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从而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经历了众多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化建设后,公共体育课程也希冀在一个具有明确职业岗位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来重新审视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并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一步改革提供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如何承领新使命、完成新任务,这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更加“尴尬”,既没有处理好职业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专业课和公共课之间的关系,虽然展现出了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趋向,但也一直暴露出基础松散,体系凌乱的软肋。研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将有助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促进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1]。

一、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的论据资料,了解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现状,而后进行摸底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高职院校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愿望和诉求);向省内外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咨询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及公共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探究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走势和未来的远景;对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受试学生发放问卷,统计回收率和有效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摸清学生主体的体育愿望,获取调查数据,借鉴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的状况,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进行统计。

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分析

随着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模式、方法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探索、论证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课题。在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相继出现更新,高势位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引进。有如“开放课堂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分层选项模式”“俱乐部选项模式”等进行教学,并结合自身特点,朝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方向来引导,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通过一系列改革,教学项目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目标由隐性化、单一化向显性化、多元化转变;课程评价模式由单一的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建立社会反馈体系转变,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也需要通畅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渠道;课程结构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而将其延伸向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之中;课程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由过去的教练型向导师型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

三、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在经历了众多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化建设后,公共体育课程也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众多高职院校积极关注公共体育课程与学生未来岗位的关系,职业导向进入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应如何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回答,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实训越来越重视,再加上有顶岗实习的硬性要求,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公共体育课程学时因此不能够得到保证。但是仍然试图探索调和公共课与专业指向的关系,希冀在一个具有明确职业岗位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中,重新审视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目标

(一)体现职业岗位差异性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体现职业岗位差异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进一步催化职业的多样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和高强度性。而职业的多样性则决定了职业体能和对身体素质要求的差异性。因此,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上要更突出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中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根据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的要求和可能从事的职业的需求,更有效地锻炼身体素质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

(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通过进行行业调研,形成职业类型身体技能分析,从而确定不同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任何人在职业岗位上所最有可能遇到的身体问题不是其他疾病,而是职业病。职业病一般情况下对人不会产生直接的生命威胁,因而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被整个职场“集体”忽视,但是职业病又具有不可逆性,对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具有隐形危害;同时职业病又具有可预防性,这决定了对职业病的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因此,未雨绸缪,成了应对职业病的最佳方法。根据未来职业的类型来合理开发高职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专业特色,也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3]。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欣赏可以促进学生的宽知识、高素质和创新性的全面发展。19~22岁的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我感知和思维能力,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只要给于适当的引导,他们就会在体育欣赏过程中等到很多的启发。懂得“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关注欣赏体育精神,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他们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兴趣。最终由兴趣转化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这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条捷径。

五、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要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公共体育课程要体现职业岗位差异,满足不同职业岗位所提出的身体素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更突出职业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体能锻炼,促进未来职业生活所需的体能。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背景下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和高强度性[4]。

(二)要因材施教

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19~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面对这种趋势,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责无旁贷,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的体质改善。除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掌握2~3项运动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作为抓手,促进高职学生体质的改善。

(三)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水平。要从根本上改革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体制,必须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职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公共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5]。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和保障,而优质的体育师资水平则是实现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13(5):81-84.

[2]王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2-183.

[3]江杭生.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4]梁国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93.

作者:王智斌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