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运行、探索和发展。1998年《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板块纳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高职高专院校划归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完成了管理体制的调整。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以往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而现在所讲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多是基于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无论如何,高教性与职教性双重属性的理念仍然充分而明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也承担和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这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和第一位的职责,其他各种职能都建立在人才培养这个职能基础之上。

二、认真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前提

根据上述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的阐述,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找到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从结合点上把握特征、探索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还是从职业教育属性看,人才培养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任务,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基层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如果从高等教育这个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果从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无论怎样划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过程来看,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培养学术精英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面向应用、立足一线应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当然,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有以下几点必须正确把握:一是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尤其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上坚定可靠、身心上积极乐观、业务上精湛娴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适应基层一线工作和岗位需要,广泛开展社会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分析职业需求,用心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而为学生就业和岗位发展打下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要重视当期就业率,也要关注学生在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抓好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构建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以服务发展为重要目标

无论是从履行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还是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看,服务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构建和运行体系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开宗明义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理论上说,服务发展首先是服务人的发展,即服务青年学生从普通中学生向和谐职业人的转换,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握人才的需求。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发展,主要是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服务。

(三)与产教融合为基本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必须建立在产教融合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就是说,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性,引导高等职业院校走出校门,面向行业企业和地方,广泛交流并形成紧密型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现代职教集团,要大胆改革创新,建设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和机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有机体和共同体建设,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了解需求、开拓市场、积聚资源,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服务。

(四)以文化建设为重要内容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机构,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进行系统构建,创造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内容。要重点关注如何保持大学精神引领并吸收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的细化和具体化,如何构建起从文化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再到文化育人的体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有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五)把国际交流作为拓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整合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来改造和优化教学,以期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作用,这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拓宽视野,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当然,随着我国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角度、从为“一带一路”战略培养人才的高度,我们还可以向其他国家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以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三、多视角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和层次的统一,必须探索形成自身的模式,体现自己的特点,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统一起来,共同按照这个特征和规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和教学,具体地说:

(一)专业特色化

专业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特征。作为一个专业分类,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中十分重要,办学校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必须通过专业来体现,正因为这样,抓学校改革创新,首先是要抓好专业的改革创新。学校要生存好发展好必须把专业建设好,而专业建设好的关键是:第一,学校各项工作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科学设计若干结构合理的专业和专业结构,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资源结构,形成以专业为基点的教育教学链;第二,学校必须有自身的专业结构特色和专业特色,使专业结构特色化;第三,即使是一个相同的专业名称,在各个不同的学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向,形成专业特征,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课程精品化

课程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甚至缺少专业的概念和范畴,而相对比较明确的是课程组合计划。事实上,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学生主要是通过一门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学分的积累而完成学业,因此,教学的基础在课程,打造教学的特色也在课程,只有把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好了,高职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了基本的保证。为此,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设计和规划,院系要把工作重心放到课程建设上,要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用一门门精品化课程支持和支撑特色化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要舍得投入,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环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训真实化

重视实验室训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面向基础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重点所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坚持校内实训场馆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一起抓,并努力做到营造真实环境、真实过程,力争真实内容、真实流程,校内场馆要争取真实化、生产化、经营化,校外基地要实现教学化,起到真正的实践育人功能。

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要有机制保证

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的教育教学创新,不仅要认识宏观大前提,也要有具体抓手,更要有重点保证,这至少应包括: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大前提,教育教学工作总施工图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认真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办学理念,体现出学校特色和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好了后,要抓好实施工作,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落地生根。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从专业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目前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理念,一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理念和项目化课程建设理念。

(三)强化课堂教学创新

在“互联网+”教学浪潮到来之际,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一直存有争议,尤其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引入,有些人甚至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但我们认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阵地。应重视课堂建设,努力创建有特色的课堂,同时,积极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开展教学创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四)要积极开展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三课堂建设

如果把第一课堂界定为校内课内,第二课堂理解为校内课外,第三课堂则理解为校外,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也要重视第二和第三课堂。要丰富课余、发展课外,以第二、第三课堂的优异业绩和创新成效,为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创造条件,打好基础,真正把人才培养工作做好。

(五)要构建大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重视家庭和社会,要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育人机制建设,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尤其是要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的作用,重视校友资源在育人中作用的发挥,真正把立体化育人体系建立起来,努力打造高职院校高水平育人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努力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沈立君 单位: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高职院校教学规划编制的逻辑考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

[2]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

[3]陈小青.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4]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第四篇: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是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注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积累、动手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加快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加强对同学们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关键词: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0年兰州商学院校级立项课题“工艺实践实验室设立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艺术类创新型人才,在发展艺术自身教育教学中,遵循大众审美观念,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发展方向,将切实有效的理论知识和技法融入所开设的各个学科课程,突出技能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高考艺术速成班”成了目前美术招生考试的捷径,少则几个月的专业培训就能让美术学子打开走向艺术类大学的大门,这些学生基本没有足够的美术基础以及艺术底蕴,设计意识浅薄。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改革中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培养,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其次,要加强学生对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再来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一)组织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学习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授课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同学们去参观一些企业机构、优秀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或者艺术博物馆等等。在艺术设计老师的领导下,集体去参观设计类企业或者是优秀设计师的工作室,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设计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展望,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自己的思维发散到大的空间。同学们在艺术设计参观的同时,可根据所见到的作品或者艺术设计师展开谈论,了解艺术设计已经设计师这一职业,对学生们以后工作的方向有着导向性作用。兴趣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的动力,学习兴趣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动力,从而更好的学习创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营造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们在学习艺术设计中产生积极欢乐的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相辅相成,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兴趣永远是我们学习艺术最好的老师。

(二)提高作业要求,评价他人艺术作品

作业是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体现,是对艺术设计任务的规划总结。是同学们自身努力结果的展示。提高学生作业的要求,让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思考的内容更全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将是整个艺术设计任务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业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是通过作业体现的。同学们应该学会在这个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作品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不仅具有说服力,还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作业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作业的创新性,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成熟程度有关。每一个艺术设计作品在正式展示之前,学生之间的作品也可以相互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结合自身看法,对作业进行修改润色,对于专业的设计师,也需要内部进行反复推敲。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相比专业的艺术设计者,带领学生们对他人作品分析评价,提供学生们交流协作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们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在分析其他同学作品问题的同时,可以更清楚的发现自身在作品上的问题。通过修改,形式自己成熟的艺术设计作品。

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提升学生们动手和表达能力

艺术设计类学生中创造力是发展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各种要素的认识、理解以及表现能力,并且抓好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同学们各项综合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一教师为教学的中心,采取“填鸭式”的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这样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以学生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创新型的艺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通过结合市场的调查探索、案例分析明确设计的具体创意,学生描述自身创意的目的与特点,这要求学生不仅有灵活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能够清楚描述自己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描述的语言将会直接影响自身对设计的传达。表现能力是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度尺,是学生们应变能力的体现。

(二)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积累的能力

艺术知识的积累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跟他积累的知识息息相关,积累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积累,还有对设计师资料的积累、对设计历史背景的积累以及对个人作品的积累,这都是对以后职场上丰富的资源。学生对一些基础的知识积累掌握是很重要的,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设计是设计的意图,一步步走向成熟,更加明确一些艺术设计上的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认识的态度会不同,培养学生理清自身思路,对学生成长都具有很大帮助的。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尽量让学生自我发展,不可局限住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同学们开拓自己的思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

三、结语

关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但根本上要从学生出发,全面服务学生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艺术设计型人才。同时,加强艺术设计教师的文化修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工作者。

作者:吴兴玺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剑民,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09]

[2]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3]张斐斐、臧玉,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4]陈建,有关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为例(J),艺术科技,2016[11]

[5]高月红,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