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可尝试实施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设计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学校和系部的二级管理,加强教师培训考核,引导教师规划双师型职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实践能力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更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质量。

一、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原则和要求

高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实践能力的要求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很多都是毕业后就进入教师岗位,缺乏在行业一线就职的经历,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中小学相比较,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对教师的管理相对较松散,教师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对教师开展培训时采用学分制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基于高职教师特殊的专业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不可主观性的设计各类培训项目和培训形式;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有可行性,根据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设计各项制度内容,最终的目的是既能便于教师学习,又便于管理者操作;三是要尊重系部单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他们处于教学第一线、熟知行业一线发展需求的特点;四是要坚持管理即服务的理念,通过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着想,设计能够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训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到培训项目中来。

二、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内容

(一)培训项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除以上内容外,高职院校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要充分考察本校专业特点,着眼高等职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努力设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项目。也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可根据职称层次的区分设计不同的项目。培训项目分为公共项目和专业项目两大类。其中公共项目是教师入职后均应学习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等)等。

(二)培训课程类别。培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别。必修课程是指教师在各个阶段按照要求必须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素质和从事本专业教学应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是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的课程。课程分类的优点在于保证了教师参加基本理论技能内容的学习,初步拥有职业的基本素质;二是极大地体现出对于教师的尊重,教师可根据自身便利选择课程;三是满足了教师入职后不同的发展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培训方式。高校教师的培训大多采用进修、讲座等方式,极易造成参与度低、流于形式等问题。鉴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特性上的区别等原因,有学者提出教师校本培训应采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年终总结性反思、个性化教师培训及大学教师发展论坛等方式进行[1]。这对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格外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应采取实践参与等方式。如要求教师有行业一线顶岗锻炼的培训经历等。(四)培训分值。学分制管理本是针对学生选课而出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及学习进度,把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的基本标准”[2]。高职教师培训借鉴学生的学分制管理,通过学分核算对进行考核,应专家论证对项目的赋值进行严格把关,引导教师合理选课。

三、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实施

(一)组织管理。应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学校可根据全校师资队伍情况,提出教师培训学分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学分标准,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等公共项目的培训等,审核和指导系部的培训。系部是教师培训实施及管理的主要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教师培训管理细则,向学校提交计划,对教师参培进行登记和学分核算、存档。

(二)考核管理。学校制定学分标准及考核办法、培训档案管理办法,系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考核细则并进行教师培训的学分认定、登记工作,为教师培训记录建档并保存。系部同时对教师培训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上报学校主管部门。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与外派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相关,以此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结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高职教师培训管理实践的大胆尝试。但是对于教师的培训采取学分管理,需要几个前提条件才能保障顺利实施:一是规划设计学分管理制度需要有科学的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做支撑;二是建立包含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业一线实践经历、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在内的大容量课程库,尤其应将行业一线的实践经历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和安排,以期提高高职教师应有的实践能力;三是各个课程分值的设计需要严格调研和论证,不可主观臆断,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赋予实践类培训项目较高分数,引导、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四是培训学分档案的管理,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通过设计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智能存储系统,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付八军.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四种有效形式[J].教育与考试,2010(1):46.

[2]柯莉群.美中高校学分制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0(6):106.

作者:徐艳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