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简析(3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简析(3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观培养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语言艺术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可以置身于文字的海洋,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可是,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往往忽视这一点,教师对高中教材审美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也呈单一性,导致语文课就变成了“读读、背背、写写、练练”的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教师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审美观的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观

现阶段,广大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习题”部分,甚至在鉴赏文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给他们设定解题模式,让学生套用这种模式去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但是却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无法陶冶情操,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审美观对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展开了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借鉴意义。

一、挖掘审美元素,激发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诗词,在开展教学前,教师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等各种美的元素,让他们不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鉴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推敲语言美,分析文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等。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语言朴素又不缺乏诗意,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技巧,如反复推敲文中“泻”“浮”“洗”“笼”等词,理解作者营造的意境美,感受月光之美。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对话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经历等各方面,这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奥妙,体会到语言的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审美思维

联想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审美思维。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对文章描绘的景象进行想象,帮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促进他们形成审美意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应景的气氛。如在讲解《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月满西楼》这首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词的意境中。接下来,分析词中的词、句,让学生准确把握整首词的含义。最后,让他们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李清照当时的心情,结合背景音乐诵读这首词。由此可见,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审美内涵,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积极地挖掘审美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元素在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创新阅读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虽然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系统的阅读方法。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将无法全面地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美。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因素进行鉴赏,体会阅读。正所谓“面由心生”,在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精神面貌,了解“美”“丑”“善”“恶”,这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构思、布局展开阅读。每一篇优秀的文章、优秀的书籍都是艺术品,它们的美体现在语言、形式和思想等多方面。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让他们学习作者是如何构思布局的,让他们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学习这种形式美,感受文章的艺术价值。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教材中的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让他们在阅读各种各样优秀的文章的过程中,体味人生百态,积累生活的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四、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审美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文章的能力,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甚至很多教师将课外阅读材料视为“闲书”,禁止学生阅读。这使学生阅读量极为匮乏。“腹有诗书气自华”,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章、书籍,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感悟,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雷雨》这篇文章,受教材篇幅的限制,只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分析戏剧的布局特点,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在课后,鼓励学生阅读《雷雨》全文,进一步感受其精湛优美的戏剧语言,更全面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智者对话,在与智者对话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挑选优秀的阅读作品,指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广泛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无数的优秀作品都展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美。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元素,并指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用语言文化来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情感的熏陶下,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陈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杨丽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

作者:饶平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中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现很多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来看,阅读教学的现状仍有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低效甚至不注重成效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存在。首先是教材问题,由于许多省份初高中的语文教材的编排自成体例,衔接不畅,因此缺乏阅读能力训练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比较模糊,造成教学重点不明、主次不分,甚至出现舍本逐末的结果;阅读教学活动方式缺乏灵动性,课堂预设痕迹太明显,学生的阅读体验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课堂生成不足;课堂外老师对学生阅读的跟踪指导、管理监督较少,反馈也不及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欠缺,造成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基础能力很难吻合;另外,高考的压力使得很多老师束缚了手脚,阅读教学充满功利色彩,导致阅读教学方式模式化、习题化,学生情感难以代入,阅读时易游离在文章之外。语文阅读教学效能的高下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该怎样彻底地摆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状态,成了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课前准备策略

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导致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这时候,教师只能放慢速度和节奏,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来弥补学生所欠下来的预习债。我们倡导高效课堂、活力课堂,但前提是解决学生的课前有效预习问题。笔者为培养学生“先学后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相结合,自由质疑与互相解释相补充,所以非常注重两件预习任务。一是预习提问卡。高中生普遍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课前布置学生自读,在扫清文字障碍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后,将自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预习提问卡的方式书面提前反馈给老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确立教学重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在课内深入阅读。这种方式便于老师了解和熟悉学生的阅读现状,以便进一步深挖教材并超越教材,同时让老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有充分的思考,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好应急方案,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只有研究了学情,才能定教学的起点。比如笔者在执教陆游的《书愤》前,学生就提出疑问,“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到底是“悲愤之气”还是“豪放之气”?陆游“愤怒”背后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要回答好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得不选择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深度阅读。二是预习资料卡。以往上新课时,介绍背景和作者是免不了的。提倡预习资料卡后,就可变老师的“单向输入”为师生的“多向互动”,学生可以在课前从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课上或课后就可互相交流、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做法符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吸收存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在预习所提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觉地寻找相关资料,为上课深入研读文章提供理论依据和背景,成为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有的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还萌发了对某位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兴趣,在课外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比如学习陆蠡的《囚绿记》前,笔者就建议学生去走访学校旁边的陆蠡故居,了解陆蠡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情况,找寻有关陆蠡的回忆录、纪念文,从而为课堂阅读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课中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教学目标,本来无所谓好坏,只是放在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有高下之辩。这个教学情境,一是指课程标准,二是指教材本身,三是指教学对象。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标准(如浙江就有《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才能明确阅读教学的实施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路线。我们要研究教材,知道可以用它来教什么。我们也要研究学生,知道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不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会失之于多,也会失之于偏。目标太多,便会旁逸斜出,面面俱到;目标太偏,就会游离语文,无视学生。脱离了教学情境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缺乏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其结果肯定与有效教学无缘了。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教师心中要装着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后才可以确定文本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后对文本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和创生,基于学情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序列,每位教师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确立整体观照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切入口,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点带面,化繁为简。随着高中分层走班制的普遍推广,它更需要学校的语文学科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在自觉、整体思考语文学科价值和学科使命后,提出有本校特色的阅读教学发展规划、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路径。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分专题的编写体例就很值得大家借鉴,让我们有重点地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的整合和难度上的取舍。教学方式的多元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呈现,新课改的理念为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多元教学方式的呈现提供了舞台。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要加强对多元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研究。为使学生学得更高效,教师要勇于打破散文、小说、戏剧、诗词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形成有效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解读,教师千万不能以知识的仲裁者、真理的垄断者自居,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协作者、启发者、激励者,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当然传统的读读背背、以讲带读、交流讨论法不能完全摒弃,圈点评注、品读感悟、读写探究、综合实践等情感体验式的教学须得到加强,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要变“讲堂”为“学堂”,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带有强烈体验性学习色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建构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现代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提议,让学生先把它改编成独幕话剧,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有意义的尝试。

(三)课后延伸策略

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主导,后者是补充;前者是热身,后者是实践。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整合课内外资源拓展教学的空间,对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进行合理的把控,掌握好其中的平衡点,让学生适当地阅读一些与该文本相关联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对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等进行充分挖掘和深入体会。浙江省特级教师胡勤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一定要抓住内语境和外语境,内语境指的是文本本身的句篇和风格,而外语境则包括作品内容的历史背景及现场内外其他人就这一事件写作的相关文章。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由内语境向外语境拓展,因为其它语篇也是我们阅读教学对话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最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任务群之一),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又了解其他论者评说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角度、方法与逻辑,还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并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比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推荐孙家鼐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陈序经的《中国文化的出路》等文章和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新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专题研读,就会真切体会当时文化传统的争论与分歧,明白鲁迅当时提出“拿来主义”这一鲜明观点的难能可贵。当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和个性化阅读成果,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树立阅读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真正完成从“一般读者”向“研读者”的身份转变,让学生在丰富、扩展语文经验的同时,在纵向上也有阶梯式的能力递升。其实,阅读不仅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的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情感的生活方式,更是学生贯穿其一生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和精神食粮。而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的老师,我们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有效性的全面提高。只有我们把人文素养的丰厚积淀、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追求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大幅提高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会走上充满幸福的美妙旅程。

作者:姜忠勤 单位:浙江天台中学教师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摘要:文章从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入手,针对现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与建议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建议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课本内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具体反映。为达到新时代我国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全面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响应我国课改的要求,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投入较少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得教学取得最大的收益。提高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过去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背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但是,依靠记忆来感知文章的魅力是不明智的,而且语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因此,通过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理解,促进其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感受到语文阅读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1]。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与新课改的思想与理念相吻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了达成这一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优化,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

(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语文阅读逐渐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因为语文阅读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能够间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学习的改善,甚至能够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从长远来看,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这些综合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阅读教学在实际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因此想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前提是需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阅读内容单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实际上教材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虽然说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经过综合考虑后制定的,同时也是符合该阶段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但时代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在阅读上的需求,也很难满足学生兴趣多元化的特点以及考试的不同要求等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

(二)阅读教学方式形式化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引导者,但在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也导致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问题上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注重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使得教学目标也变得模糊化。

(三)学生轻视阅读学习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教师外,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使得他们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没有足够重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更愿意把时间放在其他科目。但在成绩方面,语文的分数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特别是阅读部分在语文成绩中占很大一部分。从未来的发展方面看来,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升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全面的理解,使其对阅读并不重视,这是阻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一大障碍[5]。

三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建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师需要在做好自身教学工作、履行其岗位职责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学生必须认识到语文阅读的作用与重要性。

(一)灵活应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学生阶段,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依赖于兴趣的指导,兴趣驱使下所完成的质量与外在硬性规定所完成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高中学生学习压力与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的阶段,更应该利用灵活的阅读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角度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采用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习兴趣。例如,《雨巷》一课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的任务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对文章意境的感受。此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大声朗读,通过朗读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样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一节课45分钟基本上是由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现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与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现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梳理以及重视学生不同观点的同时,转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学的整体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进行分组,鼓励小组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向学生抛出不同的问题,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小组讨论的结果。为了促进每一位小组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任意推举一人进行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这首诗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诗歌的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学生们在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再进行点评,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有效性的提升和发展。

(三)拓宽学生的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而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很难达到培养的目标。此外,在应试考试中,语文考试的阅读部分也都是课外的文章,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突破教材限制,拓宽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应推荐经典以及现代著作,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高中课程中有提到,但如果学生可以用私人时间去进行阅读,收获的想法和感觉是比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远远比不上的。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写读后感的方式,鼓励学生将阅读、思考和练笔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应该让优秀的读物进入教室。特别是在学习压力与任务相对轻松的高一、高二阶段,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课外书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加强阅读上的针对性、提高阅读效率,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响应课改要求,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潜心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和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金海婷.有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1):108-108.

[2]黄圣俞.关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2016,13(3):00240-00240.

[3]黎育彬.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167-167.

[4]叶新潮.探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4(31):283-284.

[5]冯谦.浅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11,(9):42-42.

作者:魏灿芬 单位:广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