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高等教育教学策略

聋人高等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解决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质量难以保证、对就业期望过高、就业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端正聋人大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即“应用为本”“创新培养”“德育为先”;并实施培养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策略,即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丰富聋人大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聋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聋人大学生就业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聋人;聋人大学生;特殊教育;教学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9592名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比2015年增长13%,1941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学习,比2015年增长16%[1],其中,聋人大学生占80%以上。如何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是聋人高等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只有提高聋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使聋人大学生平等地融入社会,顺利就业,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一、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从2000年开始,我国特殊教育的招生层次从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提升到本科教育。这为聋人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提供了保障,也激发了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为聋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聋人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测算显示,残疾人在业率为30.4%,聋人大学生的首次就业率为40%—50%[2]。这说明,即使聋人在校期间接受了非常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1.就业质量难以保证

调查显示,聋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为单一、重复的劳动,不但与在校所学专业无关,而且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聋人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专业培养,具备了基本的就业能力,但由于其本身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沟通交流不便,竞争力弱,阻碍了工作质量的提升。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很多聋人大学生本身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由于一些企业的社会接纳度问题,最终影响了聋人大学生工作的层次性。聋人大学生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发展空间狭窄,前途无法预测。

2.对就业期望过高

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拓展教学规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聋人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专业训练,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聋人大学生是聋人中的优秀群体,很多聋人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都抱有较高的期待。目前,我国聋人就读高等教育的专业大多是计算机应用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据调查,40%左右的聋人大学生希望从事计算机编程和艺术设计工作,30%左右的聋人大学生希望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3]。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聋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了。聋人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过程中抱有过高的期望,那么出现“低不成,高不就”情况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3.就业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聋人就业的模式主要有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三种。由于大部分福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困难,纷纷倒闭,所以集中就业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要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由于国家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有些企事业单位只是被动地应付国家政策,或为了享受国家待遇而有选择地接纳聋人大学生,使得聋人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不强[4]。我国鼓励聋人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聋人大学生缺乏经验,创业成功率不高。这很容易挫伤聋人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二、聋人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理念

如果不能实现聋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那么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影响聋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为了切实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聋人大学生,实现“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总体目标。

1.“应用为本”的理念

根据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理论教学强调学生对应用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而应用知识必须坚持够用原则,内容限定在能够体现学生专业的标志性应用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5]。聋人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更应如此,因为聋人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速度受到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无法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聋人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少而精,专业基础理论强调宽而实,专业技术理论突出应用性和职业导向,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2.“创新培养”的理念

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聋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分析,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聋人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发掘聋人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根据其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聋人大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聋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鼓励他们勇于挑战,善于探索,不断创新。

3.“德育为先”的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事业一直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理想人格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6]。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要求高等教育的德育内容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向道德实践和行为养成,要求将社会发展的新信息、社会道德的新问题纳入德育。聋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应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指导和校企合作等环节,培养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养,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提升聋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但可以保障其未来的生活,提升其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缓解社会发展的压力。聋人高等教育应该从聋人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在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促进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起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聋人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一目标的设置应基于聋人大学生自身条件,符合聋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首先,聋人高等教育在知识技能方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培养聋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教学模式,使聋人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训练,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其次,聋人高等教育在德育方面强调培养聋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积极挖掘聋人大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引导聋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聋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保证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其就业机会。最后,聋人高等教育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培养聋人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聋人大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避免在快节奏的工作过程中迷失方向。

2.丰富聋人大学生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特殊教育中,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与社会发展接轨。这极易导致聋人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降低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丰富聋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提高通识教育所占比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这一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内容宽泛,与专门教育有别。通识教育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将通识教育纳入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增强聋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聋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而为其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向聋人大学生导入通识教育理念,并且举行竞赛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聋人大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聋人大学生通过赛前训练活动提升自身技能,既可以让聋人大学生查缺补漏,又可以激发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以开设通识教育兴趣班,为聋人大学生的专业交叉学习提供保证,丰富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聋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就业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容易让聋人大学生内心焦躁,影响其心理健康。学校开展读书角之类的校园活动,让有共同兴趣的聋人大学生聚集一堂,彼此交流,既可以培养聋人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让聋人大学生找到归属感。教师要及时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聋人大学生解答疑惑,减轻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为聋人大学生开设专业的心理课程,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教师,有助于聋人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保持正确的心态。最后,开设与企业结合的“订单式”培养的特色课程。将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要求,不但可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岗位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节省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聋人大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聋人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聋人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构成很大障碍。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无法克服这些障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聋人大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聋人大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趣味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及联想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聋人大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四、结语目前,提升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确实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丰富性、理念的先进性、目标的适用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一定可以提高聋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聋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31)[2017-10-03].

[2]娄星明,黄锦玲.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6(3):131-133.

[3]孟繁玲.河南省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29-231.

[4]童欣,邵辰,张诗晨.团体辅导在聋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探索,2014(2):141-143.

[5]陈云棠,俞华,张永博.“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38-40.

[6]封杰.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浅析[J].知识经济,2011(8):154.

作者:孙威 单位:绥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