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展望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展望

摘要:

以我国现有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我国近年来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包涵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史和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等领域,通过总结分析当前研究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展望

1前言

体育教师教育事关体育教师的质量,对于体育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师教育(PhysicalEducationTeacherEducationPETE)是成熟的专业,世界各国皆有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之相比,国内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还不成熟。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对当前学界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分析,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体育教师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促进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保障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回顾

2.1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主要是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从体育教师类型上看,主要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进行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某省(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来反映其专业发展现状,并提出若干对策,但是研究不够深入且重复较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现状研究成果丰富,多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按照城市和农村分类进行现状调查,提出对策。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宋强对全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概括。[1]从教师教育的时间序列上看,主要是对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黄汉升等对新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教育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研究。[2]瞿惠芳,蒋荣在分析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以及实施要求。[3]郭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建议。[4]林顺英和黄汉升则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5]

2.2体育教师教育途径与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教育途径和模式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体育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余静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调查,指出外出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和自学提高的多元路径结合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6]有学者提出通过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7]关于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董翠香,霍军根据对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的分析讨论,认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应围绕着培养目标、培养教师、教育实习、培养形式、培养途径等进行构建。[8]学者们提出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反思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和一体化模式。[9-10]

2.3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有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专业课程设置等。蒋晓丽阐述了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11]杜治华对有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发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不相称,理论研究明显滞后。[12]张丽丽,马志和,董宏伟等认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主观因素(业务能力、职业阶段等)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反思性实践”使反思自主性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13]潘凌云,王健(2011)指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源泉、基础和前提、路径和机制。[14]方曙光等(2013)对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型的规律与趋向进行了探讨。[15]宋会君以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为视角,对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理念、专业成长的特征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16]黄爱峰对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体育教育类课程”和“‘术科’课程”等典型问题以及职后教育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运动技术”专业化取向的误区,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学会教学”,提出了建立一种着眼教学智慧的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17]在亚洲,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方面处于前沿水平。如,林陶(2011)对日本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

2.4体育教师教育史研究

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时行了研究。龚正伟,李丽英对近百年中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审视现状,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其发展前景。[18]陈雁飞从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发展走向等六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新中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路。[19]王崇喜等总结了新中国的体育教师教育不同阶段性特征,认为发展中的体育教师教育凸显了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日常化教育实践是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20]黄爱锋回顾了我国近百年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和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指出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所具有的依附性在不断褪去,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教育在逐步形成。[21]

2.5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具体政策和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等三个方面的研究。1)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如,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100余年的沿革进行了梳理,提出建立多元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教育制度。[22]张萍指出应通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来引导体育院校教师的持续发展。[23]李文静(2012)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政策中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政策进行了分析。[24]2)对某项具体政策的研究。林顺英,黄汉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的研究。[25]何敏学,宋强对我国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导向进行了研究。[26]李正花等对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进行了研究。[27]王钰雅对日本培养保健体育科教师的法律制度、培养机构、培养课程改革、保健体育科教师资格认证更新制度和录用评价制度进行研究。[28]3)关于体育教师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集中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王健,董国永,王涛等分析了美国高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特征,认为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违背诸如体育教师“小我”意识的丧失、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的窄化、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障碍和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边缘化”之类的现象。结合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现状,提出借鉴西方经验,在构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过程中彰显人文主义精神的策略。[29]张玉宝,詹建国认为美国2008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是以标准本位为理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并兼有行为主义的特点。标准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引领,以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为主线,以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自主、专业发展、专业组织等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标准有效融合了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建议我国树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确定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维度,尽快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师教育标准。尹志华对制定中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做了初步探索性地研究。[30]

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

3.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相关研究进步很快,成果丰富,论文数量众多,相关专著也有十多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领域涉及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及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的比较。其中,体育教师教育现状、体育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

3.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3.2.1体育教师教育研究未引起足够重视

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研究是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认可。这些研究为我国教师标准的设计提供了国外经验借鉴,在国内却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相关标准的研究缺乏,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中的教育思想、标准设计理念、如何设计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3.2.2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待拓展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更多注重宏观研究,实证研究少,相关实证研究多是现状调查类,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视角狭窄,主题单一,方法类同,研究的深刻性和创新性不足,质量偏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少,广度不够,尤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3.2.3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内容存在盲点

据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重复性研究较多,尤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概念及内涵和现状对策类研究为主,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问题仍需要明确和规范,同时,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间。

3.2.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少中国特色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缺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一些比较独特现象的研究,中国地域广大,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表现突出,偏远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教育落后,需要结合各区域实际,在保障全国体育教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区域体育教师教育的特色。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考取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要求文化成绩低的体育教育专业,造成中国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对此影响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问题缺乏研究。

4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4.1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研究

“体育教师教育政策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生命”,加强其研究有利于把握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规律,促使决策更加科学,保障体育教师质量。[31]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专业标准既是一种导向机制,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于保障体育教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我国已经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还没有出台。因此,以体育专业作为切入口,加强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政策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4.2拓展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体育教师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缺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证,很少采用跨学科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反观国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更多地倾向于从学生的动机、目标等心理视角以实证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因此,应借鉴国际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体育教师教育中的实际具体问题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升我国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

4.3注重弥补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盲点

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导致对体育教师教育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产生、变迁、发展、改革的制约因素和依存条件进行纵向分析,探寻体育教师教育的内在发生发展机制与规律,为未来发展的走向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加强诸如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化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机制、体育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资格研究和培训绩效、区域间的比较等值得深入研究却少有问津的问题的研究。

4.4突出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国特色

一刀切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形,加强对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和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国职前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和缺乏足够的体育兴趣的先天劣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地域性差异和体育教师的先天不足,我们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突出针对性,表现出中国特色来。

作者:刘洪涛 单位: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瞿惠芳,蒋荣.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81-84.

[4]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2-114.

[6]余静.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潘凌云,王健.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91-95.

[8]董翠香,霍军.21世纪新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建与设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5(5):67-70.

[9]华军,李金珠,李诺.复合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36):29-30.

[10]张建,党晓云,张晓亮.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及一体化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4):142-144.

[11]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2):9-12.

[12]杜治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87-89.

[13]张丽丽.“反思性实践”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58-60.

[14]潘凌云,王健.主体性视阈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意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96-100.

[15]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461-467.

[16]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龚正伟,李丽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挑战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77-81.

[19]陈雁飞.新中国体育教师建设与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0]王崇喜,周珂,周艳丽.新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演进与未来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4):60-65.

[21]黄爱峰.依附与自主: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百年省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6-8.

[22]曹晓明.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沿革与发展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3]张萍.促进体育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76-79.

[24]李文静.中小学体育教师政策的内容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5]林顺英,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执行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87-90.

[26]何敏学,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初探[J].体育学刊,2011,18(5):82-85.

[27]李正花,赵舜默.韩国体育教师职前资格考试制度考察与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2):60-62,59.

[28]王钰雅.日本保健体育科教师培养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9]王健,董国永,王涛,等.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7):93-98.

[30]尹志华.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1]刘洪涛.体育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进展[J].考试周刊,2015(9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