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研讨(10篇)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10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院制管理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迅速,个性鲜明的95后大学生进入高校,高校教育目标、学生管理方式随之变化,不少高校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以实现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寻求更多途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

关键词:

书院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形势变化迅速,高等教育持续改革。随着高校扩招、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多数高中生都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高校办学规模随之扩大,学生住宿社区化、集中化管理,学生数量庞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为应对这些变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日渐趋向素质教育、全人教育。许多高校开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书院制管理模式经验,陆续推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书院制管理模式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当前国内推行的书院制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基础上,借鉴、吸收、融合国外的住宿学院制后,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我国部分高校内推行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其行政地位与学院平行,借鉴了国外住宿书院制的宿舍社区管理模式,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打破传统的住宿分配方式,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混住,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管理制度[1]。书院制管理模式将学生宿舍区纳入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弥补了二级学院专业教育职能的不足。书院主要负责教学以外的事情,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实现组织职能,承担起学生生活社区文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工作。书院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并承担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等方面教育,力求实现全人教育,以达到学生的学业与身心均衡发展。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之下,如何发挥其优势,充分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协助学校实现育人目标,这需要学校管理者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2011)中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教育模式从过去的教师主动教育,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学生作为学习、教育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从人文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课业辅导和道德品质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指导,让他们能够真正得到释放和表现的机会,在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适应环境、应对压力、处理问题、完善自我的全面人格[2]。当今社会形势变化迅速,来自社会、家庭,特别是自身发展的压力不断冲击着在校大学生,95后青年成为大学生主体,学生自我意识愈发强烈,而在自我管理方面却不能同步发展。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国内高校研究的课题。高校应发挥书院制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南京审计大学书院管理制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

南京审计大学全面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学校根据学生住宿社区不同,划分出“润、泽、澄、沁”四大书院。书院设有书吧、学生活动室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书院会定期组织不同的特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书院实行导师制度,除了辅导员作为常任导师管理学生日常活动和思想教育之外,学校也分配了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教育。书院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使书院成为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

1.导师进驻学院,密切师生关系辅导员作为常任导师常住书院,办公地点与学生生活社区融为一体,能够及时发现及解决学生各种问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心智全面发展。书院制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队伍不仅在生活上贴近学生,同时提高心理专业知识素养,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夯实心理专业知识储备,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预防、发现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目前各书院已建立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同时,专业导师入住书院,突破以往只在课堂上师生接触的局限性,课余时间在书院导师值班室与学生谈心谈话,指导学生学习与职业发展,解决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迷茫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进书院,每个书院都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实现划片管理,专人负责相应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

2.书院社区设置心理辅导室,实现心理辅导进宿舍在学生宿舍楼内设置心理辅导室,每个辅导室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兼职心理老师值班,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心理健康服务。心理辅导室设有团体心理辅导室与个体咨询室,以便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

3.建立学校—书院—宿舍有效的三级管理体系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寝室长是中坚力量,书院心理工作室对寝室长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和团体辅导,充分发挥寝室长在学生生活中的组织作用。设立的心理气象员分布在每个宿舍,形成了学校—书院—宿舍有效的三级管理体系。此体系相较于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加强了学生宿舍层面管理力度,发挥寝室长的作用,使其协助书院辅导员深入学生日常生活,预防及发现问题。

4.书院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组织,学生自主自助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在传承心理剧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传统活动基础上,协会开辟了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新活动。同时协会利用书院在社区这一特色,与书院读书小组合作,在宿舍楼区设置心理角,放置心理图书和心理知识小卡片,以供本社区学生随时取阅。同时协会与书院其他学生组织互动,融入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5.心理健康课由学生自由选课,打破专业班级授课模式每个授课班级由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书院的学生组成。授课方式采用小组互助共同成长方式。在这种授课模式下,不同专业不同书院的学生可以一起交流,互相了解,促进成长。

6.对团学科联等学生组织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突破只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的局限对高年级学生干部选拔任命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对需要心理帮扶的学生干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7.发挥书院制优势,在书院温馨氛围下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各种书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校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书院制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完善,在书院制下构建起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尚存在不足,也在逐步摸索和完善中。比如需要加强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书院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需要学习国内外高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书院制管理模式、书院文化、学校育人目标及心理健康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综合研究得出适合本校的实施方案,从而发挥书院制管理模式优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最终实现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洁 王安琪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

参考文献:

[1]黄川川,罗大为,宋丽颖.国内外书院制现状及发展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2,(8):189.

[2]李良杰.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某高校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王丹.谈书院制模式下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肇庆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6).

[4]李敏.我国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现状及背景[J].领导科学论坛,2014,(7).

[5]吕信恩,陈伊.学区制模式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3,(3).

第二篇:生物实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摘要:

由于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学生在完成生物实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种种表现,如懒惰退缩型、好动冲动型、虚荣自恋型、社交恐慌型等。因此,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生物实验教学近些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压力加大,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学校因为承受升学的压力,难以用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渗入各门学科教学中,从学生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因为心理问题影响到实验正常进行的情况非常普及,在生物实验课堂上,进行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最容易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懒惰退缩型

这类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加上平时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懒得动手,处处依赖老师和同学。实验时看别人做的多,自己不动手,甚至还懒得动脑子,也有部分同学害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错、出丑,害怕破坏了实验仪器,因而畏手畏脚。

1.2好动冲动型

踏入实验室,学习环境和教室有了很大区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部分学生自控力薄弱,纪律意识淡薄。一进入实验室就情绪亢奋,一味地高声说笑,甚至与同学打闹,摆弄实验仪器。不顾学习目的,做与该实验无关的事情,或者心不在焉,对老师的实验授课、示范置之不理,自己随心所欲地实验。

1.3虚荣自恋型

有很多学生在家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实验室就表现为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时刻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但又不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一旦出现错误、失误,会极力掩饰,不愿承认,不敢面对,不能及时检查失败原因,也不愿去问同学、老师。久而久之,便会由自恋转向自卑。

1.4社交恐慌型

现今,由于独生子女居多,有些学生常常是独自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与家庭以外成员的交流太少,沟通能力不足,从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脸红,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做实验只是自己干自己的,不能与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实验遇到障碍不能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1]。

2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1规范实验教学程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实验室都张贴有《实验室章程》,在第一次实验时,让学生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这些条条框框很难使学生落实到实处。教师应把实验教学的程序具体化,让学生明确每个时间段,自己应该做的事。一般来说,进实验室后立即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每一件实验器材,这样就可以制约他们的随意性,释放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提出实验目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实验仪器的作用,再进行实验授课、示范和学生操作。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提升,不良行为受到制约。

2.2鼓励学生动手,克服心理障碍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懦弱,一上实验课就充当看客,被动地接受。只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切实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高中教材中“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多个实验都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学生虽说在初中接触过显微镜,但因为怕把显微镜碰坏,不敢操作到位,随随便便就算完成了。但在高中实验中,只有在低倍镜调清晰的基础上才能换用高倍镜,学生才可能看到叶绿体、线粒体、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染色体的静态分布。所以要告知学生实验的规范操作方法,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及规避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特别是要帮助那些存在自卑倾向的学生走出误区,即使是个别学生损坏了实验设备,也不能大声呵斥,可以留待课后解决。这样就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使学生心中有底,有利于学生抛弃懒惰、依赖心理,克服胆怯与懦弱,诱发探索欲望,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增强师生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生物实验课是探索、求实的课。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学生实现沟通、交流,成为引导者、朋友、释疑者。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情绪和好奇心理、喜欢表现的心态,通过适当的语言激励学生投入实验过程,让学生脚踏实地完成实验,碰到疑难问题及时、耐心地解答。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要求,以鼓励、赞赏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重新进行实验,耐心地劝慰,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仔细寻找失误的原因,将失败变成成功的催化剂。当学生实验取得成功后,需要及时地予以表扬,教师的鼓励会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表现出超乎想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而且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信,促进交流与沟通,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的效果[2]。

2.4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调节心理状态

生物实验课不能局限在教室里,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灵活地把握教学,适当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在教学“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验课时,就应让学生去充分接触社会,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例如,“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不应该只在教室模拟实验,而应把课堂搬到野外,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消除了沟通障碍,同学之间变得更加融洽、和谐。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社会、走向自然,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开阔胸襟,有利于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3]。

3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推手,我们应该借助实验教学这一平台,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面对一些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和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切实的行动,促使学生获得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唐金华 单位:通州区金沙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霞.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2):63~64.

[2]朱国梁,沈忠.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6):25~27.

[3]王加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8

第三篇: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摘要]

为了提高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本文从分析当前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入手,阐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的新途径,目的是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病救人的消极模式,转向积极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培养学员的优秀品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到每一名学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消防院校作为向全国基层消防部队输送优秀指挥人才的院校和主力军,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一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地方高校一样,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工作任务主要定位在如何减少学员的心理疾病和矫正学员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解决了少数学员的心理问题,但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消防院校学员进入学校学习后,虽然生活模式趋于简单轻松,但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学员入学前火场战斗经历对其心理冲击大,导致学员心理素质偏低,加之教育课程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等诸多原因,决定了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开阔教学视野,创新研究理念,合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逐渐转变为引导学员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让每一名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其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展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疾病和缺陷,忽视了人的潜能和活力。所以积极心理学注重对激发人的潜能和心理机能的规律进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探寻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挖掘人的潜力和优势,主动引导和提升人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三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侧重于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进行研究,强调人们需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生活。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发展研究。三是积极的社会关系,主要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地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员完善人格品质,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激发学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将为消防院校培养更加优秀的消防人才,为基层消防部队输送能力更加全面,素质更加过硬的指挥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员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就健全和完善学员心理品质方面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增强学员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和智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变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此外,积极心理学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员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接受并满意过去的良好心态。

2、塑造学员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认为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塑造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勇敢、热情、主动地探索,培养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成为教学重中之重。

3、创建积极的校园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1]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为学员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环境熏陶学员品质,让氛围陶冶学员的情操,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在消防院校应用推广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为消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消防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对推动消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向积极方向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1、建设积极的校园生活环境

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对学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能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于消防院校这样军校性质的学校来说,由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让学生一直都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失去了作为学生的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所以很难让学员体验到幸福、满足的感受。作为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在校园提供各种平台,鼓励学员走出宿舍,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让学员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此外,干部作为学员在校学习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勇于突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充分体现亦师亦友的角色,让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放开束缚,体验大学的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消防院校的校园才能恢复大学应有的那份活跃和朝气,才能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系统做支撑,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消防院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全校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也是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消防学校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没有符合标准的咨询室,供心理辅导的团体咨询场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器材等,使心理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同时,应该尽快完善消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让软件和硬件共同搭建起消防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3、增加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员的自我体验,使学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美国,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幸福课”,它主张在学生参加学习和体验活动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幸福感。在消防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和教学,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而是要依托原有成果,转变以往以消极心理教育模式一头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的重心均衡到怎样减少和预防学员的心理问题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两个方面,并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和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等形式,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其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感受。

4、融入积极的心理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每年新学员入学后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很好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员,但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过于急促,给学员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新学员,初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的适应,集训的艰苦,都给他们带来一定不适感。特别是那些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学员,本身就具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心理较为封闭,同时带有恐惧、焦虑和排斥感,若在心理健康测查之后马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势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学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其现有的不良心理问题,还会加重其心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此时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就比较恰当,即不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而是在大环境下,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或是团体辅导的方式给予更多的关注,围绕学生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员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辅导,在解决其不良心理问题的同时,维护学员的自尊,提高学员的自信,增强学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才能真正达到测查预防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消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周习文 单位: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君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M].教育与职业,2014(17),60.

[2]金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设计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M].科技创业月刊,2015(7),64.

[3]王祚亮,胡义秋,彭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A].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

第四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般来说,选择就读中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他们在之前的学校不是备受冷落就是被打击的对象,加之现在成为中等师范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其心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学校要重视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渴望被认同

中等师范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渴望被认同的时期,他们往往想法奇特,敢想敢做,乐于实践,渴望在班级众多学生中去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但这种渴望被认同的想法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通常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产生才能被埋没的心理,而且无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自卑与自负心理矛盾

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进入学校后,自身的优越感通常使他们心理相对乐观,盲目自信极易产生自负心理,常常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拮据,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3.叛逆心理

中等师范学生向往自由,不喜欢老师对其严加管束,而且教学中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也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学生希望学校为其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而言,自由和纪律本就是矛盾体,再宽松的环境也应有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所以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步入校园时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表现不自信、懒惰情绪严重等问题,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加强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具备正常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扬,我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以人的整体塑造为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应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加强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展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开展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采取激励性教育方式,鼓励中职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地采用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来应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进取心的现象。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被欣赏的感受,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收获成功、增强自信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内心认可自己。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校携手确保心理教育质量

父母是学生最大的影响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因素,积极地组织相关活动,如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做到与家长勤沟通,及时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反映给家长。无论是学生犯的错误还是取得的进步都应如实地告诉家长,使家长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家长提供的学生信息合理调整教育方式。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积极的宣传学习意义。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丰富性、发展性,在学生团体中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教育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小结

总之,广大中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激励性教育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构建校园文化三方面对中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讨论,以期为中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丁玉友 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师范学校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幸福,辅导员如何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力求通过案例的形式研究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转变历程,通过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方法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小见大,以期能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到时代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创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部分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时常处理不好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危机。因此,如何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提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则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案例概述

本案例主要是讲述对一个家庭困难、思想偏激、厌学、失眠等问题的学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引导,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爱,身边同学的关心,使其能积极、乐观、向上的面对未来的生活以及工作,并使其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喜欢上本专业。

二、案例简介

学生A为某班班长,该生出生在省内某市的一个小村,父母长期均在外地打工,由于性格较叛逆,该生并不经常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决定。作为他们大三的辅导员,最初注意该生是因为该生虽然身为班长,但平时在执行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拖沓,不够认真,马虎应付,甚至在查课的过程中,也发现该生经常无故缺课,且查看他往年的成绩,发现每学期均有挂科记录。后来经与其要好的同学进行沟通,发现该生目前的状况并非是一日形成的:该生在高考时候报考的专业并非是目前就读的专业,是调剂过来的,所以他一进大学,他就不满意现在的专业;在大二上学期想申请转专业,但由于该生自己平时不够努力,期末成绩不济,所以院里并未批准他的申请,从此,该生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无故旷课,上课看小说,对学校心存怨恨心理,经常带有情绪的在QQ空间日志中抨击学校的制度,很多活动都不参加,经常不管上课时间与否均躲在图书馆看小说,甚至晚上只能靠安眠药来强迫自己睡觉;甚至于在大三上学期末的时候,还跟我询问休学的有关事宜,想休学自己去社会闯荡,经过沟通,我发现他是无目的,无目标的,一味的想逃避目前的生活状态,但是又无从下手,想通过休学来改变。根据对该生的分析,该生存在着厌学、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主要的根源在于对生活学业的迷茫、无目标,在思考问题过于偏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中。

三、解决方案

事情的解决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还要发现其背后隐藏的问题。要抓住事情发生的契机,有针对性地思想教育工作,让坏事变好事,让危机变机遇。根据这一工作理念,我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对于本案例中的学生,他开始就对未来存在迷茫感,在大二转专业未成,使他产生一种压迫、无所适从感,情绪开始比较压抑,且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这种意识没有很好的得到肯定,使得自己更加的敏感而脆弱。所以基于该生心理状况,我认为在做辅导工作中,需以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来感化学生,先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你,在与你逐渐的接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同时需要对他进行思想引导,让他热爱生活、热爱本专业。在对该生的开导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

1、与家长沟通,形成统一战线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了解到该生非常害怕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挂科的不良状况,且非常在意家长对自己的看法,于是,我便利用机会与其家长沟通A君的在校情况,希望家长能给予理解并支持,同时不要透露我与家长联系的事情,害怕学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只有家校加强联系,形成统一战线,才能让A君迷途知返,让他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及时向学校报备,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在对学生的状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我便主动将该生的情况报备与学工处,并及时更新记录,希望能在学工处专业心理中心老师的指导下,一同帮助该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3、在工作中体现学校关怀,消除他对社会学校消极的思想

该生自从转专业未果,就开始对社会以及学校有不满的情绪,认为是学校不给他机会转专业,甚至于自暴自弃,所以在我了解到A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给予该生临时困难补助以及勤工助学的岗位,希望他能自立自强,尽量减少家庭的负担,并积极的安慰他,让他感受学校老师的关怀,消除他对社会学校存在消极的、不满的情绪,并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学校。

4、提升该生的素质和能力,让他认识到自我价值

该生刚刚开始作为班长处理问题比较马虎应付,不够细心,且做事情缺乏信心,针对这种状况,我请年级办公室主任多指导他的学生工作,并多次给予肯定,增加该生的信心,让同学多给予他正面的鼓励,使得该生的素质和能力都不断的得到提高,认识到自我价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生已经接受了未能转专业的事情,且能按时上课,不早退,也能不挂科,最大的变化在于思想不在偏激,能积极乐观的看待现在的生活,且作为学生干部,更能积极的开导其他有思想偏激问题的学生,起到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同时,通过与宿舍同学交谈的过程中得知,该生在近期学习生活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比以前积极乐观了许多,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克服了内心的自卑等一些列心理负面影响,干预效果初步显现。

四、经验与启示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们的社会意识在逐渐增强,但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寻求个体统一感,但情绪敏感而不稳定,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于生活事件的各个方面,加上每个人对问题的认知能力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些负面的体验如果不能及时的消除就会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果这种感觉持续存在,就会演变成生活压力,当压力无法自我排解时,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所以,相对来说,现代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心理疾病,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首先要认识到这样的学生并非异类,只是他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与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要求发生了偏差,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显得格外重要。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建立系统完全的心理危机预警库,拓宽信息了解渠道,针对潜伏在学生心中潜在的心理危机苗头,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介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和思想等各方面的动态,了解学生上网的内容和日常作息,如有发现行为举止异常的同学,通过身边的同学及时掌握和了解该生思想动态,制定相关的帮扶和关爱计划,做到预防为先。

2、借助新媒体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提高自身应变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

当代大学生主体来自“95后”,和之前的大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获取信息和接触的媒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也变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信息反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利用微博、QQ、微信等现代网络新媒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善于利用网络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真是的心理世界,更好的帮助学生规划现实生活,借助网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3、建立重点人档案,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这个过程就需要辅导员投入极大地耐心和热情,工作上应建立重点人档案,做好此类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引导,制定相关的帮扶机制和设立可行性的成长目标,逐步帮助此类学生克服内心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针对有可能转变的情况,采用多种策略和方式进行引导,做到心中有数。

4、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全员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解决不能单纯的依靠辅导员的力量来解决,要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做到全员育人的意识,发动学生干部、宿舍同学和任课老师的力量,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危机。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做该生的思想工作时,全员因素对该生思想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管是对心理问题学生还是其他特殊学生,辅导员都应该时刻的记得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用心相处,用爱和耐心来传递你的思想,学生会更加愿意的接受,为后续的其他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学生也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进。

作者:谢兴政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广明,周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聂津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09,(28).

[3]王敏.高等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4]朱振岳,陈胜伟.不让一个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掉队[N].中国教育报,2009.

第六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

新世纪伊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课改前行的旋律,从心灵世界的叩开到潜能开发和活力激发,无不印证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心路历程。如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及其发展模式的校本探索?我们的做法是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开启生命走向、丰盈心灵素养、激发心灵潜能、绽放生命活力”的高度。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自建校起,就确定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发展方向,逐渐探索出以“心灵健康阳光、心灵素养丰盈、心灵潜能与活力激发”为主要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样态,开辟了一条“知心育人幸福成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

一、知心文化:导引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定位

作为地处成都中心城区的成华实验小学,基于生命成长规律的清晰把握和素质教育的走向前瞻,以“知心育人幸福成长”核心理念,引领建构了由知心课程、知心课堂、知心德育等组成的知心教育文化体系,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关注生命个体自主成长和内生性力量的培养激发,探索从思想观念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优化、效能评估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通过“顶层设计”的本质叩问、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程调控、细节优化,赢得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生命素养生长不可替代的导引、丰盈、激发力量。

二、多元合力:集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力量

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行为力量,成华实验小学在心育操、心育剧、心理咨询等实践研究基础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愿景,着力课程内容、实践路径、保障激发、评价力量的探索。一是强化组织研发力量。建立领导机构和研发团队,形成由校长挂帅,专家引领,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基本单元,连接学科教研组和班科团队的实践研究网络,纵深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工作例会、常规研究、培训学习、课题引领、评价反馈等制度。三是拓展空间力量。加大投入建设“知心小屋”、心理咨询网站、“知心信箱”、“生命绿岛”、“班级心育角”等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三、心育课程:丰盈心理素养的生长土壤

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学校建构了特色鲜明的知心课程体系。

(一)知心学科课程

首先对学校的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利用校本课程保障了每班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所用教材是由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花开的声音》。二是学科渗透,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结合,比如在四年级语文课《语言的魅力》的教学中,我校老师就采用了心理学的“共情”技术,让学生戴上眼罩,设身处地地体验盲人的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三是进行了学科拓展,在完成学科大纲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开展了学科拓展的训练,比如美术课的“心理画”,语文课中的“心灵日记”等。

(二)知心活动课程

心育特色课程:①心育十二节,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大型主题节日,融合心育、德育及学科特色,激发潜能、绽放活力。②结合艺术心理辅导,创编“心育操”。③知心团辅,每周每班一节,长短课结合,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其中《放松助你成功》《?唆———爱的心结》荣获市级一等奖。④知心个辅,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品质。心育拓展课程:①校园心理剧,自2011年第一届心理剧大赛开始,连续多年不断创新发展。②心理微电影,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烦恼和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成微电影,在全校进行播放,产生共鸣。③心理博客,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有博客、微信、微博等形式。家校共育课程:①知心家长课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知心家长课堂上进行交流。②知心家庭评比,每学年,学校利用家长座谈会,对家庭进行测评,对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对整个家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给予表彰,颁发“实小知心家庭”证书。

(三)知心空间课程

我们将空间课程划分为“心育场地建设”和“心育环境打造”。首先,学校加强了“心灵港湾•生命绿岛”以及“知心小屋”等心育场地的建设,营造浓厚的心理氛围,安排专职老师负责,定期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针对班级情况,建设具有班级特色的心育阵地———心育角,包括心语晴雨表、心语星愿、涂鸦墙、知心小信箱等。其次,营造宜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校园整体色调、校园吉祥物、校歌、校旗、校服、信笺等。另外我们还设计了心育特色浓郁的校园标识语。

四、心德融通:聚生心理素养的生长力量

在生命成长方向、内涵、力量的共生共长中,德育和心育既密切关联交融,又独立发挥导航、激发、滋养生命成长的力量。成华实验小学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又渗透于德育内容和途径,激发、聚生心理素养的生长力量。一是创造德育与心育融合的活动载体,如“心育”快乐寒暑假社会活动、争做“阳光男孩”和“阳光女孩”活动等,使各种活动既有德性光辉照耀和规范导航,又基于心灵唤醒而激发生命潜能、绽放生命活力。二是心育班队会建设,强调“心育”实践体验,以角色扮演为行为特点,开展系列心育活动,培养生命素养可持续的内生力量。三是营造心育与德育交融的育人氛围。本着“淡语皆有味,浅言皆有致”的心育环境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健康丰盈、蓬勃向上的心理氛围中成长。

五、多元平台:拓展心理成长的体验场域

心灵的丰富灵动、心理品质和自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饱蘸生命气息的生活实践平台。成华实验小学构建了校园心理剧、校园心育操、校园心育节等序列化、多元化的心育平台。“网上心理咨询”是成华实验小学心育阵地的创新之作,主题和运行形式包括“知心信箱”———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在线聊吧”———聊天谈心、“心理魔镜”———照照自己的心灵、“你说、我说”———寻找大家的帮助、“心理书架”———汲取心灵的营养等。

六、专兼一体:提升教师“心育”的素养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成华实验小学以积极心理学指导,打造专兼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是达成共识,保持积极心态,拥有幸福人生。邀请专家举办“积极心理学”“改变教育从认识儿童开始”“我心目中的知心教师”等专题讲座,引导教师从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走进孩子心灵,引导孩子心灵成长。二是辨识强化优势,引导教师以积极视角发现、解读学生成长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掘积极的成长力量。三是掌握核心技术,引导教师根据情绪管理理论,掌握事件诱因、事件解释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分析等心育技术。四是提升共情技能,促进教师学会与学生融情共情,培育情感性素养和力量。五是建构“知心教师”培育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践行知心课程体系,学校还精心研发并实施知心教师发展课程,包括积极心理品质课程、MBTI沟通课程、“ABEDE技术”课程、知心德育课程、知心课堂开发课程、小专题研修课程等。

七、课题攻关:求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难题

突破根本影响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难题,离不开研究力量引领攻关。2010年开展《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构建实验教学和谐课堂,发展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课题获成都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研究》,着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夯实学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和自信力量,课题获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学校正开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教师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聚焦教师积极心理培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能力。

八、梦想前行:升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知心教育文化引领,滋养生命绿盛成长———成华实验小学“知心育人幸福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探索,引动、激发、催生了学生成长、课堂行走、德育实践的力量与活力:学生形成了阳光、健康、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学习充满活力,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能,尤其是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持续提升。催生了阳光丰盈、活泼向上的知心课堂,丰富了课堂内涵,激发了课堂活力,提升了课堂品质。唤醒了生命道德生长机能,学生道德素养的生长插上了基于内心觉醒激发的活力翅膀。丰硕的“心育”成果,使我校成为首批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首批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市优秀教育集团。学校先后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和谐教育”现场会、市级教学现场会、区级心理剧现场会、积极心理学学习报告会等,先后接待来自淮南、青岛、重庆以及省内多地的教育同仁,显著提升了我校心育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顾明远先生参观学校后说:成华实小是在用“心灵塑造心灵”。

作者:张家明 杨晓文 张伟亮 单位: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宿舍关系构建

【摘要】

宿舍作为现代大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固有活动场所之一,具有固定化和持续化的特点。良好的宿舍生活环境、和谐的舍友关系都能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内在状态和外在形式产生相应的影响。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动作用,既需要作为宿舍成员主体的大学生主观意识到这一关系打造的重要意义,又需要作为管理方的学校充分重视并采取各项措施来推动宿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一、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宿舍人际关系,就是在宿舍环境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宿舍作为相对私密的生活空间,使得内部的人际关系更为直接和亲密。从外界回归到宿舍中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展露出行为、性格和心理中相对隐秘的层次,这与班级、社团等公开场合产生的关系有所不同,有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去掉了一定程度上外在的掩饰,宿舍人际之间的交往往往呈现出相对更加真实的状态和形式。只有更多的真诚、包容、坦率和无私,才能够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交际能力、心理完善程度乃至为人处世态度的重要杠杆之一。

(一)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能保持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平稳

宿舍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宿舍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生活需求的拉动、环境整体濡染和内在心理需要的整体作用下,宿舍成员之间更容易的接近和熟悉,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更加稳固。良好的宿舍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远在异乡的学生更能找到身心的归属之处,从繁重的学习、热闹的活动场所归来后,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懊恼等情绪时,回到宿舍,相互的交流、鼓励、支持和倾听,让大学生的情绪、感受、体会都能得到好的疏导和交流。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共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在个体心理状态平衡性的维持和良性生长方面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有助于宿舍成员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能养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群体性

宿舍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场所,又是集体生活的固定空间。或四个人或六个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不能只围绕个体进行。来自不同家庭、环境和层次的学生,走入宿舍这个集体后,都需要对个人进行调整,以达到最终的整体稳定和平衡。这种调整的过程,也是转换思维角度、考虑他人感受、关照他人行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与他人保持和谐,才能被整体接受和容纳,反之被集体的排斥又会影响个体情绪、心理、行为等。这一循环过程的出现,让宿舍环境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持整体的平稳,在这样的大原则下,趋利避害的本性也会推动宿舍成员来选择和维护和谐的人际环境,最终达到整体运行的畅通化和有益化。这个过程,宿舍成员的集体性意识逐步形成,最终在毕业离开学校融入社会群体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能推动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健康性

现代大学校园中,宿舍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自杀、他杀、投毒、伤害等恶性行为的出现,就是宿舍人际关系无法正常运转的具体体现。如果有一个良性运转的宿舍人际环境,学生在情感上的困惑、思想上的苦闷、心理上的抑郁能有得到及时的疏导,有些不良行为的萌芽一经出现就能被发现和解决,不会演变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大学中相对稳固的环境,宿舍犹如大学的细胞,这一细胞的正常运转,才能保持集体的健康发展。而这一细胞的运转,不仅仅靠外在的制度、约束,更多是其自身内对不良状态的调整、疏导和消化。大学生在外遇到学习、生活、工作上的挫折时,回到宿舍内,通过和舍友的交流分享,得到舒缓和放松,这样就会缓解不良情绪,不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成因

课题组围绕大学城的十所大学展开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情况调查,参与调查的200人中,有113名大学生认为宿舍内有相处不融洽的舍友,约占56.5%;有71名大学生认为宿舍关系不够和谐的,约占35.5%。依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加之接连出现的因宿舍关系恶化导致的种种事件,让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营造和建构,成为目前高校中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目前影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占据主体的是作为宿舍成员个体自身的原因:

(一)个性特征因素

宿舍集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和特性。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不同地域、环境、家庭的学生融汇一堂,原来的天南海北,如今的比床而居。距离的迅速拉近,并没有伴随个体差异的消融,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大学生,如今要磨合成一个整体,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水到渠成的,相反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和相对痛苦的改变过程。尤其是在高校生活的自由度大大提升,教师、辅导员等管理和教育者对学生生活参与度的相对减少,更让这一转换过程步履维艰。一个原本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人物,习惯了发号施令和首先满足个体需要,没有考虑他人和协同合作的行为意识,让其通过更多的自发来达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实在是不容乐观。很多情况下,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尚未出现,反倒是出现了个体差异突出,适应能力变差等情况,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二)价值取向因素

生活成长于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在个体意识养成和价值取向形成方面,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高校的包容性,无意中推动了这种差异的扩大和发展。利益冲突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但在涉及经济利益的各类奖学金评定、贫困补助认定,或者是涉及荣誉的各类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优秀团员推荐入党等问题时,一些功利心较强的大学生就会把同宿舍的竞争者树为敌对方,故意找麻烦、挑毛病、说坏话,或者故意拉拢别人,孤立对方,最终导致两者矛盾的激发,破坏宿舍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丰裕,多数学生都拥有了个人的电脑、iPad等。加之,互联网通信的普及,每个宿舍都安有了宽带,在带给学生方便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了学生的上网需求。宿舍内大学生更多呈现的是或者沉迷网络游戏,或者“低头族”上网聊天。宿舍电脑的普及应用,使得宿舍成员相互的倾心诉苦减少,也减少了往日卧谈会的欢声笑语、你争我辩,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开导相对减少。此外,社会上无所不在的以物质和消费为“宗教”的意识形态等错误观念,越来越完全矛盾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长作为大学生从出生开始的终身教师,其教育观念与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目前,90后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多存在着“三高”(过高保护、过高期待、过高溺爱)现象,使得大学生自律性差、缺乏独立性、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等弱点。这些弱点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就会发展成为习惯,影响其在宿舍内与舍友的人际交往,不利于构建和谐宿舍关系。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很多不适应,不易快速融入大学新的生活。因为宿舍矛盾,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学生也比比皆是。

三、构建和谐宿舍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个人应该主观上积极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1)大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构建和谐宿舍关系,充分认识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宿舍是大学生在外求学的第二个家。大学生是宿舍构成的元素,是宿舍的主人,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受益者。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需要每一个宿舍成员参与进来,在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良好氛围。

(2)学生应该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尊重他人、尊重舍友,相互包容。矛盾的诱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以友好、合作、宽容的良好心态对待身边的同学,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公平地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宿舍中,更要遵循尊重、宽容、帮助、平等的原则,与室友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学校应该努力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氛围

(1)完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作为校方,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基础的住宿设施以外,还应该把宿舍卫生、宿舍文化等方面,纳入到日常的宿舍管理中来,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除了宿舍卫生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奖励考核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宿舍文化方面,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构建起极具专业氛围浓厚的环境,给宿舍成员一个不忘学习、相互竞争的意识,努力实现生活和学习的双丰收。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员的管理,逐步提升宿舍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宿舍的管理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发挥宿舍管理员与学生的沟通效应,对于第一时间化解学生宿舍内的矛盾争端,有着重要作用。

(2)增设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被纳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增设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科学系统地向学生传达人际交往的技巧、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人际关系构建的认识,适当释放心理压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纠正三观认识的错误偏差,以达到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

(3)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为了更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的高校都早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旨在更好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防止错误片面的思想影响学生、困扰学生。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心理工作者不能够深入第一线的学生生活,再加上学生的不积极主动很多时候的心理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对于学生宿舍的人际交往问题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所以新时期的高校心理咨询部门应该注重学生宿舍的人际交往问题努力促进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4)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联系,在联系中实现信任,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成员就要不断地增加相互之间的“联系”。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宿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班级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评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通过宿舍活动,引导每个成员参与到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提升宿舍成员对宿舍的归属感。

作者:齐艳 王林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艳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和谐宿舍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3~45.

[2]刘富良,罗岚.创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高等农业教育,2009(04):92~94.

[3]熊昌茂.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构建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9):63~64.

[4]成器,马莉.创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122~123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应用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角度来进行解决,不断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网络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为此要正确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对策。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与现实社会具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社会中充斥的不良信息容易对价值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具体分类来看,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习态度上的不端正。学习是每个大学生的根本职责,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就难以真正掌握知识,更何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然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内容具有极强的诱惑性,其中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学习状态的形成。第二,情感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误导他们。另外,受网络社交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热衷于日常的网络信息交流,那么对于现实中的交流感到厌烦,从而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社会交往。第三,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大量信息,具有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历,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而附带的则是较弱的心理承受力。第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刚刚从父母怀抱中走出,步入另一集体进行生活的群体,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还未对自身进行清晰定位。而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易于受到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大体上仍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社会原因复杂,网络信息资源的混乱对大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多、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但如果是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那么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社会正常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单薄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习惯用网络来交流沟通,人际关系随之变淡。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适应,容易产生心理孤独等现象。二是高校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存在问题。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成长教育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并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三是家庭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引导的缺失。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但是家长有义务、有责任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引导。然而,在一些家长只是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引导。甚至有些家长自己迷恋网络游戏,这非常不利于孩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四是大学生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问题。网络世界极其丰富,这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是具有较强诱导性与迷惑性的,这就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多变的影响。另外,当前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就业问题加剧等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大学生不能快速适应,那么就会产生内心压抑、自信心缺乏等心理问题。

3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避免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学业和个人健康成长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角度来进行解决。首先,不断整合网络社会资源。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世界,要通过不断整合网络资源的方式来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别现实与虚幻世界的差异,合理规划学习和上网时间。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有责任对网络资源信息进行监管与筛选,加强政府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要将不良的社会资源进行屏蔽,建立严格的网络监管制度[1],确保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家长要在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在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通过微信、QQ等多于他们联系,给予足够的关系与爱护,对于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第三,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来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让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眼界的重要工具,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最后,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在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自我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对网络内容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将网络作为一项获取知识、增长见解的工具,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叶婷婷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国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2]陈雪蕾.略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第九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影赏析探索

摘要:

在新时期的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学校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还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性的引用一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样在学生观看电影的同时就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此篇文章就对电影赏析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健康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技巧进行了分析,以便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电影赏析;运用

一、电影赏析的意义

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美好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以给予人们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生活。而电影赏析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感受电影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之间的相互用语,在对电影中的细节进行全面剖析后,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所想和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促使人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对面对事情,从对电影中人物的剖析联想到自己,使自己体会到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促使自己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将电影赏析很好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让给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到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便于使自身发展更为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电影赏析的重要性

(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做到寓教于乐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社会,认清自己,不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实,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在此课程中融入电影赏析,既活跃了课堂的枯燥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对电影进行观看和分析的过程中,使自身获得感悟与滋养,达到情、意相容的状态。

(二)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通常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所涉及大的电影都是与心理教育相关的电影,在这种电影中常常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将心理方面的内容和知识表现出来。

(三)了解他人所需,增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中观看的电影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而又张扬的心理,有的彷徨无助、有的积极向上,像一例例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激发出我们内心对它的感知与同情,能够强化自身的人生思索。在电影中人物生命的延伸都是需要我们的不断思索,是我们对人生价值继续追寻的动力,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认清自己,不断的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己。

(四)愉悦身心,带来正能量

电影的欣赏本身就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它能够让我们暂时抛开生活中的一些困扰和不开心的事情,让身心彻底的放松下来,同时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够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包括他们的乐观意识、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电影赏析的运用技巧

(一)确定合适的影片

影片的确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电影赏析的运用来说十分的重要,影片的主题一定要与课程教学的主题保持一致,要能够满足教学教学的需要。依据大学生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其身心和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和不同。一般情况下,常用的主题包括自身目标的建立、交流与相处、兴趣爱好的培养、思想的成熟、恋爱和婚姻的理解、性格的养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法律意识的健全等。

(二)确定观影的重点

在学生观看影片之前,老师需要先对影片进行了解,必要时可以先将影片看一遍,以便于确定观看的重点所在。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事先确定电影的主题,这个主题一定要与所需要学习的课程的主题相呼应。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会有很多的重点情节和片段,举例,以《心灵捕手》这部影片来说,它的重点包含有亲情关系、咨询过程、信任考验、幼年创伤、情感纠葛等。而老师只需要按照本节课程的主题进行原则就好,一般情况下为三到四个重点,然后随着影片的观看,围绕着重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

(三)调节观影时间,穿插讨论环节

当学生准备观看电影时,老师一定要提前的将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背景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观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与所需要学习的课程相结合等。如果需要观看的是一部时间较长的电影的话,一定要将电影分为几部分进行观看,当一个情节看完以后,要将电影暂停,可以适当的空出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交流,这样方便学生与老师去叙述自己对情节的理解和感想,同时还能适当的吸收电影之中的知识,避免时间一长,出现淡忘的事情发生。

四、总结

根据全文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赏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对心理健康这门学科产生新的认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意思,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电影赏析的运用还不够完善,依然处在发展和探索的阶段,所以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作者:叶绿素 单位:景德镇学院

此为2015年度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5JXAPC04

参考文献:

[1]涂翠平.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校园心理,2012,04:271-272.

[2]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3-46.

[3]丁爱芹.电影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9-110.

[4]王芳,袁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5-98.

[5]王丽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9:103-104

第十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应用

摘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高校应根据相关教育经验,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论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和特点,提出应将拓展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比较,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生源结构和目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心理、价值观特点也有不同。现代高职院校普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关注度不够、专业度不够、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种较为新颖能适应年轻人思维,应对社会变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1995年起拓展训练引入中国企业培训,在此领域得到很好的效果,其新颖的教学形式、内容和取得的优秀成果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拓展训练将团体人员置于设定特定环境或情景,进行一种体验式学习。此种教育模式可针对个案或团体进行教育,方法灵活,并且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将各类拓展训练课程纳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取得一定成果。[2]

一、高等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受家庭条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个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其的心理问题有其独特性、普遍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正确自我评价、困惑、责任心缺失等等。

(一)自我评价不准确

多数高职学生过于低估自己,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我国的教育主流仍偏向应试教育,对学生特长培养不足,整体评价偏向考试成绩定论。多数高职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考入高职院校自觉比考取本科的同学低人一等,产生强烈的自卑感。[3]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有一定水平,因高考失利考入高职院校,心理落差极大,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自卑感。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条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为落后,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与其他同学比较产生强烈的落差,也会导致自卑。

(二)迷茫、困惑致使产生心理疾病

高职学习阶段不同于初高中的单一、偏理论的课程设置,高职阶段课程科目较丰富,多数课程学习时间以学期为单位,注重理实一体,看重动手能力。学生进校前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进入学校后,学习方式的不同、专业较深、课程进度快等特点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多数学生乏学习动力,对人生没有要求、目标和规划,产生迷茫,加上大学生活诱惑增多而将专注点放在游戏、玩乐上,最终虚度光阴。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焦虑、恐惧、抑郁、自暴自弃或异常愤怒,如果长期处于心理障碍中,就容易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

(三)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到高职院校后,学生生活不在单一,需要更多地适应社会,增加人际交往,更加独立自主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格。但此时多数学生还不够成熟,遇到事无法很好解决会产生消极情绪,或寻求别的方式解决如消极应对、逃避现实等。高职学生生理机能已基本成熟,但思想仍偏幼稚跟异性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自己实习或兼职过程中会遇到其他情况,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恐惧、无法定性、随波逐流。

二、拓展训练的含义及优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1)积极情感与良好环境的体验;(2)积极人格的塑造;(3)积极的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构建及运用。[4]其并不是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否定,而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比较简单这一现状的一种补充,通过用年轻群体喜欢的方式,拉近与他们的心里距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度、让他们有所感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调节自己,最终达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通过训练培养各类人的优秀的品质,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观、独立处理问题、创新能力、优秀领导能力等。[5]目前,对于拓展训练的概念学术界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有其相同点,首先,以学习者为主的体验式教学;其次,拓展训练主要在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激发个人潜能、独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等身心健康方面的提问上进行改善;最后,拓展训练是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

(二)拓展训练的优势

1、主动参与性。在拓展训练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主导者,不仅仅只是学习心里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性自我挑战,自我发觉,自我解决问题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锻炼。拓展训练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正是对学生意志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心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等的考验。迫使学生面对问题,面对压力,最终达到克服自身弱点及心理障碍,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目的。

2、新颖有趣性。拓展训练不同于刻板的讲座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项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加,并且印象深刻,灌输积极的心态。通过对困难项目的完成,提升自我认识、自我认同感、满足感并且借鉴其中获得经验更好的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生长环境、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需求、社会要求相结合,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一系列课程。

(一)建立完整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在新生入学阶段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首先进行一系列测评,如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6]根据结果不同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分组群设置训练课程。辅助配套的心理健康讲座、个人心理辅导等强化训练效果。针对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如快毕业时所产生的迷茫及心理压力开设相关训练课程,学生可选择行的针对自己的问题参加训练。加入阶段性测试,根据结果修正心理教育方案,最后形成大数据优化课程体系。

(二)建立专业拓展训练团队

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易被察觉、改正、治疗等。所以此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以专业人员为主如:从事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取得心理咨询师、拓展培训师等资格证书的专人组织课程;兼职人员辅助训练如辅导员队伍,要系统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社会实践、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1、多层次评价。根据拓展训练计划安排,对活动每个项目完成后的进行现场小结。以课程体系为单位对各项教育进行评价,落实中期效果。对两年教育项目做长期评价,建档为今后的教育做优化。

2、设施条件评估。(1)管理评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工作目标、管理职能落实情况、计划安排可行性进行定期评估;(2)团队评估:对整个拓展训练工作队伍配备、教学技能高低、专业素质强弱、职业道德优劣和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等多项指标进行定期评估;(3)设施评估:相应测试体系是否健全、可行并且能较为准确反映心理健康状况。拓展训练的相应设施是否完备、安全。

3、训练效果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没有落到实处,最终要通过效果来检验。(1)个人评估:对个人积极心理、健全人格、正确自我评价、抗压力等通过心理测试、行为观察记录、生理反应测量、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2)团队评估:针对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团队整体风貌等通过集体活动、行为观察记录、情景设置、访谈调查等方式评估。

四、结论

现代社会环境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虽然较少但人数有上升趋势。高职院校学生因家庭情况、个人成长情况、学习能力、个人经验多种因素导致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潜伏状态,心理疏导、治疗刻不容缓。拓展训练旨在通过训练培养各类人的优秀的品质,它有主动参与性、新颖有趣性、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优势,能给学生较强烈的印象及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拓展训练团队、健全评价体系将拓展训练与常规心理健康课程结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芸 周? 任雯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闰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2012.

[2]罗峰,赵亮,辛阳.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87-188.

[3]卫根泉,孟欣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7,(1):7-9.

[5]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8,31(9).

[6]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R].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