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五次常态课例教师培训应用

二元五次常态课例教师培训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技术新教师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进入教师行列的门槛较高,基本上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考试、试讲等环节才成为教师,因此,这些新教师一般都是基础知识较为牢固,表达能力较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但是他们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上生搬硬套一些热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低下等现象,需要同伴及专业人士扶持与指点。一般中小学只有几个信息技术教师,甚至还存在只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校,他们寻求帮助的范围就很窄,迫切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尽快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教师入职后,一般都会经历以下两类培训:一类是集中在一起听讲座或者研讨的培训,另一类是校内、校外的听评课活动。集中培训的方式较容易组织、受益面大,是各方都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一般这种方式都会请一些名师进行讲座或上示范课,很多老师听台上名师讲课时激动万分,“但等到自己站到讲台上时却感觉无能为力”,主要问题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名师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脱节,精品课与常态课脱节,从而造成培训的效果差强人意,新教师的成长就会较慢,也就影响到教学质量。听评课活动也是新教师必须要做的培训活动,在学校的要求下,新教师一般每年都会进行较多的听评课活动,这些培训活动确实对新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听评课活动一般都是匆匆而过,评课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评课时间,大部分的评课因为怕伤了上课教师的心,也只是报喜不报忧,不敢指出缺点或提出疑问,作用也就减弱了许多。这些离散、不合作的关系,也就直接影响到新教师的成长。

(三)新教师的主动参与度是问题的关键

以上这两类培训及其他类型的培训,教师的参与度都较低,一是组织者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主动安排教师高度参与;二是新教师由于互相之间较为陌生,又是新手,一般不敢主动参与;最后是由于培训安排的时间较紧,较难安排高度参与。而教师的参与度与培训的效果又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高度参与,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二、“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的内涵

“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教研模式。这种研究法通过平时的观察、调研,了解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采用“一课多上、同课循环、同课异构、多课一题”为具体研究形式,形成“设计--观察--反思--改进”的教学研究路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这种研究法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怎样改进一堂常态课展开研究,将教学、研究和进修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常态课的有效性,从多维度去关注课堂、关注常态、关注效度,解决常态课教学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寻找更佳策略。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上好这一堂课,关键是让教师在研究这堂课的过程中,基于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合作、研究、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二元五次”常态课研究法的流程是:以了解到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围绕第一、二次上课所做的教学准备、上课、反思为两个单元的研究,通过合作教学设计--教学及同伴观课--反思及评估修正--修订后再教及观课--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等五次不断上升的观察研究,不断循环,以达到提升参与者的教学水平的目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是实现教师培训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协同学认为环境中各个系统间有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成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在目前的教师培训中,还存在较多掣肘、离散、不合作关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的意图就是利用集中研讨的方法增加培训者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一个按照相互默契的规则各尽其责又协调的功能较强的培训系统自组织,极大地提升培训的效果。协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在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协同,培训的内容就是学员平时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培训者与学员的协同,培训者更直接的了解到教学的需求,能对学员进行深度指导,培训者也能从研讨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协同表现在教学流程的协同,实现案例课程的培训者与学员的全过程深度。

三、利用“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进行协同培训的实施环节分析

根据学校课时的安排,早上有五节课,一般安排第一节为课前会议,第二节上课及观课,第三节讨论改进意见,第四节修订后再教及观课,第五节总结反思,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学员还需要提交书面的反思。

(一)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之前一般由任课教师先单独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精心编制教学设计,但要求老师尽量按平时备课的习惯、时间进行备课,不增加上课教师的负担,以体现常态课的特点,也保证参加活动的其他老师回到自己学校后可学可模仿。课前会议主要注重课前信息有效准备,先由上课教师说课,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重点地解释一次(十分钟左右),参加活动的其他教师与上课教师展开讨论,了解上课教师准备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从而在观课的过程能更关注重点。

(二)第一次上课

在任课教师上课过程中,其他教师进行课中观察,重点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反馈程度,课堂教学总结和反思的有效反馈能否确保高效教学。在观课过程中根据观察点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提前进入现场,选择观察位置,收集相关课例资料,思考教学方法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是否需要矫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观课的教师要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依据记录做好教学反思,做好课后“议课”的有效反馈,提高整体效果。

(三)反思及评估修正

第一次上课后,集中所有教师进行反思及评估修正。首先由上课教师对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作自我分析,着重谈成功之处、个人特色,并对自己感觉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接着由观课教师反馈课中观察到的教学情况,着重谈下一次进行教学需要修改的意见,这个意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容易修改、下一节课马上可以尝试的,另一部分是不容易马上修改、需要以后在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最后留十五分钟左右让上课的教师对下节课需要修改的部分进行备课。例如,在《VB的分支结构》这个课例研究中,大家就共同研究了修改意见:看代码截图这一步,从而引入分支结构和条件语句,使衔接更加自然,而又将猜数游戏的修改作为提高作业部分引入上机验证,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入猜数游戏,再加入查任务,既能引导基础好的学生继续探索又让课程更具条理性和完整性;学案里加入条件语句的格式填空,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识记、掌握重点。

(四)第二次上课

接下来的一节课,就由教师按刚才大家统一了的修改意见进行教学,观课的教师继续进行课堂观察,主要研究前后两节的共同点及不同点,思考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造成的影响,总结类似这样的课如何上才是一节好课。

(五)再反思及成果分享

听完课后,就进行再反思及成果分享。在这个环节,还是先由上课的老师进行反思,从上课的角度来体会两次课的差异,接着由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意见,将两次上课过程中的优点、缺点一一摆出来,让大家有深刻的了解。参加活动的教师还要在一周内将这次活动的感受以书面形式写出来,以加深印象,并将部分优秀的反思进行共享,让其他未参与活动的教师也能学习到一部分内容。例如,在《设置艺术字和动画效果》这个课例研究后,金道中学的李老师就写出了这样的反思:根据每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笔者在这里大概总结了一下,算是吸收为自己的经验了:

1.新课导入的方式:可以以知识回顾的方式,展示新内容作品的形式和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以及作品对比(添加了新课内容的作品和没有添加新内容的作品之间的对不差异),用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布置的任务难度要有层次性。应该先布置学生一个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要求完成,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再根据完成情况,布置学生一些难度高的任务,这要求做到分层教学。

3.比较简单的实操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做后讲解。信息技术课老师讲课的时间最好掌握在5分钟以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摸索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学生摸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暂停学生操作,进行讲解;或者学生自主完成后,进行一次小结,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巩固练习。

4.该细讲的地方需细讲,在布置学生一个最终任务后,在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上,老师还是要详细讲解,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练习时间。

5.任务说明要清晰、简洁、有条理。初中生一般都不会喜欢看文本,就算是题目,他们有时候也懒得去看,直接就做题了。因此,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看题目看文本的好习惯外,最重要还是要保证文本的简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四、利用“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进行协同培训的实施绩效分析

(一)培训的深度有较大的提高

以往的教师培训,大多安排在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之间,做专题讲座或听课评课。由于时间短、人数多,大多数是在被动地听,较少参与,因此培训的深度不够。采用“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一般持续四个小时,评课研讨的时间就有两个多小时,因此时间上非常充裕。研究一般是同一个课在两个班实施,中间有一节课的研讨时间,大家可以充分比较改进前后的教学效果,从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是小范围内进行,一般在十人左右,从而保证了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也要求一定要发表个人的见解,并且在活动之后写出书面的活动反思,从而确保每人都要全程思考,不可偷懒,更有效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真光中学的李老师:“这次培训仍然采用“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的模式,让我们体会到“磨课”的重要性。要上好一节课,除了在大方向上的统筹规划之外,还需要在细节之处不断打磨。教学设计上一个细微的修改,能引起教学效果的大大不同。好课是磨出来的,集体交流也让我们彼此获益良多。”广州市第四中学陈老师:“非常感激陈老师提供了一个“二元五次”常态课例教研平台让我们新老师能够在一起听课讨论,向前辈学习,花多一些时间,深入讨论,收获也更多,非常值得。”

(二)更切合教师的实际

这种方式培训,参与的教师都对整个上课流程进行了反复的研讨,因此真正理解了如何能使用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并且经过反思后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协同培训的目的。芳华学校的陈老师:“这次学习,我获益匪浅,学习到了很多自己在课堂上没运用到的知识,也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多给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教研学习,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优化了常规培训,取得较好成效

常规培训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多流于形式,这种培训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强调参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力度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较易出彩。“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师协同培训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也证实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2014年广州市荔湾区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新进三年内的新教师获奖人数为5人,占全部获奖人数的近一半。

五、结束语

“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是广州市荔湾区较为广泛使用的教师培训方法,在中小学其他科目的教师培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轮的信息技术新教师培训中,笔者也采取这种培训方法。这种方法采取合作教学设计--教学及同伴观课--反思及评估修正--修订后再教及观课--再反思及成果分享两个阶段五次研究的方式,避免了常规培训的一些缺点,切合教师的实际,加大了培训的深度,达到多方合作的协同培训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锦波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