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提要]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发挥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的同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通过以化学专业为对象,从科学精神、环保意识、生命理念、安全规范、学习兴趣五个方面论述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化学;德育;实施途径

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着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培养能够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二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各门课程教学终级目标是共同的,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化学课堂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新时代的化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技能,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1]。因此大学化学老师在进行化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育智,又育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研究探讨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德育实施方法和途径,为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提供素材,使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科学精神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依赖性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差,普遍缺乏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要把科学精神渗透到化学教学中。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化学授课中介绍国内外优秀化学家不畏困难的求知精神、百折不挠的科学研究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2]。通过介绍中外化学家的典型事迹,励志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认识并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得到的,它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探索科学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它更需要孜孜不倦、不畏惧失败、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探索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艰苦的过程,我们需要培养不怕挫折、锲而不舍,愈挫愈奋的勇气与毅力。比如在讲到元素周期表时,我们可以讲讲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在讲原子学说时,可以讲讲它的提出者约翰•道尔顿。他为了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终生未婚,而且在生活穷困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在讲结构化学时,不得不说对结构化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化学家———卢嘉锡。卢教授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回到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科研工作,他不畏清贫、不惧艰险,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投身科学,成绩斐然。将这些名人轶事穿插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还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他们身上折射的科学精神和做人的品质。学习他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学习他们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学习他们坚守职业、忘我献身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人类整个发展史之中,是人类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环保意识不可少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保和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护资源,有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3]。但有些学生环保意识薄弱,思想麻痹大意,缺乏自我约束力,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认识[4]。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物,有些学生随意向下水道倾倒,固体废物随手乱丢。有些学生在通风橱内进行的实验没有将通风橱的橱窗关闭,导致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弥漫整个楼层。高校学生是实验室的主力军,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科研实验,学生都是主体,因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5]。开展实验室环保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告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一讲自然环境受到的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的极度破坏,人类健康遇到的极大威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国内外真实案例讲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例如,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事件、重金属中毒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向河谷中填埋有机氯农药、塑料等残余有害废物,10余年后,该地区陆续发生了一些婴儿畸形、人患怪病等现象,在当地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中检测到82种有毒化学物质。虽然时隔多年,我们仍需引以为戒,让历史不再重演。实验室废液应根据其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不可混合贮存。产生废气的实验要在通风橱内完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采用废气吸收装置,将废气吸收浓缩后再处理。固体废弃物要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改变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往后靠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6-7]。关于实验室产生的“三废”,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环保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将实验过程产生的废物做到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资源化利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生命理念的渗透

化学,在为人类生活带来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伤害。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水体、大气、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看似平常的东西,也许都会对生命造成伤害。在出现的社会问题中,有许多是因为漠视生命引起的。因此化学教学的另一个渗透点就是生命教育,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展、生命的活动与化学物质、化学反应等密不可分。从化学的角度渗透与生命有关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体会生命的珍贵,提升对生命的认知,增强对生命的感悟。要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要以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保护生命,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在谈化学元素时可以讲生物体中的宏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这些元素的成分、存在形态、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生命体中所发挥的生理功能。这些元素通过化学键组成各种化合物,生命的起源就是从这些化合物开始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生命体的每一次生理活动都涉及到千万次的化学反应,生命体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与损失。还可以通过饮食过程能量的转换利用来了解物质代谢,如当人饥饿时吃面食要比吃肉更有利于为身体提供能量,这其中的过程就涉及到化学反应和能量的转换。从化学的角度出发,体会生命过程的神奇奥妙,感悟生命的珍贵,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化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温、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众多方面,但同时化学的发展也使人类逐渐学会利用化学方法保护自身,如利用化学的原理生产药物和加工食物。化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与价值观。

四、安全操作和规范意识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对要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化学老师应进行相应的环保规范教育。告诉学生实验完毕后,实验室地面和台面都要打扫干净,设备仪器摆放整齐,关水断电。个人穿着要符合规范,比如夏天不能穿短裤和凉鞋(拖鞋更不可以),女生做实验前必须把长头发梳起,不能散着头发做实验。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要穿实验服,戴手套,必要时需要佩戴防护眼罩和口罩。这些仅仅是实验室安全最基本的要素。有些化学实验本身带有危害性,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操作要规范。否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2004年清华大学逸夫技术科学楼因违规使用高温加热炉加热反应釜导致反应釜爆炸。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一女生碰翻乙醚引发大火。2010年某高校实验室研究生给分析仪冲入氮气,由于操作违规,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很多实验室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实验室事故大部分是误操作事故,对实验室设备药品的不熟悉,对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让学生心中要有安全意识、脑中要有安全知识、手上要有防护技能。有毒有害化学品不得敞口放置,取用应在通风橱内进行。不要直接去闻化学试剂,不要用嘴去吹移液管里边的液体。注意防火,实验室内不能见明火。谨慎对待没有做过的反应和没有用过的化学品。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吸烟或者化妆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全局意识。比如将一个大的实验内容分成几个小项目,把学生分组,只有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内容,这项实验才算真正的完成。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领悟到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只有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才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团结协作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道德品质。

五、学习兴趣可激发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竞赛,让学生自由组队,通过自学、自查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审批通过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可设立相应的奖项来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组织学生去河流或水库采集水样,对水质情况和水中微生物进行化学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态破坏的后果,了解生态修复的困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工业“三废”的处理流程和处理工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化学晚会,化学晚会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由于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缺乏了解,因此学校可以举办化学专题讲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发展现状和趋势。专题讲座内容不需要“深、专”,而是要立足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将化学学科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介绍化学学科中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及新应用等等。通过专题讲座,不仅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挑战精神。总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在于育人。化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利用当前重大热点事件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联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党的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坚信,通过化学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德育的培养,青少年一代必将志存高远,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俞琛捷.论化学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作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贝.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本质与结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付蔚莹,傅新禾.当代大学生环保教育对策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4]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5]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等.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

[6]光翠娥,王世强,王萍.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

[7]陈林,刘友平,张三印,等.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8]李蕾,杨屹,李明磊,等.多种形式的化学第二课堂实践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作者:丁良喜 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