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教育发展探索(3篇)

小学健康教育发展探索(3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尝试

摘要:

近年来,随着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的优越性,其拥有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其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简要概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并探讨了有效措施,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崇高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在其教育模式、实践过程及教学内容方面均具备一定的优越性,使得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以出现一定的弊端,教学中只注重分数的提升已经很难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小学语文教育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精神领域有所发展,进而对其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学生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基于上述特点,为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基础条件。

2、语文教育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习在日常学生和生活中均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在多元化的实践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与体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符合,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语文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定本身即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以人文底蕴较为丰富的经典素材为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并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学模式,引入心理教学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一改传统教学中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从传统的固定思维中引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可借鉴心理教学技术,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小学生情绪外显且变化大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发泄与表达情绪的机会。例如在《伟大的友谊》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制作相应的小卡片,将你相对朋友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表达感谢的话语、也可以是为了某件事想要道歉的话语,或者也可以表达一下你对友谊的看法。学生写好之后交给老师,老师仔细阅读,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针对具体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疏导,从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表达自己、发泄情绪的机会,有利于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成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进行互助学习

由于社会环境及教育缺失的影响,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心理不健康行为,诸如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和不乐于帮助别人等不健康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并配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西沙群岛作出相应的了解,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师为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配任务,成员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协助,最终完成资料查询与讲解的任务。教师旨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进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3、实行科学的评价方式

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鼓励作用,随着教学要求的提升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很难兼顾学生的成绩与心理健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以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推动其奋发向上。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扬,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并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提出鼓励,帮助学生战胜心理恐惧,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或者平时表现要求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要求评价必须中肯,既可以提出优点也可以指出缺点,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勇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小学生心理状况呈现复杂化发展趋势,使得小学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优势与教学需求相结合的举措,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采取心理教学技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均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岳廷联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学区

参考文献

[1]赵小珊.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上,下旬),2015,(4):122-122.

[2]王仙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关爱明天,2016,(4):262-263.

[3]曹建彬.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5,(31):89-89.

第二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态化初探

摘要:

生态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张用协调、共生的理念,解决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化课程评价有利于全面认识课程功能,把握多元评价主体和对象,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实现课程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生态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遵循生态学原则,用协调、共生的生态学理念,依据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1],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保证课程质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以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注重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广泛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发展过程,实现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课程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程评价较为突出甄别、选拔性功能,以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生态化教学评价则以人为本,注重考量课程是否能够提升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价值,促进其共同发展。生态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除了瓶别、选拔性功能外,还具备了诊断、调控、激励、优化的功能[2]。多元功能视角下,评价的目的不再停留于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分优劣,给学生的表现分等级,而更注重透过教师与学生得课堂互动,发现教学的不足,如课程内容过度饱和使学生应接不暇;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生成性差,使学生缺乏兴趣等。这些诊断结果将引导教师不断调控教学方向,激励校领导对教学效果实施动态观测,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改善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二、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评价将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师作为主导课堂评价的主体,难以从学生自身、家长等多方立场上反映课堂教学效果。在生态化的教育教学中,个体的发展是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元、多层系统中进行的,学生与教师、同伴通过课堂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学生发展的环境也对其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因此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学校以及社区都能够广泛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从多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作出公平、公正、全方位的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会与他人沟通”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后,可通过量表、交流日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沟通情况进行自评和自我反思,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和同伴可针对某一学生的人际沟通表现进行他评,教师对学生评价促进了其自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通过评价同伴也提高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校还可通过设立“校园开放日”,使家长、兄弟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教育教学生态系统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生态化的课程评价对象也是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不再只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效果的评价[4]。生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类课程评价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能否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教师的关注与尊重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围绕教师对心理健康教学过程是否积极参与、真诚投入情感,对每一个学生能否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面进行。对课程目标的评价需要考量课程是否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宗旨,既要注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又要关注学生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兼顾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的评价中,教学组织形式是否丰富,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氛围是否融洽等是主要内容。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关注课程是否使学生了解了自己身心发展的现状,掌握了一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心理发展情况得到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与进步。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生态化的课堂评价力求摆脱以书面测验为主的传统方法,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将生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书面评价与协商对话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间的优势互补。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是实质性、教育性、发展性三维目标的统一,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关注个体心理发展历程和生命价值形成过程。例如可通过档案袋评价法,采集能反映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的心理测验数据、课堂活动表现、个人兴趣记录、自我反思和小结、课堂艺术作品等,以作为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依据。同时,在采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同伴、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参与到评价中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构建师生协商对话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与评价者进行直接交谈,深度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反馈丰富的信息。

总之,在生态化的视角下,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功能,把握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通过多元动态的方式落实课堂评价,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使教学主体和教学资源的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王启忱 吴南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本文受到北京联合大学竞争性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李人侠.生态化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9),119-122.

[2]董晓星,陈佳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4-26.

[3]郑春夫.课堂生态化评价简析与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5),20-21.

[4]李玲玲,郭兰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4),162-164.

第三篇: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学生长期寄宿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刻不容缓的责任。老师要定期摸查学生情况,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生活中及早发现问题疏导学生心理。同时,学校要运用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贯穿到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

寄宿制;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疏导;主动咨询;辅导;策略;校本教材;微课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在学校寄宿生活,离开了父母的怀抱,投身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虽然学校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但缺少家庭抚爱和滋养的学生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首先,寄宿制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道德标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一群思想道德相差无几的孩子,相互影响就容易形成幼稚、势力,又有江湖习气的道德标准。其次,远离父母,缺乏亲子教育。当他们面对冲突时,更容易孤僻、暴躁、执拗,长期以往容易形成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抑郁恐惧的心理。再次,长期寄宿,家长易骄纵孩子。很容易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孩子一旦有要求,家长会立即满足。这样不仅养成乱花钱的毛病,还会引出道德或心理问题。第四,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受外出务工的影响,对其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基本上无从谈起,从而造就了许多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如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是当前学校刻不容缓的责任。现将我校积累的一些做法经验及策略交流如下:

1心理健康,贯穿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学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预防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教育,让学生心理更健康。策略如下:

1.1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及班主任共同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下发学生学习阅读。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有问题时主动咨询心理辅导老师。这样对于一大部分学生都会起到心理健康预防作用,让学生不再为心理问题而惧怕担忧。

1.2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主持并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怎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学会互相观察、辨别是否心理存在问题,会用简单的解决办法,以免发现太晚对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学生童年留下阴影。

1.3定期摸查学生情况,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每学期开校班主任一定要认真摸查学生情况。对残疾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患有疾病的学生格外留心,填写好特殊学生档案,定期谈话、辅导。在班级中多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避免出现不健康心理。若发现存在心理疾病也能及时查阅特殊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1.4在各科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中,若出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穿插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语文课中,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和学生探讨,课文人物的想法对心理健康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怎样做?久而久之在学校各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也就不会出现心理疾病。

1.5录制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形成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例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录像机等设备录制微课,共享到老师、家长和学生QQ或微信群中。这样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既方便又具有教育作用。既让班主任学到了解决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也让家长在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及早发现,疏导心理

寄宿制小学最累的当属班主任老师。班主任除了每天陪伴学生学习、生活,还要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如果学生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身心有异常情况,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到及时关注学生呢?第一,每天晨检,及时询问。班主任老师可以在晨检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动态,询问班级中发生的事情,若发现要及时问其原因,及时解决。以免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当天的学习、生活。第二,师生交流,发现问题。寄宿制小学老师也是寄宿生活,所以业余时间比较充足,在午晚餐过后的休息时间可以和学生聊天、玩耍。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还是比较信赖老师的,有什么悄悄话就会对老师说,老师可以通过倾听发现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谈心疏导心理。第三,关注学生,增加信任。班主任老师可以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一份小礼物或一句鼓励的话语,增加师生感情,当学生心理有想法或委屈时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并找老师解决。所以,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或存在特殊问题时要细心询问及时开导。若出现班主任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交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老师处理。及早发现疏导心理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3培训家长,主动咨询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能发现的。平时性格内向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般隐藏得很深,老师无法察觉。怎样让家长及时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有如下策略:第一,学校召开各班家长会时,将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当成一项话题,增强家长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问题时,能主动找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第二,在班级中建立家长微信群,将老师收集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文章、短视频等发在群中,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多了解一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提高家长在此方面的知识水平。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老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童年中拥有健康的体魄来迎接快乐的学习生活。

作者:张海萍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