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

数学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

摘要:

新课标强调,传统的数学教学必须发生改变,数学探究是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前提,建立探究性数学教学体系。确立重点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以探究式学习法学习新知、提升能力。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开展,营造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数学;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

1探究性数学教学

现代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此知识点提出灵活性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研究或小组讨论得到各自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注重方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学生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课堂讨论,主动对问题信息进行筛选研究。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还让学生学会将新知旧知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从知识的获取这点来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不能再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当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独立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探究性教学课堂

2.1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师授课必须深掘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电子白板或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测量三角形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小组测量三角形的度数,然后把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到结果。通过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数据大体接近180度。最后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学生学会如何解答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未知角度数的类型题。

2.2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中,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学龄特点,例如初中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是不必单独探究的。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显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给予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建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图形的分类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说出多少种图形?(2)你能如何给图形分类呢?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自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很多种分类方式。例如,可以按边的个数分类、按角的个数分类、按线段曲线分类等等多种分类方式。学生意犹未尽,一定还会继续找寻其他分类方式,教师要一一给予指导和表扬。在学生得到结果后,还要让学生解释,他是如何得到此分类的。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思维活跃、课堂积极发言,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也能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3设立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性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组织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要选取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材料,挖掘材料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课堂热情,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教师的教学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出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性发散思维的类型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现实为尺度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与研究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并不缺少创新的潜能,只是缺少机会开发他们的潜力,课堂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挖掘课堂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师生互动氛围浓厚,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真正理解并学会利用课堂内容解决问题。

作者:高然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01.

[2]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上海教育,200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