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10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

阅读可以说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审美取向,感受多种文学风格的文学魅力,塑造学生多元化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欣赏能力等等。个性化阅读作为新背景下的一种阅读手段,能够立足学生,引导学生个体融入阅读中,进而产生个性化的感受、理解等,值得教师不断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学生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理解本身底多元化趋向的,人物、时间、地点、心境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感受是有着区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运用个性化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鼓励质疑,打开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

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这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是开放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阅读体验应该是个体性的。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为学生的阅读思维画好框架,固定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阅读感受的统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是不利于学生阅读技能提升和发展的。疑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阅读产生疑问,借助质疑来打开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促使学生完成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在学习《祝福》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的阅读并分析祥林嫂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有个阅读重点,进而就重点产生系列的阅读体验、疑问等等。诸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祥林嫂的性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变成被鄙视、被愚弄的人呢?祥林嫂为什么不反抗呢?她怎么听不出来哪些话是骗她的呢?这个本身属于文章的一个难点,学生这样自己提出质疑来,笔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笔者再就学生的个性观念进行总结: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女性本身没有社会地位,她的反抗谈不上是对命运的反抗,也说不上是某种反抗精神,她从婆家逃出,被绑再婚的撞桌子反抗等只是间接的讽刺封建礼教。

二、放手学生,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见解

鲁迅先生说过:“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阅读本身属于是学生的一个个体行为范畴,需要学生独立的对阅读进行理解、感悟等,教师是不能够替代学生完成的。新课改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而不能够越俎代庖。对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手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放飞自我的思绪,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教学内容时,笔者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由的对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分析,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体验等。学生通过阅读,纷纷开始评论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诸如:有的说“路瓦栽夫人太虚伪了,为了虚荣赔上了自己的大半辈子。”有的说“路瓦栽夫人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人的一个提醒: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只要通过努力一切都可以得到。只是过程是艰辛的。”等等,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是学生个体的一个阅读见解,是值得提倡的和鼓励的。

三、注重对话,深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实际上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有效的引导学生与多元之间的对话,进而产生的潜在的情感的一个交流和体验。对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话,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文本中去,进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如:在学习《雷雨》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采取师生对话,即:教师就阅读文本中的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感问题为着手点,即“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引导学生主动深入阅读文本,与之产生交流,诸如:学生将文本中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进行挑出,并结合全部进行分析、总结,总的归为两种,一是有感情,诸如:文章中说到的生了两个儿子,保留的一些生活习惯;二是没有感情,诸如:他对鲁侍萍的抛弃、30年后见到鲁侍萍的问话等。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生生对话,就自己的观念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笔者在揉和观点。这样,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进而形成创造意义的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产生个性化理解、鉴赏的一个过程,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最大限度的彰显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赖秀锦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宁师中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尚德远.语文个性化教学建构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浅谈

【摘要】

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应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到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掌握,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计划,既要做好文本阅读,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范围进行改进,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具体推荐阅读书目,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跟踪服务,以期取得最佳阅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立足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互为有益的补充,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分析;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计划,既要做好文本阅读,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范围进行改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立足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互为有益的补充,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做到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做以下探讨:

一、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到科学、合理地分析与掌握

现阶段,虽然经过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层次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各类问题,需要弄清楚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才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分数至上,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分数展开的功利性行为,把本该活泼生动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变成了生硬、死板、僵化的照本宣科。教学目标是达到什么样的平均分水平,教学方法是模拟训练,讲答题方法,分析如何写出最佳答案,如何揣摩出题者的心思,写出最标准的答案以获取高分。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能用固化的标准答案来衡量一篇文章,分析一段文字呢?语文天生美丽,阅读更应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充满艺术感的文化体验,可却被我们的拆解分析变成了一场师生之间的机械化运动,造成语文阅读课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的阅读基础也是十分的薄弱,只会咬文嚼字,不懂艺术欣赏,缺少回味品读。更可怜的是广大学子到了高中阶段还少得可怜的阅读量。有的学生甚至连书目都不通,即使想读书可不知道自己该读些什么书。有的学生干脆对读书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以期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做好文本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文本,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材文本大多是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研究筛选,论证后选择的篇章,具有课堂授课使用的典型性,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体会语文阅读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自主研读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大多数学生不通书目,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的情况,教师要给出辅导,向学生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具体推荐阅读书目,并及时反馈信息,做好跟踪服务,以期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三、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更多的迷恋网络,缺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耐心和欣赏心境。为了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喜欢读纸质书籍,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班内读书较多的学生带领下,自发组织阅读兴趣小组,设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大家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到班级与大家分享,并定期展开阅读沟通会,谈谈自己读了哪本书,有什么感想,获得了哪些启发,有什么样的收获。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不仅可以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涵咏性情,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可以通过创办阅读简报,专门发表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好书推介类的文章等,以研促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阅读中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他们具备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终身受益。

总之,传统的灌输式和强化训练式的阅读教学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创新,以点带面,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作者:孙亮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家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3(1).

[2]张显东.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08(18).

[3]袁玉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分析[J].教师通讯,2013(4).

[4]顾娟芬.体验阅读过程享受阅读乐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5]陈瑞鑫.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华章,2012(31).

第三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摘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就是阅读积累对于个体素养、个人气质形成的巨大作用。同时,在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广度、深度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探究了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阅读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性格特点,以此来进行自我的阅读理解。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和谐愉快的阅读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一、尊重阅读教学中的原始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不同类型的教材文章,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特殊阅读点进行积累,通过不同教材课文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比如,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课内的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老人与海》这篇课文其实有很多相关的电影,但是教师不能盲目地给学生播放电影,因为电影中的镜头和教材中的内容多少有些出入,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巩固书中贯彻的知识点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给学生传授课外知识,这只能使学生混淆知识点,把电影中的镜头和教材中的内容混合在一起,最后学生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内容。

二、在巩固知识点后进行课外延伸

学习阅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想在阅读方面有所作为,积累是最稳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内的阅读积累,课外的阅读积累一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把课内阅读吃透了之后,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其进行对外的拓展阅读。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对课外教材也是有选择性的,盲目地选择是起不到正面影响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进行合理的筛选,以对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比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内的阅读知识,将文中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以及刑王二夫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等好几个主角的形象以及性格特征做出详细分析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和体会《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的悲惨命运,使学生能够吃透课内阅读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便要向课外阅读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渐渐地适用于高中课堂教学,像《红楼梦》这一类经典著作,在影视方面是不会有大改动的,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影视作品。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以及对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87版的红楼梦,这部影片是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和教材中的内容出入不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内的阅读积累,又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红楼梦》的内容,对这些课外内容进行积累,最终在阅读积累中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三、以学生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根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1.要想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那么单单依靠已有的教学资源是完全不够的。在没有创新的基础上,学生没有办法激发自我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便可以延伸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发的疑问,但是这些只是心中的疑问,学生只会把他埋藏在心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逐渐地形成一种不会探究问题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并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让班级中学生进行疑难解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语文个性化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少年闰土》的课后练习题,在完成课后的练习题之后便要求学生通过自由发言的模式进行问题教学。有的学生可能会很喜欢闰土这样一个乡村少年的形象,但是同时他们心理也会有疑问,现在很少有人还能像闰土一样,在家中守夜看着自家的果园。如果说,闰土是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少年,暑假的时候家里决定让他回去体验乡村生活,这时候的闰土还会像书中的那么单纯快乐与勇敢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的深思,同时有的学生也会结合自身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透彻的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可以造就不同性格的人呢?带着这么多的疑问,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析,课堂氛围变得越来越积极、活跃。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2.跟提出问题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教学模式便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在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觉得只要是书中的内容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我只管记着,这样便逐渐演变成一种懒得思考的精神。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大存在,不是每个人对一篇阅读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的看法深埋心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勇敢地提出质疑,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是要在长久的积累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生和教师都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出不懈的努力,为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做出贡献。

作者:王江贤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渭南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娜.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2]杨小芳.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5).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合理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阅读的升华。如何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难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也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素养在教育行为学上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其中,读与写的关系尤为密切,是语文素养的源泉。为了更好地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我们应当认清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程的现状,从现状中分析出问题所在,并不断改善相关问题。

1.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教师就会对学生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问题。然而这种“启发式”教学并没有达到读写相结合的目的,学生也没有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感受。(1)阅读教学中忽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阅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完全分开,所看过的书籍也成为过眼云烟,并没有对阅读进行思考以及积累。学生应当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理念和思想,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2)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技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技能被严重忽视。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使阅读教学更倾向于应试化,教师对阅读的讲授也是就题讲题,使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从阅读角度讲解文本,还应当牢牢抓住阅读与写作的联结点进行讲解。教师要不断加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意识,对教材进行研究并寻找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地方。

2.写作教学中读与写的脱节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考试前要求学生背诵作文,因此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对写作感到厌烦。(1)写作教学忽略了内涵语言和内涵是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有很多学生只是达到了作文的立意要求,并没有从分析思考中得到个人的见解,得到的结论都是空洞乏味的,写作中并没用相关的事例进行论述。(2)写作教学忽略了情感表达在学习写作前,教师都会对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讲解的写作技巧要求,不管学生是否有过切身的经历,都要按照要求去写作,从而使文章都是空话,写作训练也随之变成了技巧训练,并没有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要求。

二、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

让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与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素材,为写作增加动力。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最近看过的书籍以及自己对书籍的见解,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素材等,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强化自己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促进后期写作教学工作的进行。在良好的读写环境下,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作用,当学生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同时,教师应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动机明确的学生,写起文章得心应手;然而那些没有明确动机的学生,总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去想如何写作,最后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就随便写点来应付,写出来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以《感恩》为题的写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班级后面的黑板墙上设立优秀文章专栏,定期推荐学生优秀的文章,让那些没有写作动机的学生在读《感恩》的优秀作文时获得写作的灵感,促进学生自我创优的心理动机,同时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写作的动机及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对每个同学兼顾,不能长时间只对一个人的文章进行推荐,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并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作者:路浩月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参考文献:

刘方英.高中语文读写结合问题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7).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

摘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老师在给学生构建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基础上,把总的学习目标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要学习的内容精简、细化为一个个能让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从而通过完成这些小的任务来完成总体的学习目标。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模式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并说明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评价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渐渐出现在课堂上,“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法更是应用广泛。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以“任务”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这种问题动机的强烈驱动下,通过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拥有的学习资源和所学知识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互助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导入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紧贴教材,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教师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氛围的感染之下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般老师先将任务引入,并展示给学生,大概介绍一下完成任务需要的主要知识点、相关要求以及实施任务的具体步骤等。任务的引入应该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特点,将多个小任务组成一个完整的大任务,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阅读中,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素材体现在很多方面,老师可以根据文章脉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需材料。例如,图片、影音、图像、网络资料,还可以剪辑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等。其次,进行实训模拟环境设置。老师可以根据高中语文课文内容所需要的场景来创造一个模拟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阅读”课文,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理解知识和强化运用的目的。

二、实施任务,激发学生能动性

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任务这一环节,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老师首先把具体的任务告诉学生,通过他们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参考文章中的内容,但是不要照抄照搬,而应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资料的收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任务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参与到某一板块的任务当中。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通过查阅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来确定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第二阶段,让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的方式训练、快读的方式训练、限时的阅读方式训练、跳读的方式训练等。可以由不同的文章进行简易分配,让学生的阅读由简到难,并在阅读过程中对相关的课文内容做好笔录,最后进行课文总结,写出相应的报告。第三阶段,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让每个小组进行竞争,每个小组先通过每个成员的交流,再从每个人的分论点中总结出总论点,然后其他小组对这一小组进行点评和给分,老师也点评并给分。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通过这种竞争给分制的方式鼓励并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每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体验到了满足感和快乐感,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三、评价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评价任务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的步骤,也就是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做出总结和分析。这一步骤考核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技能和能力,同时这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一过程是通过观察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发言来评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对他们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更正和讲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形成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的核心方法,它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观察者和指导者,通过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身份是观察员、指导者,对每个学生的细节进行仔细的琢磨,观察学生的探究方式是否正确,方向是否偏向并及时地进行指导。老师以“引”代“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生方面来看,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让他们更愿意走到学习中来。从老师方面来看,老师要牢记“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和引导为主,根据情况布置好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真正做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广泛地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何林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高安三中

参考文献:

[1]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

[2]张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第六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研究

摘要:

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弱化思维的现状,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它以“三助”为操作载体,以“确立目标,把握学习重点”;“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改问答,将讨论与分享结合”等为实施策略,促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

阅读教学;助学导思;策略研究

语文课总是以“听说读写练”为载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对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笔者认为除了这几项之外,至少还要增加一个学习元素,那就是“思”。而且要以“思”为核心来处理文本和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为了更好地履行这项使命,笔者提出了“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高段阅读教学‘三三助学’的策略”,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实践。

一助: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

1.依据课标,把握学习重点

笔者以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整体教学为例,说说分级教学目标的确立。(1)把握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要干什么和怎么样”,引领我们必须关注内容和形式的并行不悖,关注文体意识和表达技巧,直指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言语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提炼单元目标。在本专题教学指导意见中,写着了解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本专题围绕一个“情”字,使学生感受、认识、理解丰富多彩的感情,专题分为“如诉如泣”和“执子之手”两个板块,分别对应亲情和爱情。基于此,笔者确定了单元教学的“纲”———在多样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读、鉴赏文本达情的肯綮处,体验亲情的潜沉弥久、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情感世界,习得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要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景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相融合的写作方法来寄托和暗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专题教学目标,做到了切入点小,更加聚焦,明晰具体,学习起来也就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远。(3)细分课时目标。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笔者研制了课时目标,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有所收获。①专题导读课。明确本专题的主题是“情”,课本内容是写亲情和爱情的,回忆曾经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如《背影》等,明确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深情的一种技巧。了解、想象、感受、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植敏感、丰富、多情、感恩的心灵,习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本专题的终极目标。②细品研读课《陈情表》,通过对关键词的研读,如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体会李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特点。

2.根据文体,号准课文脉点

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挖掘出文本的独特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课学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获得。在教学《登高》一课时,笔者在抓“诗眼”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是“悲秋”的基础上,在品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采用“置身诗境”的想象法和诵读法来学习,笔者先抓住“落木萧萧”,要求联系杜甫此时此境的心情和遭遇来联想,问学生他会想到些什么?学生梳理出: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秋叶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我已经到了生命晚秋,不禁感慨生命的短暂。接着抓住“不尽长江”,让学生体会诗人想到了什么?学生梳理出:时间的无穷,永不停息,面对“滚滚”长江,怎能不无可奈何呢?带上这样的情感再次诵读。把这种感受送到心里去读一读……

3.依据学情,突破学习难点

学生思维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弱,教师选择的语言点要有丰实的内容,要能编制出恰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活动的形式要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教学《报任安书》时,笔者和学生说起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他们有的认同择生,有的认同择死,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学情,笔者让正方和反方的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在课后找出需要的资料,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一致认为,择生还是择死,不看一时一地所受的屈辱,而要权衡各种利弊,最终由对社会、对后世的贡献和价值来决定。这样的学情捕捉、分析和设计,能减少盲目地教学行为,使课堂更具实效,更好地突破难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完善自己的思维,并有根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导引学生如何思考人生的心向和人生的路线,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示范。

二助: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

1.导预学,让难点与教学对接

预学单能引导学生自学,体现了“先学”“还学”和“独学”的理念。通过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梳理,有机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笔者在授课之前,为学生设计了预学单,请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竟有20位学生问:当加西莫多受刑时,周围的群众为什么要诅咒他、嘲笑他,向他扔石子?针对此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教程:(1)看文章的结尾部分,群众怎样了?群众欢呼起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态度?(2)作者写群众前后态度的变化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手法,由此看出,群众虽然愚昧、无知、冷酷,但人性尚未泯灭。处在黑暗中的中世纪的人们的人性期待唤醒。本案是以学前调查为操作载体的,通过对学情的梳理,找准学生自学的短板,加重了对这一问题的学习预设,思考了学生出现疑难情况的指导路径,设计了有逻辑递升意义的问题链,有针对性地突破学习难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及创作意图通过思维转化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

2.抓逻辑,将讨论与分享结合

新课标明确规定“培植高中生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只会举例不善阐述和分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恐怕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忽视了从逻辑角度与写作思维去研究课文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六国论》时,注意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其论证过程的严密逻辑性,让学生讨论、交流,共享思维成果。(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点出原因。)(2)六国真的都是因为贿赂而灭亡的吗?(不是;韩魏楚因贿赂亡;齐燕赵则未见得。所以作者分类论证,两个分论点)。

3.学归纳,从零碎到逻辑整体

笔者经常引领学生进行整理,笔者认为,发现不是目的,能把心中那种朦胧、模糊、混沌的感受、经验和方法条分缕析地说出来,并形成有结构的言说,这才是切中肯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经历、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教师适时地提炼、引导和转折,从而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水平。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文章中作者在描写了项脊轩的美景后,就转而写悲情。如果仅仅让学生归纳情节,作者文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会被驱散。笔者和学生围绕“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哪些事情是令作者悲伤的?你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悲愁的?”展开了对话。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后,终于发现了文字后面隐藏的“泪点”:(1)家道中落,让人伤心;(2)功业未成,有负祖母,令人扼腕;(3)母亲的温暖,已然不在;(4)爱妻的早逝,物是人非。大家围绕这几个点,把它们连成一段话,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通过教师的提炼、引导、归纳,学生就将自己内心留存的体悟统统讲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编序,使之形成一个有逻辑关系的“论说”体系。

三助: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1.主题探究,丰厚学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发展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此,笔者每学期都要确定一两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文章做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小论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习得知识由零碎趋向完整,对作品和写作的审视由孤立趋向联系,研究方法的运用由呆板趋向灵活。它摒弃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沉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趋向深层的鉴赏,体味文章阅读“多元包容”的特征。

2.拓展迁移,提升思维能力

所谓迁移拓展式思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进行较大的空间转换,在空间转换中延伸思考的空间,扩大思考的领域,丰富思考的内容,并在多边对话中借鉴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迁移拓展式思考中的“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者在课文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二是指课文所谈及的问题。而“彼”是指在另一空间范围内思考与“此”相似或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弥补学生情感和精神上的缺失。例如,我在教学《氓》时,设计了以下教程:(1)本诗中女主人公的初恋情怀是怎样的?(2)诗的最后一段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3)从开始时急切期盼到最后的悔恨失望,总体走势恰似一条抛物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同意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文学、社会和现实三者联合起来考虑的。其间蕴藏着的丰富人文精神确实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使师与生、师生与作者、师生与文本多元解读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沟通对话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思维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的助学策略,要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为先导,以“阅读策略的习得和内化”为阵地,以“阅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为后续,如此三位一体的“助学导思”,才能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习得内化、进步提升。笔者永远记住汪潮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也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我们要保证思考和表达的钟摆的平衡性,如此才不会有失偏颇地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笔者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将这种教育理念分娩于教育主体中,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在未来的表达情景中有话语权、有决策权、有力行权。笔者热切希望学生能在未来的交际情景中建构起个性化的慧心锦口的言语世界,走上言语表达的自我实现之路!

作者:刘坤 单位: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M].长春出版社,2013.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语文是学生用来听、说、读、写的必要工具,其中阅读是中心环节,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综合反映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知水平的高低。主要从充分形成师生互动,分层设计阅读任务和努力培养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对于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分层设计;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思想上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教学实践行为中,知识的单向灌输,死记硬背;方式的机械单调,一成不变;学习的沉闷被动,缺乏生机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创新教学成为主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教学”二字,既包含了教师的“教”,又包含了学生的“学”。这也就注定了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协调完成,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还是故步自封,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股脑儿地将阅读中的问题答案、中心思想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仅学生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且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学习能力越来越弱,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永远是知识的“记事本”,分数的“制造机器”。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分层设计教学任务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设置统一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总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分层设计阅读任务。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目标就是要读懂。读懂主要包含了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认读虽然简单,但是会受到学生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选择不一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的不同疑惑归集到一个或几个焦点上来,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甚至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再逐步解决,这就是阅读中讲究的“思路”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专注度、思考深化程度等都处在最佳的状态,得到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奋发向上的、情绪激昂的,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易到难的,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也要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因此,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具有梯度性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积累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能力和品鉴能力形成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积累阶段,学生要丰富包括语言材料方面的知识,如字音、字形、字意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句式结构、文本特征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情感方面的知识,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吸收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为将来学习新的、更复杂的文本奠定基础;还包括积累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等,这些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做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做有效的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因此,在理解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联想和想象力。对于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判断句或者有限制、修饰成分的句子作为训练。如很多句子中都会出现“常常”“大多”这些词,如果去掉,会让整个句子绝对化,表意就会不准确;对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行训练。如为课文段落分层,为句子划分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列提纲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评鉴阶段

评鉴是对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评价和鉴赏,是阅读中相对较高层次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物举动、故事情节、思想观点做出评价,或写成小议论文等,将存在争议的问题拿出来再讨论、再欣赏、再品味,提升学生的评鉴能力。

作者:唐柏树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城东校区

参考文献:

[1]丁佩芳.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2]彭小虎.有效教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八篇:高中语文大阅读生本对话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和重点。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未停止教改探索之路,但也有困顿、迷惘,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漫漫之旅。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大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希望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高中语文大阅读并非灵丹妙药,但只要把握好大阅读的教改方向,势必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是指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要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和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文章作者如何展开思路,设计结构层次。在大阅读中,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读懂了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文意和写作思路也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关注文章标题,分析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信息都汇集在标题中。通过关注标题,揭示文章意义;正确概括段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和写作内容;关注文章注释和写作时间,明确文章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课文的主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高中生受各类思想的影响,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人生引导,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品质,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书71种,涉及数学、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作家”称号。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变故,但罗素是真诚的,他一直在追求爱。罗素一生坚持为公众进行良知辩护,在1961年甚至因反战静坐而被监禁两个月。

二、重视技巧,奠定基础

文体写作技巧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大阅读深化的基础,重视大阅读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大阅读深化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大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体裁,梳理出不同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顺势而读。如小说有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如何渲染环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就是小说大阅读的重要基础,也是解读叙事类文体的重要流程。掌握文学技巧,主要是了解章法结构和修辞,解读作品的叙述逻辑顺序、辞章和文字美,看作品设计的用意。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是一种议论式随笔,开头总提文章主旨,中间三段进行具体阐述,在课文的最后再总结。在行文中,思路是这样的:总提人生追求,归纳作者的追求,明确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对无穷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恰恰是这三种追求,使得作者执着而又痛苦;分述追求的理解,渴望爱情,因为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追求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因为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来人,全球性的贫穷、孤独和痛苦,最后表明态度,值得为之而活着。

三、巧用经典,培养能力

经典阅读,跨越古今中外,带领学生体验各种情感、思想、生命、人文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作品中词语、句子、思想和作者态度,通过整体把握经典,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写作背景、思想倾向和主旨,分析作品结构,统领作品主题。然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品味作品,欣赏作品,判断作品价值。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分析三种追求的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句,如追求爱情———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学生在课文理解中,讨论归纳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概括作者追求的原因,分析追求之间的内涵关系,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课文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明确人生方向。“大阅读”以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大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视技巧,奠定基础,巧用经典,培养能力,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强调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和文化积淀,养成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阅读专家”。尽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课堂所教授的技巧,举一反三,合理运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好穿插经典,然后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来体验作品表达的感情。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运用。

作者:陈碧清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的方式来了解文章的主旨,发挥想象力,拓展文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深入到文章的内部,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提高阅读能力。

一、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筛选出文章的重要信息。通过快速浏览确认信息的检索区间,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提炼出要点信息。学生在总结概括文章的要点信息时,要用在原文中找到的对应语句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进而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到从文章出发,不主观臆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出现“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答非所问”“牵强附会”等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及思想,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把握文章的重点。学生要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开来,去掉无效信息,将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组织语言。

二、把握文本结构,概括中心意蕴

把握文章结构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清楚文章的框架。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文章框架结构后,就可以根据需要寻找内容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章框架结构清晰了,学生在寻找关键信息和内容要点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有目的性的阅读会使学生更容易突破要点,形成主观的深刻认知,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意蕴是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阅读的重点。只有把握了中心思想,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信息,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态度进行准确把握。为了更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学生首先要抓关键部分。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那样会找不到内容要点和关键信息,进而导致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确或者是出现偏离。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都是要抓住的关键部分,可以说它们就是概括中心的要点信息,要特别关注。学生要善于从这些部分分解出要点,提炼出信息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其次是抓文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中心的时候也是有侧重点的,学生要明确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新闻类记叙文主要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些都是通过简单的记叙来实现的,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报告类的文章学生需要看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作者通过写作想要表明什么观点,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科普文章科学含量比较高,从记叙上语言比较正式、朴实,但是主旨会很明确,一般就是介绍什么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见解。学生只有了解了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在自主思考和阅读时才会轻松应对。不同的文体表达不同的思想,在概括这些要点信息时,学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要抓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展开想象和创造,大胆地进行联想和猜测,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将文章运用的材料都联系起来,全面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给文中内容正确定位,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三、做到“三问”,分析文本特征

在深度阅读中,学生要善于探究文本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此时学生要做到“三问”。也就是问“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学生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重点是什么?头脑中有了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来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具体特征。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就会思考作者如何介绍写作对象?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在探究为什么写时,学生可以思考某些表现手法为何这样运用,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因为这些都与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关。当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后,对于文章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也就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学生在评价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时要注意抓住核心内容,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地考虑或者以偏概全,同时还要尊重事实,有理有据。评价时虽然可以发表不同见解,但决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对文本进行全面、客观、恰当的评价。学生对于文章的评价要注意拓展开来,深度分析,要从具体事件、场景入手,由表及里,深入拓展,从而把握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总之,在进行深度阅读时,学生要灵活使用阅读方法,从多角度来分析文章,形成个性化认识。学生的认识要以文本为依据,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归纳出文本的主旨,形成深刻认识。

作者:杜名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情感教育缺失及改进

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会更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阅读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只有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强调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思维能力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学生内心的情感领悟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提出了要求。但是在现实教学的操作中,面对分数等外部的压力,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少之又少,微乎其微了。阅读教学中以讲代读,肢解文本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经常把学生阅读的时间放到课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效果常常是得不到保障的。而在授课时,教师又只是围绕文本,结合教参,在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本,或阅读的时间少,就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无法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这样下去就形成了教师一人主导课堂而教学主体的学生却成为了教学的附庸的局面。这将严重降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这种僵化的阅读满足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对作品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自然地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课文的分析方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经常会把一篇很有思想见地,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肢解成字词、修辞、主旨等零散的知识点。最终,阅读材料不再是作者知识情感的载体,而成了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死板的教学模式和支离破碎的阅读作品是很难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我们过分功利化地强调学生阅读的应试水平的提高,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从而忽视了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以及对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忽视文章的整体意蕴,使阅读背离人文情怀、人文价值的初衷,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精神贫乏空虚,缺少独立的思维习惯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也离不开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引导,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要用人类美好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究竟怎样正确地进行阅读教学,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读”。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为指导阅读服务,重点是学生自己的“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使阅读训练达到我们期待的成果。在阅读教学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的个性化的解读。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和体验,就会深入文本,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就会受到作品中正能量的影响,就能获得美的体验。我们要反复诵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中感受它的魅力。在已经粗知文意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整篇作品,抓住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动作、情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化抽象文字为真实感受。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权威解读,在同学间分享阅读感受,与学生全方位对话,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教师要多为学生推荐那些经典作品,抵制低俗读物。经典作品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它们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而低俗读物更多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产物,它们会让人意志消沉,精神麻痹。一个人最怕精神贫血,思想缺钙。只有肥沃的精神土壤,才能孕育出理想之花。那些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阅读,挖掘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课文不光是学习课文的知识点,也是在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伟人和英雄身上的正能量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完善、提升。

再次,教师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教育学生。于漪老师在《语文谈世录》中说:“教师要先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要达成情感目标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情感就会不知不觉融入到所感知的文章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采用默读、朗读、讨论,甚至表演的方式阅读体会作品。在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三者的心灵碰撞中,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一切情感的发生都来自生活本身。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直观感受,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理解感受阅读材料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所以他们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的途径很少。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这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阅读一些作品时,他们会产生经历、认知和情感上的隔膜。教师帮助学生开阔生活的眼界,把阅读经典作品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走出文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体验。王国维说过:“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此。教育之事可分为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语文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牢牢抓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引导他们去追求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作者:赵振江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出版社,2007.