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摘要:由Kumaravadivelu创建的后方法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理论的一个最新发展。它超越了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强调方法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为外语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全面认识与了解该理论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从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后方法;外语教学;综述

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诸多方法的产生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到近期曾盛极一时的交际法等均是如此。这些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但未能完美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也倍受外语学者的批评与质疑。针对这种问题的出现,Kumaravadivelu创建了后方法教学理论。它寻求的不是某一特定的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教学情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的创建与实践重要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

一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历史背景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不是被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有由其理论基础及发展的必然性的。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历史演进

外语教学方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世纪就有以希腊语为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步骤。随着社会的发展,16世纪到19世纪,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开始受到重视,并形成一些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交际法、自然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任务教学法、内容教学法、社团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不断涌现与更替也说明了一个现象:人们总在不断地寄希望于一个新的方法,完全否定一个个旧的方法,希望能找到一个最完美的教学方法。可外语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关系到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单个方法并不能完全实现外语教学中的目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我们终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最完美的教学方法。

(二)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萌芽与形成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想十分盛行,并渗透到各学科领域。受其影响,“后方法教学法”出现了萌芽。Prabhu,1990年称不存在最佳的方法,教师们要依据其个人的“可行性感觉”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Stern于1992年提出外语教学是基于外语教学组织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动态系统过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外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向人们呼吁:“方法”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有价值和切实可行的概念建构,现在需要的不是寻求新方法而是方法的替代物。1994年,Kumaravadivelu在其文章《后方法条件:萌芽中的二语外语教学策略》中首次提出后方法这一概念,并在其后发表的一系列著述中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2001年其文章《后方法教学法》系统提出后方法的主要思想。迄今,外语教育界已广泛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指导外语教学思想“时代精神”的核心语汇之一。

二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1.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第一,后方法教学理论转变了人们对于外语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教学观点。20世纪末期,外语教学者及研究者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或最佳的方法替代旧的方法,却最终无果。在Kumaravadivelu提出后方法这个概念,为外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打破了人们陷入不断寻找方法的僵局。第二,从1994年首次提出后方法概念至今,后方法教学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Kumaravadivelu在2003年提出了后方法教学理论的三个参数和十个宏观策略,外语教学进入了新的时代,即后方法时代。2006年Kumaravadivelu又出版《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一书。其中回顾了几大外语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了当前外语教学法的局限性,论述了后方法教学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从理论原则和课堂教学的视角探讨了理论、研究和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

2.后方法教学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后方法教学理论忽略了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面临的社会及职业局限性。许多国家的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很低。于是财务和职业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时间或是不愿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第二,教材限制了教师的工作。即使教师不使用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但是教材已经限定了他们教什么、如何教等。第三,后方法教学理论忽视了教师作为个体的能力和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开展后方法教学的课堂。也并非所有的教师将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仅是停留在谋生的层面。

(二)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后方法理论的引进

据中国知网(CNKI)资料显示,我国首次引进后方法教学理论的是但巍先生。他于2004年发表文章《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述评,该文章为国内外语教学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概念:后方法,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理论脱离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2.国内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自后方法的概念被引入国内之后,迅速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后方法的研究,并撰写文章。迄今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有关后方法教学方面的文章共251篇。其中英语教学类文章233篇,汉语教学类文章14篇,日语教学文章3篇,其它类1篇。从研究的纵向发展来看,后方法教学理论的引入阶段,外语学者主要从从评析、概述、启示等宏观方面尝试性的论证了后方法教学理论,并未应用于课堂实践。如2007年,陶健敏的文章《“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2008年,董金伟发表文章《EFL教学的新视角——后方法教学原则及启示》。自2009年始,外语学者开始尝试将后方法教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成长与转变中。也是从此时关于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呈迅速攀升的状态,文章的研究深度也不断加深。更多外语教学者将理论应用于微观具体的真实课堂中:如听力课、写作课、阅读课、词汇课等,并不断反思其教学效果:如2009年,申维发表文章《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尝试——论后方法教学理论宏观策略框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2013年,门群发表文章《“后方法时代”非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法实证研究》。2016年,焦伟云发表文章《基于后方法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对于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然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阶段,逐步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外语教学者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不断反思、总结,再形成新的成果从而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及更高效的教学。从研究的横向发展来看,我国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教学理论研究主要体现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发展几方面。其中外语学者运用后方法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涉及最多,从知网文章数目来看约有178篇,占据外语教学类文章的76%;对课堂模式的研究有11篇,约占比5%;教师角色及专业发展的研究44篇,约占比19%。课堂教学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研究。一是从最初的针对后方法教学理论本身的探究到如今的将理论应用某具体课程的研究。其中,对方法本身的探析及所得启示类文章约占三分之一的比重,其余部分则是具体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语音、翻译、口语、语用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等。二是从笼统的外语教学研究细化到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研究,如从小学英语、初中英语、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的不同阶段的研究。课堂模式方面涉及到翻转课堂、文化课堂、混合式课堂等与后方法理论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教师角色及专业发展方面从教师对课程理解、不同课堂中的角色、教师的职业培训及发展到教师自身的反思等都不同程度地与后方法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对于后方法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注重不断将之与不同的课堂相结合,逐步走向具体化、详细化。

3.后方法理论在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综上来看,我国外语学者已对后方法教学理论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后方法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刚引入我国十余年的理论,我们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研究多集中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其它外语教学极少涉及。第二,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缺少更多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系统探讨。第三,课堂教学研究中的针对性不强。如对口语课、听力课、翻译课、阅读课、写作课的后方法教学研究较少。第四,在研究的对象上,中小学生教学涉及较少,多是关于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

三结语

后方法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突破,它意在打破方法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唯一地位。它倡导整体语言、意义优先的语言观;回归生活、实践体验教学观;互动协商、合作探究的学习观;赋权增能、自主决策的教师观。对后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时间比较长,已然有了诸多成果;而国内的起步较晚,对于后方法的研究虽有一些成就,但多数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还需将理论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总的来说,后方法教学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发展趋势,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它为外语教学法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是外语教学法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劣之处,后方法教学理论也是如此。虽然后方法教学理论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但其发展的趋势是向上的。它将会使外语教学焕发出更新的活力与面貌,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外语教学思想的进步、促进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作者:刘凤娟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