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新课改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

化学教学中,要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活跃思维,开发潜能。文章从改进教材不足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设重点知识实验、促进学科的轻松学习,实施家庭微型实验、开设学习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有序进行,随着课改的深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化学概念,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有效获取化学知识,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落实新课改理念,更好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呢?

一、改进教材不足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中的实验对于学生认识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现象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要注重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设计富有探究思维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教师可以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思维,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学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内容时,教材只出现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不利于由点到面的结论推断。为了让学生认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的普遍性,教师可以设计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还可以脱离常规实验形式,对这一实验形式进行改进。先将一根细小的铜丝擦亮,将一头绕成螺旋圈的形状放在酒精灯上充分加热,使之变黑,然后趁热置于稀硫酸中,很快就能看见螺旋圈上的黑色再次变成光亮的颜色,硫酸溶液也由无色神奇地变成了蓝色。这一实验节省实验素材,缩短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对比鲜明,既让学生轻松感知实验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又复习巩固了金属铜的化学性质,一箭三雕,实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增设重点知识实验,促进学科的轻松学习

一些比较重要的化学知识,虽然在教材中找不到实验内容,但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角度思考,还是非常有必要增加一些相关实验的。例如NaOH和CO2究竟能否直接发生反应,教材直接给出了知识结论,这样学生只能停留在识记层面,不利于培养学科思维。而且,没有实验现象的形象感知,学生对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容易忘记。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化学教学中增设神奇有趣的“喷泉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先用圆底烧瓶搜集CO2气体,然后倒入NaOH溶液,晃动容器使之充分反应后,倒立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然后松开导管上的止水夹,这时就能看到滴有酚酞的水迅速地涌进烧瓶同时神奇地变成红色,形成非常好看的喷泉美景。依据这种实验现象,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是NaOH和CO2反应所形成的。此时,再引导学生分析NaOH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方便多了。形象化的特征呈现,使学生对此方程式的记忆保持时间会更加长久,兴趣由此增强,化学学习也由此变得轻松愉快。

三、实施家庭微型实验,开设学习第二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利用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从学生已具备的生活阅历和学习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在较为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化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增强对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了解,逐渐积累分析与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要考虑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家庭微型实验,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能形成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教学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性质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所以,即使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会很容易因操作技术的不成熟而导致实验不成功。为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巧,迅速感受化学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瓶、饮料管、小水盆、高脚酒杯等等,这些简易材料就可以检验氧气含量的高低。教师不必质疑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学生一定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互相交流着各自的实验过程,交流着实验收获或发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后进生,都能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快乐,感悟到学习成就感,获得不同程度的化学知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有时候探究性实验匆忙收场,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为弥补类似遗憾,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家庭微型实验的形式加强学习。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样的实验方式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比直接进行课堂实验好很多。

四、结束语

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具有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教学功效。在日常化学教学工作中,要落实新课改精神,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活跃学习思维,开发学习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工具变为主动、积极的生命主体,培养符合新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祝勇军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中

参考文献:

[1]戴珊玲.化学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整合管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0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