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摘要:近几年来,政府及各部门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但是在培训中普遍存在着培训限制多、培训活动成本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更新慢与耗时长、培训者处于被动地位等突出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培训中的网络培训模式将会发挥其优势,以其便捷、迅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特点得到各位受训教师的青睐。为此,在新形势下要建立广泛的“互联网+”培训联盟,建立培训资源互换共享机制,建立零障碍的互动反馈机制与学分积累机制,建立开放、多样、发展、全面的资源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培训模式;培训联盟;资源互换共享;学分积累机制

2010年颁布落实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建设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方面是向农村中小学教师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据调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这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限制多、培训活动成本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者处于被动地位等,急需我们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级别是县市级培训和地市级培训,参加省市级和部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较少。[1]为此,在分析传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分析,尝试着在新形势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回顾

教师培训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职后教育活动。近几年来,政府及各部门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正式开始后,中央和地方更是加大力度,投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根据培训地点的不同,将教师培训模式分为院校模式、教师中心模式、校本模式和社区模式[2]。院校模式是指由高等院校实施的,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教师中心模式是指由专门的教师培训基地开展的,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不仅提供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针对性地研究讨论一些普遍存在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归纳与提升功能,旨在促进实践问题向理论转化,形成普适性规则,便于学习者仿效与创新。校本模式是学校实施的偏重于实践的研讨,在职教师以各自所在学校为基地,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利用学校资源,有关教师参与进来,互相讨论交流可行的解决方法。社区模式是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依靠社区资源,旨在拓展教师的社会阅历、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教师能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所需,丰富社会阅历,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此外,国外学者根据培训教学的功能,将教师培训的模式分为补偿模式、成长模式、变革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补偿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有限的情况进行的学历课程学习模式。成长模式是对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升自己的模式。变革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的适应改革要求的培训。问题解决模式是解决学校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模式。除此之外,广大研究者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基本培训模式:一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方式,在岗业余的培训模式;二是靠地方教育培训机构,或是教育学院进行,采用自上而下的外接式模式,校外集中培训;三是依靠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科技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培训信息资源与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四是近期出现的将前三种取向进行融合的趋势,即“远程+集中+校本”的培训模式。[3]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培训中的网络培训模式将会发挥其优势,以其便捷、迅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特点得到各位受训教师的青睐。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限制多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参与指定的培训。但是由于入职之后的教师面临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很难有连续的学习时间,限定时间的培训无形当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的教师工作的地方距离培训的地点较远,来回奔波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教师的精力与学习热情也是较大的考验。对传统的教室培训而言,由于教室的容纳有限,人数太多也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2.培训活动成本高

传统较大规模的培训活动组织环节多,耗费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也高。组织培训的学校须提前花费大量精力对食宿、安全、交通等因素加以保障,人力成本高昂。统计数据表明,传统培训模式的差旅开销可以占到组织内部培训预算的约三分之二[4],大部分的培训经费不是花在培训的实施方面,而是差旅方面,颇有本末倒置之嫌。

3.培训方式单一

就培训方式而言,对教师一般实行讲座式的集体培训,培训人员照本宣科地把培训内容读给教师听,教师被动地接受培训人员所讲解的内容,在整个培训中互动的环节较少,这样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导致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也相对较少。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情况相差较大,各区域教师汇集到一起参加培训,通常培训会变成开各区域的工作报告会议,不能很好地达到借鉴学习的目的[5]。

4.培训内容更新慢,耗时长

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先要用很长时间开发课程,之后用培训班的方式逐班推进,如此,覆盖全校教师耗时较长。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耗时长影响了知识的实效性。由于传统培训模式自身固有的限制,培训内容设置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这与在职人员的需求相背离。成人往往希望学到的知识能立即使用以解决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困境,他们追求培训的应用价值,尤其对能够立即见效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浓厚[6]。

5.培训者处于被动地位

参与培训的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背景的影响。由于培训者原来的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经验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需要的培训必然各有差异。传统的培训只能满足教师的普遍性需求,不同岗位、层次、类别教师的特殊需求则不能满足。这种毫无个性化的培训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传统的培训不允许教师根据主题的复杂程度和个人的知识结构确定学习目标、取舍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者受到教师和课堂的约束,自主性和个性化得不到满足,处于被动地位。

三、互联网发展催生新的学习方式

在乌镇举行的互联网大会上强调了三大战略计划,即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蓬勃发展,很多新的学习理念开始流行,近期广为流传的就是泛在学习。泛在计算之父马克•威瑟这样描述:“为每个办公室每个人提供成百上千的无线计算设备。这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新要求,涵盖用户界面、网络、无线、显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我们称我们的工作为‘泛在计算’,它不同于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或是掌上电脑信息。它是不可见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计算并且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人工设备”[7]。外国学者将泛在学习定义为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3A学习,即意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方,利用手边的任何科技工具进行的学习。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支撑下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派生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学习。数字学习代表了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型学习模式,它使学习者可以借助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进行随时随地的、自我计划管理的、交互式的在线学习。[8]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被整合成一个高度综合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对所有人都开放,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同时,利用资源的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和大家共享。数字化学习没有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资源,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有很大差异。数字化学习充分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数字化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预计的目标,以自己想要的进度进行学习。总而言之,学习者可以真正做到掌控自己学习的每一个方面,真正做到发展和完善自我。在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可以面向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上课。

四、“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培训创新模型

创建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原有的教师职前培训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生发展及社会的需要,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对他们来说也不再适应。所以,在新形势下要建立广泛的“互联网+”培训联盟,建立培训资源互换共享机制,建立零障碍的互动反馈机制与学分积累机制,建立开放、多样、发展、全面的资源体系。

1.建立广泛的“互联网+”培训联盟

近年来,培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加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学校、培训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在线教育。在线教育成为热门行业的背景下,可能每个学校都有一套自己的数字学习资源、培训平台和支持服务,培训机构各自为政,虽然有利于竞争但是造成了更多的资源重复浪费。政府部门可以牵头成立一个“互联网+”的培训联盟,主导政府职业资格考试网站、学校、科研单位、培训机构进行协同创新。多种机构共同合作开展培训,这样做既能发挥多种机构的能量,又能使培训的形式及内容的丰富性得到提高,而且整个环节都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对于各种乱象有较好的威慑作用。

2.建立培训资源互换共享机制

教育资源的互相孤立会导致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同时受成本的限制,资源的质量、数量都会受到影响。这样就降低了学习者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机会,相关成本则会增加。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资源互换共享机制[9],每一个机构可以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机构间取长补短,降低了资源重复开发的成本。这个机制内大部分的学习资源可以是免费的、开放的,供所有学员下载学习,对少部分精品资源进行收费学习。学习产生的费用可以由需要服务的个人、学校甚至是政府买单。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信息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学习者或者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3.建立零障碍的互动反馈机制与学分积累机制

如果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即使有再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学习效果和感受也会大打折扣,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对资源、平台和支持服务进行评价的反馈系统,这个反馈应该是双向交流的,学习者既可以对在线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提出质疑,在线学习机构也可以根据之前学习者的在线操作给学习者推送一些学习资源、服务等。通过零障碍的互动反馈系统,资源开发者能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动态、需求,学习者也能以最快的速度享受到最新的培训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学分积累机制,教师受过的培训种类都有记录,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提高培训的效率。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培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领了包括学校培训在内的教育行业的变革。

4.建立开放、多样、发展、全面的资源体系

在泛在学习理论基础上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学习资源试图为整个社会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远程传输与共享,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远距离查阅和获取提供了可能,农村教师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既方便又快捷。数字化学习资源打破了地域与时空限制,任何地方的教师都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取网上同质量的学习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所以建立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个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下,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学习方式和内容都是开放的。如此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充实、提高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琼,张养力.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2]李运福,杨晓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O2O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对“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初步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

[3]黄越岭,李鹏,全.资源众筹:“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1).

[4]黄一璜.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开放培训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5]黄建锋.“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变革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

[6]汪波.“互联网+”推进区域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7).

[7]徐凤,杜志强.选择与构建:乡村教师互联网培训模式[J].当代继续教育,2017(2).

[8]张晓文,张旭.阻滞与突破: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路径选择[J].考试研究,2016(6).

[9]唐习华,李骏.高校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

作者:郑国凤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