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10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10篇)

第一篇:不同类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分别介绍留守儿童,农村儿童,单亲家庭,孤儿和超重肥胖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这五种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并且存在特异性,十分令人担忧,进而针对不同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呼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这些弱势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儿童;单亲;孤儿;超重肥胖儿童

一、引言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可以说是关系到社会的良好持续发展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介绍留守儿童,农村儿童,单亲家庭,孤儿和超重肥胖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并针对不同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二、五种类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工作时间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儿童,或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儿童[1]。近年来,随着中国流动人口的增多,留守儿童也相应增多,大量文献报道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李世玲等[2]人调查发现,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问题更加严重。李铿等[3]人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偏执等情况均高于非留守学生。范婷琳等[4]人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农村学生的学习障碍和性格缺陷等问题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第一,儿童个人因素,高修银[5]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等方面有差异;第二,监护人因素,赵苗苗[6]在调查宁夏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时发现,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第三,学校因素,张连生[7]在调查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时发现,寄宿情况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贾明[8]研究认为,未来研究方向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首先,留守儿童纳入标准会进行统一,结果更加具有可比性;其次,研究工具将会使用定性访谈与定量调查的方式,摒弃调查问卷方式;再次,调查地点的不在局限于地域性,而是将会开展全国性的调查;最后,大样本的调查会越来越多,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越来越真实准确。

2、农村儿童

现如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十分令人担忧,社会各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积极健康成长。刘建林等[9]人研究认为农村小学生相较于城镇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说谎、失落、厌学、暴力等各种心理问题。成因有三点:第一,生活困难、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跟随老人生活的学生,这些孩子缺乏管教,导致他们的约束力和自制力差,容易感情行事并且自由散漫[10]。第二,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家长经常训斥子女,缺乏感情交流;有的家长则是过分的溺爱[11]。第三,很多农村学校仍旧以升学率为最高目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导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日益严重[9]。

3、单亲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亲情缺乏、家庭引导缺失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导致自卑和自信心缺失。筱菲等[12]人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的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双亲学生,与以往的文献报道[13]一致。侯筱菲等[12]人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单亲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同性家长抚养的单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低于异性家长抚养的单亲小学生,单亲小学生的自卑感更强。

4、孤儿

孤儿是指失去父母的抚养,缺失父母、亲人等家庭教育和支持的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自卑、恐惧、抑郁、孤独和社会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14,15],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张楚等[16]人调查发现,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学习障碍和品德缺陷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不良习惯、行为障碍、性格缺陷和学习障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关荐等[17]人调查发现,男性孤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明显高于女性,在学习障碍上存在性别差异可能是由智力发展水平不均衡所致。

5、超重,肥胖儿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肥胖不仅损伤机体,导致体质水平和活动能力的下降,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18]。杨怡等[19]人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躯体自信较低,存在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心理健康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儿童。石倩等人[20]调查发现,肥胖儿童的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和头脑协调性等方面的评价均低于正常和超重儿童,超重儿童学习和行为障碍高于肥胖和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对身材的满意程度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情,进而导致压抑和不自信,常表现为内向、敏感和社交能力下降等。

三、探讨

留守儿童,农村儿童,单亲家庭,孤儿和超重肥胖这五种类型儿童均属于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不佳并且存在特异性,十分令人担忧。针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儿童,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学校也应发挥教育的优势,开展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针对农村儿童,要善于观察和沟通,学校要经常进行家访,开设针对家长的讲座,使这些农村儿童的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与陈静等[21]人的研究结论一致。针对孤儿学生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应投入更多的关注,用耐心和爱心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超重、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及家长应减少漠视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给予他们及时的治疗和心理支持,矫正他们的异常行为,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意识的促进这些弱势小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者:阎小军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二井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学美,黄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卫生软科学,2015,29(7):429-431.

[2]李世玲,甘世伟,曾毅文等.重庆市永川区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6,4(45):1357-1359.

[3]李铿,蒋霞,赵文莉等.甘肃省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调查[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31(6):16-18.

[4]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5]高银,陆召军,赵华硕,等.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的比较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3):45-46.

[6]赵苗苗,李慧,李军,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60-63.

[7]张连生,杨洁,朱玉婷,等.湖北农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002):170-171.

[8]贾明.昆明四个区(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3.

[9]刘建林.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2):42-43.

[10]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2):132-133.

[11]陈静.爱心呵护,静等花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铸就健全人格[J].新课程:小学,2015(07):128-129.

[12]侯筱菲,毛富强,梁瑞华,等.4种类型单亲家庭亲子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641-645.

[14]周永红.人际交往能力与孤儿焦虑:自尊中介作用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22(12):72-76.

[15]王琳.我国孤儿心理状况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6):724-725.

[16]张楚,王江洋,高亚华,等.1~6年级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1706-1709.

[17]关荐,王志强.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25-326.

[18]黄平,洪恬.肥胖儿童与普通儿童自尊与攻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80-82.

[19]杨怡,陈洁,杨萱,等.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86-1589.

[20]石倩,王莉,王芳芳,等.超重和肥胖对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73-1575.

[21]陈静,陈国荣.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J].中国培训,2016(2):226-226.

第二篇:中专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是从学生的个性因素入手,对德育教育机制进行完善的一种有效措施。本篇文章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中专德育教育工作领域进行应用的必要性入手,对与之有关的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究。在笔者看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引导机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体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学生自我道德标准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实践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被看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措施。不论是在普通高中,还是在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被看做是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一大基础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就可以通过一种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方式的应用,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因此,在对中专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问题进行探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必要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专德育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肯定,德育教育也可以为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教育方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一教育机制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了解。从中专学校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机制已经无法顺应学生在新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德育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让学生通过暴力手段解决自身问题的一大原因,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事件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也是学校和受害学生家长所要面对的问题。在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合,就成为了中专生自身的特点,也是这一机制在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必要性的一种表现。除此以外,中专学生的一些自身因素,也是学校对这一教学措施进行应用的一种必要性。在中专学生群体中,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是学生的心里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这些矛盾因素进行关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应用,就成为了优化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措施

(一)通过心理健康问答帮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

从前文的论述来看,在中专学校之中,受到学生自身的年龄因素与学习基础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判断。针对学生对德育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抵触心理,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心理小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是学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设置调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案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问题进行关注。

(二)通过心理引导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机理来看,它是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德育工作进行完善的。对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场景模拟等心理引导方式的应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在对场景模拟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师采用的是借助道德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的方式,这一措施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教育氛围中感受到道德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对这一机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心理健康小游戏的应用,可以对德育教育的教育成果进行升华。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标准

从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看,在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态度,就成为了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引导机制和警示教育机制的过度应用,往往会对学生对德育教育理论的接受程度有所降低,在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所抵触的问题。从一些中专学校所采取的与之有关的德育教育措施来看这些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是通过将一些知名校友和学校中的先进学生的案例进行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机制之间的融合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知名校友及先进学生的事迹进行了展示,进而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进行提升。在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行提升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为促进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有效方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中专学校的学生德育教育机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在对这种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机制的结合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这种教育模式应用在普通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之中。

作者:刘晓娜 单位:河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冬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2]黄斌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6,(17).

[3]李慧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

第三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开始进入叛逆阶段,在学习、生活及心理上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烦恼,这些需要老师多进行心理指导,同时家长还应该在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出现比较极端或不好、错误的想法和认知,应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各大高校里已开始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在这些课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以及学生不适应的现象等,这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身心教育的发展最为重要。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发展都尚未成熟,由于学习、生活上的压力以及与异性各方面的相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比较差以及早恋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社会上,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有能力、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员工,企业比较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能力,而一个人整体能力的培养在于日积月累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可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对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提倡各高校加强学生心理教学课程的实施,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工作的实施,对于先进地区开展这项工作比较早一些,相对比较成功。但在整体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全面,对于比较偏远地区来说几乎没有开展这门课程的,而在另一些发展相对好的学校中,却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现象,对于这类现象还相当严重。现总结出以下原因:第一,人们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陌生,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不够全面,缺乏行动动力。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区分的不太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教育发展,而心理咨询只是比较单一的针对某些心理障碍方面的治疗,所以这两种心理教育话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对于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大多数学校存在着不重视的心态,认为学生在学校期间最主要的是学习好文化课,最终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了主要任务。第二,极其缺少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现在的高中学校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班的班主任,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我们平时所学习的各个学科,而对于心理学则是不太重视,同时学生们也对心理学的研究也比较浅面,因此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少之又少。而作为班主任来担任心理教育老师,在各方面都有欠缺之处,所有导致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再走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第三,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比较盲目,缺乏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我们只是看到了过程而对于结果我们一无所知,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目前的高中学校里可以说可有可无,此课程安排本来就比较少,然而在遇到各种考试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课还会被其他课程所代替。就目前来说我国只是单一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于此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及要求没有过具体的统一,教师上课没有固定的内容,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度也不是很高,一直以来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过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学实施的可行性等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明确化和教材教法的统一化对此课程的进行可以有着必要的意义。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上,首先应该加大力度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心理教育是什么,深入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及需求;其次在各大师范院校里加强对心理学科的教育和重视,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各个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方法和心理教育知识方面的专业化问题;最后对于教学方面,教学改革应该尽快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具体化,统一心理教育教材的模板让教师们更好的进行心理教育。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教学改革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为突出。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水平,而且对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以及端正的人格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加强重视,及时解决。

作者:顾静雅 单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宋思婧.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0).

[3]褚卫东.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6,(9).

[4]张海波.新时期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27).

[5]刘超正,李冠凤,李彩霞.示范性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第四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效果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冠心病;心绞痛;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发病率不断攀升[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表现为胸口绞榨性疼痛,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概率较高,疼痛多发展至手臂、背部等部位,部分患者难以忍受,存在不良心理情绪并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2-3]。目前,临床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外,多给予护理干预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效果较好[4]。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平均(52.13±3.26)岁;病程2~8年,平均(3.82±1.23)年。研究组患者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45~73岁,平均(52.22±3.17)岁;病程2~7年,平均(3.79±1.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入选标准

(1)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2)可自主完成本研究调查问卷及量表;(3)知情并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疾病对生活质量有影响者;(2)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成本研究相关调查者。1.2方法1.2.1护理方法

1.2.1.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护、住院环境护理、疾病介绍、用药不良反应护理等。

1.2.1.2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向患者介绍医院具体情况,针对性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用药、饮食等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可通过向患者分发健康教育手册、观看健康教育视频、集体宣教、个人针对性教育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因患者自身身体素养存在差异,故自身抵抗疾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自身生活习惯加强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抵抗力。为患者制订饮食方案,指导患者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类食物为主,应对每餐用量进行控制,不可暴饮、暴食。若患者存在便秘症状,护士应向其推荐粗纤维饮食方案,帮助提高患者胃肠蠕动及消化能力,缓解便秘症状。定期组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互相分享经验帮助提高其治疗信心及护理依从性。应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将药物应用方法、时间等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督促其按时用药。指导患者戒烟、酒,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为患者制定健康作息表,多休息,确保睡眠充足,不能做重体力活或导致过度疲劳,应控制体质量,避免因肥胖出现高血压症状。在健康教育护理中应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对护理内容进行更改,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依从性。(2)心理护理。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因患者病情难以治愈且反复发作,需长期借助药物干预,患者易失去治疗信心或存在焦虑、抗拒、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对疾病的治疗造成影响。所以应尽快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出现波动的原因,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并对其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增加依从性。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不良心理对疾病产生的影响,鼓励患者讲出自身顾虑的问题并耐心倾听解答患者的困惑,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给予患者关怀及尊重、帮助患者认识自身价值,养成良好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2.2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2.2.1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采用生活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身体、疾病、心绞痛情况等4个面,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生活质量越好。

1.2.2.2心理状态评定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定患者心理状态,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50分表示正常,50~<60分表示轻度,60~<70分表示中度,≥70分表示重度。

1.2.2.3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从护理方法、内容、质量及护患关系等方面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60分为不满意,60~<80为满意,≥80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可评价病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18%(54/55)]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需长期用药辅助治疗且伴明显痛感,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5-7]。有研究表明,不良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6-8]。因冠心病心绞痛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较缺乏,多伴紧张、抗拒、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顺利开展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9-10]。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同时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干预,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了不良情绪,大大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加深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微微 单位: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门诊部

参考文献

[1]孙淑贞.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54-255.

[2]白素春.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250.

[3]段伟平.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4,8(23):288.

[4]班莹莹.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3):186-187.

[5]鲁新.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1):58.

[6]方弘.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加强人文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1):103-104.

[7]孙艳露,孙红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205.

[8]关军霞.浅谈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217-218.

[9]李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4):24-25.

[10]刘德兰,祝月霞,李俊玲.分析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322.

第五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行为支持

摘要:

在中国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下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型人才,必须满足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社会挑战。因此,发展在高职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解析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职环境中的行为支持以及在高职中逐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职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其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主要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改革创新,在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生源成分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够稳定的问题被人们所关注,高职院校也逐渐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目前我国教育模式重视展开全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必须要使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要想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通过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实现。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呢?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以科学的方式开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73年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涉及到智能、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来看,心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使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使人格与素质日趋完美。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包含以下几种内容: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人员在了解当事人心理发展的特性及规律后,以专业心理学技能,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从中帮助当事人正确的了解自己,让学生制定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个人潜能,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升。

(二)心理咨询

咨询的含义是指询问、商讨、征求意见,心理咨询就是对自身心理产生困惑、有疑问的患者,向心理学工作者征求意见时,工作者采用专业心理学技能来分析其心理状况,并开导、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采用心理学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了解、解释、疏导和支持的态度来改变当事人的心理问题,逐渐消除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使其心理恢复健康的过程。

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在当代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学生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区域性特点导致他们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较差。而近年来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更是呈上升趋势。在校学生随着学业的发展,学习问题、人际交往等问题都会逐渐显现出来,一部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如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对接受全新事物的不适应、对老师的某种教育方法不认可或受到同学孤立等问题,会逐渐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莫名对他人产生敌意。从高职学生年龄来看,他们正在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微妙,容易与现实的协调发展发生冲突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矛盾,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大量的资料表明,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还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而在学生中出现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会使学习效率下降,产生悲观的心理。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职环境中发展趋势

随着高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逐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在高职环境中逐渐发展。在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展开进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心理潜能,努力完善自我,使学生走上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生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不是医学专业出身,而是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处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能够进行准确的心理检测,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包括医学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主要特征是服务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数从事医学型心理治疗的人员都具有专业文凭,通过心理咨询,常常配合药物的使用来进行心理治疗,仍以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引导他们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发掘自己潜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医学型心理治疗模式也带有浓重的医学临床色彩。而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教育方面,目前普遍高职院校也通过开展多种实践锻炼活动来进行预防教育。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过在一次次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增强学生的人际交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发现社会的要求与自身存在差距,能够从中认识并弥补自身不足,在此过程中心理也得到了锻炼提升,更加成熟健康。

四、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可知,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正经历从传统教育到全面教育的转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职环境中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体系,通过多方面形式对学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的论述旨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邢伟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

[2]王立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论坛,2016,(14).

[3]焦蕊.浅谈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笔者主要从二者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关系入手,对这一措施在大学生工作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应用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就业问题和情感问题给大学生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让这一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在新时期表现出了一种新特点,在人际关系、情感因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自杀事件和因为情感问题所引发的学生凶杀案,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不容乐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行性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借助一定的思想观念帮助公民养成社会或某一阶级所需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也是两种不可缺少的元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对这一群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因素进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政治理论水平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的方式,帮助他们健全自身人格的过程。从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看,这两种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存在着共同性,从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来看,这两种教育工作都可以被看作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二者只是在工作方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看,互为前提的特点,让这两种教育工作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表现出一定的交叉作用,这就为这两种教育工作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从这两种因素相互融合的必要性来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心理承受能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心态问题和恋爱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措施。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校学生教育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是从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度入手,通过将学生放置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多种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对自身人格进行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入手,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完善。因此,构建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对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问题进行明确

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影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理定位,是高校在对学生教育模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被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在社会环境变化问题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的方式,让学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的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等院校仍然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强化。

(二)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在构建这种新型模式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构建一支能够与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在将这种新模式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从我国部分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辅导员和大学各班级的班主任,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经常接触到的一些教师,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大学的班主任工作缺乏一种明确的定位,这就会让大学班主任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往往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地位。在对这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完善,成为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现状来看,构建一种以学校的专业心理学家为核心,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学生政工干部和大学班主任为辅助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制,是对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发挥的一种可行措施[3]。

四、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事关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提升,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在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群体中发挥自身作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邹钰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盼盼.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李雪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申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七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资源应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校都意识到了微课的重要性,而微课技术的数量也在呈现增长趋势。微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微课资源,可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心理教育课堂,满足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推动了农村小学心理课堂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微课资源;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一、微课资源在农村小学心理教育中的意义

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微课资源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与心理课程的结合体,在农村小学心理教育中使用微课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对心理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在心理课程中,微课视频制作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一个短小的微视频就是心理教学中关键的知识点。且微课的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具备明确的指向性,成功的微课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并巩固自身所学知识。同时,微课资源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个人体验课程,且重点在于学生不但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还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简明的微课视频引发学生体验思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从而使其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微课资源还可以提升农村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就农村学校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进行反思,且各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分享,从而将教学成果显性化,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微课的背景与概念

微课资源最早由美国的化学教授LeRoyA.McCrew提出,其目的主要是帮助非专业的化学人士了解化学知识,使有机化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而美国的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则正式提出了微课理念,并将其使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资源主要将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实现在线学习,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巩固自身知识。但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微课资源却存在不同的解读,而广东教育研究人员胡铁生首次定义微课资源,认为其主要按照课程标准,将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载体,从而将教学中特定的知识点与各种信息教学资源进行结合。微课资源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的教学视频,且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以及练习反馈等都属于教学过程中的支持资源,为学生构建了半结构化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研究者更加注重微课资源与课程资源的结合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微课内涵。

三、微课资源在农村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1、重视微课程的创新设计

优良完善的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其目的主要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为此,在农村小学心理教育课程中,教师应由目标制定、学生分析、教学媒体以及内容需求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这样才可以确保微课资源的实用性,从而可以更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2、优化微课资源的使用条件

我校是农村小学——庄浪县南湖小学,学校设有多媒体设备、摄像机、微机室、照相机以及心理咨询室等,且校内的每位心理课程教师都支持使用微课资源。为了更好的为心理教师普及微课程教学方法,我校负责人员创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QQ群,将其作为检验微课程资源使用效果的专属平台结构,而后将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加入至该群中。但单独孤立的微课程资源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整合这个区域的微课资源,融入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才可以发挥出微课的真正作用。为此学校还应且主动联系“001草根论坛”与“龙岗微课程”这两个知名的QQ群,将其作为推广微课程资源的推送平台,从而由理论及实践层面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还应注重心理健康学科的系列化与结构化,鼓励教师创办自身风格的课程体系,实现微课程的完整化与系列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开发微课程团队,实现微课程的专题化,避免个别心理教育教师各自为政,切实提升微课程教学水平。

3、规范微课程资源的使用流程

实行微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首先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且学生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微课程学习。比如在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引入拔河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群体体验中初步感受挫折,但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教师没有条件真正的为学生组织一次拔河比赛,此时便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展现教师需要的教学情境,利用其形、声、动等功能形象的体现拔河情节,这样学生便可以体会到愿望落空的失落感,有效感知了挫折感。学生在初步了解挫折后,还应进一步体会,且上述的挫折只是一个群体感知,缺乏个体体验,但教师又不可能真正的让每位学生都经历挫折,而阅读有关挫折的故事无法有效确保孩子的各个感官系统都可以体验感知挫折。为此,心理教育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截取心理教育故事《小虎的足球赛》,视频中呈现了小学生在足球比赛中因身体不适而受挫的心理成长过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审视自我。最后还应收集微课的评价反馈信息,将QQ群或论坛中的微课评价以截图方式保存,为此时对教师的深入访谈做好理论基础。

4、微课资源其应用效果

自我校实行微课教学方法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且很多心理教育教师也呈支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微课程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内,较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且视频中的动画故事生动形象,具备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学内容也贴近农村小学的真实生活,容易得到小学生的接受与认可。但期间也存在一些改进意见,认为微课程内容偏重低年级学生,且部分画面切换较快,停留时间较短,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由此反馈效果可以看出,微课程资源在小学心理课程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且其并不适用于学习系统知识,实际应用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针对性选择课程内容。在未来的教育变革中,微课资源将作为一种移动学习方式得到教师的广泛使用。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微课资源,可以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优化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王建军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小学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微课资源可持续性应用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431

参考文献

[1]赵广,汪振德.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2]刘赣洪,袁文珍,宋江雪.中小学教师微课偏好内容分析研究——以江西教师网点击率前500名的微课为研究对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

[3]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

第八篇: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医学生是一群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2016级新生为例,分析医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而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制长、课程多、需记忆的内容多、实验多,闲暇时间少,却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医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和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几年医疗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通过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医学生有效地摆脱心理困境,自主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到最佳状态,还可以为培养医学生成为一名能将“治病救人、大爱无疆”作为自己行医准则的医务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

一、新时期医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新生入学后,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对2016级全体新生进行测评,参与测评的新生共1893人,SCL-90或UPI结果阳性的共有371名,占19.5%,与福建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SCL-90和UPI均阳性的106人,占5.6%,略低于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经进一步谈话了解,心理测试结果阳性同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新生环境适应障碍。目前,大学新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父母依赖性较大,自主独立性较差,进入大学后,生活需要自理,而且大学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同学们在生活习惯、成长环境、饮食习惯、常用语言、气候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有的同学短时期内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失落、抱怨、抵触等情绪,严重者则出现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部分同学把大学生活想象的很美好,与真实的大学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感。有的同学则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束手无策,不能顺利地转变角色和适应大学的新生活,放纵自己的现象屡见不鲜。2)学习障碍。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高中学习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具有专业性、探索性、职业定向性、社会服务性等特点,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更为明显。部分医学生自身对医学缺乏兴趣,尤其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更为明显,大部分都是因为高考分数不高被调剂或者高中是文科专业又想读医学相关专业的,文科生对于医用化学难以理解,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导致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失去动力。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校园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社会的模拟,进入大学相当于步入社会的前期。大学生离开家乡来到大学,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不论性格、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甚至常用语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同学从内心深处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也很难避免有部分同学会因为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压抑、失落,不知道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加不知道要如何去处理。也有少部分人的内心中纠结于留恋过去和拒绝接受现实的逃避心理,让他们觉得大学里同学之间人情淡薄、难以寻觅真心朋友。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和独立性较强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学生在日后见习、实习甚至参加工作后,在医院里面临医师、医护、医患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新问题时难以妥善处理,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等感觉。

二、新时期加强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只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对于新生,全面铺开心理健康教育测试,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排查,绝对不嫩掉以轻心,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对于需要转介的学生及时转介治疗,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他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心理健康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作风和道德情操,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整理教育相结合,才能将育人做成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3)利用个案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个案心理咨询是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咨询作为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有显著效果。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如新生适应障碍、学习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团体咨询治疗,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鼓励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效果良好。坚持个案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既能保证准确掌握信息、提供个性服务,又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咨询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兼顾。4)充分利用辅导员与朋辈心理安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安全员主要由高年级师兄师姐或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学生辅导员与朋辈心理安全员与同学接触时间多,容易打成一片,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采用谈心的形式,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进行心理咨询,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和恐惧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而且辅导员与心理安全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补充、互相沟通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更及时、更全面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信息的掌握,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充分,使得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5)对问题学生采取主动干预措施。一般的心理咨询,大多数都是来访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后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或是即使意识到自身问题的存在,却没有勇气去面对,刻意逃避,更不可能去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那么,必要的心理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对于筛查出的问题学生主动进行进一步排查,必要时实施干预措施,这样不但可以使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初期便得到了及时干预和妥善解决,同时也促进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茫然,可以主动利用心理咨询,增强了心理干预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作者:龙小花 欧丽娅 徐文超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课题项目:

广州医科大学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姚建国.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59-161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学都是高校德育教学的基础内容,所以可以说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是同源同根的,而且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互补性,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学适当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更加丰富和科学,实现单一学科向复合学科的转变。本文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渗透策略

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普及,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模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学已经无法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的思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想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完善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源性

在教育部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以及文化科学作为学生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1]。同时在我国的高等德育教育大纲中也提出了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的指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同源性。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具有互补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具有同源性,但是它们又都有着各自的基础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行为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学中认为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注意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变化的规律。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这些基础的理论来使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以及自由与纪律等方面的对立统一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由此可见,二者的基础理论并不相同,但是从内容上分析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的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可见,其中还有很多的心理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沉淀、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价值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能够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前提,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将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等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以及心理素质[2]。比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就可以适当的融入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对象为大一的新生,由于刚刚进入到大学校园,所以学生们还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心,而且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问题。这些学生对大学有很多的期待,在认知上还有很多的不足,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不符后,会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使学生出现失眠、情绪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以及具体的解决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的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我国教育部门要求,高校的德育教学需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谈,对学生的学习、成才以及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及其不利。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测验,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然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进行针对性教学,减少思想政治教学的阻力。

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复合

在高校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往往缺乏心理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以及实际考察和演练,使教师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同时能够利用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完善,及时的发现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心理动态的发展,进而及时的改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学知识以及思想的渗透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实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进行转变,同时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将二者进行融合,从而使得两部分知识能够更好的契合,互相促进,进而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内容上也能够进行有效的互补。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学生德育教育要求,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适当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上,适当的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而教师自身也需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进而促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梁若曦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盛,刘中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9):90-91.

[2]赵丽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5(15):362-362,363.

第十篇: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法

摘要:

中职生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习环境、管理模式都与群众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需要同学们积极做好准备,去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成了中职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因此,以下将对班主任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建议。

关键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教导学生学习各类知识扩大学习视野,是现在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提上议程。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才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中愈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环境的突然改变,令中职生感到无所适从,此时,班主任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中职生班主任工作而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一、中职生心理教育发展现状

1、环境转化快,心理适应期长

中职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的青春期,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向往,当他们离开简单、单纯的初中学校来到中职学校,心理上难免会不适应,感到迷茫、彷徨。走入学校大门时,最大的感觉是他们想去融入到这个环境,但是陌生的环境并不是能够如此简单的融入。他们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心理适应周期,要是不能安全度过这个心理周期,就会引发学生负面情绪。

2、缺少人际关系交往,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人与事,还有来自学业上的负担、心理上的压力。陌生的生活环境不必多说,但是,与其他中学同学相比没有上知名的高中,在中职学校还要面对来自侪辈的压力。缺乏人际交往的现实状况,令学生不敢说、害怕说,越不愿意说,说的越少。各种压力之下,让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愿意面对现实状况。

3、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心理压力大

校园暴力事件一直是一个隐患存在于校园中,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现象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更是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成果,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因此,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治、遭受校园暴力学生情绪的疏导也被提上了心理健康教育日程。生活在校园暴力事件环境中,学生心理压力大,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学习。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经

1、利用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外界事物保持着探索的积极性,当然也包括生理卫生常识。班主任与其他老师可以一起组织集体活动,以集体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平等交往,消解异性之间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之间平等心态交往。如:“中职生心理辅导课程”、“就业心理辅导”、“身体、心理健康常识”讲座等等,通过相互交往的具体行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妥善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瓶颈。

2、利用榜样作用引导,构建心理教育氛围

中职生虽然已经不再是初中生,但是认知能力低、社会阅历较浅,对于事物的认识仍然浅显。此时榜样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典型的力量。例如:在例行测验后,对学生中具有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利用同辈之间的努力,促进学生奋发向上。也可以利用热点事件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这种榜样的引导作用,不拘泥于单独的个人,而应该向社会全体看齐。

3、关爱学生身心发展,防治校园暴力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一直是校园生活不可避免的话题,应该得到大众的重视。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首先,应该加强学校组织建设,组织班级团体在教室的带领下从法治角度让学生明晰校园暴力事件的严重性。第二,班主任要充分的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关爱,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将暴力事件遏制在源头。第三,在班级建设中要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及时对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顾虑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矛盾,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防止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4、根据个人做针对性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单纯的学习环境也复杂化。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优秀同辈之间的比较、家长的压力、激烈的就业竞争等等,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问题,有的人表现突出就成了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他们共同体验喜怒哀乐,分享共同面对问题时的甜酸苦辣等各种感受,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只是后期教育者或家长没有做好引导工作,没有不优秀的学生,只要不优秀的引导者。

三、结语

如何让学生获得身体与心理双重的健康发展,一直是现代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班主任在解决现实困境中,一直担任着主要角色。我们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陈春媚 单位:广西梧州财经学校

参考文献

[1]肖云.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4:196+243.

[2]汪铮.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及其防治[D].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